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鱼海棠与中国的动画电影
最近关于《大鱼海棠》的各种评论很多,有黑的,也有捧的,还有所谓客观分析的,自己之前在看完第一时间写了个观影感受,当时给的是差评不推荐。经过这段时间的回想,考虑了下,总体还是要给差评,但还是局部方面可以给点正面评价,比如我比较喜欢的美术和场景。至于剧情和设定台词等等,都被很多人吐槽过了,我就懒惰再重复,还是说说其他方面相关的吧,比如中国国产动画电影市场。
《大鱼海棠》于我
早在2010年的时候,我当时还在北京做动漫编辑,听业内的朋友说,有这么一部国产动画在筹备做动画电影,现在做出了个短片,很不错。于是我赶紧去找了那个短片来看,结果我就被惊到了,当时看完第一感觉就是“我靠!我靠!中国动画啥时候这么牛X了,能做出这种画面水平来,如果上映了一定要去看!”。请原谅我当时的激动,要知道在2010年之前,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动画电影主流就是3DCG,纯2D做的很漂亮的几乎没有,当时《魁拔》还在制作中。要算的话有部《风云决》,但那个算是香港的,而且实际上画面也只能算勉强还可以。
再往上就是大家熟悉的《宝莲灯》了,但那玩意就不评价了,至于传说中的《小兵张嘎》,这个外人很难看到,也就北影的学生还能见到吧。还有其他2D动画电影,每年都会有一大批的,但不是粗制滥造,就是FLASH加强版,都不想称之为动画电影了。
当时我看完2010年版的短片后很期待,因为当时中国电影市场上真的很缺少这种高质量的国产动画,但我等了好久都没看到确定上映的消息,也就慢慢将这事压到脑后了。在2013年,《大鱼海棠》的制作组发起了一次众筹,募集了158万。那时候我正在厦门闭关呢,不关注微博不关注动漫圈的消息,所以我是错过这段消息的,而我能理解众筹给钱的人心理,都是希望能够看到一部高质量的国产动画。给钱的人也基本都是因为2010年的那部短片被惊艳到的吧。再往上推,到2004年那个FLASH动画,实际上我当时也是看过的,但因为那时候做的比那个好的短片有不少,比如那时候第一次受到高质量国产动画画面冲击的,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孟军2001年做的《聊天》(英文名:TALK),所以个人对这种FLASH质量的短片没留下什么印象了。
之后就是15年的定档跳票风波,再到16年4月确定日子,还有最后的上映和两边的各种撕逼,当然还有本人第一时间看完的失望。
《大鱼海棠》传奇
说完个人跟《大鱼海棠》的接触,这里要说的是片子其他方面,嗯,不说内容。不要说在中国动画史上了,就算是在世界动画范围里,《大鱼海棠》这部片子的经历也是独此一家了,基本没见过这样波折的了,从一个梦开始,做了三次片子,找到投资再被断资再到最后的成品,这种整个制作时间拉这么长的动画,我知道的也就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跟《大圣归来》可以相比了(做了9年),巧合的是,这部《蒸汽男孩》跟《大鱼》有点类似,就是画面精美,在细节上了下了很大功夫,但内容撑不起来,不过起码《蒸汽男孩》整个故事还算流畅,只是比较单薄。
正是这样的经历,当这部号称12年等待的片子上映后,获得4亿票房时,这对国产动画业界会造成有利有弊的冲击。而这点恰恰是那些号称要支持国漫崛起(引用下,我也觉得用国漫来说动画好别扭)没注意到的地方。动画电影简单概括就是一个商品,对于投资方来说,我投钱进去目标是能够获得回报,当初最早给《大鱼海棠》投了25W美金的投资公司,就是担心风险,才没继续投钱下去的。这一点也是跟当时整个中国电影的市场还不够成熟有关系,不怪人家会避开风险。
