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之女性》
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歌德
我觉着周国平先生的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其中有些话我还不是很懂,也许是因为阅历不够,但我懂的话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
笔记:
因为对于灵魂的相知来说,最重要的是两颗灵魂本身的丰富以及由此产生的互相吸引,而决非彼此的熟稔乃至明察秋毫。
最好的状态是双方都以信任之心不限制对方的自由,同时又都以珍惜之心不滥用自己的自由。
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人的确是一种很贪心的动物,他往往想同时得到彼此矛盾的东西。譬如说,他既想要安宁,又想要自由,既想有一个温暖的窝,又想作浪漫的漂流。他很容易这山望那山高,不满足于既得的这一面而向往未得的那一面,于是便有了进出“围城”的迷乱和折腾。不过,就大多数人而言,是宁愿为了安宁而约束一下自由的。
人不论伟大平凡,真实的幸福都是很平凡很实在的。
世上并无命定的姻缘,任何一个男人与任何一个女人的结合都是偶然的。
性是肉体生活,遵循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
旋生旋灭,看破红尘。我死后世界向何处去,与我何干?如今,你纵然也不能延续我死后的生存,却是我留在世上的一线扯不断的牵挂
有一根纽带比我的生命更久长,维系着我和我死后的世界,那就是我对你的祝福。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
世上最珍贵之物是我们为之付出最大代价的东西。
人们往往把未知的东西和难以得到的东西美化、理想化。
爱情原是灵肉两方面的相悦,而在普遍的物欲躁动中,人们尚且无暇关注自己的灵魂,又怎能怀着珍爱的情意去发现和欣赏另一颗灵魂呢?
爱本质上是一种指向弱小者的感情,在爱中,占优势的是提供保护的冲动,而非寻求依靠的需要。
然而,强烈的感情经验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结构,从而改变了他们与其他可能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犹如经过一次化合反应,他们都已经不是原来的元素,因而不可能再与别的元素发生相似的反应了。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震撼心灵的爱情,而且只有少数人得此幸遇。
难道就没有和化合物再反应的东西了吗?
最热烈的爱情总是在两个最富有幻想的人之间发生,不过,同样真实的是,他们也最容易感到幻灭。
无幻想的爱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爱情太脆弱。
我相信,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实。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个体既要通过爱与类认同,但又不愿完全融入类之中而丧失自身。
如果说幸福是一个悖论,那么,这个悖论的解决正存在于争取幸福的过程之中。
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它的“未完成”也许比任何“完成”更接近完美的形态。
然而,正是这种永远未完成的心态驱使着他不断超越自己,取得了那些自满之辈所不可企及的成就。
一切伟大的作品在本质上是永远未完成的,它们的诞生仅是它们生命的开始,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它们仍在世世代代读者心中和在文化史上继续生长,不断被重新解释,成为人类永久的精神财富。
林中路分为两股,走上其中一条,把另一条留给下次,可是再也没有下次了。因为走上的这一条路又会分股,如此至于无穷,不复有可能回头来走那条未定的路了。
即使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其中最刻骨铭心的因素也不是受了养育之后的感恩,而是无法阻挡父母老去的绝望,在这种绝望之中,父母作为无人能够保护的孤儿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了你的眼前。
这种爱是一种体验,这体验经历了从依赖到绝望。小时候我们爱父母是以为我们离不开他们,是因为他们爱我们;长大了,我们会在某一天惊叹时光在他们脸上的印记,我们开始变得绝望,因为我们知道任何努力都无法令时光倒转,他们注定要老去,我们的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担忧。父母走了,最伤心的永远都是不孝子,他们的愧疚最深。人之所以害怕亲人的离世,一则是因为自私,从此关怀自己的人就少了,或者觉得无人关怀了;一则是因为愧疚,有太多自己未为他们做的事,有太多对不起他们的地方。死亡,才会让一些活着的人意识到死者的好。为什么要让自己有遗憾呢?
