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吴川|药吗?
一
肾宝是汇仁的,也是伟达的。如果说一颗永流传的,形容的是钻石,我更加愿意将它来形容我们吴川雄霸电视台绝大半壁江山的伟达大药房。吴川人素来传承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老文化精髓——当然我说的不是诗歌,而是药房。在吴川,我们不但有无数的大药房,还有隐藏在菜市场里面或者周边的山草药铺。药店这些事懂些,却不能说太多,山草药,就可以胡乱一说。
山草药铺是可以慢慢聊天的地方。山草药的老板,通常可以和你一聊一整日,在街边摆档的山草药铺,往往会带着自己和客人坐的小凳子,和你做生意,还可以指点一下迷津。存在就是有价值的,因为在这些人的身上,确实藏着了众多的秘密,他们如同大仙而徒儿,在你有百病的时候,提供一下治病的秘方。开档的时候,承底的纤维袋或者纤维布上面,有着许多看着稀奇,说又说不完整的山草药,绿的红的黄的黑的白的,每一种不定有很多,但是可定都是大有用处。说得这么神奇,千万不要把他们想象成为穿着道袍,拿着桃木剑的老道士,世上本来就没有真正的灵丹妙药~
山草药铺的店家其实也算厚道,他们不会像新兴年轻人卖要那样,穿着大褂,放在血压器,斯文地勾搭,也不会用大声公反复来回地说什么东西能治百病。相反的是,大多数人只是将信将疑地找上门,咨询一番,就拿着大包小包回家。山草药没有去到药材铺那些那样严谨,许多人对真正的效果没有想中药那样期待,当然也不会有太多的责备。
对于山草药,许多人其实不以为然,因为连中医,也有许多人不信。而确实上,为了钱银那些事,事情纠结了许多。
吴川人对于药的态度,也有这么一两件事。
在我开始留意凉茶铺以来,永安,似乎在学生时代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只有到了大学,没有了故乡的云,也没有故乡的凉茶铺,那些黄振龙之类的才开始出现在我的视线之中。
那些年,回家上课路上,我为classmate带过清热解毒,也顺过感冒药粉神马的。反正有事无事,喝个苦口凉茶,不会有太大的岔子。凉茶大概就是这样的东西,没有太多甜味点缀,反而不苦,你总觉得没有疗效。我相信,还有许多人,还会特别喜欢,苦口过后,一片陈皮的感觉。
相比永安,最有趣的是我这生人第一次帮衬的黄振龙,买的不是凉茶,而是代购椰子汁。
在吴川,除了凉茶,还有田艾做籺,蛤蝼做饭。
蛤蝼知道的人明显少很多,它是一种路边的草药,与田艾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清香,和米饭极配,往往在端午时节前后由倒卖山草药的商户弄出来销售。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包粽的好时机,据说一把蛤蝼就能将粽子提升到灵魂级的吃好程度。如果这样说的话,农村的农户总要比梅菉的人幸福得多了。
蛤蝼会被碎成粒,与米饭相拌,入粽叶,裹成某种样子。生手人做粽,更会囧狂百出,叶子怎么放,米怎么下,甚至糯米和馅要怎么处理在做的那一刻,就有剧烈的抓狂感。还要将满满的粽子,扎紧更加考验人的耐性和功力(我说还有运气)...
