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满足么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有好几处调侃法国人的地方:
“法国公使大使的特别,就是一句外国话不会讲”;“船上的法国人像狗望见了家,气势顿长,举动和声音也高亢好些”,还有“不比法国有一两个提得起笔的将军,就要请进国家学院去高供着”。我就想,假如正好有个法国人看到这句怎么办,他会生出什么样的情绪?每每看到这,我总小心翼翼,呼吸都轻了。
不过,《围城》语言辛辣幽默,没刻意讨好谁,但凡被钱钟书洞察到的,即便是仰面摔倒、屁股着地也会磕破鼻子(躺枪?),别想躲掉。就像在寒潮来袭的恶劣天气,虽然紧紧裹着厚的像面包一样的袄子,内衣里藏着的秘密也被作者一览无余,一丝不挂。第一次读《围城》,会觉得钱钟书油腔滑调、刻薄,正像苏文纨说方鸿渐“世界上就只有你方鸿渐一个人聪明!”,怎么这么讨厌啊。奇怪的是:再看就越来越喜欢了。
我想到年轻时候每每去特美斯邦威衣服店买衣物,在落地镜里看身上试穿的一件衣服,年轻漂亮而又热情的女导购员总会说“哇,白色很合适你哟,因为你皮肤很白...”(再试穿鲜艳的颜色,会听到诸如“年轻好几岁了,就该这么穿”)。比这更要命的是,当眼光在某件衣服上停留超过三秒,耳边会响起,“这衣服版型好,你身材很棒的,试试看吧”。
这样的购物体验,不是说矫情,总有点不喜欢,有种被迎合的感觉,而且我是那种特别被人影响的人:某件东西别人说好我立刻觉得不坏了。后来一段时间干脆买衣服直接去超市,这点怪癖的自由恐怕只有我在意了哈。
我倒是喜欢那种一进门,微笑的导购员驻足说“欢迎光临”。然后任我独自慢慢看,观察颜色、式样、鞋带。总之,没有任何刻意的噱头、无需讨好顾客的态度,总让人有一种自然的信赖之感吧。就像钱钟书的《围城》,没有刻意的讨好谁谁谁,就招人喜欢了。不过《围城》“纯属虚构”的小说故事——想象文学。就算招谁惹谁了,谁也犯不着生气吧,所以,哈哈哈哈。
几个礼拜前去油漆店,老板不在店,我一筹莫展无从选购。只要等老板来。她眯着眼皱着眉毛听我说了半天,忽然长叹一声“哦!~,你说是喷的啊”,才指我买到想要的。
作为顾客的我,是不是要求太多了?
“法国公使大使的特别,就是一句外国话不会讲”;“船上的法国人像狗望见了家,气势顿长,举动和声音也高亢好些”,还有“不比法国有一两个提得起笔的将军,就要请进国家学院去高供着”。我就想,假如正好有个法国人看到这句怎么办,他会生出什么样的情绪?每每看到这,我总小心翼翼,呼吸都轻了。
不过,《围城》语言辛辣幽默,没刻意讨好谁,但凡被钱钟书洞察到的,即便是仰面摔倒、屁股着地也会磕破鼻子(躺枪?),别想躲掉。就像在寒潮来袭的恶劣天气,虽然紧紧裹着厚的像面包一样的袄子,内衣里藏着的秘密也被作者一览无余,一丝不挂。第一次读《围城》,会觉得钱钟书油腔滑调、刻薄,正像苏文纨说方鸿渐“世界上就只有你方鸿渐一个人聪明!”,怎么这么讨厌啊。奇怪的是:再看就越来越喜欢了。
我想到年轻时候每每去特美斯邦威衣服店买衣物,在落地镜里看身上试穿的一件衣服,年轻漂亮而又热情的女导购员总会说“哇,白色很合适你哟,因为你皮肤很白...”(再试穿鲜艳的颜色,会听到诸如“年轻好几岁了,就该这么穿”)。比这更要命的是,当眼光在某件衣服上停留超过三秒,耳边会响起,“这衣服版型好,你身材很棒的,试试看吧”。
这样的购物体验,不是说矫情,总有点不喜欢,有种被迎合的感觉,而且我是那种特别被人影响的人:某件东西别人说好我立刻觉得不坏了。后来一段时间干脆买衣服直接去超市,这点怪癖的自由恐怕只有我在意了哈。
我倒是喜欢那种一进门,微笑的导购员驻足说“欢迎光临”。然后任我独自慢慢看,观察颜色、式样、鞋带。总之,没有任何刻意的噱头、无需讨好顾客的态度,总让人有一种自然的信赖之感吧。就像钱钟书的《围城》,没有刻意的讨好谁谁谁,就招人喜欢了。不过《围城》“纯属虚构”的小说故事——想象文学。就算招谁惹谁了,谁也犯不着生气吧,所以,哈哈哈哈。
几个礼拜前去油漆店,老板不在店,我一筹莫展无从选购。只要等老板来。她眯着眼皱着眉毛听我说了半天,忽然长叹一声“哦!~,你说是喷的啊”,才指我买到想要的。
作为顾客的我,是不是要求太多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