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15年中国电影创作和市场变化的切身感受
亲历15年中国电影创作和市场变化的切身感受
董承光 发布于: 2016-07-02 18:08
亲历15年中国电影创作和市场变化的切身感受
在新时代下如何继承和发扬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精神?
这么优秀有情怀的电影票房怎么会只有200万?多半个电影界权威老导演集体摇旗呐喊加上整个电影界工作者的好评转发包场才值200万票房?惨不忍睹!悲哀之余也发人深省。
15年前我开始学习电影,特别喜欢吴天明导演的《变脸》《人生》。每一个镜头都曾拉片分析过,我对吴天明老导演的敬意是从学电影之初就根深蒂固的。我曾在学校系统地学了第四代导演的情怀,在十多年工作中我学会了第五代导演大片的创作经验,结合了学院派和技术派,不像行业外跨界导演完全不遵守电影规律仅在消费粉丝的旁门左道,也要比一味迎合观众低级趣味的网生代导演更有情怀更专业,十多年的国外高概念视听前端创作经历又让我比第六代更贴近普通观众需求。第六代虽然拍摄的内容是写实普通观众,但因为真实压抑沉闷而失去普通观众观看欲望,反而是国外看腻了好莱坞魔幻大片的欧洲电影节评委眼里中国贫民现实题材比中国魔幻大片还魔幻。而很多普通中国老百性生活就是遭罪不愿再花钱回忆一遍遭罪。中国老百姓喜好奇幻喜剧和梦境童话超现实题材的电影。
影响《百鸟朝凤》票房的是《美国队长3》。其实在中国对于非漫威迷并不喜欢这种美国梗。因没有中国现实情感对应、所以这种电影除去特效和动作以外的对话戏都让人昏昏欲睡,文戏并不比《百鸟朝凤》有中国观众缘。不过光一场英雄打群架的特效和动作在中国就值20亿票房了、类似小蚁人变大、蜘蛛侠缠倒巨大蚁人这都是电影前期概念设计的功劳,而我十多年一直在学习漫威这种概念设计、很多年都在专研把这种概念设计用于中国题材的奇幻史诗人性情怀电影。也就是在不破坏人性和情怀下吸收漫威最好的动作和特效、再继承吴天明等第四代导演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第五代的古装视觉理念、第六代的反省当下现实、网生代的喜剧青春元素、再加周星驰美人鱼似的童话小妞爱情。这样的电影才是集大成之作。和很多大人物的自信来源于曾经的辉煌和惯性经验、来自于资源和地位、来自所有电影本质以外的东西不同,我的自信来源于我十五年对所有知识的专注学习、来源于对市场变化长期的洞察、来自电影本身深度创新。
说回吴天明导演的精神是什么?是勇于突破陈规陋习,释放改革意识的做法,他身前一直大赞《阿凡达》的创新精神。他最大的贡献是力压守旧势力、鼓励当时的进步思想代表即年轻第五代超越他代表的守旧计划经济垄断势力第四代。这种顺应时代、对有创新和精力旺盛的新人的扶持,才是吴导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对老师最大的尊重是艺术上继承老师后超越老师。对吴天明导演我内心也是有一种感恩之情。心中有对吴天明老导演的敬意和缅怀,更想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现在的电影市场:
现今手机改变了电影。网络高速化、信息公开化、娱乐平民化、消费快捷化、观众年轻化。让90后为主力的主流观影群获取电影信息更多更快,微信等交流平台让观影者之间的民间互通互动更及时方便,电影院的电影内容已经不仅仅是老导演的菜了,而是观众决定的菜谱了。15年前,电影是高层精英文学殿堂,普通观众是抱着受到艺术文化熏陶而进电影院的,那批主流观众获取电影的资讯主要来源于报纸杂志和电视等主流平台广告,这种广告是观众被动接受的。观众没有选择和互动的可能,基本上大导演说什么就要听什么,权威广告说什么也就信什么。除了选择不进电影院对电影本身的内容没别的选择,也对创作者没有任何的反馈。15年前去电影院的年纪都偏高,年轻人都在录像厅里根本不去电影院,那时候也没几家电影院,影院放什么不重要,为数不多的人去看电影就已经是丰富文化生活了,至于电影内容是什么?大导演说了算。大导演主要以欧洲电影节得奖扬名为目的。
