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理解日本的小住宅
加藤周一《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一书里,对日本空间有这样的总结:第一,“深处”的概念。原义指在空间上离人口较远处,是不示于他人的重要场所。第二,对水平面的强调。一般来说,日本文化中的空间具有以水平轴为中心展开的强烈倾向。第三,“扩建”思想。住房的原型是单间房屋。如果居住的人需要更大的空间,就会在同一块地皮上,或者在附近再建一间房屋。从扩建主义可以预想传统空间意识的两种特征,即偏爱“狭小空间”和忌避左右(上下)对称。后者也可以说成偏爱“非对称性”。
这一总结似乎还不能完全概况构成更为精致的日本的小住宅,从日本小住宅的方案中,我们能看到来自茶室、枯山水的传统,极少主义和wabi-sabi。另一方面,也可以追溯到柯布的多动线住宅的美学。在一个隔绝外部的纯白环境里,寻求抽象自然的极致。但“寻求抽象自然的极致”是口号式的评价,最普通的方案也对空间的丰富性、居住的可能有很好的设想。翻看带着细部和节点的书(比如日本小住宅的设计手册《住宅的设计尺寸解剖书》等),会发现提出一个解决现代生活方案的概念之余,建筑师在设计中考虑之周到,细部之细。有的设计基于实用;有的个性化的想法、个性化的处理,在下一次设计中就成为难得的新意保留下来。
1 经典小住宅(诗意和日常)与wabi-sabi的意味
以我们有限的经验,小住宅设计面对的是要求不同,极具个性化的甲方,也因此,每一个房子应获得个性化的方案。印象最深是筱原一男的两个住宅:诗人谷川骏太郎的住宅(1966)和上原弯道的住宅(1978),是生活的诗,也是建筑的诗,但并不那么日常,是供奉给建筑物质几何美学的纪念碑。或许好的房子总是高于生活一点点,某种意义上,好作品的契机是偏执的建筑师遇到了偏执的甲方。如果在神性和人性的美学之间有着矛盾,失去人的行为与情感支撑的几何其意义看上去十分单薄,这是极少主义的尴尬。
这似乎正像是wabi-sabi在园林和艺术的主张中有其偏执一面,就像枯山水只能被从正面欣赏。但在劝导人感受时间流逝、体验自然、体验单纯朴素的美,对每个时刻感受和珍惜方面,还是颇值得我们借鉴。
2 低重心、几何构成与象征性的小空间
在这些小房子里,一些特有的审美和身体感受,我们未必完全认同,但成为潜在的空间追求、美学体验。比如强调降低空间重心的各种处理方法,譬如将厨房与餐厅增加吊顶,使原本2600的房间高度降低至2100;譬如为能做到梁底的窗再加窗上板,降低窗上沿的高度,以降低室内重心。这或许来自日本传统贴近地面活动的习惯,或是茶室小空间的启发。从感觉来说,降低重心使小房间显得大;贴近地板,活动的自由度总大于一张桌子与四个固定凳子的集合。欠缺之处是低重心空间对高坐具的排斥。
茶室空间材质单一,立面因结构需要划分为几何构成意味的块面,更适宜做出局部的壁龛;地面高度的微微升起或下沉,分出神的空间、人的空间、茶的空间。譬如杉本博司在根津美术馆庭园茶室内,假托三夕和歌之名设置了三场茶席,挂有杉本博司双松图的寂莲席作为点茶席。这一茶室布置中,有“壁龛、前、侧、香盒、釜、风炉、垫砖、前方、水指、茶器、茶碗、替、茶勺、盖架、建水、茶点”等内容在考虑与布置的范畴。这些源自于茶室的细腻内容,也能够在日本小住宅空间中窥见其延续。
3 剖透视的表达,每一个空间角落的适得其所
从空间上看,日本小住宅总与剖面/剖透视的表达方式联系在一起。犬吠工作室的建筑发掘了这种表达,平面中拓出的剖透视像热闹的浮世绘场景。剖透视也曾经在柯布的建筑图表现里让人印象深刻。看平面不能轻易把握的空间,用剖透视却方便与普通人沟通。但有时过度渲染的生活场景,削弱了建筑的物质感、空间感或是建筑作为建筑被人欣赏和膜拜的部分。理性和诗意、美与趣味、永恒的沉静与日常的温暖,是否有先有后?是否有轻重之分?
