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容易的,写书是难的
忙里偷闲记下这几天的事情,因为大雨一过,天一晴就会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了。
上周六我和大学刚毕业的邰邰去了村子里。我们俩冒着大雨,大雨把水冲出了堤,我小心翼翼地驶过深水时,忽然有点害怕,万一车子熄火了,我们停在山路上可怎么办——然而往常我都喜欢下雨时去山里,因为雨水把树叶打得发亮,那种绿在城里永远也见不到。
好在洪水还没漫上来,山势起伏,高高低低的把水引向了不知哪里。我和邰邰冲向根本没人会去的村子——河边正在钓鱼的男青年问我们:“下雨还来?”
“是啊,来玩。”
“好玩?”
“是啊,可好玩了。”
好玩比不上他一个人笃悠悠地坐在涨满水的池塘边钓鱼。他的对面,他的侧面,池塘三面都有一人撑伞独钓,一个村妇,一个老人,还有他一个男青年。
我看他不停钓上来小鱼,问他“是不是大雨来了比较好钓”,他说“没这个说法”。
而我和邰邰竟然都想到了一块去:“如果是冬天看他们钓雪就好了。”
这种灾洪式的浪漫,因为极端情景而对比出个人的疯狂。事实上,我们不过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拍照、访谈、走走逛逛。只不过撑着伞、踩湿了鞋,书包被打得雨淋淋。
一年前我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春天、夏天我会和一个去年在大学校园咖啡馆里认识的女生在村子里来来回回地走。我感到我走的次数已经多到我无法用次数去数了,所有的记忆已经慢慢模糊,变成了大雨一片。
是日我们一口气走访了许多人家,包括去观察芳草甸里的向日葵,去看宗祠门口的石雕上的花纹。
我们和一个老木匠聊木工,和一个做菜的厨师聊四季食俗和宗酒,和一个85岁的老人聊宗谱。
我们还去观看发了霉正在漏水的乡居酒店,我们看着白鹭从涨满水的池塘上飞来飞去,我们看着一个几十年的老木盆接了一盆又一盆雨。
我很久没见过这么大的雨了,大到我只能想起1998年,我爸爸半夜去洪蓝的湖边参加防汛,我在电视机前看央视赈灾晚会。我感到今年也许会一样。
第二天一早,我妈说我爸昨天半夜去防汛了。果然,历史惊人地相似。
可悲的是,忧患意识只有和我有关时才被调动起来。比如我听说村里的图书馆进水了,我感到很焦虑。比如我开车经过农田时,看到秧苗都被水淹了,我感到很难过。比如我看到新桥河里的水涨到和桥洞差不多高时,我感到很恐怖。
可能我经过这里的次数太多了,眼见着农民怎么插秧,见着那些图书怎么进到了村子里,在一年三个季节的夜晚,我都曾路过河上的桥。我感到洪水一来,一切就完了。
然而焦虑并不能解决什么,压力伴随写书最后的冲刺,也像泄洪一样涌来。我除了采访、做笔记,就是在家打字、打字、打字。我哪儿也去不了。
其实我知道这就是我理想的生活了。在家读书、写东西,再读书、再写东西。这一年来波波折折,多和家中事务有关。处理了大半年总算告一段落,而我也终于把自己的生活安排上正轨。早起送孩子上学,白天读书写作,晚上陪孩子打球看书。
是的,一切都井然有序。一切都很稳定。不稳定只在于整体的未来——两个人的未来、一群人的未来;而我的未来,似乎就会一直这样下去了。
读书、写作。应该在未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我的男朋友是写得比我好的。有时候好到让我嫉妒,我会拼命读书去弥补。
例如有一天我什么也写不出的时候,看到他帮我想的提纲和他迅速搜集的素材,我就又感动又嫉妒。我流下了懊丧的眼泪,如洪水滔天。
每个人在这尘世所追求的一个结果, 都会由Ta过去的努力累积而成。他累积得够多了,就会像核弹一样随时爆炸;而我的力量,始终如散弹,发出去,却打不到敌人。我感到很沮丧。
我们俩常常交流对写作的沮丧。他渴望自己的核弹有一天能正式爆炸,而我渴望我能像他一样聚集核能量。我和他在一起以后,用快于过去十倍的速度阅读,试图赶上那些年我蹉跎过的时光。
而他却纠结于,为什么还没有时间把长篇小说的最终稿改完。