2013年,光线在《泰囧》上得到惊人的回报,让他们看到中国电影市场上,国产电影还是很有潜力挖掘的,于是他们开始四处投资比较有前景的作品。而《大鱼海棠》因为之前的那个短片,还有众筹时炒起来的名气,让光线觉得这个项目可以运作,于是就正式投资。再加上2015年,《大圣归来》的爆红,还有票房的爆发,让中途退出的光线亏大了,于是更加坚定了投资动画的决心。在2015年后半年,光线一口气投了十几个动漫相关的项目,有动画,有真人电影,也有游戏。其中最早砸钱的《大鱼海棠》是他们最给予厚望的,从现在的票房回报来看,当初的3000万,起码能够获得1.8亿的回报,6倍利润,三年时间,这样的高回报率必然会吸引众多资金进入国产动画电影市场,所以今后几年,大家必然会看到不少大投资的动画电影轮番上阵,实际上今年年初从《小门神》就已经开始了,今年暑假是一个小爆发期。相比《小门神》号称的1.2亿投资,这个2D的3000万,其实算起来已经挺省的,相比3DCG的高技术要求,纯2D动画基本靠人和时间堆起来的,加上这几年国内动画制作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之后这种画面高质量的2D动画电影会不断涌现。
《大鱼海棠》正面效应
《大鱼海棠》能够获得这么高的票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多年的等待,还有之前的铺垫等,在影片未上映前就获得一批期待中的观众。一个是光线的砸钱宣传,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还有传统的杂志,报刊,户外广告上,也都是砸钱下去,势必要将整个热点炒起来。典型例子就是,我在等公交的时候听到旁边两个路人,在说有个做12年的动画电影要上,叫什么大鱼,到时可以去看看,可见其宣传的成功。另外还有原因就是评价两极分化,一般来说,有争议的片子或者一片喊好的影片都会引起观影热潮,因为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啊,想要看看为何有这种话题性。
简单来说,《大鱼海棠》对国产动画电影发展促进作用之一,引起更多投资方对国产动画的注意,并且增强了他们投钱的信心,因为之前只有一个《大圣归来》票房大红,而之前《魁拔》和《小门神》票房失败,让部分投资者有些举棋不定,他们更愿意投给成本低,拍摄速度快,面向群体更大的真人电影。因此你们才能看到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各种成本中下的电影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点也是国产动画电影此前不受待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够快、受众小、风险大。
当然,动画的另一个独有特点就是周边的开发,还有版权的授权,这点则是真人电影比较不能比的,所以很多砸钱做动画电影的人,除了电影票房外,瞄准版权IP也是一大原因。你如果看了中国国产电影票房排行榜,就能看到,其中被羊和熊这两个大系列电影占据大半,而他们能够获得高票房的主要原因就是先依靠电视培养了一大批观众,当电影上映,自然也就带动了他们去观看。而做动画电影,能够比纯原创的节省更多的时间,和前期准备。以后大家会发现,这种电视动画出名后做大电影的作品,会越来越多,这点也是跟日本学的,人家还玩总集篇呢,国内目前还真没敢这么玩。
扣除羊和熊外,《十万个冷笑话》的大电影也是此类型,只不过他们的观众来源是线上的网络,之后再转线下的影院,出人意料地拿到一亿多的票房后,目前正在努力筹备大电影第二部中。当然,能不能获得之前的成功,也就要看导演的能力,毕竟现在《十万个冷笑话》在热度方面,没有前几年那么红火了。
严格来说,《大圣归来》是《西游记》这个大IP的衍生物,虽然故事是原创的,但本身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观众接受度比较高。而《大鱼海棠》虽说也是原创,但因为之前的短片和众筹,本身知名度也不小,所以也不算是纯正的原创,当然你要归到纯原创也是可以的。正是因为原创难做,中国甚至日本很少有这种一上来就是完全观众不熟悉的影片,《小门神》就是典型的例子,故事纯原创,但后来的票房也告诉了投资方,这种片子有多难推广,虽然本身片子也只能算一般。当初宫崎骏要拍原创《风之谷》的时候,就不得不先画漫画在杂志上连载赚取部分观众,就是为了降低风险。
《大鱼海棠》负面效应
