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阅读感受生活的“质变”
我觉得书和衣服一样,有“适合不适合”之说。
有些书是好书,但未必锲合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和兴趣点,所以看不下去是很正常的。好比有些衣服是漂亮衣服,别人穿着好看,放在衣橱里也好看。但穿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不合适,至少不适合当前的自己。
这种书如果硬逼着自己看下去,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气馁的情绪。
自从我放弃“死磕”精神后,我的阅读效率大大提高了。比如我前一阵子就放弃了《反脆弱》、《拖延心理学》、《高难度谈话》(不是连着放弃的)。这些书都是好书,但是不符合我目前的需求,所以我看的时候感觉特别寡淡,根本看不下去。但是我转而看《将心注入》的时候就看得很顺畅。
再就是看书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连着看好几本晦涩的书很消耗精力。穿插着看看那种比较轻松的,“平时看不上眼”的书既能保持阅读习惯,也可以从阅读中找到一些乐趣。比如《小王子》和《解忧杂货店》这种,我之前觉得这都是干货少的书,不愿意花时间看。后来把这种书穿插进干货书看,感觉也挺不错的。这类书让我感觉看书也并非纯功利的活动。
另外要多利用kindle。我家的kindle买很久了,一直没怎么用过。因为我从前认为看纸书才有逼格,所以我前一两年只看自己买的新书,图书馆借来的我都觉得没法成功的“装逼”。
还是前一阵子,我失业了,然后想缩减开支省点钱,就开始用kindle了。一用发现这东西了不得。有如下若干好处:
1. kindle从形式上提高了阅读效率。
从前必须两只手拿着书,现在一只手拿着kindle就行。kindle字体都在同一水平面,也没有看纸书那种需要变换拿书角度的问题。kindle翻页还特别快,拿书的手按一下就翻页了。字体也比纸书大,不累眼睛。
另外我之前看纸书有个毛病是喜欢盯着自己看了多少页。但是由于书的排版不同,一直无法把握到自己看书的真实效率。kindle却很简单明了,任何书都用百分制表示,满足了我及时知道当前进度的癖好。
看纸书如果没有折书脚的习惯就需要使用书签。如果连书签都不用的话,每次拿起书来都需要翻翻翻好几页甚至几十页。很多时候,由于作者废话太多,他把同样的观点翻来覆去写上好几次,我们甚至都搞不清楚自己究竟看到了哪一页。所以看纸书每一次重新拿在手上都要消耗不少的时间精力成本。但kindle可以完美的停留在你上次放下的那一页。每次拿起书都可以刚刚好的接着上一次的内容继续看。
2. kindle降低了沉没成本。
因为我很少去实体书店选书。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豆瓣读书的某一分类下根据豆瓣读者的评分和书评选书。但如上文说的那样,有些书是好书,但不适合当前的自己。而我买的又是纸书,到手后就很容易舍不得放弃,毕竟钱都花了。
kindle很好的降低了放弃不适合自己的书的沉没成本。我估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看一本电子书都算不上什么损失。但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自责自己买了纸书却没有看。
3. kindle从内容和方法上提高了阅读效率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彭萦有一年看了两百多本书,她用文字分享经验的时候说是因为她学会了浏览和跳读(大意)。我当时特别费解,因为在那时的我看来,看书就应该好好的看认真的看仔细的看,最好每句话每个字的意思都搞懂。
用了kindle以后,由于每本电子书的成本很低,我不再觉得没看懂看清任何的段落和字句都是损失。相反,我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略读那些冗长拖沓的部分。用kindle让我感觉每多看一本书都是赚到,而不再盯着琢磨当下的这一本。
我顺便可以为“初读书者”(除了教材,看过的书不超过十本)解答一个有定心丸效果的问题:看过多少本书后可以感受到“质”的变化?
