说说艺圃的历史。(一个园林爱好者的不正规讲稿)
这个讲座的起源其实是几个朋友想去苏州玩,就问我有什么推荐的。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个苏州迷,一年要去好几次苏州。今年三月和端午,我就在苏州。而苏州比较可看的就是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相信在座的朋友都听说过,甚至到过。就算你不知道,当地的导游也会详细的为你介绍。但这几个朋友比较挑剔,他们不想去看那些闻名遐迩的园林,他们问我,有没有人少,风景又好的可以看。我说有啊,这里我要不谦虚一下了。江浙沪的园林,我这几年几乎已经走遍,苏州城内的,城外的以及周边的有历史的园林,我都看了下。
于是我就给他们推荐,告诉他们尽量别去拙政园,那就是个大公园,门票也最贵。进去数人头,还没看好什么,就被人群推走,想拍个没有人的空镜头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意思呢?
当然我不是说拙政园不好,不然它也不会成为江南园林魁首。这个园林从明代的王献臣建造起,就有许多名人轶事参与进来,对于明代,清代,民国和几十年前的苏州人来说,这个园林也是个观光游览的好地方。明代的画家文征明,戏曲家李渔,文学家钱谦益,名妓柳如是,都曾到过这个园林,民国的时候,张家四姐妹在这里学唱昆曲,就在卅六鸳鸯馆里。2015年6月18日,大约一年前,四姐妹中的小妹张充和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实在令人感叹。当年四姐妹们就跟着俞振飞之父俞粟庐先生学习昆曲,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清润委婉的曲声在檀板玉笛伴奏下,飘出窗外,掠过水面,穿入花丛,绕过林木,沿着水廊,顺着粉墙,传遍补园。据张充和先生自己的文章中回忆,年少时曾在夜晚独自游园,在画舫上唱曲,这其中的幽微心事,旖旎情调,惹人遐思。
言归正传,如果大家以后能去拙政园,除了看里面的建筑,花草,假山石,或许能怀想下当年的一段往事,因为正是因为一代代园林的主人,客人才让这个园林有了声色有了美好的传说。就像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如果元妃省亲完毕后把它关闭了,没人住进去,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都空着,那么红楼梦也就在这里结束了。书中发生在园中的许多有趣的事情也就无从说起了。
当然现在的拙政园已经不是当年初建的拙政园了,我想说的是,一座房子,在不同的主人手里,在不同的时代里都会有不同的装修风格,再加上朝代更替战争动乱,他的建筑,物件,甚至格局都会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园林,几乎都是文革后重新修复的。并不能说它就是原版的宋元明清建筑。
现在我就来说说艺圃,这也是苏州园林里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一个园林。它的历史与拙政园差不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第一任主人叫袁祖庚,他因为受官场排挤,就罢官回乡,在这里建造一个叫醉颖堂的园子住,醉颖”即醉笔之意,醉颖堂就是饮酒作诗之堂。当时他给这个大门题字“城市山林”,大概是大隐隐于市的意思。当时的醉颖堂长什么样子,已经不能考证。只能说原址是今天的艺圃。
时间从嘉靖年到万历末年,袁祖庚以后,这个园子归了文氏家族所有,主人是文震孟,他是画家文征明的曾孙,天启二年的状元郎,做官做到了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这两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外交教育考试部门的领导和皇帝的老师。足可见文的学问和能力。
但文人都有一种清高的脾气,尤其是爱游离体制之外的苏州人,自然在朝廷呆不长,于是他也罢官回家,回到温山软水的苏州老家。艺圃当时叫药圃,药圃的意思是种植香草的园圃,香草象征着品性高洁,君子气度,正是主人的追求。
