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的朋友
一个半月前的毕业季,对于才来Austin一年的我而言其实不是什么大日子。尤其是,朋友们大部分都是要驻扎本地至少五年的搬砖少年,于是大概觉得并不会重演一年前毕业时的怅然若失感。看到朋友圈里,同系学姐为当时刚毕业现在已经回到国内的好友发的年代小说开篇般的结语时,回复里更多也只是戏谑的心情。
然而今天却非常想套用学姐的话:朋友的远行,感觉在Austin生活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因为一起来到新城市最早结交的一个朋友,明天即将一路向东北,去往新的城市,开启新的生活。
人的身体本能其实总是更喜欢惯例式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大脑和肌肉并不喜欢惊喜。大费周章地搬去一座新的城市,其实是为了之后好多年不用挪窝。所谓的年轻时候要更多的尝试和挑战,其实大多是声势浩大的开篇,渐进步入正轨的过程,到毫无新意的结尾。可能之后会有下一个开篇,也可能再也没有下一个开篇。
所以故事的开始,多半是慌慌张张的单纯。
三个之前人生完全没有交集的本科毕业生,踏上同一班飞往太平洋彼岸的航班,带着要在同一座陌生的城市安身立命好几个年头的想法。
此外,这样的开场里多半有手忙脚乱的转机,或者被粗心大意的航空公司漏了行李;睡在别人家沙发或者新租房地板的头一个星期;看着墨西哥菜的菜单花花绿绿的名字,无从下手的无奈;没有车,没有驾照,只能依靠着学长学姐们组织去买家具的死皮赖脸;在德州酷热的八月里,在学校的楼与楼之间不停的奔走,一会“赤道”一会“北极”的两极转换。然后在终于觉得可以大概是安顿下来,学期开始,在繁重的课业,助教工作,导师分派的任务,课堂里美国同学飞一样的语速里,开启了新的一轮崩溃。然后手忙脚乱地结束在美国的第一个学期。
然而,在前一段中被省略的故事,才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集。很长时间里,在适应刚来美国的头半年里,除了系里的中国学生以外,他俩大概真的是我来美国新结交的唯二的朋友。
为什么依然是中国人?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在来这里之前,我也以为我的个性大概会有好多外国朋友。来了以后发现,成为朋友这件事很多时候要靠共同语言,然而本就是不同成长经历下长成的两个人,中间还隔着语言,就更难拥有共同“语言”,再加上个性里的挑剔因子,找到能成为朋友的人也容易,也难。后来发现其实这两个同机的朋友最后能成为朋友,大概也是我的幸运。
但正也因为国外生活的单纯的孤独,时不时与这两个朋友约出来吃个午饭或者晚饭,互相更新近况,吐槽吐槽导师,吐槽吐槽工作,吐槽吐槽舍友,给彼此无聊的人生加一点点调味料,聊以下饭。
虽然,开始渐渐适应新生活节奏的第二个学期,开始更进一步的对这个城市进行探索与拓展,也开始结识更多新的朋友,更或者胆大无边地见了几次网友。但这两个朋友依然是有着自己特殊位置的好友。也许是时间节点的特殊,也许就是很巧合的观念上比较能相互理解。
所以,消息来得有些措不及防。第二学期结束的时候,其中一个朋友的导师跳槽,去往了东北角的某村名校,于是大半个实验室举家迁徙,朋友成为了其中一员。
当然是为他高兴的,从专业角度来说,即将去往的学校有更好的资源,更好的环境,当然跟着这个手握好多funding的导师走,对未来几年的学习道路而言也算是某种程度的安稳。但是,却突然要面对淬不及防的离别。
就像我在故事开头中讲到的,人的身体本能并不太喜爱“惊喜”的存在。对于这两个朋友,在我可预知的将来里,大概是我作为一个社科学生比他俩两个理工科学生要准时毕业,然后很可能比他俩先离开这座城市。我未来五年的生活里,这两个朋友会是时常见面,侃大山,见证成长的那些人。
然而,我们却遭遇了谁也没有预料到的事件展开,虽然这是一个好的展开,但是却依然牵扯着那根叫做“不舍”的神经末梢。
第一天得到消息的时候,那是情绪上最难消化的一天。那个时候,忽然就觉得在异国他乡漂泊与求学的我们就像一根水中的浮木,未来对于我们而言看似尽在掌控中,却实则完全不受我们控制。以为会安身立命至少五个年头的一座城,转眼间可能就成为自己的历史。加之学期间系里也有的教职人员变动和惶惶不安的系里同学,无异于加深了无助感。
但毕竟花了一整个青春期培养的“钝感”不会随意地抛弃我,所以这件事在得知消息的第三天之后就被我慢慢地接受和某种程度地抛诸脑后。带着对朋友的祝福,继续吃饭,吐槽,插科打诨。
于是一不小心就到了离别的日子。
一如往常地见面,聊天,然后一起吃中饭和晚饭,为朋友践行。期间该笑的笑,该闹的闹,然后一直到送朋友到家门口的瞬间,看到朋友眼中的一丝不舍和真切意识到了“今日一别,他日再难天天见面”的时候,开始有了一些迟到的情绪反应。
这样的情绪在回到家中,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的时候,大有了一种要喷涌而出的势头。
忽然想起,来到这座城以后,一直没有一篇真正意义上写给这座城或者在这座城遇到的人的故事。想一想应该把这样的情绪写下来,作为一份朋友大概永远不会看到的送别礼物,也是给之后不知道哪一天的自己的一份礼物。