理想原则追求的是幸福(事实上未必能追求到),现实原则要求避免可预见的不幸(结果往往也就不会太不幸。
人在爱时都太容易在乎被爱,视为权利,在被爱时又都太容易看轻被爱,受之当然。
不但热恋是爱情,婚姻的和谐是爱情,而且一切与异性之间的美好交往,包括短暂的邂逅,持久而默契的友谊,乃至毫无结果的单相思,留在记忆中的定睛的一瞥,在这最宽泛的意义上都可以包容到一个人的爱情经历之中。
莎乐美对男人们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她懂得怎样去理解他们,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两个独特的个性最能互相激励,却最难在一起过日子。
一个人把他所担任的角色看得比他的本来面目更重要,无论如何暴露了一种内在的空虚。
我觉得,男人评论好女人或者女人评论好男人都是正常的,那是在表达自己对于异性的经验、 态度和期望,男人评论好男人却是奇怪的,其内容如果不是对女性心理的揣摩,就只能是变相的自我表白。
真正的力量是不张扬的。有与世无争的进取,内在的坚毅,质朴无华的大度。
男人最容易患的病是悲观和空想,因而他最期待于女人的是欢乐而实在的生命。
美自视甚高,漂亮女子往往矜持。美不甘寂寞,漂亮女子往往风流。这两种因素相混合又相制约,即成魅力。
我要躲开两种人:浅薄的哲学家和深刻的女人。前者大谈幸福,后者大谈痛苦,都叫我受不了。
当一位忧郁的女子说出一句极轻松的俏皮话,或者,当一位天真的女子说出一个极悲观的人生哲理,我怎么能再忘记这话语,怎么能再忘记这女子呢?强烈的对比,使我同时记住了话和人。而且,我会觉得这女子百倍地值得爱了。在忧郁背后发现了生命的活力,在天真背后发现了生命的苦恼,我惊叹了:这就是丰富,这就是深刻!
一个男人走向一个女人,一个女人走向一个男人,即将发生的不仅是两个人的相遇,而且是两个人各自与神秘的相遇。
最优秀的男女是雌雄同体的。对于这个事实,柏拉图的著作里有一种解释:很早的时候,人都是双性人,身体像一只圆球,一半是男一半是女,后来被从中间劈开了,所以每个人都竭力要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重归于完整。我曾经认为这种解释太幼稚,而现在,听多了现代人的性别论争,我忽然领悟了它的深刻的寓意。
一个人越是蕴含异性特质,在人性上就越丰富和完整,也因此越善于在异性身上认出和欣赏自己的另一半。
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
爱就是对被爱者怀着一些莫须有的哀怜,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怕她(他)冻着饿着,担心她遇到意外,好好地突然想到她有朝一日死了怎么办,轻轻地抚摸她好像她是病人又是易损的瓷器。爱就是做被爱者的保护人的冲动,尽管在旁人看来这种保护毫无必要。
专一的性爱仅是各方为了照顾自己的嫉妒心理而自觉地或被迫地向对方的嫉妒心理作出的让步,是一种基于嫉妒本能的理智选择。
嫉妒无非是虚荣心的受伤。
这是带着嫉妒的宽容,和带着宽容的嫉妒。二者互相约束,使得你的嫉妒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嫉妒,你的宽容也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宽容。
相爱者互不束缚对方,是他们对爱情有信心的表现。谁也不限制谁,到头来仍然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是真爱。
不同类型的人在性爱中寻求不同的东西:艺术型的人寻求诗和梦,技术型的人寻求实实在在的家,魔术型的人寻求艳遇、变幻和冒险。
他是一个超越了浪漫主义的虚无主义者,又是一个拒斥虚无主义的享乐主义者。
一切例外都为世界增色。
利益导致社会秩序的进步,但同情是社会一切正面价值的源泉。
激烈的生存斗争使男人的经济独立推迟,一个男人能够合法地拥有一个女人的时刻也变得越来越晚,但身体条件并没有适应这种情况,激发性冲动的年龄相对较早。
法律总是走在现实的后面,在事后对业已形成的普遍规范予以追认。
市场经济不但有力地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而且有效地削弱了行政机构干预人们生活的强制力量。
一种更加合乎人性的新生活方式一旦得到社会的容忍和默认,它必然会迅速传播,以至于当体制内的人起而效仿时,相关的行政权力对之也无可奈何了。
女人流泪是期望,是自怜自爱,男人流泪是绝望,是自暴自弃。
男人通过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
吸引异性的两种方式:一、显示风趣、智慧、活力,勾起对方的好奇心;二、显示忧愁、伤痛、深度,勾起对方的同情心。活力和深度的统一,吸引力达于极致。
只爱自己的人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骄横的占有。不爱自己的人也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谦卑的奉献。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
最强烈的爱都根源于绝望,最深沉的痛苦都根源于爱。幸福是难的。也许,潜藏在真正的爱情背后的是深沉的忧伤,潜藏在现代式的寻欢作乐背后的是空虚。两相比较,前者无限高于后者。
最深邃的爱都是“见人羞,惊人问,怕人知”的,因为一旦公开,就会走样和变味。
对于灵魂的相知来说,最重要的是两颗灵魂本身的丰富以及由此产生的互相吸引,而决非彼此的熟稔乃至明察秋毫。
上帝的最大罪过是把我们从尘世拽走,又不给我们天国。
使爱我的人感到轻松,更加恋生,这是我对爱的回赠。
在爱情中,双方感情的满足程度取决于感情较弱的那一方的感情。如果甲对乙有十分爱,乙对甲只有五分爱,则他们都只能得到五分的满足。剩下的那五分欠缺,在甲会成为一种遗憾,在乙会成为一种苦恼。
在这茫茫宇宙间,有谁不是想要人疼的孤儿?