文震孟的弟弟文震亨是一个对园林很有造诣的人,他有一本《长物志》里面提到了许多造园的理论,对园林的布局,花草的选择,甚至陈设,物件都做了雅俗评判。比如他说插花,放在厅堂里的插花要高瓶大枝才好看,忌讳花朵繁杂,花枝束缚,也不要用灯火和香炉去熏它,也不要用油腻的手去碰。不要用井水,因为发咸。
有人问文震亨,你家风好,诗画好,园子更好。你干嘛还要写一本多余的书,冷了不能穿,饿了不能吃的,写那些生活中无用的小东西呢?文回答:我正是怕苏州人的心,苏州人的手慢慢的变啊,这些闲事多余的事,万一将来又开始流行,而人们却不懂了怎么办?所以我要将他记下来,提防这种事情的发生啊。
文氏兄弟时期的药圃与今天的艺圃也不一样,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园子布局简练开阔,里面有五亩左右的池塘,池塘南部的假山高耸,水池里还有一座亭子,池北并没有今日的水榭延光阁,而是主堂所在。堂前种有五棵大柳树,五柳是陶渊明的号,晚明时期的文人向往着的是魏晋时期的自由开阔,归隐田园。就如同今日的我们向往晚明的他们。
时间从万历走到崇祯。文震孟罢官,又复职,再罢官,最后于1636年,崇祯九年病逝家中。这一年离1644还有8年。八年后,他的弟弟文震亨为大明殉国,绝食而死。
自此,药圃在明代的历史也结束。后人将艺圃外面的弄堂命名为文衙弄,也是为了纪念文氏家族。
故事说到这里,感觉有点沉重。我个人是十分喜欢晚明这段历史的,这是一段浮华奢靡又纵情放达的时代,江南的市民经济和士大夫文化十分发达,这个时候的苏州可以说是江南的中心,引领着全国的风尚和流行。苏州人穿什么,用什么,四方的人就去学他,模仿他。而造园的技术,历经汉唐宋元,这个时候已经十分成熟,前人的理论手法,被苏州人用自己的审美来实践,以及重新制定标准。这个时候出现了许多园林名家,像计成,张南垣等人。计成写的园冶,至今是园林从业人员的重要参考书,而张南垣擅长叠假山,无锡寄畅园,上海豫园里至今还保留着他的作品。
明以后就是清朝,这中间的一段朝代更替揭过不提。
药圃随着主人去世而荒芜没落,在清初顺治年间,迎来了新主人。这个新主人是山东人,名叫姜埰,他是崇祯四年的进士,因为触怒了崇祯,而被流放宣州,明亡后,他辗转来到苏州,以遗民的身份居住下来。可以说,也正是这样的人,才不辜负当年文震亨的气节。
姜埰将药圃改名为敬亭山房,其中也有一段缘由,因为他被流放的宣州,以敬亭山而闻名,而姜埰自号敬亭山人,宣州老兵,也意味着他不计前恨,仍然忠于大明朝和崇祯皇帝。这就是当时遗民的普遍思想,坚持前朝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虽然被强制剃发易服,但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在心中为前朝坚守气节。
姜埰时期的艺圃,和今日我们看到的十分接近。其中东莱草堂,馎饦斋,思嗜轩三处带有他家乡的色彩,东莱指的是山东,馎饦是山东的面食,而思嗜轩前种着山东的枣树。背井离乡,客居苏州。姜埰的遗民情绪不只是对国家,也是对故乡。
到了康熙年间,园子到了姜埰儿子姜实节手中,这时,艺圃这个名字开始使用。
从这时开始艺圃的格局基本定型,与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十分接近。进门所见第一间名为世纶堂,这个还是当年文震孟所起的名字。那么世纶是什么意思呢?古代,中书省的工作被称为“掌丝纶”,而文征明,文震孟相继在中书省任职,就是世代都掌丝纶的意思。所以叫世纶堂。这一处还是保留着文氏家族的印迹。
世纶堂后是东莱草堂,前边已经提到,是姜埰时期所有的,带有他家乡的特色。草堂东侧是他的书斋,馎饦斋,我想把食物作为书斋的名字,大概是姜埰吃不惯苏州的面食,想念家乡的口味吧。
东莱草堂西侧,就是主厅,名为念祖堂,今天叫博雅堂。
堂前原本是一个宽敞的临水平台,现在是一个面宽五间的水榭,延光阁。这个水阁大概是清道光时期建造。
关于这个水榭,其实有很多争议,反对的人说他平直呆板,占地过大,不够含蓄简约。但肯定的人说它单纯,质朴。对于游人来说,这个水榭可以避风雨,观风景,坐在其中喝茶聊天谈情说爱。还是利大于弊的。
水榭东西各有小屋一间。旸谷书堂在延光阁东侧,此名沿用旧名。当时书堂是姜实节讲学的地方,坐东朝西,是以上古神话中日出之处为名。也有人说,这个旸字带一个日字,是明字的一半,代表着遗民思绪。
