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易安
一月踏雪寻诗,烹茶观雪,吟诗作乐。
二月寒夜寻梅,赏灯猜谜。
三月闲厅对弈。
四月曲池荡千,芳草欢嬉。
五月韵华斗丽,芬芳满园。
六月池亭赏鱼,池边竹林飒飒作响。
七月荷塘采莲,泛舟湖上。
八月桐荫乞巧。
九月琼台赏月。
十月深秋赏菊。
十一月文阁刺绣。
十二月围炉博古。
这是以前在某本书上看到的,古代闺阁千金的娱乐活动,想想红楼梦中那帮贵族小姐们吟诗饮酒的生活,再对比一下易安词中的少女生活,自己去划船,和小伙伴斗草,偷偷和恋人幽会,不得不感慨理学害人不浅。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小时候去春游了,老师会要求我们写下游记,大概就是我们今天去了什么地方玩,那地方如何的美丽,我自己如何的喜悦云云。如此看来,这首词倒像是年幼的易安给未来的自己布置的作业了。
这词中并没有写风景之美,只是写了一个小姑娘的心态举止,沉醉、兴尽、误入藕花、争渡,能够想象小姑娘喝醉了酒,尽兴后在微醺之时划着小舟胡乱行动,然后走错了路慌张挥桨想要出去,然后吓飞了水鸟。
重在人,不在景,少女易安生活得如此生动,这使我每次读这首词的时候总觉得它是动着的,既非让人难以感同身受的苦大仇深,也不是叫人摸不着头脑的高妙意境。
而我们幼年时都有出去和小伙伴玩耍,玩老鹰抓小鸡,慌张而又开心躲着“老鹰”抓捕的经历,读来自然令人感慨莞尔。
易安还有另一首《怨王孙》,写的也是泛舟游玩的场景,不过哪一首重景不重人,只有最后“似也恨,人归早”一句可以看出小姑娘并没有玩得尽兴。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再有这首尽显少女情态的《点绛唇》,应该也是易安闺秀时期的生活片段。春末初夏,少女脱下鞋荡秋千玩,玩到“薄汗轻衣透”,而且玩够了还不想动弹,直到发现有客来才被惊吓到赶紧跑开,鞋不穿头发散乱了也不管,出于好奇心还要在门边假借嗅梅偷偷看来者是谁。
好奇、有活力、大胆、开朗……这些特点也是现代许多女孩子有的,因此读起来不免联想起自己小时候偷玩被大人抓包,或者成功逃脱惩罚的小把戏,仿佛身临其境,也因而更能读懂词人情感。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有许多人将其解为伤春,但我依旧将其视为易安对自己生活片段的截取。小姑娘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喝了很多酒,睡一觉都还不甚清醒,就急着询问自己的海棠花,得到敷衍回答后不满争辩娇嗔。
既然没有直接点名卷帘人是侍女,那我就只将她视为卷帘人这样一个虚幻身份,而“知否知否”还给我一种虽然急切嗔怪但不失亲近之感。
这就好比一个小男孩想要奥特曼的手办,大人却给他买了变形金刚,不满的小孩会反驳:“你们知道什么,这不是奥特曼。”
《世说新语·伤逝》里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易安三个生活片段都充满着对美丽的追逐,对生活的热爱,少女感情丰沛,活泼可爱,不是一段冷冰冰的文字。
向来情之所钟之人,必有易安吧。
二月寒夜寻梅,赏灯猜谜。
三月闲厅对弈。
四月曲池荡千,芳草欢嬉。
五月韵华斗丽,芬芳满园。
六月池亭赏鱼,池边竹林飒飒作响。
七月荷塘采莲,泛舟湖上。
八月桐荫乞巧。
九月琼台赏月。
十月深秋赏菊。
十一月文阁刺绣。
十二月围炉博古。
这是以前在某本书上看到的,古代闺阁千金的娱乐活动,想想红楼梦中那帮贵族小姐们吟诗饮酒的生活,再对比一下易安词中的少女生活,自己去划船,和小伙伴斗草,偷偷和恋人幽会,不得不感慨理学害人不浅。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小时候去春游了,老师会要求我们写下游记,大概就是我们今天去了什么地方玩,那地方如何的美丽,我自己如何的喜悦云云。如此看来,这首词倒像是年幼的易安给未来的自己布置的作业了。
这词中并没有写风景之美,只是写了一个小姑娘的心态举止,沉醉、兴尽、误入藕花、争渡,能够想象小姑娘喝醉了酒,尽兴后在微醺之时划着小舟胡乱行动,然后走错了路慌张挥桨想要出去,然后吓飞了水鸟。
重在人,不在景,少女易安生活得如此生动,这使我每次读这首词的时候总觉得它是动着的,既非让人难以感同身受的苦大仇深,也不是叫人摸不着头脑的高妙意境。
而我们幼年时都有出去和小伙伴玩耍,玩老鹰抓小鸡,慌张而又开心躲着“老鹰”抓捕的经历,读来自然令人感慨莞尔。
易安还有另一首《怨王孙》,写的也是泛舟游玩的场景,不过哪一首重景不重人,只有最后“似也恨,人归早”一句可以看出小姑娘并没有玩得尽兴。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再有这首尽显少女情态的《点绛唇》,应该也是易安闺秀时期的生活片段。春末初夏,少女脱下鞋荡秋千玩,玩到“薄汗轻衣透”,而且玩够了还不想动弹,直到发现有客来才被惊吓到赶紧跑开,鞋不穿头发散乱了也不管,出于好奇心还要在门边假借嗅梅偷偷看来者是谁。
好奇、有活力、大胆、开朗……这些特点也是现代许多女孩子有的,因此读起来不免联想起自己小时候偷玩被大人抓包,或者成功逃脱惩罚的小把戏,仿佛身临其境,也因而更能读懂词人情感。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有许多人将其解为伤春,但我依旧将其视为易安对自己生活片段的截取。小姑娘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喝了很多酒,睡一觉都还不甚清醒,就急着询问自己的海棠花,得到敷衍回答后不满争辩娇嗔。
既然没有直接点名卷帘人是侍女,那我就只将她视为卷帘人这样一个虚幻身份,而“知否知否”还给我一种虽然急切嗔怪但不失亲近之感。
这就好比一个小男孩想要奥特曼的手办,大人却给他买了变形金刚,不满的小孩会反驳:“你们知道什么,这不是奥特曼。”
《世说新语·伤逝》里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易安三个生活片段都充满着对美丽的追逐,对生活的热爱,少女感情丰沛,活泼可爱,不是一段冷冰冰的文字。
向来情之所钟之人,必有易安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