懂得感情的人珍惜以往一切爱的经历。
你是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时候的情形的,因为我在看不到你的时候才最爱你。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要彼此以性别对待,前提是他们之间存在着发生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哪怕他们永远不去实现这种可能性。
醋味三辨:一,醋是爱情这道菜不可缺少的调料,能调出美味佳肴,并使胃口大开;二,一点醋不吃的人不解爱情滋味,一点醋味不带的爱情平淡无味;三,醋缸打翻,爱情这道菜也就烧砸了。
爱情也许真的是一种疾病,而创作就是它的治疗。
爱情之服役于艺术是大自然的一个狡计,不幸的钟情者是不自觉地成为值得人类庆幸的艺术家的。
无论在文学中,还是在生活中,真正的个性皆诞生于残缺意识的觉醒,凭借这一觉醒,个体开始从世界中分化出来,把自己与其他个体相区别,逐渐形成为独立的自我。
不同的人意识到残缺的契机、程度、方式皆不同,导致对爱情的理解和寻爱的实践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命途。
对于爱情的根源,可以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是因为残缺而寻求弥补,另一是因为丰盈而渴望奉献。这两种解说其实并不互相排斥。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方见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谙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一个不谙孤独的人很可能自以为完满无缺,但这与内在的丰盈完全是两回事。
同样,世上并无命定的情缘,凡缘皆属偶然,好的情缘的魔力岂不恰恰在于,最偶然的相遇却唤起了最深刻的命运之感。
幻想之为幻想,就不是“不想”实现,而只是“不能”或“尚未”实现。
在无爱的性乱中,被排除在外的灵魂愈发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
爱情是两性之间的一种不可遏制的依恋之情,“它是一种痛苦的和倔强的感情,因为我们无论如何要得到它,不然会悲哀。”
较低级的要素在日常生活中越是容易得到满足,较高级的要素就越能发生支配作用,爱情就越完整。
爱是人的价值,美是世界的价值。
爱情自己即是自己的保证,仅靠忠贞维系的决不是爱情。
现实中的爱情多半是失败的,不是败于难成眷属的无奈,就是败于终成眷屈的厌倦。
爱情的容量即一个人的心灵的容量。
世上并无命定的姻缘,但是,那种一见倾心、终生眷恋的爱情的确具有一种命运般的力量。
爱情与事业,人生的两大追求,其实质为一,均是自我确认的方式。爱情是通过某一异性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事业是通过社会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
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每一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相反的答案。
未经失恋的人不懂爱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会被信任和宽容毁坏的爱情本来就是脆弱的。
命名便是人之为人的第一个行为,是人为自己加冕的神圣仪式,通过给世间万物命名,世界才成为人的世界。
性遵循快乐原则,爱情遵循理想原则,婚姻遵循现实原则
世上的捷径往往只通向事物的表面,要达于核心就必须做出持久不懈的努力。
世上婚配,形形色色,真正基于爱情的结合并不太多,因而弥足珍贵。然而,偏偏愈是基于爱情的结合,比起那些以传统伦理和实际利益为基础的婚姻来,愈有其脆弱之处。所谓佳偶难久,人们眼中的天作之合往往不能白头偕老,这差不多是古老而常新的故事了。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人的内在的感情要比外在的规范和利益更加难以捉摸,更加不易把握,爱情是比世俗的婚姻纽带更易变的东西。以爱情为婚姻的唯一依据,在逻辑上便意味着爱情高于婚姻,因此,一方面,如果既有的爱情出现瑕疵,婚姻便成问题,另一方面,一旦新的爱情产生,婚姻便当让位。事实上,凡是在婚姻中把爱情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人,在感情问题上往往比较敏感,既容易互相挑剔,也容易动情别恋。他们爱起来惊天动地,可歌可泣,同时也风起云涌,乍喜乍悲。