一个人要从日记写到散文,从散文写到非虚构长文,从短篇小说写到长篇,从长篇小说写到诗……真是无止境探求的过程。有时候我看到前路漫漫,路长路远,我还要拼命跑好久,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写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一方面我充满了动力,一方面我也感到害怕。我害怕永远也写不出来,但有时候力量又像积蓄在体内,能让我感到人生好歹有一件事有意义,它让我不觉得时间虚空。
但同时我也要安慰他,鼓励他——你想要改好的小说一定会改完。但只要他想到一周只能改一两章,改完八十四章要用一年时,他就充满了沮丧。
谁让你写了二十九万字呢?谁让你一开始就有那么大的野心呢?要控制你的野心、完成你的征程,确实需要非凡的勇气啊。
然而,也正是这些沮丧和推动我们前行的焦虑促使我俩走到了一起,或许,还有别的。但世上能听懂他、也能听懂我内心涌动的人,也许只有我们彼此。
这让我们感到安慰。不孤独。
为了研究一个村落,我在几个月时间里读了几十本书。植物的、文学的、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旅游的、设计的、儿童的……我感到像进入了一个无底洞,完全不知道怎么爬上来。
在开始这趟旅程之前,我就和几个朋友打过招呼:嘿,你们要救我啊,我可能会很孤独。
但真正上路以后,我意识到也只能一人去走,去体会。这是无人可以替代的过程。
有时候我会安慰自己,再不济我也知道了路边的野花叫什么名字,知道了我们从小信的那些鬼神崇拜,都是因为什么而来。我可能变成了一个只对我们这个地区有用的知识库,明白了一些缘由,也无意中记录了一些平凡的人。这可能最后就会变成“意义”吧。
当微信的朋友圈上不停地有人播报明星八卦、政治变闻、经济动向、体育赛季时,我所关注的东西似乎已经单一到不能和人交流了,只有自己去消化,去明白,找到其间的逻辑。
除了孤独我心里还有一种骄傲:是的,这就是我一直渴望能做的事。
我希望能做以后,也能把它做好。
这个夏天雨一直在下,也下得很大。和雨相比,许多事都变得渺小。
渴望去的地方变得很远,想要见的人也得耐得住寂寞。
如果要许一个愿的话,我希望雨能停我们都能写下去吧。
你改好你的小说,我写出我的村落——
然后有一天我们能共同上路,写我们想写的故事。
上周六我和大学刚毕业的邰邰去了村子里。我们俩冒着大雨,大雨把水冲出了堤,我小心翼翼地驶过深水时,忽然有点害怕,万一车子熄火了,我们停在山路上可怎么办——然而往常我都喜欢下雨时去山里,因为雨水把树叶打得发亮,那种绿在城里永远也见不到。
好在洪水还没漫上来,山势起伏,高高低低的把水引向了不知哪里。我和邰邰冲向根本没人会去的村子——河边正在钓鱼的男青年问我们:“下雨还来?”
“是啊,来玩。”
“好玩?”
“是啊,可好玩了。”
好玩比不上他一个人笃悠悠地坐在涨满水的池塘边钓鱼。他的对面,他的侧面,池塘三面都有一人撑伞独钓,一个村妇,一个老人,还有他一个男青年。
我看他不停钓上来小鱼,问他“是不是大雨来了比较好钓”,他说“没这个说法”。
而我和邰邰竟然都想到了一块去:“如果是冬天看他们钓雪就好了。”
这种灾洪式的浪漫,因为极端情景而对比出个人的疯狂。事实上,我们不过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拍照、访谈、走走逛逛。只不过撑着伞、踩湿了鞋,书包被打得雨淋淋。
一年前我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春天、夏天我会和一个去年在大学校园咖啡馆里认识的女生在村子里来来回回地走。我感到我走的次数已经多到我无法用次数去数了,所有的记忆已经慢慢模糊,变成了大雨一片。
是日我们一口气走访了许多人家,包括去观察芳草甸里的向日葵,去看宗祠门口的石雕上的花纹。
我们和一个老木匠聊木工,和一个做菜的厨师聊四季食俗和宗酒,和一个85岁的老人聊宗谱。
我们还去观看发了霉正在漏水的乡居酒店,我们看着白鹭从涨满水的池塘上飞来飞去,我们看着一个几十年的老木盆接了一盆又一盆雨。
我很久没见过这么大的雨了,大到我只能想起1998年,我爸爸半夜去洪蓝的湖边参加防汛,我在电视机前看央视赈灾晚会。我感到今年也许会一样。
第二天一早,我妈说我爸昨天半夜去防汛了。果然,历史惊人地相似。