成品的蛤蝼粽子,像普通的粽子被洒了无数的海苔,色味上,都深深吸引着着人。
而田艾绒,是一种用新鲜田艾晒干,然后打成绒状的“食材”(不太喜欢用药来形容),田艾大多数是生长在田边,而且极少吴川人会专门培养,所以通常是野生的。
在baidu上面,有着各类的田艾介绍的版本,限于知识,我也无法分辨那些才是说我们的田艾,而它们的田艾是不是就是我们的田艾。而我觉得我们田艾绒与别处的区别是田艾晒干多数被打成粉,做阿古传下来的做针灸之用。而我们却异想天开,将艾做类似棉花的状态,用来吃。这样的成品既易于保存,还能方便平时拿出来晒一下,在煮和拌粉也提供了较多的便利。
田艾绒,一是用来做田艾籺,籺的真实写法,常常是被小贩写成“米乙”,而这样的东西,更像是糯米糍,皮是糯米+糖+田艾绒煮的水拌成的。馅,则千姿百态,只是还是常常被“甜”与“咸”来概括了。当追寻正宗的时候,我才发觉,每一个老一辈都总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也许是馅做得随意,也就形成了各种个样说法。
也许老一辈做籺更多时候是做来吃的,亲戚邻里,年节里面热闹一番,分享着自己的心意。
所以材料也不一定要追求最完美,有椰丝的放椰丝,有糖的落糖,有花生的放花生,有芝麻也来一点,糖无定式,可能是黄糖,可能是黑糖,也可能是白砂糖。炒的时候不懂火候,也没有工教人的成熟,材料在锅中翻滚的时候,正是做籺人,构思着吃的人的喜好的时候。
滚烫的田艾绒,滚巴滚巴地倒入了早倒好的糯米粉之中,前一刻你惊恐着这令人热血的高温,下一刻你还要勇敢的接触田艾和粉。如果不及时搓,水冻了,粉就难搓了。有时候,你还会害怕好奇而悄然接近的小孩,在你自己应接不暇的时候,还得对付那些熊孩子,令人汗颜。
你还会想象到,放粉的盘子是临时的,可能拌粉的工具还是吃饭的饭勺,但是田艾绒,确实是他们悄悄摘回来晒干打成绒的,或者从市场挑回来的,先落水泡了一夜,然后细心去了杂质,然后又用水煮了几日几夜。几日无声的付出,也恰恰就为了这么一个时刻。包的时候,或是三五成群,或是只是静静厨房的独自一人。
正是还有这样的心意,这样随意的组合,才有了轻松,最愉悦的状态,做的人怀着快乐,吃的人也才是最高兴。
田艾绒另外的做法,是过年吃的“汤圆”,是我们说的“糖水包”,白色的是纯糯米,绿的则是田艾兑糯米粉。一年吃汤圆之时,一大波的人,围着几个现包汤圆的小档摊面前,好不热闹。
吃汤圆的热闹,总是令我想起了《爱回家》的某集,“冬至”的时候,马sir等人为老人家做吃的情景。阿婆来包汤圆的时候,他们说起了红片糖汤圆的故事,原来由于经济拮据,小孩没有太多零食,而包汤圆的时候,大人常常有意在包的过程,漏些红糖出来,一旁的小孩则机灵的拿来吃。这样弄弄温情的画面,深深感染着我。自此以后,我心里面对红糖,对汤圆有了更多的情感和认识。
其实做田艾at或者包汤圆,做饺子,我也曾试过拿起面粉,捏起自己想象的样子,印象之中总没有多少成品是美丽的,而却一直觉得很有参与感,很好玩。这也正是和“红糖汤圆”有着同工异曲只妙,也许,那才是“家”的味道。
二
医治拉肚子(肚屙),我们有信赖的腹可安,还有蕃薯粉。前者常常使人觉得满满的副作用,后者更像是大自然的疗法,特别是小孩子的拉肚子,我们一直视为良药。蕃薯粉,是用番薯打成粉的一种奇怪食材,买的时候挺心痛,贵的时候十几元一斤,便宜的却很多杂质,而且即使到了失收的田艾和番薯年,番薯最贵也难去到3元一斤。
购买的时候,最大的难度,是在于这个本地没有量产,所以大多是农户在墟日带来换银两的,你得先和他/她聊上几句,先看人品,后看货,当然重点就必须要运气要足够的好。好不好的蕃薯粉,买的时候你只能看表面,或者闻一下下气味。而真正好不好,只要到了过筛的那一刻才知。
蕃薯粉我觉得最惊艳的吃法,应该是潮汕地区的水晶汤圆,番薯粉做皮,内里是紫薯泥等的馅,落锅的时候,皮会变成透明,能够清楚看见里面的东西。而为了使粉不粉,粒不粒,还有沙的蕃薯粉做成好吃的,吴川人可谓煞费苦心了。其中一个吃法就是最近又很喜欢被提起来的蕃薯粉粒,是将蕃薯粉兑木薯粉,或者纯蕃薯粉热水搓过后,做成圆圆扁扁的一粒粒。煮糖水的时候,它也有少少的透明感,吃起来滑滑的。
湛江各地区都流程着这么神奇的东西,但是配比也各有差异。有些地方和台湾的芋圆更加相像,直接用番薯泥兑的木薯粉,所以称了番薯的紫色、绿色。也有人说,有些地区,蕃薯粉木薯粉,还要加上鸡屎藤,变成更加重口味的番薯粒。纯蕃薯粉做的蕃薯粉粒被众多的老一辈认为是最正宗的配方,但是年轻人大多不买单。因为他们想象中的应该是QQ弹弹的,如同珍珠奶茶里面的珍珠一般。而纯蕃薯粉做的蕃薯粉粒其实没有丝毫Q弹,是和湛江某些地区说的像“鼻涕”一样质感。这个说法说起了恶心,但是确实说中了蕃薯粉粒的原本质感。