而15年后的今天没了录像厅,我们的90后主要是通过手机在第一时间快速地跟周围的朋友、同学、同事、恋人谈论电影。电影的内容能否跟她们的情感互动变得更重要。所以不像15年前那么盲目进影院。今天的90后主流观众在看一部电影之前是一定会看预告片的。电影的整体风格是不是自己的兴趣点、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从预告片中已经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15年前中国屏幕数从1000块到今天接近3.1万块,影院数量从几百家到超过7000家,按说屏幕数和院线都整体翻倍了,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反而没有了文艺小众片的市场?经常出现一部视觉特效电影三天6亿票房,而一部良心文艺片三天100万票房。一部视觉特效大片想看看不上(因为爆满,抢不到座位),一部文艺情怀片想看也看不上(因为没有排片)。其实原因很简单,屏幕数和院线是成倍增加了,但是增加的是三三线城市的影院数,单个影院的屏幕数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很多增加了的二三线影院规模并不大,他们每一个影院的屏幕数都不多。在一部大片上映的时候基本上是全排上的。根本没有空闲的屏幕排给小众文艺片。所以中国电影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对于那些没有90后主流观众手机互动性的电影,即使有再多的导演和电影圈大腕摇旗呐喊也不会再像15年前一样有效果。所以有些电影是不会随着时代发展而票房同步增加的,反而比如《百鸟朝凤》如果在《变脸》上映完就上映,再加上半个电影圈的专业人士摇旗呐喊,在15年前上映会比现在票房高。这就是原因。想想现在个别大导演是不与平民老百姓接触的,是与世隔绝的,不玩电脑不玩手机不与大众互动交流、更不关心90后小妞的现实情感,高高在上,专注于自己15年前的文学艺术夙愿。注定是艺术殿堂的楷模,也注定了是市场的炮灰。
当下的主流自来水主力军90后小女生,你说她们自私过于现实也好,你说她们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也好,总之她们比15年前的主流观众更有自己的主见。她们不太受投资方出品方宣传方大腕的宣传忽悠,她们对电影的需求更加的真实。她们需要电影与她们的现实真实生活相呼应,需要与自己的真实情感相照应,需要在电影中看到自己。她们也有梦想,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她们也会思考世界的发展方向和人类的进步问题,甚至有更高的哲学层面的深度,但是她们不喜欢被强迫灌输说教的道理影响。比如她们会因为《疯狂动物城》里面的效率极慢的公务员讥讽现实社会,她们会为小兔子朱迪从农村到大城市追求梦想挫败感而感同身受。她们会因为动物城里面的所有联想到了自己和身边的人以及现实生活。但是!她们绝对不会为别人的情怀买单。这也就是即使你买票让她们去感受老导演的艺术情怀,她们都不去,因为她们不愿意花这个时间,她们不愿意花时间在别人的情怀上。她们这代孩子从小就是在高强度视觉环境下熏陶出来的,她们对电影视觉节奏和理解力和15年前文字熏陶出的观众在观影习惯上有根本的区别,她们忍受不了慢悠悠的叙事节奏、忍受不了没有震撼感官刺激的电影、也忍受不了跟自己现实生活无关的别人的人性。
大势所趋、人无法与时代抗衡、90后00后视角的人性艺术片越推后拍收获的票房和观众越多、而有些老导演喜好的电影票房和观众注定逐年减少。当第四代集体反对吴天明导演启用新人的时候、吴天明一个人可以自己承担起用新人电影被守旧领导枪毙的后果。为了提携新人他与旧势力奋斗抗争、完全没有私心更不顾忌自己也是旧势力阵营骨干。这种传承精神和胸怀应该传给每一个人、我们年轻导演在等待着中国能有吴天明胸怀的领导继承吴导的精神。吴天明导演这样的伯乐越多了中国电影就真正从商业到艺术都强大了。
董承光 发布于: 2016-07-02 18:08
亲历15年中国电影创作和市场变化的切身感受
在新时代下如何继承和发扬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精神?