延光阁所对的就是园中水池,今日的水池已经不复原先的五亩规模,面积只有二亩左右。池西是一条邻水的长廊,名为响月廊。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欣赏月光的长廊。这个月字与旸字的日可以合成明,依然代表着姜氏父子对故国的思念。
池东南是一个木质小亭,名为乳鱼亭,就是可以喂鱼的亭子。这个亭子可以说是园中保存最好的明代遗物,在他的顶上还保留着明代的彩绘,十分珍贵。亭后的小轩名为思嗜轩,前面已经提过,原先是姜埰种植枣树的地方,他的儿子姜实节为了纪念父亲,便专门建了一处房屋。
池南是一处假山群,在文震孟时代就存在,但当时的几座山峰已经损毁,现在看到的是修复以后的,用小块太湖石代替的样子。文革时候,假山群损毁严重,石头被拿去烧制石灰,山下面还挖了防空洞。原貌难以考证,也不能完全复原了。
山顶有亭,名为朝爽亭。原为一处平台,叫朝爽台。这个亭子的名字大家可以拆开看,朝,去掉上下两个十,爽去掉四个×,就是大明,而十和×代表了明朝所受的劫难。
当时,确实是有许多明代遗民到访艺圃,像黄宗羲,毛奇龄等人,并在期间赋诗作文,也是表达了一种共同的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除去这个大园,艺圃的西南角还有一个小园,就是浴鸥小院。沿着假山下三折的渡香桥就可到达。院子被高大粉墙与外园隔开,园中有两道圆洞门,两道小桥,一处小池,隔出幽深绵延的层次,给人幽居的感觉。
文震亨的《长物志》中认为:"阶前石畔凿一小池,必须湖石四围,泉清可见底,中蓄朱鱼翠藻,游泳可玩。四周树野藤细竹,能掘地稍深,引泉脉者更佳。忌方圆八角诸式。浴鸥池与他的理论是符合的。池南有低矮的湖石花坛,上植柿、枫等树,西南角用竹掩去墙壁。小院西为一组"品"字形的建筑群,北为香草居,南为南斋,中间为湖石花坛小庭,有门与小院相通。两厅之西凸出的小室取名鹤柴轩。这处宅院曾是姜实节的读书处,修复如旧。
这个小园的构造十分有匠心,原本不大,但因为洞门,小桥隔出层次感,在空间上给人庭院深深的视觉感。在苏州的园林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姜氏家族后,艺圃在清中期后成为苏州丝绸行业的会所,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苏州商人胡寿康、张如松为创建丝绸会馆而购下艺圃。取《诗经》“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句意,将会馆命名为“七襄公所”,为纺织行业集会、办公之用。七襄公所这几个字也依然保留在进门的门楼上。延光阁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所造,为了满足当时聚会娱乐场地需要。太平天国时期,许多平民百姓为了躲避战火,曾藏匿园中,后来许多人都淹死在池塘,十分悲惨。
到了民国初,由于经济问题,园内房屋出租为民宅,艺圃变得支离零落,很多建筑被占用,分割,不复原貌。
到了新中国成立时期,艺圃先后被苏昆剧团,越剧团和画社等单位租用。在文革期间,成为工厂车间,破坏很大,水池被垃圾填塞,假山石被捣毁,拉走烧石灰。建筑破败不堪。到了80年代,艺圃得以修复,著名的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幸好收藏有艺圃的老照片作为修复参考资料,并指导重建工作,我们才能看到今天的艺圃。
醉颖堂——药圃——敬亭山房——艺圃——七襄公所——艺圃,最终把这个四百多年的园林叫做艺圃,我觉得是苏州人对姜埰父子的敬佩与感怀之情,姜埰死后,他的祠堂就立在虎丘剑池边上,供后世瞻仰。
好了,关于艺圃的故事我已经说完,这个小园子曾经容纳过文人,官员,遗民,商人,伶人,平民入住,经历过造园艺术最发达,园林文化最昌盛的晚明,经历过明清易代,经历过战争创伤,政治改造。有幸,它没被彻底毁灭,没被忘记。成为得到有效复原的园林之一,并且保持着相对接近历史真相的格局和名字。
如果,大家能去到苏州,不妨去看看艺圃,去延光阁里喝喝茶,吹吹风,听当地百姓道一些老底子的故事。或许能得到一些感悟与思绪,古今相通吧。
于是我就给他们推荐,告诉他们尽量别去拙政园,那就是个大公园,门票也最贵。进去数人头,还没看好什么,就被人群推走,想拍个没有人的空镜头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意思呢?