做蕃薯粉粒同样重要的,当然就是木薯粉了。其实很多人是分不清,吴川人口中的木薯粉和别人的木薯粉是有什么不同的。吴川人说的木薯粉,是和蕃薯粉同样的工艺,尽管木薯应该不是发源于吴川这片区域,但是却在中秋后开始大量涌现。而吃过木薯的人,其实真的不多,因为听说某些木薯处理不好会有毒,也有某些木薯会把人吃醉。这方面因为实在没有科学的考证也没有太多权威的处理方法,使得很多人敬而远之。
而这样的木薯粉,和普通在商城买的木薯生粉,则有很大不同,相同的东西,同样分量对蕃薯粉,做出来的效果,你会发觉我们的木薯粉更加Q弹。而许多混过市场的人,还会对我说,好的木薯粉,还能冒充蕃薯粉,行外人还真的难以发现。
蕃薯粉粒,起源的本初,是为了蕃薯粉能够更加吸引吃的人,而在了如今,却有了许多不好的发展。比如有人传说的是,市场现在售的蕃薯粉粒煮起来是Q弹的,还有色泽,甚至有清香,那是因为用了凉粉草+木薯粉,里面丝毫没有蕃薯粉的成分。而芋圆,在几个微商的硬销之下,也引发了蕃薯粉粒的记忆,多得脚爆爆论坛,使人开始记忆起了世上还有这么存在的地方。
蕃薯粉,另外的吃法,是做成粉皮的形状。无论湿炒干炒,哪怕和粉皮一样卷起来点豉油,都别有一番风味。特别是炎炎夏日,一碟有豆芽,蕃薯粉皮,少许葱花,使人暑意全无。也有地区做法粉丝状,过冷河以后沥干水,加入糖水,变成了很闻名湛江的“薯粉索”。
从“药用”逐渐转到如今“贪口爽”,事实上是吴川人对“药”认识的华丽的转变。
想起那些年大热的《大长今》,里面的各种烹调秘制使人有种应接不暇的佩服感,因为他们对于药的理解,食的构建,还有人的情感,给我们呈现出许多华丽而冲突的故事。而现实生活上,吴川人可能掌握着更多,只是许多时候,我们不加进步,才有使得某些东西渐走渐弱。
大吴川人爱吃,但是似乎在吃的路上,还有更加多的路要走~
肾宝是汇仁的,也是伟达的。如果说一颗永流传的,形容的是钻石,我更加愿意将它来形容我们吴川雄霸电视台绝大半壁江山的伟达大药房。吴川人素来传承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老文化精髓——当然我说的不是诗歌,而是药房。在吴川,我们不但有无数的大药房,还有隐藏在菜市场里面或者周边的山草药铺。药店这些事懂些,却不能说太多,山草药,就可以胡乱一说。
山草药铺是可以慢慢聊天的地方。山草药的老板,通常可以和你一聊一整日,在街边摆档的山草药铺,往往会带着自己和客人坐的小凳子,和你做生意,还可以指点一下迷津。存在就是有价值的,因为在这些人的身上,确实藏着了众多的秘密,他们如同大仙而徒儿,在你有百病的时候,提供一下治病的秘方。开档的时候,承底的纤维袋或者纤维布上面,有着许多看着稀奇,说又说不完整的山草药,绿的红的黄的黑的白的,每一种不定有很多,但是可定都是大有用处。说得这么神奇,千万不要把他们想象成为穿着道袍,拿着桃木剑的老道士,世上本来就没有真正的灵丹妙药~
山草药铺的店家其实也算厚道,他们不会像新兴年轻人卖要那样,穿着大褂,放在血压器,斯文地勾搭,也不会用大声公反复来回地说什么东西能治百病。相反的是,大多数人只是将信将疑地找上门,咨询一番,就拿着大包小包回家。山草药没有去到药材铺那些那样严谨,许多人对真正的效果没有想中药那样期待,当然也不会有太多的责备。
对于山草药,许多人其实不以为然,因为连中医,也有许多人不信。而确实上,为了钱银那些事,事情纠结了许多。
吴川人对于药的态度,也有这么一两件事。
在我开始留意凉茶铺以来,永安,似乎在学生时代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只有到了大学,没有了故乡的云,也没有故乡的凉茶铺,那些黄振龙之类的才开始出现在我的视线之中。
那些年,回家上课路上,我为classmate带过清热解毒,也顺过感冒药粉神马的。反正有事无事,喝个苦口凉茶,不会有太大的岔子。凉茶大概就是这样的东西,没有太多甜味点缀,反而不苦,你总觉得没有疗效。我相信,还有许多人,还会特别喜欢,苦口过后,一片陈皮的感觉。
相比永安,最有趣的是我这生人第一次帮衬的黄振龙,买的不是凉茶,而是代购椰子汁。
在吴川,除了凉茶,还有田艾做籺,蛤蝼做饭。
蛤蝼知道的人明显少很多,它是一种路边的草药,与田艾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清香,和米饭极配,往往在端午时节前后由倒卖山草药的商户弄出来销售。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包粽的好时机,据说一把蛤蝼就能将粽子提升到灵魂级的吃好程度。如果这样说的话,农村的农户总要比梅菉的人幸福得多了。
蛤蝼会被碎成粒,与米饭相拌,入粽叶,裹成某种样子。生手人做粽,更会囧狂百出,叶子怎么放,米怎么下,甚至糯米和馅要怎么处理在做的那一刻,就有剧烈的抓狂感。还要将满满的粽子,扎紧更加考验人的耐性和功力(我说还有运气)...