这么优秀有情怀的电影票房怎么会只有200万?多半个电影界权威老导演集体摇旗呐喊加上整个电影界工作者的好评转发包场才值200万票房?惨不忍睹!悲哀之余也发人深省。
15年前我开始学习电影,特别喜欢吴天明导演的《变脸》《人生》。每一个镜头都曾拉片分析过,我对吴天明老导演的敬意是从学电影之初就根深蒂固的。我曾在学校系统地学了第四代导演的情怀,在十多年工作中我学会了第五代导演大片的创作经验,结合了学院派和技术派,不像行业外跨界导演完全不遵守电影规律仅在消费粉丝的旁门左道,也要比一味迎合观众低级趣味的网生代导演更有情怀更专业,十多年的国外高概念视听前端创作经历又让我比第六代更贴近普通观众需求。第六代虽然拍摄的内容是写实普通观众,但因为真实压抑沉闷而失去普通观众观看欲望,反而是国外看腻了好莱坞魔幻大片的欧洲电影节评委眼里中国贫民现实题材比中国魔幻大片还魔幻。而很多普通中国老百性生活就是遭罪不愿再花钱回忆一遍遭罪。中国老百姓喜好奇幻喜剧和梦境童话超现实题材的电影。
影响《百鸟朝凤》票房的是《美国队长3》。其实在中国对于非漫威迷并不喜欢这种美国梗。因没有中国现实情感对应、所以这种电影除去特效和动作以外的对话戏都让人昏昏欲睡,文戏并不比《百鸟朝凤》有中国观众缘。不过光一场英雄打群架的特效和动作在中国就值20亿票房了、类似小蚁人变大、蜘蛛侠缠倒巨大蚁人这都是电影前期概念设计的功劳,而我十多年一直在学习漫威这种概念设计、很多年都在专研把这种概念设计用于中国题材的奇幻史诗人性情怀电影。也就是在不破坏人性和情怀下吸收漫威最好的动作和特效、再继承吴天明等第四代导演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第五代的古装视觉理念、第六代的反省当下现实、网生代的喜剧青春元素、再加周星驰美人鱼似的童话小妞爱情。这样的电影才是集大成之作。和很多大人物的自信来源于曾经的辉煌和惯性经验、来自于资源和地位、来自所有电影本质以外的东西不同,我的自信来源于我十五年对所有知识的专注学习、来源于对市场变化长期的洞察、来自电影本身深度创新。
说回吴天明导演的精神是什么?是勇于突破陈规陋习,释放改革意识的做法,他身前一直大赞《阿凡达》的创新精神。他最大的贡献是力压守旧势力、鼓励当时的进步思想代表即年轻第五代超越他代表的守旧计划经济垄断势力第四代。这种顺应时代、对有创新和精力旺盛的新人的扶持,才是吴导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对老师最大的尊重是艺术上继承老师后超越老师。对吴天明导演我内心也是有一种感恩之情。心中有对吴天明老导演的敬意和缅怀,更想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现在的电影市场:
现今手机改变了电影。网络高速化、信息公开化、娱乐平民化、消费快捷化、观众年轻化。让90后为主力的主流观影群获取电影信息更多更快,微信等交流平台让观影者之间的民间互通互动更及时方便,电影院的电影内容已经不仅仅是老导演的菜了,而是观众决定的菜谱了。15年前,电影是高层精英文学殿堂,普通观众是抱着受到艺术文化熏陶而进电影院的,那批主流观众获取电影的资讯主要来源于报纸杂志和电视等主流平台广告,这种广告是观众被动接受的。观众没有选择和互动的可能,基本上大导演说什么就要听什么,权威广告说什么也就信什么。除了选择不进电影院对电影本身的内容没别的选择,也对创作者没有任何的反馈。15年前去电影院的年纪都偏高,年轻人都在录像厅里根本不去电影院,那时候也没几家电影院,影院放什么不重要,为数不多的人去看电影就已经是丰富文化生活了,至于电影内容是什么?大导演说了算。大导演主要以欧洲电影节得奖扬名为目的。
