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读的新经典——《人类简史》
这本书最初是在豆瓣上偶遇到的,并不是说有什么缘分让我选择看这么厚的一本书,而且还是史纲类的书。我一向害怕看这类写什么什么史的书,一是因为这类书一般都很厚,我没有耐心,二是因为怕这类书只是记流水账。我在豆瓣上点开《人类简史》,呦呵,评分这么高!我的好奇心就迫使我看看简介,瞅瞅推荐语,我想知道这书分数为什么这么高。看了一下简介,心里大概有了个数。作者是尤瓦尔·赫拉利,以色列人,还是个70后。虽然说70后已经不年轻了,但是,我一想到这类书,就觉得作者应该都是那些年老体衰,闲来无事,将毕生所学做个总结的老学者。当然了,我对以色列本身就有浓烈的兴趣,这次正好一睹他们国家的年轻学者的风采。于是,我就去图书馆借了一本,没钱买书,图书馆简直就是藏宝阁。
切入正题,这本书是写历史的,而且是人类的历史,不是猫啊狗啊的历史,这点很重要。有很多人看到书名,就会想当然得把这本书想成写地球大事纲要的。这样想可就完全错啦!一定要清楚,这本书就只写人类的发展历程。
先来说下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评价,如果只能用一个字,那就是“好”;如果四个字,就是“瑕不掩瑜”。怎么到了四个字,评价有些降低了?要知道,没有什么书是完美的,特别是这类史纲。我记得朱自清大师曾经说过:“其实,“概论”“大纲”“小史”也可以做得好。一是自己有心得,有主张,在大著作之前或之后,写出来的小书;二是融会贯通,博观约取的著作;虽无创见,却能要言不繁,节省一般读者的精力。”尤瓦尔对于人类发展历程的精准剖析,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观点,特别是他竟然对中国历史也特别熟悉,怪不得这本书读起来有种亲切感。这本书可以说完全符合这两点,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会成为史纲类图书的经典之作。
作者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三大转折点: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也可以称为三大革命。认知革命可以说让人类真正有了历史,从生物学的角度上升到历史学的角度。
在这本书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作者的几大观点。
第一,人类是个祸害。
第二,农业时代没有采集时代爽。
第三,人类终究是个动物。
第四,人们都活在自己瞎编的故事里。
人类最初有好几大类,后来,智人率先进化,统领全球。但是,智人(也就是我们)从来都没给这个地球带来什么好处,所到之处,鸡飞狗跳。对于别的物种来说,小则迁家易处,大则直接灭绝。比如澳大利亚的双齿门兽,弗兰格尔岛的长毛象。但人类从来都不在乎,自己爽就行了,虽然实际上并没有让自己过得更好。
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
别的物种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都只能满足一些信号的传递。比如,猴子通过叫声来表达是否有危险,海豚也能通过语言进行简单日常交流。人类的语言之所以独特,就在于人能在背后说人坏话。
“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地方。
所谓想象的现实指的是某件事人人都相信,而且只要这项共同的信念仍然存在,力量就足以影响世界。
语言和文化正是认知革命的主要成就。
地球经历过三次物种灭绝浪潮了。第一波是由于采集者的扩张,第二波是因为农民的扩张,第三波则是工业活动造成。可以说,哪一波少了人类的参与?没有,人类简直就是一系列案件的连环凶手。
尤瓦尔从小麦的角度来看农业革命的观点特别有意思。小麦最初就是一种不知名的野草,但是,现在再看,小麦已经是人类主要粮食来源之一了。那么,小麦是怎么从一个草根上位成了全球瞩目的大明星的呢?秘诀就是小麦懂得操纵智人,为其所用。尽管种植小麦很麻烦,但是人们依然心甘情愿。这不是因为小麦产量高,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没有的事。那个时候农业技术很low,往往劳动与产出不成正比,但是种植小麦后人就得定居,定居就有了庇身的安全场所,比起以前,这倒是挺划算的。
作者说农业革命的真正本质是让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其实我是不太同意的。首先农业革命让人有了安全感,不再露宿街头,漂泊无依;其次,农业毕竟人类向更高的意识形态发展的阶梯,人们不用每天都忙着打猎,而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人生,去理解这个世界,同时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宗教的发展,为科学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不得不说是一大进步。
物种演化上的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
每当人类整体的能力大幅增加、看来似乎大获成功,个人的苦痛也总是随之增长。
