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寿眉杯泡小记
![]() |
陶作坊的老岩泥同心杯。 |
今日得闲,用陶作坊老岩泥同心杯,泡饮一杯2010年寿眉,品读台湾蔡荣章先生的《现代茶道思想》。
就夏日而言,我最喜欢的两种茶就是普洱生茶和寿眉,一种是日光晒青一种是自然凋萎,人为因素较少,都是最接近自然的茶类,而且都有后期随着时间的转变,蕴藏着惊喜与期待。这两种茶都是叶片、叶梗都有的,不像芽茶那般精贵,但正是保留了叶梗,才为后期的转化增添了丰富的层次。
寿眉(或贡眉,由于命名混乱现大部分已混用),属白茶,可长期存放并持续发生转变,性本寒,但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转为温凉。夏季时,如觉得常饮绿茶较寒,可考虑寿眉,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年份。虽然白茶也能压制成饼更便于存放,可经过蒸软及压饼的步骤后,难免会影响后期自然转化的过程。不过对于此事我未进行深入对比研究,仅是逻辑演绎的观念,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近来好像白茶很火,我猜想这也是因为到了夏天的缘故,熟普太燥、绿茶太凉均不适宜常饮,唯有温寒相宜的寿眉适应大部分人群。
![]() |
取干茶6克,黑枸杞若干。 |
至于几年以上的寿眉才可称为老寿眉,目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今日待泡的六年寿眉叶面已变成枯灰、灰褐等颜色,不过是叶梗还具备一定的韧性,可以看出选料与存放俱佳,叶片完整,无仓味。
![]() |
投茶,填满内杯。 |
按照1:50的比例投茶,300毫升的同心杯对应6克干茶,散茶形态的寿眉基本上可以填满整个内杯。如使用紫砂壶,则建议用扁井栏壶等敞口的器型,或者洋桶壶、蛋包壶等宽腹的器型,这样投茶时无论竖或横,都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干茶形态,饮毕后观叶底时效果更佳。
![]() |
老茶还是洗一下吧。 |
很多茶商在推销白茶时,都会说寿眉非常耐泡,可以冲饮十道而仍有余味,好像买来会比较耐喝、比较赚的感觉,无形中也对泡茶的过程产生了影响,我觉得这属于不负责任、夸大事实的商业宣传。对于像我般习惯了喝浓茶的人来说,一般六道后水味出现,越泡越寡淡,口感急剧下降,就会觉得没有什么继续狠泡的价值了。固然,喝到有年份的茶都是一种侥幸也应当珍惜,可我总是觉得茶叶历经岁月,与水相遇后在此刻已尽释精华,应该让它在最完美的时刻谢幕并就此解脱。这里突然想起日本煎茶礼仪中,出于对客人的尊重一般只泡两道,但是日本茶人也承认继续泡还是会有味道的,只是他们比较尊重传统,不过我国在这方面没有来自传统的束缚,所以泡几道为宜至今无有能够服众之定论,但大致不会是“十泡之后仍有余香”,十泡后如同饮水,何香之有?
![]() |
开泡第一道。 |
寿眉冲泡一般使用沸水,浸泡时间比其他茶类略久些,如果是茶饼、迷你沱形态的,首道泡足一分钟,然后从第二道起按照30秒、45秒、60秒的时间递增;如果是散茶,首道茶可以30秒为基数,随后还是由30秒起,每一道比上一道延长15秒。同心杯闷泡效果不佳,所以第四道以后,我还会慢慢稍微延长浸泡的时间。
![]() |
散茶浸泡30秒。 |
![]() |
沥水,这个内杯设计很赞。 |
寿眉茶汤的口感发甜,没有普洱熟茶那种醇厚的口感,但也不会明显有茶水分离的那种水味,属于清爽的类型。可冲泡可闷泡,泡饮方法不拘一格,非常随意,哪种泡法都能表现出一定的口感,对泡饮环境、器具的要求不高,是一款“随心所欲万能茶”,非常适合我这种粗懒的嗜茶之人。当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用茶壶或者盖碗,认真的泡一道茶给自己喝。
![]() |
一般来说洗茶后再投枸杞。 |
![]() |
枸杞和寿眉的口感融合很好。 |
如果是泡茶给老娘、老婆喝,还可根据领导的口味进行调饮,如稍加少许枸杞、枣干等(品种随领导爱好酌情添减),以调和白茶固有的寒性,口感上也更适宜女性(和老年人,比如我)。
另外,比较流行的沉香煮水泡茶的方法,我也用来试了很多茶,感觉只适合寿眉这种茶,淡淡的沉香可以很好的融合白茶的茶香,形成更丰富的层次口感,在泡其他茶类时(包括熟普)都感觉沉香与茶香融合的不好。
![]() |
看起来有没有想吃的欲望? |
品饮寿眉时,适合佐以桂圆干、山核桃、松子等传统中式干果,也可以搭配一些酥脆香甜的小点心,非常适口。至于香品,可以选择松荣堂的“加寿美”炼香丸,甜意十足,与寿眉的气质、名字都非常搭配。
![]() |
简易品香道具。 |
![]() |
松荣堂加寿美炼香丸,比国内古法制作的还是要好很多。 |
寿眉泡法相对随意化,完全可以融入日常琐碎的生活中,作为生活的点缀、生活的需求而真实的存在着,既不曲高和寡也无故作神秘,如果有人想要开始接触茶而跑来问我,我就会让他先试试寿眉,一款很有包容性的茶,保温杯、紫砂壶、大茶缸、暖水瓶统统适用,不会让初学者觉得距离很远,适合作为初入茶门的入门砖,同时我觉得这款茶想要泡难喝还真挺不容易,所以能增长初学的信心。
![]() |
四件套全部展开的样子。 |
最后评价一下陶作坊的老岩泥同心杯和香炉。这个四件套茶杯(杯盖、内杯、外杯和杯托)还是值得肯定的,看得出也是一款由喝茶之人设计,经过不断反馈修正而成的成熟作品,以实用为基础增加了便利性,而且细节很贴心,容量也恰到好处,配有托盘可用作茶点碟。无论是书房还是办公室,都是最佳的选择,特别是当你要看书、写字或者做一些其他事情的时候,频繁泡茶会打断思路或者影响效率的时候,同心杯真是很同心协力的。在倒入沸水浸泡茶叶时靠近倾听,会听到内杯发出“滋滋”的声音,不知道是何原理,商家自己说是由于老岩泥具有麦饭石的结构可以改善水质所致,我觉得可以信一半,只是不知道该信哪一半。口感上,我尚分辩不出与紫砂茶具的明显差异,只是觉得内杯晾置在外的这种设计,泡饮重发酵或重焙火的茶时不保温,会导致再次冲泡时降低水温,而泡饮如生普等轻发酵茶时,又完美的避免了壶泡时茶叶被闷熟的状况,可是商家说老岩泥适合泡饮熟普等重发酵茶或老茶…………管他呢,反正我也不是一杯奉一茶的主,随意些吧。老岩泥的电香炉也很好用,主要就是方便,而且与茶杯放在一起时非常般配。不足之处大概就是拖着一条黑色的电线有损逼格。另外,原装的线不能调温和定时,所以我又淘了一根回来,问题就完美解决了。
——全文完。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