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闯入者》
日前,看了王小帅的电影《闯入者》,写了一句话“加害方的忏悔对于悲剧的受害方是起不到任何回报的,只是自己渴望得到谅解,可是受害方往往得到的双倍的痛苦和伤害。受害方若谅解,是再一次的退让,若不谅解,则要担上不宽容的恶名。”感觉好像还蛮智慧的,这几天脑子里面一直在不断地闪回电影的画面,越久越发现这句话实在是肤浅,或者是不足以概括我对此片的感受,于是再开文一篇,胡乱再说上几句。
有句经典的话“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好的作品的某种共性。回到这部电影,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聊
首先,当然是邓老太太。她是剧中的主角,扮演着吕中因为此片获得2014年度第8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也是本片的唯一大奖。当然,这里不是说吕中的演技,说的是邓老太太。她有一个包工头的大儿子,一个同性恋的小儿子,一个养老院的婆婆,一个大孙子。家庭虽然圆满,但也是处处惊心。大儿子当包工头当然是无良的,这是这个职业的原罪,小儿子同性恋也是与世俗不苟,养老院的婆婆抱怨无家可归,唯一正常的小孙子,大儿媳妇还不愿她老带。空巢老人一切该有的寂寞,无助,处处被嫌弃,她都尝了个遍。电影从她的骚扰电话开始,种种猜测,种种调查,均无结果。终于,有一次,她自己对着沉默的电话那头忏悔,这下才引出了另一条线,老太现在的可怜,和当年的可恨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相比她当年做的恶,现在受的一点点惊吓和骚扰,简直就像请客吃饭一样的幸福。该死的老东西!
我是不屑辱骂一个老者的,那也是仅限于我只看到老者的身态。佛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一副皮囊而已,一切的善恶都是在于内心。我是喜善怒恶的,对于善恶,我不同于佛说的内心观,我更看重的是行为,我不认同做了恶事还以出发点的优劣来强词狡辩。做恶只是对于行为的界定,我的概念是,你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那就是恶,不论你出于什么样的善意。我信现世报,我没有宽容恶人的胸怀,我认为所有业报应当都是现世就应该完结了的,做了恶,就不要想着别人会谅解,这是无耻的恶上加恶。当然我也不认同仅凭一件事就判断人的善恶,我从不区分人的善恶,因为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善人或者恶人。但我又是感性的,往往不能做到就事论事,往往因事废人。我不是很宽容。
抨击丑恶时间先告一段落,再说说老三线,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对于那个时代是没有真切的感受的,我不想从老套的反文革(这里的文革是个概指,并不局限于那十年)的角度来讲,这样观点的人实在太多了,我想说的是文革后遗症。我们是80后,我们的父辈正好经历过文革前后那几十年,当然,我们是农村的,没有那么的坎坷和惊心动魄,但是也是看着反文革题材的文艺作品长大的,只要是近代史的,不论书籍还是影视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那段痛苦做过表述。
那个时代,那些人,是多么的狂热,多么的激情,多么的单纯善良。对于一切都是选择笃信笃行的,因为一句口号,确定自己一生的理想,因为一句口号,舍弃一切安逸。为了信仰,为了国家,从大城市,奔向老三线那些不毛之地,舍弃白米饭,去啃杂粮窝头。他们才是生活的勇者,时代的骄子。可偏偏就是这些人,被历史开了个巨大的玩笑,他们错付千般相思,誓言幻作烟云字,最终被时代抛弃。文革的结束是理想主义的完败,是各种拼的开始,拼爹,拼关系,拼沉沦,拼底线。知情为了回城,耍尽了一切手段,践踏了所有理想,放弃了一切的底线,这种时代的原罪随处可见,没有几个光明正大回城的知青,没有几个不付出代价就能全身而退的文革热血青年。
影响远不止于此,这些经历了生死,经历了由极其纯粹的理想主义到毫无底线的现实主义转变的这一拨人,占据了时代的潮流最尖端,他们最大限度的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影响着下一代,腐蚀着下一代。
文革彻底的打破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传统的坚守,破四旧用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替代了一切封建时代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人们都信仰共产主义。捎带手,连宗教一起扼杀,人彻底释放出内心的魔性。在那个年代,儿子可以打老子,学生可以打老师,父母可以举报儿子,人们一下子冲破了封建社会的牢笼,一口气冲到了原始的蛮荒时代。
然而更加残忍的是76年文革结束了,实事求是的GC党员们告诉这些人说,共产主义其实不存在,唯一能够拴住恶魔的缰绳被扯断了,恶魔彻底被释放。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诞生了,恶人作恶毫无底线,善良没有生存空间。
在电影快到结尾,老三线坚守的同事们或者叫没有能力回乡的老三线们,他们其实就是想问一句“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到底为了谁?我们到底怎么了?”没人给他们交代,或许百年后,或许千年后,在史书里面不一定有他们。历史会选择性的遗忘一些东西,因为历史本事就不算客观的,只是一部分人的纪念册而已。
有句经典的话“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好的作品的某种共性。回到这部电影,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聊
首先,当然是邓老太太。她是剧中的主角,扮演着吕中因为此片获得2014年度第8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也是本片的唯一大奖。当然,这里不是说吕中的演技,说的是邓老太太。她有一个包工头的大儿子,一个同性恋的小儿子,一个养老院的婆婆,一个大孙子。家庭虽然圆满,但也是处处惊心。大儿子当包工头当然是无良的,这是这个职业的原罪,小儿子同性恋也是与世俗不苟,养老院的婆婆抱怨无家可归,唯一正常的小孙子,大儿媳妇还不愿她老带。空巢老人一切该有的寂寞,无助,处处被嫌弃,她都尝了个遍。电影从她的骚扰电话开始,种种猜测,种种调查,均无结果。终于,有一次,她自己对着沉默的电话那头忏悔,这下才引出了另一条线,老太现在的可怜,和当年的可恨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相比她当年做的恶,现在受的一点点惊吓和骚扰,简直就像请客吃饭一样的幸福。该死的老东西!
