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菁妹带你探秘佛山商业文明发源地
丰收街6月23日启动举办的“丰收家·遇见”——2016丰收街首届创意摄影绘画大赛,你投稿了没?
今天小菁妹推荐采风的好地方,它就是栅下“丰收涌”与“米艇头”——佛山商业文明发源地,,它不但景色优美,还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据《佛山忠义乡志·與地》记载,大塘涌水从栅下海口折入,经龙母庙、大、小桥头通澳口至村尾与新涌汇合。但当地原住民习惯把流过栅下铺这一段称之为“栅下涌”,此叫法一直沿用至永新村委会成立,此时改称为“永新涌”。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再改称为“丰收涌”,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佛山成为商业市镇,始自北宋,并形成了各类墟市。当时的墟市是专门为交易目的而设置的聚集场所。市又称为市井,以井田为一市,每日有三市,分早、午、晚,入市后交易。《南越志》云:“越之市名为圩”。民间习惯以旬日赶墟,南人谓之趁墟,北人称为赶集。
宋代,佛山镇在栅下铺的米艇头最早形成市场。这里所谓的“铺”,是当时商业列肆的意思,表明栅下这个地方有一个货集商市。之所以得名米艇头,就是因为当时这里有碾米的磨坊群,通过水路运输谷物的小艇就停泊在这里,或进行碾米,或进行交易。据《岭南冼氏宗谱》记载:“明以前镇内商务萃于栅下,水通香(中山)、顺(顺德)各邑,白勘为白糖商船停泊之处,俨然一都会也。”佛山“土著四大姓”鸡、田、老、布,据说就居住在栅下大塘涌一带。清代前期,广郡民食尽仰籴于广西、湖南之米,而地处西、北两江会流处的佛山则成了广东的米粮贸易中心。佛山的米户,把持着米市,垄断了价格。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三乡事志载“举镇数十万人尽仰资于粤西暨罗定之谷艘,日计数千石。谷艘至稍希,则米肆拥先所籴以增价”。
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艺文》
聪明的佛山人牢牢把握住水道交通运输的优势,不断丰富交易商品的种类,并形成细分的专业市场,各墟市主营的货品不尽相同。发展至明代,佛山已有三墟六市,分别为:普君墟、大墟、盘古墟;早市、朝市、晚市、三元市、公正市、官厅市。“……货物列肆,田畴连阡。……芦橘杨梅,三圩竞買。荔枝龙目,六市争先。菊舍蟹黄,细桥头之持螯可嗜(大桥头卖谷,细桥头则海鲜罗列,明虾鲜蟹,贩者互争先焉)。”(出自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艺文》)可见当时墟市之盛况。明末,佛山已同广州并肩,形成“二元中心市场”。广州是“洋货”和国货集散地,为外贸港口城市;佛山是“广货”和“北货”集散地,为主营内贸的城镇。
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乡域图》
到清代,佛山的商业规模已发展至六墟十七市。清道光年间,“川、广、云、贵各省货物皆先到佛山,然后转输西北各省,故商务为天下最。”(道光《佛山忠义乡志》)便捷的水上交通使佛山乡村小手工业极为鼎盛,完善的商业网络和发达的工商业,使佛山商业繁华程度在很多时候都超过了广州。在清代中叶,佛山已经有220多个手工行业、70多种商业及服务业,拥有3000多家商铺。清道光年间,有街道1500多条,商店林立,会馆棋布,全镇以中部为商业中心区。广州与佛山持续上演的双城记,使佛山在清代中后叶及民国创造了更为辉煌的历史。
(丰收涌一河两岸)
(丰收涌航拍图)
现在的丰收涌不但内涵丰富,还很颜值爆表,准备好你的相机与彩笔,还不来?