成品的蛤蝼粽子,像普通的粽子被洒了无数的海苔,色味上,都深深吸引着着人。
而田艾绒,是一种用新鲜田艾晒干,然后打成绒状的“食材”(不太喜欢用药来形容),田艾大多数是生长在田边,而且极少吴川人会专门培养,所以通常是野生的。
在baidu上面,有着各类的田艾介绍的版本,限于知识,我也无法分辨那些才是说我们的田艾,而它们的田艾是不是就是我们的田艾。而我觉得我们田艾绒与别处的区别是田艾晒干多数被打成粉,做阿古传下来的做针灸之用。而我们却异想天开,将艾做类似棉花的状态,用来吃。这样的成品既易于保存,还能方便平时拿出来晒一下,在煮和拌粉也提供了较多的便利。
田艾绒,一是用来做田艾籺,籺的真实写法,常常是被小贩写成“米乙”,而这样的东西,更像是糯米糍,皮是糯米+糖+田艾绒煮的水拌成的。馅,则千姿百态,只是还是常常被“甜”与“咸”来概括了。当追寻正宗的时候,我才发觉,每一个老一辈都总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也许是馅做得随意,也就形成了各种个样说法。
也许老一辈做籺更多时候是做来吃的,亲戚邻里,年节里面热闹一番,分享着自己的心意。
所以材料也不一定要追求最完美,有椰丝的放椰丝,有糖的落糖,有花生的放花生,有芝麻也来一点,糖无定式,可能是黄糖,可能是黑糖,也可能是白砂糖。炒的时候不懂火候,也没有工教人的成熟,材料在锅中翻滚的时候,正是做籺人,构思着吃的人的喜好的时候。
滚烫的田艾绒,滚巴滚巴地倒入了早倒好的糯米粉之中,前一刻你惊恐着这令人热血的高温,下一刻你还要勇敢的接触田艾和粉。如果不及时搓,水冻了,粉就难搓了。有时候,你还会害怕好奇而悄然接近的小孩,在你自己应接不暇的时候,还得对付那些熊孩子,令人汗颜。
你还会想象到,放粉的盘子是临时的,可能拌粉的工具还是吃饭的饭勺,但是田艾绒,确实是他们悄悄摘回来晒干打成绒的,或者从市场挑回来的,先落水泡了一夜,然后细心去了杂质,然后又用水煮了几日几夜。几日无声的付出,也恰恰就为了这么一个时刻。包的时候,或是三五成群,或是只是静静厨房的独自一人。
正是还有这样的心意,这样随意的组合,才有了轻松,最愉悦的状态,做的人怀着快乐,吃的人也才是最高兴。
田艾绒另外的做法,是过年吃的“汤圆”,是我们说的“糖水包”,白色的是纯糯米,绿的则是田艾兑糯米粉。一年吃汤圆之时,一大波的人,围着几个现包汤圆的小档摊面前,好不热闹。
吃汤圆的热闹,总是令我想起了《爱回家》的某集,“冬至”的时候,马sir等人为老人家做吃的情景。阿婆来包汤圆的时候,他们说起了红片糖汤圆的故事,原来由于经济拮据,小孩没有太多零食,而包汤圆的时候,大人常常有意在包的过程,漏些红糖出来,一旁的小孩则机灵的拿来吃。这样弄弄温情的画面,深深感染着我。自此以后,我心里面对红糖,对汤圆有了更多的情感和认识。
其实做田艾at或者包汤圆,做饺子,我也曾试过拿起面粉,捏起自己想象的样子,印象之中总没有多少成品是美丽的,而却一直觉得很有参与感,很好玩。这也正是和“红糖汤圆”有着同工异曲只妙,也许,那才是“家”的味道。
二
医治拉肚子(肚屙),我们有信赖的腹可安,还有蕃薯粉。前者常常使人觉得满满的副作用,后者更像是大自然的疗法,特别是小孩子的拉肚子,我们一直视为良药。蕃薯粉,是用番薯打成粉的一种奇怪食材,买的时候挺心痛,贵的时候十几元一斤,便宜的却很多杂质,而且即使到了失收的田艾和番薯年,番薯最贵也难去到3元一斤。
