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花了几天读完了《活着》。一开始只在单位午休时间看,看着看着就忘了睡。因为行文十分流畅,毫不拖沓,仿佛一气呵成。后来在周末的夜里躺床上看,两只手放在被子外面,捏着个手机盯着看。夜凉,手僵得冷邦邦地仍不亦乐乎,看到感动处泪流满面。
从前总听老一辈说过去活着是如何辛苦,仿佛有温有饱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总不理解。一家那么多人,每个人都拼命干,为什么还不能糊口呢?并且在他们唠叨完过去说如何艳羡现在的时候,总有些鄙夷。难道我们活着只是为了吃吗?我们吃好了穿好了,就该心满意足躺着睡了吗?是的,在看到我们为“理想”踌躇,为“怎么生活”犹疑的时候,他们确实认为我们有些疯了。并反复那句话:“你们是多么幸福啊!……有吃有穿……吃咋好……穿咋好……”。于是我们表面敷衍,内心极大地鄙夷了。难道我们只为吃穿?
却不知没吃穿的日子是如何艰苦。因为我们从没有过没吃穿的日子。以色列人在旷野的时候,因为每天有吃穿且无疾病,就想吃肉了。因为这样,他们有祸了。我们也是一样。撇开崇高的理想不说,多少烦恼起于酒足饭饱后的无聊?莫言在散文里说,因为太饿,什么东西都抓来吃了。年少时候对饥饿有过切身体会的人,他们的眼神里,或许都多了一丝悲悯。仿佛受过难。当然,希望我们永远不必受那样的难处。读到书中家珍从胸里摸了一把小米给队长的时候,我哭了。仿佛我站在他们面前看到这一幕。那一锅粥的致命香气,透过夜的黑遥遥飘来,仿佛我那一刻也是个快饿死的人,又想吃又担心人来抢。那种感觉真是难以言表。他们是太可怜了。那时候,有千千万万的人比这更可怜。
家珍。她有全部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却也没有全部中国传统女性不应有的瑕疵。所以她是完美的,同时,也是可悲的。她不是张爱玲,为爱痴狂,不懂骄矜;她爱得沉默且无奈。她不是林徽因,知书达礼,秀外慧中;她也曾是女学生,但她似乎只学到了字,没学到字后面的意思。她亦不是陆小曼,离经叛道,痛斩前缘;她一天嫁给他,就一辈子是他的人了。她就是这样一个背后的女人。在富贵的时候,她仿佛是个点缀。在凄凉的时候,她却屹立支撑着家。恐怕这样的女人能得许多人的赞叹,是男人眼中完美的妻。在我看来,她却是悲哀的。她在封建的桎梏里安然自得,在年岁的折磨里娴静如初。她的女儿亦是如此。中国悲哀的女性莫不如此。女人不是为丈夫活,也不能为孩子活,女人应该为自己活。
读到“以后别跑了,鸡都会跑”的时候,不由带着泪笑了。现在的家长又比福贵好的了多少呢?因为跑步没有钱赚,也没啥实际功利,所以就别跑了。当然,现在有奥运会,有运动会,跑步好,都喜欢孩子跑步了。那么别的没有功利性的活动呢?当然,希望孩子别学也别参加了。最好把所有劲都卯足了,放在能出人头地的科目上,好让家长长脸,孩子以后的路也铺的实实当当。别怪中国家长,实在是这个设会逼的。不往功利面培养,孩子就没有竞争力,将来落后与人,给家族蒙羞。但一味迎合设会的功利趋向,培养出来的孩子又如何呢?家长们的想法似乎几十年都没有变过。
直到后来人都死光了,只剩福贵一个。总觉得作者是刻意让小外孙苦根死的。吃豆子也能噎死吗?在我们看来那是不可思议了。福贵这个人,名字也是个讽刺。生下来又福又贵,品性却低下。后来又贫又贱,品性却慢慢高尚了,至少恢复人性了。
中国人的人情只停留在人情上。是一种地下的,偷偷摸摸的人情。是一种被压抑千年,难以直抒胸臆的憋屈。你有泪,我也哭着偷偷为你擦。不敢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说,这是法律,这是ren权,这是天赋予我的!说出来的只有:“***说了,要***。要团结在***的身边***”(王小波曾戏谑这是上帝体:要有光。要有天。要有地。笑~)。从来没有“我“,有的是集踢,有的是大家,有的是国家。只是没有“我”,国家是千万个面具组成的荒原,一齐哭,一齐笑,仿佛有开关似得。毫无生气的荒原。而暗流在底下汹涌澎湃,但暗流也是迷失的!他甚至找不到存在的理由。他甚至为自己的存在而质疑,而自卑。这就是广大的“老百姓”。他们有沟壑一样的皱纹,树桩一样质朴的心,刻着岁月伤口的年轮。日复一日,得过且过,总盼望明天会好一些罢,也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直到今天,或许仍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从前总听老一辈说过去活着是如何辛苦,仿佛有温有饱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总不理解。一家那么多人,每个人都拼命干,为什么还不能糊口呢?并且在他们唠叨完过去说如何艳羡现在的时候,总有些鄙夷。难道我们活着只是为了吃吗?我们吃好了穿好了,就该心满意足躺着睡了吗?是的,在看到我们为“理想”踌躇,为“怎么生活”犹疑的时候,他们确实认为我们有些疯了。并反复那句话:“你们是多么幸福啊!……有吃有穿……吃咋好……穿咋好……”。于是我们表面敷衍,内心极大地鄙夷了。难道我们只为吃穿?