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经济史》齐涛 主编 2、乾隆《佛山忠义乡志》 陈炎宗 总纂 3、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吴荣光 主修 4、民国《佛山忠义乡志》 冼宝干 总纂 5、《广阳杂记》刘献廷 撰 6、《佛山民俗》余婉韶 著 7、《佛山民俗文化》江佐中、吴英姿 著 8、《岭南经济史话》子月 著 9、《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罗一星 著 10、《创新佛山——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最强城市的制度变迁》刘晓顺、吴志高、林权坚主编 11、《改革开放的空间响应——广东城市发展30年》袁奇峰等 著
温馨提示:
目前摄影绘画比赛已经收到很多稿件,但是有部分参赛作品不是以“丰收街·菁创聚”为主体的作品,不符合参赛规则,请参赛者再次阅读“大赛赛制及奖项设置”后提交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长按二维码了解↓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比赛规则
阅读原文:http://weibo.com/2187230874/DCNo47Fpy
![]() |
今天小菁妹推荐采风的好地方,它就是栅下“丰收涌”与“米艇头”——佛山商业文明发源地,,它不但景色优美,还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 |
据《佛山忠义乡志·與地》记载,大塘涌水从栅下海口折入,经龙母庙、大、小桥头通澳口至村尾与新涌汇合。但当地原住民习惯把流过栅下铺这一段称之为“栅下涌”,此叫法一直沿用至永新村委会成立,此时改称为“永新涌”。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再改称为“丰收涌”,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佛山成为商业市镇,始自北宋,并形成了各类墟市。当时的墟市是专门为交易目的而设置的聚集场所。市又称为市井,以井田为一市,每日有三市,分早、午、晚,入市后交易。《南越志》云:“越之市名为圩”。民间习惯以旬日赶墟,南人谓之趁墟,北人称为赶集。
宋代,佛山镇在栅下铺的米艇头最早形成市场。这里所谓的“铺”,是当时商业列肆的意思,表明栅下这个地方有一个货集商市。之所以得名米艇头,就是因为当时这里有碾米的磨坊群,通过水路运输谷物的小艇就停泊在这里,或进行碾米,或进行交易。据《岭南冼氏宗谱》记载:“明以前镇内商务萃于栅下,水通香(中山)、顺(顺德)各邑,白勘为白糖商船停泊之处,俨然一都会也。”佛山“土著四大姓”鸡、田、老、布,据说就居住在栅下大塘涌一带。清代前期,广郡民食尽仰籴于广西、湖南之米,而地处西、北两江会流处的佛山则成了广东的米粮贸易中心。佛山的米户,把持着米市,垄断了价格。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三乡事志载“举镇数十万人尽仰资于粤西暨罗定之谷艘,日计数千石。谷艘至稍希,则米肆拥先所籴以增价”。
![]() |
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艺文》
聪明的佛山人牢牢把握住水道交通运输的优势,不断丰富交易商品的种类,并形成细分的专业市场,各墟市主营的货品不尽相同。发展至明代,佛山已有三墟六市,分别为:普君墟、大墟、盘古墟;早市、朝市、晚市、三元市、公正市、官厅市。“……货物列肆,田畴连阡。……芦橘杨梅,三圩竞買。荔枝龙目,六市争先。菊舍蟹黄,细桥头之持螯可嗜(大桥头卖谷,细桥头则海鲜罗列,明虾鲜蟹,贩者互争先焉)。”(出自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艺文》)可见当时墟市之盛况。明末,佛山已同广州并肩,形成“二元中心市场”。广州是“洋货”和国货集散地,为外贸港口城市;佛山是“广货”和“北货”集散地,为主营内贸的城镇。
![]() |
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乡域图》
到清代,佛山的商业规模已发展至六墟十七市。清道光年间,“川、广、云、贵各省货物皆先到佛山,然后转输西北各省,故商务为天下最。”(道光《佛山忠义乡志》)便捷的水上交通使佛山乡村小手工业极为鼎盛,完善的商业网络和发达的工商业,使佛山商业繁华程度在很多时候都超过了广州。在清代中叶,佛山已经有220多个手工行业、70多种商业及服务业,拥有3000多家商铺。清道光年间,有街道1500多条,商店林立,会馆棋布,全镇以中部为商业中心区。广州与佛山持续上演的双城记,使佛山在清代中后叶及民国创造了更为辉煌的历史。
![]() |
(丰收涌一河两岸)
![]() |
(丰收涌航拍图)
现在的丰收涌不但内涵丰富,还很颜值爆表,准备好你的相机与彩笔,还不来?
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经济史》齐涛 主编 2、乾隆《佛山忠义乡志》 陈炎宗 总纂 3、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吴荣光 主修 4、民国《佛山忠义乡志》 冼宝干 总纂 5、《广阳杂记》刘献廷 撰 6、《佛山民俗》余婉韶 著 7、《佛山民俗文化》江佐中、吴英姿 著 8、《岭南经济史话》子月 著 9、《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罗一星 著 10、《创新佛山——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最强城市的制度变迁》刘晓顺、吴志高、林权坚主编 11、《改革开放的空间响应——广东城市发展30年》袁奇峰等 著
温馨提示:
目前摄影绘画比赛已经收到很多稿件,但是有部分参赛作品不是以“丰收街·菁创聚”为主体的作品,不符合参赛规则,请参赛者再次阅读“大赛赛制及奖项设置”后提交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长按二维码了解↓
![]() |
![]()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比赛规则
阅读原文:http://weibo.com/2187230874/DCNo47F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