而文字荒漠中呆久的我,因为想不出结语,只能道出一声:
“珍重”与“后会有期”。
然而今天却非常想套用学姐的话:朋友的远行,感觉在Austin生活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因为一起来到新城市最早结交的一个朋友,明天即将一路向东北,去往新的城市,开启新的生活。
人的身体本能其实总是更喜欢惯例式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大脑和肌肉并不喜欢惊喜。大费周章地搬去一座新的城市,其实是为了之后好多年不用挪窝。所谓的年轻时候要更多的尝试和挑战,其实大多是声势浩大的开篇,渐进步入正轨的过程,到毫无新意的结尾。可能之后会有下一个开篇,也可能再也没有下一个开篇。
所以故事的开始,多半是慌慌张张的单纯。
三个之前人生完全没有交集的本科毕业生,踏上同一班飞往太平洋彼岸的航班,带着要在同一座陌生的城市安身立命好几个年头的想法。
此外,这样的开场里多半有手忙脚乱的转机,或者被粗心大意的航空公司漏了行李;睡在别人家沙发或者新租房地板的头一个星期;看着墨西哥菜的菜单花花绿绿的名字,无从下手的无奈;没有车,没有驾照,只能依靠着学长学姐们组织去买家具的死皮赖脸;在德州酷热的八月里,在学校的楼与楼之间不停的奔走,一会“赤道”一会“北极”的两极转换。然后在终于觉得可以大概是安顿下来,学期开始,在繁重的课业,助教工作,导师分派的任务,课堂里美国同学飞一样的语速里,开启了新的一轮崩溃。然后手忙脚乱地结束在美国的第一个学期。
然而,在前一段中被省略的故事,才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集。很长时间里,在适应刚来美国的头半年里,除了系里的中国学生以外,他俩大概真的是我来美国新结交的唯二的朋友。
为什么依然是中国人?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在来这里之前,我也以为我的个性大概会有好多外国朋友。来了以后发现,成为朋友这件事很多时候要靠共同语言,然而本就是不同成长经历下长成的两个人,中间还隔着语言,就更难拥有共同“语言”,再加上个性里的挑剔因子,找到能成为朋友的人也容易,也难。后来发现其实这两个同机的朋友最后能成为朋友,大概也是我的幸运。
但正也因为国外生活的单纯的孤独,时不时与这两个朋友约出来吃个午饭或者晚饭,互相更新近况,吐槽吐槽导师,吐槽吐槽工作,吐槽吐槽舍友,给彼此无聊的人生加一点点调味料,聊以下饭。
虽然,开始渐渐适应新生活节奏的第二个学期,开始更进一步的对这个城市进行探索与拓展,也开始结识更多新的朋友,更或者胆大无边地见了几次网友。但这两个朋友依然是有着自己特殊位置的好友。也许是时间节点的特殊,也许就是很巧合的观念上比较能相互理解。
所以,消息来得有些措不及防。第二学期结束的时候,其中一个朋友的导师跳槽,去往了东北角的某村名校,于是大半个实验室举家迁徙,朋友成为了其中一员。
当然是为他高兴的,从专业角度来说,即将去往的学校有更好的资源,更好的环境,当然跟着这个手握好多funding的导师走,对未来几年的学习道路而言也算是某种程度的安稳。但是,却突然要面对淬不及防的离别。
就像我在故事开头中讲到的,人的身体本能并不太喜爱“惊喜”的存在。对于这两个朋友,在我可预知的将来里,大概是我作为一个社科学生比他俩两个理工科学生要准时毕业,然后很可能比他俩先离开这座城市。我未来五年的生活里,这两个朋友会是时常见面,侃大山,见证成长的那些人。
然而,我们却遭遇了谁也没有预料到的事件展开,虽然这是一个好的展开,但是却依然牵扯着那根叫做“不舍”的神经末梢。
第一天得到消息的时候,那是情绪上最难消化的一天。那个时候,忽然就觉得在异国他乡漂泊与求学的我们就像一根水中的浮木,未来对于我们而言看似尽在掌控中,却实则完全不受我们控制。以为会安身立命至少五个年头的一座城,转眼间可能就成为自己的历史。加之学期间系里也有的教职人员变动和惶惶不安的系里同学,无异于加深了无助感。
但毕竟花了一整个青春期培养的“钝感”不会随意地抛弃我,所以这件事在得知消息的第三天之后就被我慢慢地接受和某种程度地抛诸脑后。带着对朋友的祝福,继续吃饭,吐槽,插科打诨。
于是一不小心就到了离别的日子。
一如往常地见面,聊天,然后一起吃中饭和晚饭,为朋友践行。期间该笑的笑,该闹的闹,然后一直到送朋友到家门口的瞬间,看到朋友眼中的一丝不舍和真切意识到了“今日一别,他日再难天天见面”的时候,开始有了一些迟到的情绪反应。
这样的情绪在回到家中,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的时候,大有了一种要喷涌而出的势头。
忽然想起,来到这座城以后,一直没有一篇真正意义上写给这座城或者在这座城遇到的人的故事。想一想应该把这样的情绪写下来,作为一份朋友大概永远不会看到的送别礼物,也是给之后不知道哪一天的自己的一份礼物。
而文字荒漠中呆久的我,因为想不出结语,只能道出一声:
“珍重”与“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