可悲的是,忧患意识只有和我有关时才被调动起来。比如我听说村里的图书馆进水了,我感到很焦虑。比如我开车经过农田时,看到秧苗都被水淹了,我感到很难过。比如我看到新桥河里的水涨到和桥洞差不多高时,我感到很恐怖。
可能我经过这里的次数太多了,眼见着农民怎么插秧,见着那些图书怎么进到了村子里,在一年三个季节的夜晚,我都曾路过河上的桥。我感到洪水一来,一切就完了。
然而焦虑并不能解决什么,压力伴随写书最后的冲刺,也像泄洪一样涌来。我除了采访、做笔记,就是在家打字、打字、打字。我哪儿也去不了。
其实我知道这就是我理想的生活了。在家读书、写东西,再读书、再写东西。这一年来波波折折,多和家中事务有关。处理了大半年总算告一段落,而我也终于把自己的生活安排上正轨。早起送孩子上学,白天读书写作,晚上陪孩子打球看书。
是的,一切都井然有序。一切都很稳定。不稳定只在于整体的未来——两个人的未来、一群人的未来;而我的未来,似乎就会一直这样下去了。
读书、写作。应该在未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我的男朋友是写得比我好的。有时候好到让我嫉妒,我会拼命读书去弥补。
例如有一天我什么也写不出的时候,看到他帮我想的提纲和他迅速搜集的素材,我就又感动又嫉妒。我流下了懊丧的眼泪,如洪水滔天。
每个人在这尘世所追求的一个结果, 都会由Ta过去的努力累积而成。他累积得够多了,就会像核弹一样随时爆炸;而我的力量,始终如散弹,发出去,却打不到敌人。我感到很沮丧。
我们俩常常交流对写作的沮丧。他渴望自己的核弹有一天能正式爆炸,而我渴望我能像他一样聚集核能量。我和他在一起以后,用快于过去十倍的速度阅读,试图赶上那些年我蹉跎过的时光。
而他却纠结于,为什么还没有时间把长篇小说的最终稿改完。
一个人要从日记写到散文,从散文写到非虚构长文,从短篇小说写到长篇,从长篇小说写到诗……真是无止境探求的过程。有时候我看到前路漫漫,路长路远,我还要拼命跑好久,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写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一方面我充满了动力,一方面我也感到害怕。我害怕永远也写不出来,但有时候力量又像积蓄在体内,能让我感到人生好歹有一件事有意义,它让我不觉得时间虚空。
但同时我也要安慰他,鼓励他——你想要改好的小说一定会改完。但只要他想到一周只能改一两章,改完八十四章要用一年时,他就充满了沮丧。
谁让你写了二十九万字呢?谁让你一开始就有那么大的野心呢?要控制你的野心、完成你的征程,确实需要非凡的勇气啊。
然而,也正是这些沮丧和推动我们前行的焦虑促使我俩走到了一起,或许,还有别的。但世上能听懂他、也能听懂我内心涌动的人,也许只有我们彼此。
这让我们感到安慰。不孤独。
为了研究一个村落,我在几个月时间里读了几十本书。植物的、文学的、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旅游的、设计的、儿童的……我感到像进入了一个无底洞,完全不知道怎么爬上来。
在开始这趟旅程之前,我就和几个朋友打过招呼:嘿,你们要救我啊,我可能会很孤独。
但真正上路以后,我意识到也只能一人去走,去体会。这是无人可以替代的过程。
有时候我会安慰自己,再不济我也知道了路边的野花叫什么名字,知道了我们从小信的那些鬼神崇拜,都是因为什么而来。我可能变成了一个只对我们这个地区有用的知识库,明白了一些缘由,也无意中记录了一些平凡的人。这可能最后就会变成“意义”吧。
当微信的朋友圈上不停地有人播报明星八卦、政治变闻、经济动向、体育赛季时,我所关注的东西似乎已经单一到不能和人交流了,只有自己去消化,去明白,找到其间的逻辑。
除了孤独我心里还有一种骄傲:是的,这就是我一直渴望能做的事。
我希望能做以后,也能把它做好。
这个夏天雨一直在下,也下得很大。和雨相比,许多事都变得渺小。
渴望去的地方变得很远,想要见的人也得耐得住寂寞。
如果要许一个愿的话,我希望雨能停我们都能写下去吧。
你改好你的小说,我写出我的村落——
然后有一天我们能共同上路,写我们想写的故事。
© 本文版权归 mumudanci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