我是不屑辱骂一个老者的,那也是仅限于我只看到老者的身态。佛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一副皮囊而已,一切的善恶都是在于内心。我是喜善怒恶的,对于善恶,我不同于佛说的内心观,我更看重的是行为,我不认同做了恶事还以出发点的优劣来强词狡辩。做恶只是对于行为的界定,我的概念是,你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那就是恶,不论你出于什么样的善意。我信现世报,我没有宽容恶人的胸怀,我认为所有业报应当都是现世就应该完结了的,做了恶,就不要想着别人会谅解,这是无耻的恶上加恶。当然我也不认同仅凭一件事就判断人的善恶,我从不区分人的善恶,因为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善人或者恶人。但我又是感性的,往往不能做到就事论事,往往因事废人。我不是很宽容。
抨击丑恶时间先告一段落,再说说老三线,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对于那个时代是没有真切的感受的,我不想从老套的反文革(这里的文革是个概指,并不局限于那十年)的角度来讲,这样观点的人实在太多了,我想说的是文革后遗症。我们是80后,我们的父辈正好经历过文革前后那几十年,当然,我们是农村的,没有那么的坎坷和惊心动魄,但是也是看着反文革题材的文艺作品长大的,只要是近代史的,不论书籍还是影视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那段痛苦做过表述。
那个时代,那些人,是多么的狂热,多么的激情,多么的单纯善良。对于一切都是选择笃信笃行的,因为一句口号,确定自己一生的理想,因为一句口号,舍弃一切安逸。为了信仰,为了国家,从大城市,奔向老三线那些不毛之地,舍弃白米饭,去啃杂粮窝头。他们才是生活的勇者,时代的骄子。可偏偏就是这些人,被历史开了个巨大的玩笑,他们错付千般相思,誓言幻作烟云字,最终被时代抛弃。文革的结束是理想主义的完败,是各种拼的开始,拼爹,拼关系,拼沉沦,拼底线。知情为了回城,耍尽了一切手段,践踏了所有理想,放弃了一切的底线,这种时代的原罪随处可见,没有几个光明正大回城的知青,没有几个不付出代价就能全身而退的文革热血青年。
影响远不止于此,这些经历了生死,经历了由极其纯粹的理想主义到毫无底线的现实主义转变的这一拨人,占据了时代的潮流最尖端,他们最大限度的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影响着下一代,腐蚀着下一代。
文革彻底的打破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传统的坚守,破四旧用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替代了一切封建时代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人们都信仰共产主义。捎带手,连宗教一起扼杀,人彻底释放出内心的魔性。在那个年代,儿子可以打老子,学生可以打老师,父母可以举报儿子,人们一下子冲破了封建社会的牢笼,一口气冲到了原始的蛮荒时代。
然而更加残忍的是76年文革结束了,实事求是的GC党员们告诉这些人说,共产主义其实不存在,唯一能够拴住恶魔的缰绳被扯断了,恶魔彻底被释放。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诞生了,恶人作恶毫无底线,善良没有生存空间。
在电影快到结尾,老三线坚守的同事们或者叫没有能力回乡的老三线们,他们其实就是想问一句“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到底为了谁?我们到底怎么了?”没人给他们交代,或许百年后,或许千年后,在史书里面不一定有他们。历史会选择性的遗忘一些东西,因为历史本事就不算客观的,只是一部分人的纪念册而已。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