人的心是世上最矛盾的东西,它有时很野,想到处飞,但它最平凡最深邃的需要却是一个憩息地,那就是另一颗心。
因为婚姻而拒绝来自别的异性的一切爱情,则意味着减少感受性、同情心以及与有价值的人接触的机会,摧残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
压制嫉妒的行为容易,压制嫉妒的情感难。
自由本身即包含了自律之义,一个不能支配自己的欲望反而被欲望支配的人,你不能说他是一个自由人。
这种新的感情由原来的恋情转化而来,似乎不如恋情那么热烈和迷狂,却有了恋情所不具备的许多因素,最主要的便是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互相的信任感、行为方式上的默契、深切的惦念以及今生今世的命运与共之感。我们不妨把这种感情看作亲情的一种,不过它不同于血缘性质的亲情,而的确是在性爱基础上产生的亲情。
君不见,欲妻人妻者比比皆是,欲幼人幼者却寥寥无几。
照片上的这个婴儿是我吗?母亲说是的。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没有蛛丝马迹可寻。我只能说,他和我完全是两个人,其间的联系仅仅存在于母亲的记忆中。
如果说每个人的一生是一册书,那么,它的最初几页保留着最多上帝的手迹,而那几页却是每个人自己永远无法读到的了。我一遍遍翻阅我的人生之书,绝望地发现它始终是一册缺损的书。
这上面都是字,故事在哪里?
我觉着周国平先生的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其中有些话我还不是很懂,也许是因为阅历不够,但我懂的话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
笔记:
因为对于灵魂的相知来说,最重要的是两颗灵魂本身的丰富以及由此产生的互相吸引,而决非彼此的熟稔乃至明察秋毫。
最好的状态是双方都以信任之心不限制对方的自由,同时又都以珍惜之心不滥用自己的自由。
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人的确是一种很贪心的动物,他往往想同时得到彼此矛盾的东西。譬如说,他既想要安宁,又想要自由,既想有一个温暖的窝,又想作浪漫的漂流。他很容易这山望那山高,不满足于既得的这一面而向往未得的那一面,于是便有了进出“围城”的迷乱和折腾。不过,就大多数人而言,是宁愿为了安宁而约束一下自由的。
人不论伟大平凡,真实的幸福都是很平凡很实在的。
世上并无命定的姻缘,任何一个男人与任何一个女人的结合都是偶然的。
性是肉体生活,遵循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
旋生旋灭,看破红尘。我死后世界向何处去,与我何干?如今,你纵然也不能延续我死后的生存,却是我留在世上的一线扯不断的牵挂
有一根纽带比我的生命更久长,维系着我和我死后的世界,那就是我对你的祝福。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
世上最珍贵之物是我们为之付出最大代价的东西。
人们往往把未知的东西和难以得到的东西美化、理想化。
爱情原是灵肉两方面的相悦,而在普遍的物欲躁动中,人们尚且无暇关注自己的灵魂,又怎能怀着珍爱的情意去发现和欣赏另一颗灵魂呢?
爱本质上是一种指向弱小者的感情,在爱中,占优势的是提供保护的冲动,而非寻求依靠的需要。
然而,强烈的感情经验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结构,从而改变了他们与其他可能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犹如经过一次化合反应,他们都已经不是原来的元素,因而不可能再与别的元素发生相似的反应了。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震撼心灵的爱情,而且只有少数人得此幸遇。
难道就没有和化合物再反应的东西了吗?