从氛围上看,很多小住宅有一种童心未泯。空间的一再划分,如同认定人有缩身术,给每个人分配一个小小的角落,就可以安心地藏身,这些小角落又像搭积木一样搭起来,沿着动线所经过的空间是出其不意的,楼板的错动和高差安排给予鲜活的居住体验。整个空间是关联的,到处是视线通透的,因此小不再局促,小从感觉上显得大,让人不满之处,在于这样的空间是过于匀质的。因为通透的要求,舍弃了楼梯扶手,看起来总有些惊险。
“新的自然”就在这样的空间里,抽象纯白,或是抽象的木皮贴面,抹去大自然的背景,就像枯山水限定了四周,只在纯洁的白色细石子中摇曳几块顽石。
4 住的新意
如何住?原本这在建筑学中的核心问题,现在我们或许要将它的重要性和可激发的创造性降低了。在错动楼板、高差设计、自然角落引入之余,小房子用心在何处?个性化的甲方的需求始终是一种原动力,建筑师的设想是另一种。在此之外,是审美的能力。谁能够距离艺术更近一点?谁也许更接近未来。
为这些精巧设计的小房子感叹之余,我们也有疑惑。空间之间的联系,有时过于通透,过于一目了然。它要求全部元素一起合奏一起出效果。错层、空间的流动,手法仿佛不可穷尽。但你要时时做决定、要放松、要来一些偶然的东西打破这纯白内向宇宙的窒息。你要把具体渗透进抽象里,让空间变的有厚度,使得建筑成为不仅仅献给几何学的艺术品——向死而生的现代艺术哲学让日常生活仿佛失去颜面,相比之下“有趣”和“好玩”是娱乐至死的短暂消费品。转念想,在两种极端之间,起承转合的能力,庭院深深并以此见到多重景色的能力,是我们期待园林指向的建筑体验。这和日本的小住宅大有区别。想到这里,便更觉王大闳的自宅之好,符号是节制的,抽象不在几何而在空间,他的美学落在日常里。
这一总结似乎还不能完全概况构成更为精致的日本的小住宅,从日本小住宅的方案中,我们能看到来自茶室、枯山水的传统,极少主义和wabi-sabi。另一方面,也可以追溯到柯布的多动线住宅的美学。在一个隔绝外部的纯白环境里,寻求抽象自然的极致。但“寻求抽象自然的极致”是口号式的评价,最普通的方案也对空间的丰富性、居住的可能有很好的设想。翻看带着细部和节点的书(比如日本小住宅的设计手册《住宅的设计尺寸解剖书》等),会发现提出一个解决现代生活方案的概念之余,建筑师在设计中考虑之周到,细部之细。有的设计基于实用;有的个性化的想法、个性化的处理,在下一次设计中就成为难得的新意保留下来。
1 经典小住宅(诗意和日常)与wabi-sabi的意味
以我们有限的经验,小住宅设计面对的是要求不同,极具个性化的甲方,也因此,每一个房子应获得个性化的方案。印象最深是筱原一男的两个住宅:诗人谷川骏太郎的住宅(1966)和上原弯道的住宅(1978),是生活的诗,也是建筑的诗,但并不那么日常,是供奉给建筑物质几何美学的纪念碑。或许好的房子总是高于生活一点点,某种意义上,好作品的契机是偏执的建筑师遇到了偏执的甲方。如果在神性和人性的美学之间有着矛盾,失去人的行为与情感支撑的几何其意义看上去十分单薄,这是极少主义的尴尬。
这似乎正像是wabi-sabi在园林和艺术的主张中有其偏执一面,就像枯山水只能被从正面欣赏。但在劝导人感受时间流逝、体验自然、体验单纯朴素的美,对每个时刻感受和珍惜方面,还是颇值得我们借鉴。
![]() |
筱原一男 谷川骏太郎的住宅 |
![]() |
筱原一男 谷川骏太郎的住宅 |
![]() |
筱原一男 上原弯道的住宅 |
2 低重心、几何构成与象征性的小空间