现在来说下比较弊端的方面,首先就是《大鱼海棠》这种筹集资金以及制作动画的流程很不规范,而且还是运气占很大部分,要没有众筹的炒热,没有之前那个短片的效果,也不会有人愿意投钱。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书,以及给投资方的商业回报等,只是单纯地说我要做这个片子。这种不规范,会让之后更多的人有样学样,随便一个创意或者有个点子,不管能不能做的出来,先忽悠到投资再说。而之后做出来一堆烂片,承担恶果的却是投资商和观众,此前不是没有过这种动画电影,都是悄无声息地上,然后悄无声息地下档。实际上在中国做动画电影,风险确实很大,看看201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票房表,就可以看出,后面那一大堆听都没听说过的国产动画电影,完全成为了炮灰,当然还有些是属于小赚或者不赚不亏状态,尤其是投资不到一千万,拿个五六千万票房这种,虽然没有上亿票房那么瞩目,但其实算下来还是有盈利的。就像一个金字塔,底下是大量的烂片或者平庸片,最后堆出了《大圣归来》这样一个顶峰之作。
另外一个弊端就是票房的成功会有很大部分被归功于营销,尤其是卖情怀这点。官方宣传都打上了十二年的等待这样字眼,还不是卖情怀么。不是说营销宣传不能做,而是太喜欢使用情怀这东西来宣传,此前的《哆啦A梦》与《大圣归来》就是一个例子。在中国,不单单是电影,在手机,在网站,在游戏等各种宣传上,太多的营销打着卖情怀的旗帜,因为此前这种方式成功了,就反复使用。对于这样的方式,必然会有人吃下安利,也有人黑着吐槽。这也是为何《大圣归来》最火的时候,还是有一批人反对着黑,就是对自来水的一种反感。说回《大鱼海棠》,不管官方如何解释其实自己没有说要订档什么的,但给人的印象和误导就是这样,这种反复跳票的行为在拔高观众期待度的同时,也是把双刃剑,因为如果你质量达不到预期,就会产生反效果,让观众爱极生恨,从此粉转黑。从我个人来说,我算是从好感慢慢变成不喜欢的,而对于《大鱼海棠》这部片子,我的感受是挺复杂的,一方面对画面和背景还有音乐是挺喜欢,另一方面对故事和剧本不喜欢,评价比较低,所以综合下来打分是60分合格,当然这是个人感受,你要全部喜欢我也不能说你不对。
实际上中国现在的整体观众对电影的容忍度还是比较高的,不单单在《大鱼海棠》这里,真人电影那边也很多,从很多年前的《英雄》《无极》,再到这两年比较有争议的《老炮儿》《夏洛特烦恼》《港囧》《小时代》等等,都是一大片骂另一大片夸,两边吵架,然后带动票房的暴涨。于是就出现一种观念,就是在中国做电影,你可以拍的烂,故事不好,但要有话题性,或者说至少看起来不错,不是那种一眼望去烂倒底的,再把宣传做好,就能够捞钱了。主要还是因为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依然很大,还有挖掘的空间,什么片都有人看。看着每年总票房的增长,对比下十年前,就知道膨胀的速度有多可怕。
而在其中,中国国产的动画电影其实每年都是在进步的,不管是从数量上,画面上,制作上,还是票房上,每年都是比前一年进步的,但一般人比较没关注的话,是很难感受到。如果你把历年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列出来做个对比,就能看到明显的数据变化了。所以其实国产动画就是处于崛起的路上,这两年因为《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的话题性作品出现,带动了更大的票房,因此才被人给予了厚望,但其实对我来说,这两部作品只是普通的国产动画电影,只不过他们做的更好罢了,而不能说他们因为多努力什么的,同样努力的国产动画多了去了,同时期的《摇滚藏獒》也是做了六年,而且还不错看,怎没见你去支持或者推广之类。对于《大鱼海棠》的那两个创作者,本人还是挺佩服的,毕竟能够坚持到现在将作品做出来是不容易,但不能减弱我对他们能力不足的观感。简单来说,《大鱼海棠》原本是一篇10分钟的散文,强行变成了100分钟的小说,在转变过程中添加的东西不够饱满,不能够撑起来整个框架,这是我觉得影片故事看的别扭的原因。
