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晋剧我的爱 | 高变峰
文/中华戏曲 高变峰(来稿)
6月23日,在深圳举行的“中华戏曲”首届青年演员票选大赛的颁奖活动中,我们见到了高变峰。在我们的选手中,她是很独特的一个。她来自我们谁也不了解的山西沁源县晋剧团,票选人气一直很高,最后跻身十强之列。更传奇的是,她在结婚生女之前还不是演员,这更是颠覆了我们对于演员要从小坐科的习惯思维。汇报演出时,她选择了踩跷表演椅子功的《挂画》,这是她自己精编的版本,第一次亮相就是在深圳的这方舞台。等到我们看到高变峰本人,瘦瘦小小的,却很上镜,落落大方,很惹人喜爱,能想象得到,在她接着地气的日常演出中,她会是个多么受欢迎的人!我们寻常看到的戏曲多是在北上广这类文化经济中心城市上演的殿堂艺术、阳春白雪,高变峰的活力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广大的腹地才是戏曲生命力的源泉。我们喜欢这样质朴的女生,也真想走出城市,去看看她所代表的基层戏曲演员的生活状态。
我从小喜欢唱歌跳舞,18岁加入沁源县晋剧团,工作是打字幕。虽然这和我的演员梦有很大距离,但剧团是县里唯一的专业文艺团体,这是我接近梦想的唯一方式。
一晃就是五年,眼看着一个个比自己年龄小的演员都小有成就,而我只能在日复一日的打字幕的流程中坐视青春飞逝,心里痛苦又无奈。但打字幕也让我有机会观摩演员的表演,对于台词唱段更是信口拈来。有几回,演员因突发变故不能上场,在团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下,我救了几次场,有了自信,暗下决心要在花旦和娃娃生的戏路上找到自我。
我就这样成为了演员。别人在还是娃娃的时候就拜师学艺,我却是结婚生了娃娃才半路出道,那时我二十一二岁,既没有童子功,又已为人母,难度可想而知。
多少个黎明,人家还在睡梦中,我已练功三四个小时;
多少个夜晚,别人散场后安然入睡,我还一遍遍唱念做打。
我夫妻俩都在剧团,长年累月在外奔波,梦中呼唤着“小棉袄”泪洒枕巾;
我的婆母为我们照看女儿累病了,几次住院都不让家人告诉我们;
学校开家长会我女儿只有奶奶陪着……
每想起这些,我常常自责难过。但家人对热爱舞台的我给予了充分的理解支持,所以我也有动力刻苦练功,椅子功练到腿麻腰疼,跷功练到寸步难行;台上笑对观众,台下泪咽肚中。
我向苗洁、孙昌、芦变嫦等老师学艺,又勇闯央视“非常6+1”,参加“中华戏曲”网络票选跻身“人气十强”。这十多年,剧团领导和同行们鼓励我,公公婆婆支持我,所以我在晋剧的路上越走越有劲头。
说说我从事的晋剧。晋剧源于蒲州梆子,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盛行。因为她发源于山西中部,也叫中路梆子。1916年之后的十几年,中路梆子二次辉煌,深深扎根在晋中晋北,更发展到河北西部、陕西东北部和内蒙古,成为了横跨中国北方的大型剧种,被称为“山西梆子”。著名艺人前有丁果仙、盖天红,后有程玉英、王爱爱,再到现在的谢涛、史佳花。2006年,晋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所在的沁源县晋剧团是三晋大地上一个普通的剧团,一年四季,我们送戏下乡,文化惠民;跨省跨县,横向交流;大部分时间是传承传统的古装戏,《春草闯堂》、《少国公》、《姐妹易嫁》、《柜中缘》、《打神告庙》和《挂画》。“剧种小、影响大”、“中路梆子大路上”,以我的演出所见,这些话说得毫不为过。
当然,现今的时代,戏曲不可能有多么繁华鼎盛,青年戏曲人的状况尤其艰难。我虽身在县剧团,也很期望互联网能为传统戏曲的传播打开新视野;我也深信,要反映现代生活,就必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的程式,振兴戏曲就必须创新,敢于突破一些陈旧的东西,让更多青年观众产生共鸣,这样,改革和创新才具有生命力。
能在深圳南山文体中心这样现代化的大剧场表演《挂画》是让我特别荣幸的事。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演员,但在我的舞台上,我也有自己的光彩。
去深圳参加了“中华戏曲”的颁奖礼和汇报演出,我又回到了我的剧团生活中。我总觉得,戏曲在广大的中国土地上,是有蓬勃生命力的,所以我会一直和我的晋剧在一起。
![]() |