而15年后的今天没了录像厅,我们的90后主要是通过手机在第一时间快速地跟周围的朋友、同学、同事、恋人谈论电影。电影的内容能否跟她们的情感互动变得更重要。所以不像15年前那么盲目进影院。今天的90后主流观众在看一部电影之前是一定会看预告片的。电影的整体风格是不是自己的兴趣点、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从预告片中已经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15年前中国屏幕数从1000块到今天接近3.1万块,影院数量从几百家到超过7000家,按说屏幕数和院线都整体翻倍了,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反而没有了文艺小众片的市场?经常出现一部视觉特效电影三天6亿票房,而一部良心文艺片三天100万票房。一部视觉特效大片想看看不上(因为爆满,抢不到座位),一部文艺情怀片想看也看不上(因为没有排片)。其实原因很简单,屏幕数和院线是成倍增加了,但是增加的是三三线城市的影院数,单个影院的屏幕数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很多增加了的二三线影院规模并不大,他们每一个影院的屏幕数都不多。在一部大片上映的时候基本上是全排上的。根本没有空闲的屏幕排给小众文艺片。所以中国电影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对于那些没有90后主流观众手机互动性的电影,即使有再多的导演和电影圈大腕摇旗呐喊也不会再像15年前一样有效果。所以有些电影是不会随着时代发展而票房同步增加的,反而比如《百鸟朝凤》如果在《变脸》上映完就上映,再加上半个电影圈的专业人士摇旗呐喊,在15年前上映会比现在票房高。这就是原因。想想现在个别大导演是不与平民老百姓接触的,是与世隔绝的,不玩电脑不玩手机不与大众互动交流、更不关心90后小妞的现实情感,高高在上,专注于自己15年前的文学艺术夙愿。注定是艺术殿堂的楷模,也注定了是市场的炮灰。
当下的主流自来水主力军90后小女生,你说她们自私过于现实也好,你说她们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也好,总之她们比15年前的主流观众更有自己的主见。她们不太受投资方出品方宣传方大腕的宣传忽悠,她们对电影的需求更加的真实。她们需要电影与她们的现实真实生活相呼应,需要与自己的真实情感相照应,需要在电影中看到自己。她们也有梦想,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她们也会思考世界的发展方向和人类的进步问题,甚至有更高的哲学层面的深度,但是她们不喜欢被强迫灌输说教的道理影响。比如她们会因为《疯狂动物城》里面的效率极慢的公务员讥讽现实社会,她们会为小兔子朱迪从农村到大城市追求梦想挫败感而感同身受。她们会因为动物城里面的所有联想到了自己和身边的人以及现实生活。但是!她们绝对不会为别人的情怀买单。这也就是即使你买票让她们去感受老导演的艺术情怀,她们都不去,因为她们不愿意花这个时间,她们不愿意花时间在别人的情怀上。她们这代孩子从小就是在高强度视觉环境下熏陶出来的,她们对电影视觉节奏和理解力和15年前文字熏陶出的观众在观影习惯上有根本的区别,她们忍受不了慢悠悠的叙事节奏、忍受不了没有震撼感官刺激的电影、也忍受不了跟自己现实生活无关的别人的人性。
大势所趋、人无法与时代抗衡、90后00后视角的人性艺术片越推后拍收获的票房和观众越多、而有些老导演喜好的电影票房和观众注定逐年减少。当第四代集体反对吴天明导演启用新人的时候、吴天明一个人可以自己承担起用新人电影被守旧领导枪毙的后果。为了提携新人他与旧势力奋斗抗争、完全没有私心更不顾忌自己也是旧势力阵营骨干。这种传承精神和胸怀应该传给每一个人、我们年轻导演在等待着中国能有吴天明胸怀的领导继承吴导的精神。吴天明导演这样的伯乐越多了中国电影就真正从商业到艺术都强大了。
![]() |
![]() |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