当然,《大鱼海棠》怎么说还是赚到钱了,投资方满意了,制作者也满足了,对于下一部作品的出现,也就很顺理成章了,我还是挺期待下部能够有所进步,希望至少让人看完别那么不满意。至于到时是黑是捧,还是要看作品的内容,毕竟口碑这东西还是要靠内容说话。
《大鱼海棠》于我
早在2010年的时候,我当时还在北京做动漫编辑,听业内的朋友说,有这么一部国产动画在筹备做动画电影,现在做出了个短片,很不错。于是我赶紧去找了那个短片来看,结果我就被惊到了,当时看完第一感觉就是“我靠!我靠!中国动画啥时候这么牛X了,能做出这种画面水平来,如果上映了一定要去看!”。请原谅我当时的激动,要知道在2010年之前,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动画电影主流就是3DCG,纯2D做的很漂亮的几乎没有,当时《魁拔》还在制作中。要算的话有部《风云决》,但那个算是香港的,而且实际上画面也只能算勉强还可以。
再往上就是大家熟悉的《宝莲灯》了,但那玩意就不评价了,至于传说中的《小兵张嘎》,这个外人很难看到,也就北影的学生还能见到吧。还有其他2D动画电影,每年都会有一大批的,但不是粗制滥造,就是FLASH加强版,都不想称之为动画电影了。
当时我看完2010年版的短片后很期待,因为当时中国电影市场上真的很缺少这种高质量的国产动画,但我等了好久都没看到确定上映的消息,也就慢慢将这事压到脑后了。在2013年,《大鱼海棠》的制作组发起了一次众筹,募集了158万。那时候我正在厦门闭关呢,不关注微博不关注动漫圈的消息,所以我是错过这段消息的,而我能理解众筹给钱的人心理,都是希望能够看到一部高质量的国产动画。给钱的人也基本都是因为2010年的那部短片被惊艳到的吧。再往上推,到2004年那个FLASH动画,实际上我当时也是看过的,但因为那时候做的比那个好的短片有不少,比如那时候第一次受到高质量国产动画画面冲击的,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孟军2001年做的《聊天》(英文名:TALK),所以个人对这种FLASH质量的短片没留下什么印象了。
之后就是15年的定档跳票风波,再到16年4月确定日子,还有最后的上映和两边的各种撕逼,当然还有本人第一时间看完的失望。
《大鱼海棠》传奇
说完个人跟《大鱼海棠》的接触,这里要说的是片子其他方面,嗯,不说内容。不要说在中国动画史上了,就算是在世界动画范围里,《大鱼海棠》这部片子的经历也是独此一家了,基本没见过这样波折的了,从一个梦开始,做了三次片子,找到投资再被断资再到最后的成品,这种整个制作时间拉这么长的动画,我知道的也就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跟《大圣归来》可以相比了(做了9年),巧合的是,这部《蒸汽男孩》跟《大鱼》有点类似,就是画面精美,在细节上了下了很大功夫,但内容撑不起来,不过起码《蒸汽男孩》整个故事还算流畅,只是比较单薄。
正是这样的经历,当这部号称12年等待的片子上映后,获得4亿票房时,这对国产动画业界会造成有利有弊的冲击。而这点恰恰是那些号称要支持国漫崛起(引用下,我也觉得用国漫来说动画好别扭)没注意到的地方。动画电影简单概括就是一个商品,对于投资方来说,我投钱进去目标是能够获得回报,当初最早给《大鱼海棠》投了25W美金的投资公司,就是担心风险,才没继续投钱下去的。这一点也是跟当时整个中国电影的市场还不够成熟有关系,不怪人家会避开风险。
2013年,光线在《泰囧》上得到惊人的回报,让他们看到中国电影市场上,国产电影还是很有潜力挖掘的,于是他们开始四处投资比较有前景的作品。而《大鱼海棠》因为之前的那个短片,还有众筹时炒起来的名气,让光线觉得这个项目可以运作,于是就正式投资。再加上2015年,《大圣归来》的爆红,还有票房的爆发,让中途退出的光线亏大了,于是更加坚定了投资动画的决心。在2015年后半年,光线一口气投了十几个动漫相关的项目,有动画,有真人电影,也有游戏。其中最早砸钱的《大鱼海棠》是他们最给予厚望的,从现在的票房回报来看,当初的3000万,起码能够获得1.8亿的回报,6倍利润,三年时间,这样的高回报率必然会吸引众多资金进入国产动画电影市场,所以今后几年,大家必然会看到不少大投资的动画电影轮番上阵,实际上今年年初从《小门神》就已经开始了,今年暑假是一个小爆发期。相比《小门神》号称的1.2亿投资,这个2D的3000万,其实算起来已经挺省的,相比3DCG的高技术要求,纯2D动画基本靠人和时间堆起来的,加上这几年国内动画制作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之后这种画面高质量的2D动画电影会不断涌现。