最热烈的爱情总是在两个最富有幻想的人之间发生,不过,同样真实的是,他们也最容易感到幻灭。
无幻想的爱情太平庸,基于幻想的爱情太脆弱。
我相信,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实。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个体既要通过爱与类认同,但又不愿完全融入类之中而丧失自身。
如果说幸福是一个悖论,那么,这个悖论的解决正存在于争取幸福的过程之中。
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它的“未完成”也许比任何“完成”更接近完美的形态。
然而,正是这种永远未完成的心态驱使着他不断超越自己,取得了那些自满之辈所不可企及的成就。
一切伟大的作品在本质上是永远未完成的,它们的诞生仅是它们生命的开始,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它们仍在世世代代读者心中和在文化史上继续生长,不断被重新解释,成为人类永久的精神财富。
林中路分为两股,走上其中一条,把另一条留给下次,可是再也没有下次了。因为走上的这一条路又会分股,如此至于无穷,不复有可能回头来走那条未定的路了。
即使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其中最刻骨铭心的因素也不是受了养育之后的感恩,而是无法阻挡父母老去的绝望,在这种绝望之中,父母作为无人能够保护的孤儿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了你的眼前。
这种爱是一种体验,这体验经历了从依赖到绝望。小时候我们爱父母是以为我们离不开他们,是因为他们爱我们;长大了,我们会在某一天惊叹时光在他们脸上的印记,我们开始变得绝望,因为我们知道任何努力都无法令时光倒转,他们注定要老去,我们的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担忧。父母走了,最伤心的永远都是不孝子,他们的愧疚最深。人之所以害怕亲人的离世,一则是因为自私,从此关怀自己的人就少了,或者觉得无人关怀了;一则是因为愧疚,有太多自己未为他们做的事,有太多对不起他们的地方。死亡,才会让一些活着的人意识到死者的好。为什么要让自己有遗憾呢?
理想原则追求的是幸福(事实上未必能追求到),现实原则要求避免可预见的不幸(结果往往也就不会太不幸。
人在爱时都太容易在乎被爱,视为权利,在被爱时又都太容易看轻被爱,受之当然。
不但热恋是爱情,婚姻的和谐是爱情,而且一切与异性之间的美好交往,包括短暂的邂逅,持久而默契的友谊,乃至毫无结果的单相思,留在记忆中的定睛的一瞥,在这最宽泛的意义上都可以包容到一个人的爱情经历之中。
莎乐美对男人们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她懂得怎样去理解他们,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两个独特的个性最能互相激励,却最难在一起过日子。
一个人把他所担任的角色看得比他的本来面目更重要,无论如何暴露了一种内在的空虚。
我觉得,男人评论好女人或者女人评论好男人都是正常的,那是在表达自己对于异性的经验、 态度和期望,男人评论好男人却是奇怪的,其内容如果不是对女性心理的揣摩,就只能是变相的自我表白。
真正的力量是不张扬的。有与世无争的进取,内在的坚毅,质朴无华的大度。
男人最容易患的病是悲观和空想,因而他最期待于女人的是欢乐而实在的生命。
美自视甚高,漂亮女子往往矜持。美不甘寂寞,漂亮女子往往风流。这两种因素相混合又相制约,即成魅力。
我要躲开两种人:浅薄的哲学家和深刻的女人。前者大谈幸福,后者大谈痛苦,都叫我受不了。
当一位忧郁的女子说出一句极轻松的俏皮话,或者,当一位天真的女子说出一个极悲观的人生哲理,我怎么能再忘记这话语,怎么能再忘记这女子呢?强烈的对比,使我同时记住了话和人。而且,我会觉得这女子百倍地值得爱了。在忧郁背后发现了生命的活力,在天真背后发现了生命的苦恼,我惊叹了:这就是丰富,这就是深刻!