购买的时候,最大的难度,是在于这个本地没有量产,所以大多是农户在墟日带来换银两的,你得先和他/她聊上几句,先看人品,后看货,当然重点就必须要运气要足够的好。好不好的蕃薯粉,买的时候你只能看表面,或者闻一下下气味。而真正好不好,只要到了过筛的那一刻才知。
蕃薯粉我觉得最惊艳的吃法,应该是潮汕地区的水晶汤圆,番薯粉做皮,内里是紫薯泥等的馅,落锅的时候,皮会变成透明,能够清楚看见里面的东西。而为了使粉不粉,粒不粒,还有沙的蕃薯粉做成好吃的,吴川人可谓煞费苦心了。其中一个吃法就是最近又很喜欢被提起来的蕃薯粉粒,是将蕃薯粉兑木薯粉,或者纯蕃薯粉热水搓过后,做成圆圆扁扁的一粒粒。煮糖水的时候,它也有少少的透明感,吃起来滑滑的。
湛江各地区都流程着这么神奇的东西,但是配比也各有差异。有些地方和台湾的芋圆更加相像,直接用番薯泥兑的木薯粉,所以称了番薯的紫色、绿色。也有人说,有些地区,蕃薯粉木薯粉,还要加上鸡屎藤,变成更加重口味的番薯粒。纯蕃薯粉做的蕃薯粉粒被众多的老一辈认为是最正宗的配方,但是年轻人大多不买单。因为他们想象中的应该是QQ弹弹的,如同珍珠奶茶里面的珍珠一般。而纯蕃薯粉做的蕃薯粉粒其实没有丝毫Q弹,是和湛江某些地区说的像“鼻涕”一样质感。这个说法说起了恶心,但是确实说中了蕃薯粉粒的原本质感。
做蕃薯粉粒同样重要的,当然就是木薯粉了。其实很多人是分不清,吴川人口中的木薯粉和别人的木薯粉是有什么不同的。吴川人说的木薯粉,是和蕃薯粉同样的工艺,尽管木薯应该不是发源于吴川这片区域,但是却在中秋后开始大量涌现。而吃过木薯的人,其实真的不多,因为听说某些木薯处理不好会有毒,也有某些木薯会把人吃醉。这方面因为实在没有科学的考证也没有太多权威的处理方法,使得很多人敬而远之。
而这样的木薯粉,和普通在商城买的木薯生粉,则有很大不同,相同的东西,同样分量对蕃薯粉,做出来的效果,你会发觉我们的木薯粉更加Q弹。而许多混过市场的人,还会对我说,好的木薯粉,还能冒充蕃薯粉,行外人还真的难以发现。
蕃薯粉粒,起源的本初,是为了蕃薯粉能够更加吸引吃的人,而在了如今,却有了许多不好的发展。比如有人传说的是,市场现在售的蕃薯粉粒煮起来是Q弹的,还有色泽,甚至有清香,那是因为用了凉粉草+木薯粉,里面丝毫没有蕃薯粉的成分。而芋圆,在几个微商的硬销之下,也引发了蕃薯粉粒的记忆,多得脚爆爆论坛,使人开始记忆起了世上还有这么存在的地方。
蕃薯粉,另外的吃法,是做成粉皮的形状。无论湿炒干炒,哪怕和粉皮一样卷起来点豉油,都别有一番风味。特别是炎炎夏日,一碟有豆芽,蕃薯粉皮,少许葱花,使人暑意全无。也有地区做法粉丝状,过冷河以后沥干水,加入糖水,变成了很闻名湛江的“薯粉索”。
从“药用”逐渐转到如今“贪口爽”,事实上是吴川人对“药”认识的华丽的转变。
想起那些年大热的《大长今》,里面的各种烹调秘制使人有种应接不暇的佩服感,因为他们对于药的理解,食的构建,还有人的情感,给我们呈现出许多华丽而冲突的故事。而现实生活上,吴川人可能掌握着更多,只是许多时候,我们不加进步,才有使得某些东西渐走渐弱。
大吴川人爱吃,但是似乎在吃的路上,还有更加多的路要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