《大鱼海棠》正面效应
《大鱼海棠》能够获得这么高的票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多年的等待,还有之前的铺垫等,在影片未上映前就获得一批期待中的观众。一个是光线的砸钱宣传,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还有传统的杂志,报刊,户外广告上,也都是砸钱下去,势必要将整个热点炒起来。典型例子就是,我在等公交的时候听到旁边两个路人,在说有个做12年的动画电影要上,叫什么大鱼,到时可以去看看,可见其宣传的成功。另外还有原因就是评价两极分化,一般来说,有争议的片子或者一片喊好的影片都会引起观影热潮,因为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啊,想要看看为何有这种话题性。
简单来说,《大鱼海棠》对国产动画电影发展促进作用之一,引起更多投资方对国产动画的注意,并且增强了他们投钱的信心,因为之前只有一个《大圣归来》票房大红,而之前《魁拔》和《小门神》票房失败,让部分投资者有些举棋不定,他们更愿意投给成本低,拍摄速度快,面向群体更大的真人电影。因此你们才能看到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各种成本中下的电影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点也是国产动画电影此前不受待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够快、受众小、风险大。
当然,动画的另一个独有特点就是周边的开发,还有版权的授权,这点则是真人电影比较不能比的,所以很多砸钱做动画电影的人,除了电影票房外,瞄准版权IP也是一大原因。你如果看了中国国产电影票房排行榜,就能看到,其中被羊和熊这两个大系列电影占据大半,而他们能够获得高票房的主要原因就是先依靠电视培养了一大批观众,当电影上映,自然也就带动了他们去观看。而做动画电影,能够比纯原创的节省更多的时间,和前期准备。以后大家会发现,这种电视动画出名后做大电影的作品,会越来越多,这点也是跟日本学的,人家还玩总集篇呢,国内目前还真没敢这么玩。
扣除羊和熊外,《十万个冷笑话》的大电影也是此类型,只不过他们的观众来源是线上的网络,之后再转线下的影院,出人意料地拿到一亿多的票房后,目前正在努力筹备大电影第二部中。当然,能不能获得之前的成功,也就要看导演的能力,毕竟现在《十万个冷笑话》在热度方面,没有前几年那么红火了。
严格来说,《大圣归来》是《西游记》这个大IP的衍生物,虽然故事是原创的,但本身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观众接受度比较高。而《大鱼海棠》虽说也是原创,但因为之前的短片和众筹,本身知名度也不小,所以也不算是纯正的原创,当然你要归到纯原创也是可以的。正是因为原创难做,中国甚至日本很少有这种一上来就是完全观众不熟悉的影片,《小门神》就是典型的例子,故事纯原创,但后来的票房也告诉了投资方,这种片子有多难推广,虽然本身片子也只能算一般。当初宫崎骏要拍原创《风之谷》的时候,就不得不先画漫画在杂志上连载赚取部分观众,就是为了降低风险。
《大鱼海棠》负面效应