一个男人走向一个女人,一个女人走向一个男人,即将发生的不仅是两个人的相遇,而且是两个人各自与神秘的相遇。
最优秀的男女是雌雄同体的。对于这个事实,柏拉图的著作里有一种解释:很早的时候,人都是双性人,身体像一只圆球,一半是男一半是女,后来被从中间劈开了,所以每个人都竭力要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重归于完整。我曾经认为这种解释太幼稚,而现在,听多了现代人的性别论争,我忽然领悟了它的深刻的寓意。
一个人越是蕴含异性特质,在人性上就越丰富和完整,也因此越善于在异性身上认出和欣赏自己的另一半。
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
爱就是对被爱者怀着一些莫须有的哀怜,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怕她(他)冻着饿着,担心她遇到意外,好好地突然想到她有朝一日死了怎么办,轻轻地抚摸她好像她是病人又是易损的瓷器。爱就是做被爱者的保护人的冲动,尽管在旁人看来这种保护毫无必要。
专一的性爱仅是各方为了照顾自己的嫉妒心理而自觉地或被迫地向对方的嫉妒心理作出的让步,是一种基于嫉妒本能的理智选择。
嫉妒无非是虚荣心的受伤。
这是带着嫉妒的宽容,和带着宽容的嫉妒。二者互相约束,使得你的嫉妒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嫉妒,你的宽容也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宽容。
相爱者互不束缚对方,是他们对爱情有信心的表现。谁也不限制谁,到头来仍然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是真爱。
不同类型的人在性爱中寻求不同的东西:艺术型的人寻求诗和梦,技术型的人寻求实实在在的家,魔术型的人寻求艳遇、变幻和冒险。
他是一个超越了浪漫主义的虚无主义者,又是一个拒斥虚无主义的享乐主义者。
一切例外都为世界增色。
利益导致社会秩序的进步,但同情是社会一切正面价值的源泉。
激烈的生存斗争使男人的经济独立推迟,一个男人能够合法地拥有一个女人的时刻也变得越来越晚,但身体条件并没有适应这种情况,激发性冲动的年龄相对较早。
法律总是走在现实的后面,在事后对业已形成的普遍规范予以追认。
市场经济不但有力地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而且有效地削弱了行政机构干预人们生活的强制力量。
一种更加合乎人性的新生活方式一旦得到社会的容忍和默认,它必然会迅速传播,以至于当体制内的人起而效仿时,相关的行政权力对之也无可奈何了。
女人流泪是期望,是自怜自爱,男人流泪是绝望,是自暴自弃。
男人通过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
吸引异性的两种方式:一、显示风趣、智慧、活力,勾起对方的好奇心;二、显示忧愁、伤痛、深度,勾起对方的同情心。活力和深度的统一,吸引力达于极致。
只爱自己的人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骄横的占有。不爱自己的人也不会有真正的爱,只有谦卑的奉献。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
最强烈的爱都根源于绝望,最深沉的痛苦都根源于爱。幸福是难的。也许,潜藏在真正的爱情背后的是深沉的忧伤,潜藏在现代式的寻欢作乐背后的是空虚。两相比较,前者无限高于后者。
最深邃的爱都是“见人羞,惊人问,怕人知”的,因为一旦公开,就会走样和变味。
对于灵魂的相知来说,最重要的是两颗灵魂本身的丰富以及由此产生的互相吸引,而决非彼此的熟稔乃至明察秋毫。
上帝的最大罪过是把我们从尘世拽走,又不给我们天国。
使爱我的人感到轻松,更加恋生,这是我对爱的回赠。
在爱情中,双方感情的满足程度取决于感情较弱的那一方的感情。如果甲对乙有十分爱,乙对甲只有五分爱,则他们都只能得到五分的满足。剩下的那五分欠缺,在甲会成为一种遗憾,在乙会成为一种苦恼。
在这茫茫宇宙间,有谁不是想要人疼的孤儿?