6月23日,在深圳举行的“中华戏曲”首届青年演员票选大赛的颁奖活动中,我们见到了高变峰。在我们的选手中,她是很独特的一个。她来自我们谁也不了解的山西沁源县晋剧团,票选人气一直很高,最后跻身十强之列。更传奇的是,她在结婚生女之前还不是演员,这更是颠覆了我们对于演员要从小坐科的习惯思维。汇报演出时,她选择了踩跷表演椅子功的《挂画》,这是她自己精编的版本,第一次亮相就是在深圳的这方舞台。等到我们看到高变峰本人,瘦瘦小小的,却很上镜,落落大方,很惹人喜爱,能想象得到,在她接着地气的日常演出中,她会是个多么受欢迎的人!我们寻常看到的戏曲多是在北上广这类文化经济中心城市上演的殿堂艺术、阳春白雪,高变峰的活力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广大的腹地才是戏曲生命力的源泉。我们喜欢这样质朴的女生,也真想走出城市,去看看她所代表的基层戏曲演员的生活状态。
![]() |
![]() |
我从小喜欢唱歌跳舞,18岁加入沁源县晋剧团,工作是打字幕。虽然这和我的演员梦有很大距离,但剧团是县里唯一的专业文艺团体,这是我接近梦想的唯一方式。
一晃就是五年,眼看着一个个比自己年龄小的演员都小有成就,而我只能在日复一日的打字幕的流程中坐视青春飞逝,心里痛苦又无奈。但打字幕也让我有机会观摩演员的表演,对于台词唱段更是信口拈来。有几回,演员因突发变故不能上场,在团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下,我救了几次场,有了自信,暗下决心要在花旦和娃娃生的戏路上找到自我。
![]() |
我就这样成为了演员。别人在还是娃娃的时候就拜师学艺,我却是结婚生了娃娃才半路出道,那时我二十一二岁,既没有童子功,又已为人母,难度可想而知。
![]() |
多少个黎明,人家还在睡梦中,我已练功三四个小时;
多少个夜晚,别人散场后安然入睡,我还一遍遍唱念做打。
![]() |
我夫妻俩都在剧团,长年累月在外奔波,梦中呼唤着“小棉袄”泪洒枕巾;
![]() |
我的婆母为我们照看女儿累病了,几次住院都不让家人告诉我们;
学校开家长会我女儿只有奶奶陪着……
每想起这些,我常常自责难过。但家人对热爱舞台的我给予了充分的理解支持,所以我也有动力刻苦练功,椅子功练到腿麻腰疼,跷功练到寸步难行;台上笑对观众,台下泪咽肚中。
![]() |
我向苗洁、孙昌、芦变嫦等老师学艺,又勇闯央视“非常6+1”,参加“中华戏曲”网络票选跻身“人气十强”。这十多年,剧团领导和同行们鼓励我,公公婆婆支持我,所以我在晋剧的路上越走越有劲头。
![]() |
![]() |
说说我从事的晋剧。晋剧源于蒲州梆子,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盛行。因为她发源于山西中部,也叫中路梆子。1916年之后的十几年,中路梆子二次辉煌,深深扎根在晋中晋北,更发展到河北西部、陕西东北部和内蒙古,成为了横跨中国北方的大型剧种,被称为“山西梆子”。著名艺人前有丁果仙、盖天红,后有程玉英、王爱爱,再到现在的谢涛、史佳花。2006年,晋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所在的沁源县晋剧团是三晋大地上一个普通的剧团,一年四季,我们送戏下乡,文化惠民;跨省跨县,横向交流;大部分时间是传承传统的古装戏,《春草闯堂》、《少国公》、《姐妹易嫁》、《柜中缘》、《打神告庙》和《挂画》。“剧种小、影响大”、“中路梆子大路上”,以我的演出所见,这些话说得毫不为过。
![]() |
当然,现今的时代,戏曲不可能有多么繁华鼎盛,青年戏曲人的状况尤其艰难。我虽身在县剧团,也很期望互联网能为传统戏曲的传播打开新视野;我也深信,要反映现代生活,就必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的程式,振兴戏曲就必须创新,敢于突破一些陈旧的东西,让更多青年观众产生共鸣,这样,改革和创新才具有生命力。
![]() |
能在深圳南山文体中心这样现代化的大剧场表演《挂画》是让我特别荣幸的事。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演员,但在我的舞台上,我也有自己的光彩。
![]() |
《挂画》 |
去深圳参加了“中华戏曲”的颁奖礼和汇报演出,我又回到了我的剧团生活中。我总觉得,戏曲在广大的中国土地上,是有蓬勃生命力的,所以我会一直和我的晋剧在一起。
![]() |
![]() |
![]() |
![]() |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