现在来说下比较弊端的方面,首先就是《大鱼海棠》这种筹集资金以及制作动画的流程很不规范,而且还是运气占很大部分,要没有众筹的炒热,没有之前那个短片的效果,也不会有人愿意投钱。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书,以及给投资方的商业回报等,只是单纯地说我要做这个片子。这种不规范,会让之后更多的人有样学样,随便一个创意或者有个点子,不管能不能做的出来,先忽悠到投资再说。而之后做出来一堆烂片,承担恶果的却是投资商和观众,此前不是没有过这种动画电影,都是悄无声息地上,然后悄无声息地下档。实际上在中国做动画电影,风险确实很大,看看2015年上映的动画电影票房表,就可以看出,后面那一大堆听都没听说过的国产动画电影,完全成为了炮灰,当然还有些是属于小赚或者不赚不亏状态,尤其是投资不到一千万,拿个五六千万票房这种,虽然没有上亿票房那么瞩目,但其实算下来还是有盈利的。就像一个金字塔,底下是大量的烂片或者平庸片,最后堆出了《大圣归来》这样一个顶峰之作。
另外一个弊端就是票房的成功会有很大部分被归功于营销,尤其是卖情怀这点。官方宣传都打上了十二年的等待这样字眼,还不是卖情怀么。不是说营销宣传不能做,而是太喜欢使用情怀这东西来宣传,此前的《哆啦A梦》与《大圣归来》就是一个例子。在中国,不单单是电影,在手机,在网站,在游戏等各种宣传上,太多的营销打着卖情怀的旗帜,因为此前这种方式成功了,就反复使用。对于这样的方式,必然会有人吃下安利,也有人黑着吐槽。这也是为何《大圣归来》最火的时候,还是有一批人反对着黑,就是对自来水的一种反感。说回《大鱼海棠》,不管官方如何解释其实自己没有说要订档什么的,但给人的印象和误导就是这样,这种反复跳票的行为在拔高观众期待度的同时,也是把双刃剑,因为如果你质量达不到预期,就会产生反效果,让观众爱极生恨,从此粉转黑。从我个人来说,我算是从好感慢慢变成不喜欢的,而对于《大鱼海棠》这部片子,我的感受是挺复杂的,一方面对画面和背景还有音乐是挺喜欢,另一方面对故事和剧本不喜欢,评价比较低,所以综合下来打分是60分合格,当然这是个人感受,你要全部喜欢我也不能说你不对。
实际上中国现在的整体观众对电影的容忍度还是比较高的,不单单在《大鱼海棠》这里,真人电影那边也很多,从很多年前的《英雄》《无极》,再到这两年比较有争议的《老炮儿》《夏洛特烦恼》《港囧》《小时代》等等,都是一大片骂另一大片夸,两边吵架,然后带动票房的暴涨。于是就出现一种观念,就是在中国做电影,你可以拍的烂,故事不好,但要有话题性,或者说至少看起来不错,不是那种一眼望去烂倒底的,再把宣传做好,就能够捞钱了。主要还是因为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依然很大,还有挖掘的空间,什么片都有人看。看着每年总票房的增长,对比下十年前,就知道膨胀的速度有多可怕。
而在其中,中国国产的动画电影其实每年都是在进步的,不管是从数量上,画面上,制作上,还是票房上,每年都是比前一年进步的,但一般人比较没关注的话,是很难感受到。如果你把历年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列出来做个对比,就能看到明显的数据变化了。所以其实国产动画就是处于崛起的路上,这两年因为《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的话题性作品出现,带动了更大的票房,因此才被人给予了厚望,但其实对我来说,这两部作品只是普通的国产动画电影,只不过他们做的更好罢了,而不能说他们因为多努力什么的,同样努力的国产动画多了去了,同时期的《摇滚藏獒》也是做了六年,而且还不错看,怎没见你去支持或者推广之类。对于《大鱼海棠》的那两个创作者,本人还是挺佩服的,毕竟能够坚持到现在将作品做出来是不容易,但不能减弱我对他们能力不足的观感。简单来说,《大鱼海棠》原本是一篇10分钟的散文,强行变成了100分钟的小说,在转变过程中添加的东西不够饱满,不能够撑起来整个框架,这是我觉得影片故事看的别扭的原因。
当然,《大鱼海棠》怎么说还是赚到钱了,投资方满意了,制作者也满足了,对于下一部作品的出现,也就很顺理成章了,我还是挺期待下部能够有所进步,希望至少让人看完别那么不满意。至于到时是黑是捧,还是要看作品的内容,毕竟口碑这东西还是要靠内容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