却不知没吃穿的日子是如何艰苦。因为我们从没有过没吃穿的日子。以色列人在旷野的时候,因为每天有吃穿且无疾病,就想吃肉了。因为这样,他们有祸了。我们也是一样。撇开崇高的理想不说,多少烦恼起于酒足饭饱后的无聊?莫言在散文里说,因为太饿,什么东西都抓来吃了。年少时候对饥饿有过切身体会的人,他们的眼神里,或许都多了一丝悲悯。仿佛受过难。当然,希望我们永远不必受那样的难处。读到书中家珍从胸里摸了一把小米给队长的时候,我哭了。仿佛我站在他们面前看到这一幕。那一锅粥的致命香气,透过夜的黑遥遥飘来,仿佛我那一刻也是个快饿死的人,又想吃又担心人来抢。那种感觉真是难以言表。他们是太可怜了。那时候,有千千万万的人比这更可怜。
家珍。她有全部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却也没有全部中国传统女性不应有的瑕疵。所以她是完美的,同时,也是可悲的。她不是张爱玲,为爱痴狂,不懂骄矜;她爱得沉默且无奈。她不是林徽因,知书达礼,秀外慧中;她也曾是女学生,但她似乎只学到了字,没学到字后面的意思。她亦不是陆小曼,离经叛道,痛斩前缘;她一天嫁给他,就一辈子是他的人了。她就是这样一个背后的女人。在富贵的时候,她仿佛是个点缀。在凄凉的时候,她却屹立支撑着家。恐怕这样的女人能得许多人的赞叹,是男人眼中完美的妻。在我看来,她却是悲哀的。她在封建的桎梏里安然自得,在年岁的折磨里娴静如初。她的女儿亦是如此。中国悲哀的女性莫不如此。女人不是为丈夫活,也不能为孩子活,女人应该为自己活。
读到“以后别跑了,鸡都会跑”的时候,不由带着泪笑了。现在的家长又比福贵好的了多少呢?因为跑步没有钱赚,也没啥实际功利,所以就别跑了。当然,现在有奥运会,有运动会,跑步好,都喜欢孩子跑步了。那么别的没有功利性的活动呢?当然,希望孩子别学也别参加了。最好把所有劲都卯足了,放在能出人头地的科目上,好让家长长脸,孩子以后的路也铺的实实当当。别怪中国家长,实在是这个设会逼的。不往功利面培养,孩子就没有竞争力,将来落后与人,给家族蒙羞。但一味迎合设会的功利趋向,培养出来的孩子又如何呢?家长们的想法似乎几十年都没有变过。
直到后来人都死光了,只剩福贵一个。总觉得作者是刻意让小外孙苦根死的。吃豆子也能噎死吗?在我们看来那是不可思议了。福贵这个人,名字也是个讽刺。生下来又福又贵,品性却低下。后来又贫又贱,品性却慢慢高尚了,至少恢复人性了。
中国人的人情只停留在人情上。是一种地下的,偷偷摸摸的人情。是一种被压抑千年,难以直抒胸臆的憋屈。你有泪,我也哭着偷偷为你擦。不敢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说,这是法律,这是ren权,这是天赋予我的!说出来的只有:“***说了,要***。要团结在***的身边***”(王小波曾戏谑这是上帝体:要有光。要有天。要有地。笑~)。从来没有“我“,有的是集踢,有的是大家,有的是国家。只是没有“我”,国家是千万个面具组成的荒原,一齐哭,一齐笑,仿佛有开关似得。毫无生气的荒原。而暗流在底下汹涌澎湃,但暗流也是迷失的!他甚至找不到存在的理由。他甚至为自己的存在而质疑,而自卑。这就是广大的“老百姓”。他们有沟壑一样的皱纹,树桩一样质朴的心,刻着岁月伤口的年轮。日复一日,得过且过,总盼望明天会好一些罢,也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直到今天,或许仍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