懂得感情的人珍惜以往一切爱的经历。
你是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时候的情形的,因为我在看不到你的时候才最爱你。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要彼此以性别对待,前提是他们之间存在着发生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哪怕他们永远不去实现这种可能性。
醋味三辨:一,醋是爱情这道菜不可缺少的调料,能调出美味佳肴,并使胃口大开;二,一点醋不吃的人不解爱情滋味,一点醋味不带的爱情平淡无味;三,醋缸打翻,爱情这道菜也就烧砸了。
爱情也许真的是一种疾病,而创作就是它的治疗。
爱情之服役于艺术是大自然的一个狡计,不幸的钟情者是不自觉地成为值得人类庆幸的艺术家的。
无论在文学中,还是在生活中,真正的个性皆诞生于残缺意识的觉醒,凭借这一觉醒,个体开始从世界中分化出来,把自己与其他个体相区别,逐渐形成为独立的自我。
不同的人意识到残缺的契机、程度、方式皆不同,导致对爱情的理解和寻爱的实践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命途。
对于爱情的根源,可以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是因为残缺而寻求弥补,另一是因为丰盈而渴望奉献。这两种解说其实并不互相排斥。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方见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谙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一个不谙孤独的人很可能自以为完满无缺,但这与内在的丰盈完全是两回事。
同样,世上并无命定的情缘,凡缘皆属偶然,好的情缘的魔力岂不恰恰在于,最偶然的相遇却唤起了最深刻的命运之感。
幻想之为幻想,就不是“不想”实现,而只是“不能”或“尚未”实现。
在无爱的性乱中,被排除在外的灵魂愈发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
爱情是两性之间的一种不可遏制的依恋之情,“它是一种痛苦的和倔强的感情,因为我们无论如何要得到它,不然会悲哀。”
较低级的要素在日常生活中越是容易得到满足,较高级的要素就越能发生支配作用,爱情就越完整。
爱是人的价值,美是世界的价值。
爱情自己即是自己的保证,仅靠忠贞维系的决不是爱情。
现实中的爱情多半是失败的,不是败于难成眷属的无奈,就是败于终成眷屈的厌倦。
爱情的容量即一个人的心灵的容量。
世上并无命定的姻缘,但是,那种一见倾心、终生眷恋的爱情的确具有一种命运般的力量。
爱情与事业,人生的两大追求,其实质为一,均是自我确认的方式。爱情是通过某一异性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事业是通过社会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
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每一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相反的答案。
未经失恋的人不懂爱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会被信任和宽容毁坏的爱情本来就是脆弱的。
命名便是人之为人的第一个行为,是人为自己加冕的神圣仪式,通过给世间万物命名,世界才成为人的世界。
性遵循快乐原则,爱情遵循理想原则,婚姻遵循现实原则
世上的捷径往往只通向事物的表面,要达于核心就必须做出持久不懈的努力。
世上婚配,形形色色,真正基于爱情的结合并不太多,因而弥足珍贵。然而,偏偏愈是基于爱情的结合,比起那些以传统伦理和实际利益为基础的婚姻来,愈有其脆弱之处。所谓佳偶难久,人们眼中的天作之合往往不能白头偕老,这差不多是古老而常新的故事了。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人的内在的感情要比外在的规范和利益更加难以捉摸,更加不易把握,爱情是比世俗的婚姻纽带更易变的东西。以爱情为婚姻的唯一依据,在逻辑上便意味着爱情高于婚姻,因此,一方面,如果既有的爱情出现瑕疵,婚姻便成问题,另一方面,一旦新的爱情产生,婚姻便当让位。事实上,凡是在婚姻中把爱情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人,在感情问题上往往比较敏感,既容易互相挑剔,也容易动情别恋。他们爱起来惊天动地,可歌可泣,同时也风起云涌,乍喜乍悲。
人的心是世上最矛盾的东西,它有时很野,想到处飞,但它最平凡最深邃的需要却是一个憩息地,那就是另一颗心。
因为婚姻而拒绝来自别的异性的一切爱情,则意味着减少感受性、同情心以及与有价值的人接触的机会,摧残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
压制嫉妒的行为容易,压制嫉妒的情感难。
自由本身即包含了自律之义,一个不能支配自己的欲望反而被欲望支配的人,你不能说他是一个自由人。
这种新的感情由原来的恋情转化而来,似乎不如恋情那么热烈和迷狂,却有了恋情所不具备的许多因素,最主要的便是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互相的信任感、行为方式上的默契、深切的惦念以及今生今世的命运与共之感。我们不妨把这种感情看作亲情的一种,不过它不同于血缘性质的亲情,而的确是在性爱基础上产生的亲情。
君不见,欲妻人妻者比比皆是,欲幼人幼者却寥寥无几。
照片上的这个婴儿是我吗?母亲说是的。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没有蛛丝马迹可寻。我只能说,他和我完全是两个人,其间的联系仅仅存在于母亲的记忆中。
如果说每个人的一生是一册书,那么,它的最初几页保留着最多上帝的手迹,而那几页却是每个人自己永远无法读到的了。我一遍遍翻阅我的人生之书,绝望地发现它始终是一册缺损的书。
这上面都是字,故事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