我的答案是49本。
就在最近,我看书的效果忽然井喷一样爆发出来了。和小伙伴聚会的时候,别人说他在看的书我竟然都有看过(当然这也是因为我们的兴趣点比较一致)。然后在微信群里,小伙伴开玩笑的说我看完优衣库(《一胜九败》)又看星巴克(《将心注入》)。我掐指一算,自己还真的看过不少公司传记类的书籍。苹果、优衣库、星巴克、京瓷、美捷步、paypal等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创始人所写的传记类书籍我都看过了。这种感觉很微妙,它虽未产生实际的物质价值,却带给人一种力量感。
我有在豆瓣读书标记阅读的习惯。所以当我有了这种微妙的“质”体验后特地去豆瓣看了下我标记为阅读的有多少本书。数字刚好是49。
所以说,49对我来说是个巧合。不过我相信这个数字会给很多人带来信心。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我看过的这49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豆瓣评分高于8分的好书。如果是49本随意选择的书,大概又是另一种经历和体验。
最后分享一个下载kindle电子书的网站:http://kankandou.com/
有些书是好书,但未必锲合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和兴趣点,所以看不下去是很正常的。好比有些衣服是漂亮衣服,别人穿着好看,放在衣橱里也好看。但穿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不合适,至少不适合当前的自己。
这种书如果硬逼着自己看下去,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气馁的情绪。
自从我放弃“死磕”精神后,我的阅读效率大大提高了。比如我前一阵子就放弃了《反脆弱》、《拖延心理学》、《高难度谈话》(不是连着放弃的)。这些书都是好书,但是不符合我目前的需求,所以我看的时候感觉特别寡淡,根本看不下去。但是我转而看《将心注入》的时候就看得很顺畅。
再就是看书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连着看好几本晦涩的书很消耗精力。穿插着看看那种比较轻松的,“平时看不上眼”的书既能保持阅读习惯,也可以从阅读中找到一些乐趣。比如《小王子》和《解忧杂货店》这种,我之前觉得这都是干货少的书,不愿意花时间看。后来把这种书穿插进干货书看,感觉也挺不错的。这类书让我感觉看书也并非纯功利的活动。
另外要多利用kindle。我家的kindle买很久了,一直没怎么用过。因为我从前认为看纸书才有逼格,所以我前一两年只看自己买的新书,图书馆借来的我都觉得没法成功的“装逼”。
还是前一阵子,我失业了,然后想缩减开支省点钱,就开始用kindle了。一用发现这东西了不得。有如下若干好处:
1. kindle从形式上提高了阅读效率。
从前必须两只手拿着书,现在一只手拿着kindle就行。kindle字体都在同一水平面,也没有看纸书那种需要变换拿书角度的问题。kindle翻页还特别快,拿书的手按一下就翻页了。字体也比纸书大,不累眼睛。
另外我之前看纸书有个毛病是喜欢盯着自己看了多少页。但是由于书的排版不同,一直无法把握到自己看书的真实效率。kindle却很简单明了,任何书都用百分制表示,满足了我及时知道当前进度的癖好。
看纸书如果没有折书脚的习惯就需要使用书签。如果连书签都不用的话,每次拿起书来都需要翻翻翻好几页甚至几十页。很多时候,由于作者废话太多,他把同样的观点翻来覆去写上好几次,我们甚至都搞不清楚自己究竟看到了哪一页。所以看纸书每一次重新拿在手上都要消耗不少的时间精力成本。但kindle可以完美的停留在你上次放下的那一页。每次拿起书都可以刚刚好的接着上一次的内容继续看。
2. kindle降低了沉没成本。
因为我很少去实体书店选书。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豆瓣读书的某一分类下根据豆瓣读者的评分和书评选书。但如上文说的那样,有些书是好书,但不适合当前的自己。而我买的又是纸书,到手后就很容易舍不得放弃,毕竟钱都花了。
kindle很好的降低了放弃不适合自己的书的沉没成本。我估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看一本电子书都算不上什么损失。但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自责自己买了纸书却没有看。
3. kindle从内容和方法上提高了阅读效率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彭萦有一年看了两百多本书,她用文字分享经验的时候说是因为她学会了浏览和跳读(大意)。我当时特别费解,因为在那时的我看来,看书就应该好好的看认真的看仔细的看,最好每句话每个字的意思都搞懂。
用了kindle以后,由于每本电子书的成本很低,我不再觉得没看懂看清任何的段落和字句都是损失。相反,我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略读那些冗长拖沓的部分。用kindle让我感觉每多看一本书都是赚到,而不再盯着琢磨当下的这一本。
我顺便可以为“初读书者”(除了教材,看过的书不超过十本)解答一个有定心丸效果的问题:看过多少本书后可以感受到“质”的变化?
我的答案是49本。
就在最近,我看书的效果忽然井喷一样爆发出来了。和小伙伴聚会的时候,别人说他在看的书我竟然都有看过(当然这也是因为我们的兴趣点比较一致)。然后在微信群里,小伙伴开玩笑的说我看完优衣库(《一胜九败》)又看星巴克(《将心注入》)。我掐指一算,自己还真的看过不少公司传记类的书籍。苹果、优衣库、星巴克、京瓷、美捷步、paypal等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创始人所写的传记类书籍我都看过了。这种感觉很微妙,它虽未产生实际的物质价值,却带给人一种力量感。
我有在豆瓣读书标记阅读的习惯。所以当我有了这种微妙的“质”体验后特地去豆瓣看了下我标记为阅读的有多少本书。数字刚好是49。
所以说,49对我来说是个巧合。不过我相信这个数字会给很多人带来信心。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我看过的这49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豆瓣评分高于8分的好书。如果是49本随意选择的书,大概又是另一种经历和体验。
最后分享一个下载kindle电子书的网站:http://kankand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