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沉默
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周围都是淳朴善良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大家其乐融融。
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当完兵回来,自学医术,通过考核,成为一个山间的“赤脚医生”,每日在山间穿梭,为乡民治病。其实一次出诊只能盈利几毛钱甚至几分钱,有时候碰到老爷爷老奶奶,诊费还要减免,但是每一次出诊来回的路程却要一个多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因为病人并不住在一个社里。记得有时候,父亲早上背着那个大药箱出门,到了晚上才能回来,一问,原来翻过了几座山去出诊。
那个时候的人淳朴,不会像现在这样,觉得累了,觉得热了,就不愿意出诊。那个时候,医生太少,病人的家属从很远的地方过来请父亲去出诊,父亲是绝对不会拒绝的,哪怕家里正是农忙季节。父亲总认为,不能辜负别人,就只有让母亲独自伤心了。
当然,父亲并没有说过,只是但凡有人来请他,他便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收好药箱,跟别人一起走了,这着实让母亲发了很多次脾气。
有一年夏天,正是农忙季节,家里请了很多乡民来帮忙收割,那个时候都是这种互相帮忙,才能在一两天把庄稼收完。这个时候,母亲一个人在家给所有人做饭,顺便照看收好的粮食。作为男主人,父亲应该在庄稼地里,带领乡民们一起收割粮食。但是早上还没出门,就有另外一个村的乡民过来请父亲出诊,说家里有老人家生病,父亲都没来得及告知已经出门买菜的母亲,就自己跟着那个人走了。母亲回来找不到人(那个时候没有电话),都要气哭了,后来看见父亲的乡民告知母亲,母亲才知道父亲出门看病去了,但是一家之主不在,母亲只有庄稼地里和家里两边跑,一天下来,熬不住,中暑生病了。父亲傍晚才赶回来,却又一言不发,不知道怎么安慰母亲,母亲大发脾气,他就默默听着,然后给母亲看病。然后又默默的去把今天收割的庄稼收整好,半夜才安顿下来。
父亲经常这样作为,也不为自己辩解,乡民们自然挺高兴的,因为有一个好医生,但是母亲却为此和父亲生了很多年的气。
时间久了,母亲也就释然了,明白不论和父亲说什么,他都不会和你吵闹,却仍旧会做他想做的。只是做完了医生该做的,他还是会默默的收拾家里的事务……
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已在附近的村子以医术闻名,却仍旧不多说话,依然会跑几个小时出诊,却仍旧不愿多做解释。
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当完兵回来,自学医术,通过考核,成为一个山间的“赤脚医生”,每日在山间穿梭,为乡民治病。其实一次出诊只能盈利几毛钱甚至几分钱,有时候碰到老爷爷老奶奶,诊费还要减免,但是每一次出诊来回的路程却要一个多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因为病人并不住在一个社里。记得有时候,父亲早上背着那个大药箱出门,到了晚上才能回来,一问,原来翻过了几座山去出诊。
那个时候的人淳朴,不会像现在这样,觉得累了,觉得热了,就不愿意出诊。那个时候,医生太少,病人的家属从很远的地方过来请父亲去出诊,父亲是绝对不会拒绝的,哪怕家里正是农忙季节。父亲总认为,不能辜负别人,就只有让母亲独自伤心了。
当然,父亲并没有说过,只是但凡有人来请他,他便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收好药箱,跟别人一起走了,这着实让母亲发了很多次脾气。
有一年夏天,正是农忙季节,家里请了很多乡民来帮忙收割,那个时候都是这种互相帮忙,才能在一两天把庄稼收完。这个时候,母亲一个人在家给所有人做饭,顺便照看收好的粮食。作为男主人,父亲应该在庄稼地里,带领乡民们一起收割粮食。但是早上还没出门,就有另外一个村的乡民过来请父亲出诊,说家里有老人家生病,父亲都没来得及告知已经出门买菜的母亲,就自己跟着那个人走了。母亲回来找不到人(那个时候没有电话),都要气哭了,后来看见父亲的乡民告知母亲,母亲才知道父亲出门看病去了,但是一家之主不在,母亲只有庄稼地里和家里两边跑,一天下来,熬不住,中暑生病了。父亲傍晚才赶回来,却又一言不发,不知道怎么安慰母亲,母亲大发脾气,他就默默听着,然后给母亲看病。然后又默默的去把今天收割的庄稼收整好,半夜才安顿下来。
父亲经常这样作为,也不为自己辩解,乡民们自然挺高兴的,因为有一个好医生,但是母亲却为此和父亲生了很多年的气。
时间久了,母亲也就释然了,明白不论和父亲说什么,他都不会和你吵闹,却仍旧会做他想做的。只是做完了医生该做的,他还是会默默的收拾家里的事务……
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已在附近的村子以医术闻名,却仍旧不多说话,依然会跑几个小时出诊,却仍旧不愿多做解释。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