支撑人类社会构架的东西其实是人类信奉着共同的虚构故事。这些虚构故事不是真正的真理,但是,只要大家愿意共同信仰,就能支撑起一个完整社会的运行。有两个比较著名的虚构例子,一个是《汉谟拉比法典》,另一个就是《独立宣言》。很熟悉,对吧?《汉谟拉比法典》直到现在都很有名,那是因为我们站到了古代的视角上来看的,要是把《汉谟拉比法典》直接套用到现代社会,我不知道还有那个国家愿意。汉莫拉比说这是公正的裁决,指示这片土地朝向真理的道路,人生的正途。其实全是扯淡,但那个时候的人们就愿意相信这么个虚构的法典,还用来作为行为规范。因此,《汉谟拉比法典》背后的一项重要假设,就是只要国王的臣民全部接受各自的阶级角色、各司其职,整个帝国上百万的人民就能有效合作。不管这个虚构的法律多荒诞,只要所有人默认接受,就可以成立。再来看《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从初中就会背了。但是,真的是人人生而平等吗?当然不是。一个生下来就智力发育不良的婴儿,你能说造物主让每个人生而平等了吗?假如你说应该理解为人格上的平等,那《独立宣言》公布后,奴隶制依然存在,而且就在这片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的土地上,又怎么解释?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人生而不平等”。这很好理解,每个人的基因天生就有不同,成长的环境也不一样。但是,说了这么多,这两部法典依然是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正如尤瓦尔所说:“我们相信某种秩序,并非它是客观的现实,而是因为相信它可以让人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的社会。这种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绝非邪恶的阴谋或是无用的空谈,而是唯一能让大群人类合作的救命仙丹。”
种族歧视的形成过程。
男人味的变迁:
这是18世纪的男人味:路易十四
这是21世纪的男人味:奥巴马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的远航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一路抵达东非,结果只是耀武扬威,宣扬我大天朝多么牛逼,从来没想过我要去占领你们的土地。而哥伦布去了之后,不得了了,欧洲就像饿急了的狮子一样,开始抢占各种殖民地。虽然原因可能是当时我国疆域已经很大,不需要殖民地来扩大经济,但是,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而且我们只是把疆域扩大到我国历代以来大致的范围,很少冒犯周边国家,这个很有意思。
后面的科学革命,其实没什么意思。作者在文末说道:“既然我们可能很快也能改造我们的欲望,或许真正该问的问题不是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而是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如果还对这个问题视若等闲,可能就是真的还没想通。”发人深思,作者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充满忧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切入正题,这本书是写历史的,而且是人类的历史,不是猫啊狗啊的历史,这点很重要。有很多人看到书名,就会想当然得把这本书想成写地球大事纲要的。这样想可就完全错啦!一定要清楚,这本书就只写人类的发展历程。
先来说下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评价,如果只能用一个字,那就是“好”;如果四个字,就是“瑕不掩瑜”。怎么到了四个字,评价有些降低了?要知道,没有什么书是完美的,特别是这类史纲。我记得朱自清大师曾经说过:“其实,“概论”“大纲”“小史”也可以做得好。一是自己有心得,有主张,在大著作之前或之后,写出来的小书;二是融会贯通,博观约取的著作;虽无创见,却能要言不繁,节省一般读者的精力。”尤瓦尔对于人类发展历程的精准剖析,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观点,特别是他竟然对中国历史也特别熟悉,怪不得这本书读起来有种亲切感。这本书可以说完全符合这两点,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会成为史纲类图书的经典之作。
作者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三大转折点: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也可以称为三大革命。认知革命可以说让人类真正有了历史,从生物学的角度上升到历史学的角度。
在这本书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作者的几大观点。
第一,人类是个祸害。
第二,农业时代没有采集时代爽。
第三,人类终究是个动物。
第四,人们都活在自己瞎编的故事里。
人类最初有好几大类,后来,智人率先进化,统领全球。但是,智人(也就是我们)从来都没给这个地球带来什么好处,所到之处,鸡飞狗跳。对于别的物种来说,小则迁家易处,大则直接灭绝。比如澳大利亚的双齿门兽,弗兰格尔岛的长毛象。但人类从来都不在乎,自己爽就行了,虽然实际上并没有让自己过得更好。
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