当然我不是说拙政园不好,不然它也不会成为江南园林魁首。这个园林从明代的王献臣建造起,就有许多名人轶事参与进来,对于明代,清代,民国和几十年前的苏州人来说,这个园林也是个观光游览的好地方。明代的画家文征明,戏曲家李渔,文学家钱谦益,名妓柳如是,都曾到过这个园林,民国的时候,张家四姐妹在这里学唱昆曲,就在卅六鸳鸯馆里。2015年6月18日,大约一年前,四姐妹中的小妹张充和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实在令人感叹。当年四姐妹们就跟着俞振飞之父俞粟庐先生学习昆曲,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清润委婉的曲声在檀板玉笛伴奏下,飘出窗外,掠过水面,穿入花丛,绕过林木,沿着水廊,顺着粉墙,传遍补园。据张充和先生自己的文章中回忆,年少时曾在夜晚独自游园,在画舫上唱曲,这其中的幽微心事,旖旎情调,惹人遐思。
言归正传,如果大家以后能去拙政园,除了看里面的建筑,花草,假山石,或许能怀想下当年的一段往事,因为正是因为一代代园林的主人,客人才让这个园林有了声色有了美好的传说。就像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如果元妃省亲完毕后把它关闭了,没人住进去,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都空着,那么红楼梦也就在这里结束了。书中发生在园中的许多有趣的事情也就无从说起了。
当然现在的拙政园已经不是当年初建的拙政园了,我想说的是,一座房子,在不同的主人手里,在不同的时代里都会有不同的装修风格,再加上朝代更替战争动乱,他的建筑,物件,甚至格局都会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园林,几乎都是文革后重新修复的。并不能说它就是原版的宋元明清建筑。
现在我就来说说艺圃,这也是苏州园林里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一个园林。它的历史与拙政园差不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第一任主人叫袁祖庚,他因为受官场排挤,就罢官回乡,在这里建造一个叫醉颖堂的园子住,醉颖”即醉笔之意,醉颖堂就是饮酒作诗之堂。当时他给这个大门题字“城市山林”,大概是大隐隐于市的意思。当时的醉颖堂长什么样子,已经不能考证。只能说原址是今天的艺圃。
时间从嘉靖年到万历末年,袁祖庚以后,这个园子归了文氏家族所有,主人是文震孟,他是画家文征明的曾孙,天启二年的状元郎,做官做到了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这两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外交教育考试部门的领导和皇帝的老师。足可见文的学问和能力。
但文人都有一种清高的脾气,尤其是爱游离体制之外的苏州人,自然在朝廷呆不长,于是他也罢官回家,回到温山软水的苏州老家。艺圃当时叫药圃,药圃的意思是种植香草的园圃,香草象征着品性高洁,君子气度,正是主人的追求。
文震孟的弟弟文震亨是一个对园林很有造诣的人,他有一本《长物志》里面提到了许多造园的理论,对园林的布局,花草的选择,甚至陈设,物件都做了雅俗评判。比如他说插花,放在厅堂里的插花要高瓶大枝才好看,忌讳花朵繁杂,花枝束缚,也不要用灯火和香炉去熏它,也不要用油腻的手去碰。不要用井水,因为发咸。
有人问文震亨,你家风好,诗画好,园子更好。你干嘛还要写一本多余的书,冷了不能穿,饿了不能吃的,写那些生活中无用的小东西呢?文回答:我正是怕苏州人的心,苏州人的手慢慢的变啊,这些闲事多余的事,万一将来又开始流行,而人们却不懂了怎么办?所以我要将他记下来,提防这种事情的发生啊。
文氏兄弟时期的药圃与今天的艺圃也不一样,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园子布局简练开阔,里面有五亩左右的池塘,池塘南部的假山高耸,水池里还有一座亭子,池北并没有今日的水榭延光阁,而是主堂所在。堂前种有五棵大柳树,五柳是陶渊明的号,晚明时期的文人向往着的是魏晋时期的自由开阔,归隐田园。就如同今日的我们向往晚明的他们。
时间从万历走到崇祯。文震孟罢官,又复职,再罢官,最后于1636年,崇祯九年病逝家中。这一年离1644还有8年。八年后,他的弟弟文震亨为大明殉国,绝食而死。
自此,药圃在明代的历史也结束。后人将艺圃外面的弄堂命名为文衙弄,也是为了纪念文氏家族。
故事说到这里,感觉有点沉重。我个人是十分喜欢晚明这段历史的,这是一段浮华奢靡又纵情放达的时代,江南的市民经济和士大夫文化十分发达,这个时候的苏州可以说是江南的中心,引领着全国的风尚和流行。苏州人穿什么,用什么,四方的人就去学他,模仿他。而造园的技术,历经汉唐宋元,这个时候已经十分成熟,前人的理论手法,被苏州人用自己的审美来实践,以及重新制定标准。这个时候出现了许多园林名家,像计成,张南垣等人。计成写的园冶,至今是园林从业人员的重要参考书,而张南垣擅长叠假山,无锡寄畅园,上海豫园里至今还保留着他的作品。
明以后就是清朝,这中间的一段朝代更替揭过不提。
