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恐惧——《普罗米修斯》
![]() |
与《异形》所引发的巨大轰动相比,75岁的雷德利·斯科特的新作《普罗米修斯》则显得有些黯然了,但在公映之后,围绕它的争议却一直持续至今。
否定者因为错愕不解,而肯定者却醉心于它谜一样的细节。争论远比电影有趣得多。
合乎逻辑的想象,基于现实的超越,可以被理解的可能性,这是科幻片的魅力,所以拥趸无数。而人之外的世界,是无法证明的怪力乱神,因为似有还无的真实,也同样招来了粉丝无数。作为科幻恐怖片的典型,《异形》完美地把来自未知世界的神秘感与类机械生物的恐怖形象融为一体,使得勇敢的人类探索旅程充满了恐惧和绝望。因为这样的惊艳,才有了如今我们对《普罗米修斯》一睹为快的激情。
但显然,在这部电影里,那种萦绕于心的恐怖气息少了很多,而科幻的色彩也远不如期待中的那么绚丽。
好奇心,人类的特质,催进探索的初始动力。为了寻找生命的答案,女主角追根溯源,看上去这是一次非凡之旅。但幕后老板却远没有这么纯粹,他躲在密室里,阴鸷地控制着一切。天真遇见了悬疑,一场悲剧,在邪欲的怂恿下,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无法遏止的灾变。对于人类,这样的探索风险巨大。在这个意义上,好奇心成了一把双刃剑。从已知走向未知,没有它的引领,人类无法前行至此,它催生文明。但在人性恶的驱使下,我们也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始料无及,它毁灭自我。这是腹黑的气质,就像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可魅,可妖,在生与灭之间,往往界线难清。影片起始于对“造物主”的寻找,却在异形诞生时戛然而止,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
虽然《普罗米修斯》被看成是《异形》的前传,但它所带来的哲思却比后者深刻得多。有一个情节让影迷们无法释怀,作为人类的创造者,“造物主”却要亲手毁灭人类,这是争论的焦点,也是剧情反转的关键。影片没有给出解释,但以导演的意图推测,“造物主”似乎也和人类一样,有了对结局可能失控的担忧、对人性恶的力量的恐惧,但讽刺的是,正是他们所培育出来的武器杀死了“造物主”。很吊诡,很有力量。作为另一个佐证,向女主角的男友下毒手的david,恰恰也是幕后主使的工具,一个人造人。一切都是预设下的逻辑必然。
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里的悲情英雄,飞船的代号,带着人类奔向了光明,却不料被黑暗吞噬。迷思一样的恐怖寓言,或许,对于未来,我们更应该将探索的指针对准自己,因为它远比星空更浩渺、更深邃、更莫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