别的物种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都只能满足一些信号的传递。比如,猴子通过叫声来表达是否有危险,海豚也能通过语言进行简单日常交流。人类的语言之所以独特,就在于人能在背后说人坏话。
“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地方。
所谓想象的现实指的是某件事人人都相信,而且只要这项共同的信念仍然存在,力量就足以影响世界。
语言和文化正是认知革命的主要成就。
地球经历过三次物种灭绝浪潮了。第一波是由于采集者的扩张,第二波是因为农民的扩张,第三波则是工业活动造成。可以说,哪一波少了人类的参与?没有,人类简直就是一系列案件的连环凶手。
尤瓦尔从小麦的角度来看农业革命的观点特别有意思。小麦最初就是一种不知名的野草,但是,现在再看,小麦已经是人类主要粮食来源之一了。那么,小麦是怎么从一个草根上位成了全球瞩目的大明星的呢?秘诀就是小麦懂得操纵智人,为其所用。尽管种植小麦很麻烦,但是人们依然心甘情愿。这不是因为小麦产量高,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没有的事。那个时候农业技术很low,往往劳动与产出不成正比,但是种植小麦后人就得定居,定居就有了庇身的安全场所,比起以前,这倒是挺划算的。
作者说农业革命的真正本质是让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其实我是不太同意的。首先农业革命让人有了安全感,不再露宿街头,漂泊无依;其次,农业毕竟人类向更高的意识形态发展的阶梯,人们不用每天都忙着打猎,而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人生,去理解这个世界,同时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宗教的发展,为科学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不得不说是一大进步。
物种演化上的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
每当人类整体的能力大幅增加、看来似乎大获成功,个人的苦痛也总是随之增长。
支撑人类社会构架的东西其实是人类信奉着共同的虚构故事。这些虚构故事不是真正的真理,但是,只要大家愿意共同信仰,就能支撑起一个完整社会的运行。有两个比较著名的虚构例子,一个是《汉谟拉比法典》,另一个就是《独立宣言》。很熟悉,对吧?《汉谟拉比法典》直到现在都很有名,那是因为我们站到了古代的视角上来看的,要是把《汉谟拉比法典》直接套用到现代社会,我不知道还有那个国家愿意。汉莫拉比说这是公正的裁决,指示这片土地朝向真理的道路,人生的正途。其实全是扯淡,但那个时候的人们就愿意相信这么个虚构的法典,还用来作为行为规范。因此,《汉谟拉比法典》背后的一项重要假设,就是只要国王的臣民全部接受各自的阶级角色、各司其职,整个帝国上百万的人民就能有效合作。不管这个虚构的法律多荒诞,只要所有人默认接受,就可以成立。再来看《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从初中就会背了。但是,真的是人人生而平等吗?当然不是。一个生下来就智力发育不良的婴儿,你能说造物主让每个人生而平等了吗?假如你说应该理解为人格上的平等,那《独立宣言》公布后,奴隶制依然存在,而且就在这片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的土地上,又怎么解释?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人生而不平等”。这很好理解,每个人的基因天生就有不同,成长的环境也不一样。但是,说了这么多,这两部法典依然是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正如尤瓦尔所说:“我们相信某种秩序,并非它是客观的现实,而是因为相信它可以让人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的社会。这种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绝非邪恶的阴谋或是无用的空谈,而是唯一能让大群人类合作的救命仙丹。”
种族歧视的形成过程。
![]() |
男人味的变迁:
![]() |
这是18世纪的男人味:路易十四
![]() |
这是21世纪的男人味:奥巴马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的远航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一路抵达东非,结果只是耀武扬威,宣扬我大天朝多么牛逼,从来没想过我要去占领你们的土地。而哥伦布去了之后,不得了了,欧洲就像饿急了的狮子一样,开始抢占各种殖民地。虽然原因可能是当时我国疆域已经很大,不需要殖民地来扩大经济,但是,这个理由是不充分的,而且我们只是把疆域扩大到我国历代以来大致的范围,很少冒犯周边国家,这个很有意思。
后面的科学革命,其实没什么意思。作者在文末说道:“既然我们可能很快也能改造我们的欲望,或许真正该问的问题不是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而是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如果还对这个问题视若等闲,可能就是真的还没想通。”发人深思,作者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充满忧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