药圃随着主人去世而荒芜没落,在清初顺治年间,迎来了新主人。这个新主人是山东人,名叫姜埰,他是崇祯四年的进士,因为触怒了崇祯,而被流放宣州,明亡后,他辗转来到苏州,以遗民的身份居住下来。可以说,也正是这样的人,才不辜负当年文震亨的气节。
姜埰将药圃改名为敬亭山房,其中也有一段缘由,因为他被流放的宣州,以敬亭山而闻名,而姜埰自号敬亭山人,宣州老兵,也意味着他不计前恨,仍然忠于大明朝和崇祯皇帝。这就是当时遗民的普遍思想,坚持前朝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虽然被强制剃发易服,但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在心中为前朝坚守气节。
姜埰时期的艺圃,和今日我们看到的十分接近。其中东莱草堂,馎饦斋,思嗜轩三处带有他家乡的色彩,东莱指的是山东,馎饦是山东的面食,而思嗜轩前种着山东的枣树。背井离乡,客居苏州。姜埰的遗民情绪不只是对国家,也是对故乡。
到了康熙年间,园子到了姜埰儿子姜实节手中,这时,艺圃这个名字开始使用。
从这时开始艺圃的格局基本定型,与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十分接近。进门所见第一间名为世纶堂,这个还是当年文震孟所起的名字。那么世纶是什么意思呢?古代,中书省的工作被称为“掌丝纶”,而文征明,文震孟相继在中书省任职,就是世代都掌丝纶的意思。所以叫世纶堂。这一处还是保留着文氏家族的印迹。
世纶堂后是东莱草堂,前边已经提到,是姜埰时期所有的,带有他家乡的特色。草堂东侧是他的书斋,馎饦斋,我想把食物作为书斋的名字,大概是姜埰吃不惯苏州的面食,想念家乡的口味吧。
东莱草堂西侧,就是主厅,名为念祖堂,今天叫博雅堂。
堂前原本是一个宽敞的临水平台,现在是一个面宽五间的水榭,延光阁。这个水阁大概是清道光时期建造。
关于这个水榭,其实有很多争议,反对的人说他平直呆板,占地过大,不够含蓄简约。但肯定的人说它单纯,质朴。对于游人来说,这个水榭可以避风雨,观风景,坐在其中喝茶聊天谈情说爱。还是利大于弊的。
水榭东西各有小屋一间。旸谷书堂在延光阁东侧,此名沿用旧名。当时书堂是姜实节讲学的地方,坐东朝西,是以上古神话中日出之处为名。也有人说,这个旸字带一个日字,是明字的一半,代表着遗民思绪。
延光阁所对的就是园中水池,今日的水池已经不复原先的五亩规模,面积只有二亩左右。池西是一条邻水的长廊,名为响月廊。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欣赏月光的长廊。这个月字与旸字的日可以合成明,依然代表着姜氏父子对故国的思念。
池东南是一个木质小亭,名为乳鱼亭,就是可以喂鱼的亭子。这个亭子可以说是园中保存最好的明代遗物,在他的顶上还保留着明代的彩绘,十分珍贵。亭后的小轩名为思嗜轩,前面已经提过,原先是姜埰种植枣树的地方,他的儿子姜实节为了纪念父亲,便专门建了一处房屋。
池南是一处假山群,在文震孟时代就存在,但当时的几座山峰已经损毁,现在看到的是修复以后的,用小块太湖石代替的样子。文革时候,假山群损毁严重,石头被拿去烧制石灰,山下面还挖了防空洞。原貌难以考证,也不能完全复原了。
山顶有亭,名为朝爽亭。原为一处平台,叫朝爽台。这个亭子的名字大家可以拆开看,朝,去掉上下两个十,爽去掉四个×,就是大明,而十和×代表了明朝所受的劫难。
当时,确实是有许多明代遗民到访艺圃,像黄宗羲,毛奇龄等人,并在期间赋诗作文,也是表达了一种共同的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除去这个大园,艺圃的西南角还有一个小园,就是浴鸥小院。沿着假山下三折的渡香桥就可到达。院子被高大粉墙与外园隔开,园中有两道圆洞门,两道小桥,一处小池,隔出幽深绵延的层次,给人幽居的感觉。
文震亨的《长物志》中认为:"阶前石畔凿一小池,必须湖石四围,泉清可见底,中蓄朱鱼翠藻,游泳可玩。四周树野藤细竹,能掘地稍深,引泉脉者更佳。忌方圆八角诸式。浴鸥池与他的理论是符合的。池南有低矮的湖石花坛,上植柿、枫等树,西南角用竹掩去墙壁。小院西为一组"品"字形的建筑群,北为香草居,南为南斋,中间为湖石花坛小庭,有门与小院相通。两厅之西凸出的小室取名鹤柴轩。这处宅院曾是姜实节的读书处,修复如旧。
这个小园的构造十分有匠心,原本不大,但因为洞门,小桥隔出层次感,在空间上给人庭院深深的视觉感。在苏州的园林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姜氏家族后,艺圃在清中期后成为苏州丝绸行业的会所,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苏州商人胡寿康、张如松为创建丝绸会馆而购下艺圃。取《诗经》“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句意,将会馆命名为“七襄公所”,为纺织行业集会、办公之用。七襄公所这几个字也依然保留在进门的门楼上。延光阁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所造,为了满足当时聚会娱乐场地需要。太平天国时期,许多平民百姓为了躲避战火,曾藏匿园中,后来许多人都淹死在池塘,十分悲惨。
到了民国初,由于经济问题,园内房屋出租为民宅,艺圃变得支离零落,很多建筑被占用,分割,不复原貌。