在这些小房子里,一些特有的审美和身体感受,我们未必完全认同,但成为潜在的空间追求、美学体验。比如强调降低空间重心的各种处理方法,譬如将厨房与餐厅增加吊顶,使原本2600的房间高度降低至2100;譬如为能做到梁底的窗再加窗上板,降低窗上沿的高度,以降低室内重心。这或许来自日本传统贴近地面活动的习惯,或是茶室小空间的启发。从感觉来说,降低重心使小房间显得大;贴近地板,活动的自由度总大于一张桌子与四个固定凳子的集合。欠缺之处是低重心空间对高坐具的排斥。
茶室空间材质单一,立面因结构需要划分为几何构成意味的块面,更适宜做出局部的壁龛;地面高度的微微升起或下沉,分出神的空间、人的空间、茶的空间。譬如杉本博司在根津美术馆庭园茶室内,假托三夕和歌之名设置了三场茶席,挂有杉本博司双松图的寂莲席作为点茶席。这一茶室布置中,有“壁龛、前、侧、香盒、釜、风炉、垫砖、前方、水指、茶器、茶碗、替、茶勺、盖架、建水、茶点”等内容在考虑与布置的范畴。这些源自于茶室的细腻内容,也能够在日本小住宅空间中窥见其延续。
![]() |
杉本博司在根津美术馆布置的茶室 |
3 剖透视的表达,每一个空间角落的适得其所
从空间上看,日本小住宅总与剖面/剖透视的表达方式联系在一起。犬吠工作室的建筑发掘了这种表达,平面中拓出的剖透视像热闹的浮世绘场景。剖透视也曾经在柯布的建筑图表现里让人印象深刻。看平面不能轻易把握的空间,用剖透视却方便与普通人沟通。但有时过度渲染的生活场景,削弱了建筑的物质感、空间感或是建筑作为建筑被人欣赏和膜拜的部分。理性和诗意、美与趣味、永恒的沉静与日常的温暖,是否有先有后?是否有轻重之分?
从氛围上看,很多小住宅有一种童心未泯。空间的一再划分,如同认定人有缩身术,给每个人分配一个小小的角落,就可以安心地藏身,这些小角落又像搭积木一样搭起来,沿着动线所经过的空间是出其不意的,楼板的错动和高差安排给予鲜活的居住体验。整个空间是关联的,到处是视线通透的,因此小不再局促,小从感觉上显得大,让人不满之处,在于这样的空间是过于匀质的。因为通透的要求,舍弃了楼梯扶手,看起来总有些惊险。
“新的自然”就在这样的空间里,抽象纯白,或是抽象的木皮贴面,抹去大自然的背景,就像枯山水限定了四周,只在纯洁的白色细石子中摇曳几块顽石。
![]() |
犬吠工作室 |
![]() |
![]() |
4 住的新意
如何住?原本这在建筑学中的核心问题,现在我们或许要将它的重要性和可激发的创造性降低了。在错动楼板、高差设计、自然角落引入之余,小房子用心在何处?个性化的甲方的需求始终是一种原动力,建筑师的设想是另一种。在此之外,是审美的能力。谁能够距离艺术更近一点?谁也许更接近未来。
为这些精巧设计的小房子感叹之余,我们也有疑惑。空间之间的联系,有时过于通透,过于一目了然。它要求全部元素一起合奏一起出效果。错层、空间的流动,手法仿佛不可穷尽。但你要时时做决定、要放松、要来一些偶然的东西打破这纯白内向宇宙的窒息。你要把具体渗透进抽象里,让空间变的有厚度,使得建筑成为不仅仅献给几何学的艺术品——向死而生的现代艺术哲学让日常生活仿佛失去颜面,相比之下“有趣”和“好玩”是娱乐至死的短暂消费品。转念想,在两种极端之间,起承转合的能力,庭院深深并以此见到多重景色的能力,是我们期待园林指向的建筑体验。这和日本的小住宅大有区别。想到这里,便更觉王大闳的自宅之好,符号是节制的,抽象不在几何而在空间,他的美学落在日常里。
qingfa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这些时刻理解北京的园林 (40人喜欢)
- 结构形式驱动的空间 (16人喜欢)
- 从药洲遗址到石洞空间:静观、漫游与现代语言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