到了新中国成立时期,艺圃先后被苏昆剧团,越剧团和画社等单位租用。在文革期间,成为工厂车间,破坏很大,水池被垃圾填塞,假山石被捣毁,拉走烧石灰。建筑破败不堪。到了80年代,艺圃得以修复,著名的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幸好收藏有艺圃的老照片作为修复参考资料,并指导重建工作,我们才能看到今天的艺圃。
醉颖堂——药圃——敬亭山房——艺圃——七襄公所——艺圃,最终把这个四百多年的园林叫做艺圃,我觉得是苏州人对姜埰父子的敬佩与感怀之情,姜埰死后,他的祠堂就立在虎丘剑池边上,供后世瞻仰。
好了,关于艺圃的故事我已经说完,这个小园子曾经容纳过文人,官员,遗民,商人,伶人,平民入住,经历过造园艺术最发达,园林文化最昌盛的晚明,经历过明清易代,经历过战争创伤,政治改造。有幸,它没被彻底毁灭,没被忘记。成为得到有效复原的园林之一,并且保持着相对接近历史真相的格局和名字。
如果,大家能去到苏州,不妨去看看艺圃,去延光阁里喝喝茶,吹吹风,听当地百姓道一些老底子的故事。或许能得到一些感悟与思绪,古今相通吧。
-
慕雪先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12 15:41:02
-
岩井俊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3 14:37:47
-
开开的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7 01:02:00
-
腐中作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17:40:25
-
皮里春秋空黑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16:43:05
-
わたしはLuk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15:54:46
-
喵心似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15:48:09
-
芙蓉湖围垦民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14:01:08
-
加倍王木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13:06:12
-
B,fis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12:43:39
-
-无所谓小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11:46:38
-
凌小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11:15:05
-
哪里有好吃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10:04:39
-
大圆圈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09:25:50
-
lyn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09:19:07
-
豆友7788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08:23:55
-
白色的乌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08:19:01
-
卡卡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08:12:54
-
tak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07:41:00
-
方悄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07:26:54
-
L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07:12:18
-
七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06 07:03:54
-
报告大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30 16:59:50
-
透明的小豆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06 01:43:43
-
babudo 转发了这篇日记
早年的纪录片《苏园六记》和央视新的纪录片《园林》都重点说了艺圃。王澍早年的成名作“苏州文正学院的图书馆”设计最初的灵感也来自艺圃的延光阁意境。
2019-05-14 21:11:03 -
juvenx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17 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