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牛腩粉的思念
前两天在路边发现一家新开的广式面馆,走进去点了碗牛腩粉,吃了两口,立刻拍照发给欣雅。
“突然好怀念珍珍牛腩粉”我说,“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吃到呀!”
“这辈子还长着呢”欣雅的信息很快就过来了,“就是不知道珍珍会不会开到那一天?”
和欣雅有关的记忆,多半和吃有关。
4年前我们一起去广州实习,欣雅先去,搞定了房子,摸清了地铁和公交站点,最重要的,是盘查好美食攻略和路线。
我到的第二天台风刚过境,天空湛蓝无比,适合大吃大喝。我俩由欣雅带队,按图索骥,向上下九进军。
那一天实在吃的太多,顺着欣雅画好的地图一路吃过去,有白斩鸡、有鱼皮、有萝卜牛杂、有各种面和粉,还有南信双皮奶,这是唯一记得住招牌的美食。
然而,最喜欢的,还是家门口500米远处的珍珍牛腩粉和肥姨靓点。
尤其是珍珍牛腩粉,看上去其实极普通极单调,白色的粉沉在肉色的汤里,上面漂几块牛腩,不像湖北的粉面,葱蒜香菜辣椒花生多么丰盛,口味多么复杂。珍珍牛腩粉就是纯粹天真的鲜美,牛腩熬得刚刚好,粉煮的正好那么爽滑,看上去辣么普通,吃起来就是酱紫好吃。
于是,我们总是一再去吃,在门口的小圆桌上,端着大碗的粉,用小圆碗盛泡菜,大汗淋漓呼啦呼啦。
我们在毕业后好像都有回去吃过,还记得收到过欣雅发过来的照片。我当时去面试,特地把酒店定在以前住的附近,第二天一个人去吃粉,又去当时常逛的商城,感觉好像久别重逢,一一打招呼:“你们好呀,我又回来了”。现在想来,更像是一一告别:“可能好久都不会来了,你们要撑下去呀!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撑到现在呀?(毕竟……你们服务态度那么差……
无法抗拒的卤猪蹄
武汉的美食当然也是很多的,但说来羞愧,在武汉吃过的食物里面,印象最深的还属东湖村的卤菜。
晚上自习回来,穿过东湖村回宿舍,一路大小食铺,发出无声的诱惑,我通常一路提醒自己:“不能吃宵夜不能吃宵夜吃了就去死”。
然后,就走到了卤肉摊面前……
那家卤肉摊非常非常小,在楼梯间里占了一块两平方米左右的摊位,由一对小夫妻共同经营,女主人白白胖胖,手脚利落,打扮干净,像她家卖的卤菜一样,肥美又清爽,就算摊位周边卫生状况堪忧,她家的卤菜,还是莫名地让人很放心。
我一般买上一点藕片,加点海带,偶尔心一横,破罐子破摔,拿上一只猪蹄,由女主人来拌,葱花香菜和辣椒混在一起,香味传过来,唾液开始分泌,人开始兴奋。交了钱拿了货以最快速度拎回宿舍,放下包立刻打开电脑,点开美剧,掰开一次性筷子,吃一口,啊……美剧的片头曲正好响起。
越堕落就越快乐,诚不我欺!
武汉另一样好吃的是“黄骨头”,这是一种鱼,长得像鲶鱼,吃起来也像鲶鱼,不过味道更鲜更美。关键是,做起来超级容易,怎么做就不会失败,是新厨娘待客的秘密武器。
刚刚搬离宿舍的时候,我和巧姐经常做这道菜,楼下的菜市场里随时去都能买到最新鲜的“黄骨头”,个头小小的,价格合适,买上几只,炖一小锅汤,有时候自己吃,有时候小宴宾客,不管何时,总是很尽兴。
初来北京后我也曾做过这道菜,北京的“黄骨头”个头大得惊人,一只有小臂长,相同的操作手法,煲上半小时,竟然一点儿香味都没飘出来,我于是很沮丧,这届“黄骨头”不行,从此再也没有做过这道菜。
味蕾的crush
来北京后我一度热衷于在网上搜罗各种达人推荐的美食餐馆,种草之后,心心念念,于是周末的时候专门腾出时间跑过去吃。
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失望,食物、氛围、品相无一不让人满意,吃时甚为欢喜,深感不负一番心心念念。
然而,多数餐馆吃过就忘,下次就算打门口走过,也并没有吃的心思,我总结这种感觉为味蕾的“crush”,和“喜欢"或"爱"相比,这种感情变化多端,随心所欲,总之不会长久。
唯一留下印象的是一家云南餐厅的“拉茶”,去的时候发现有网络美食节目正在里面录制,老板在摄像机前现场表演“拉茶”的生产过程,觉得很有趣,于是立刻叫服务员上一份。加菜的当时老板刚刚做好,于是,这杯上过电视的网红拉茶就径直端上了桌子。
那是我喝过的最苦,最浓的奶茶,说不定是这个原因,反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成为为数不多能够留下的记忆之一。
小时候母亲大人总说我是国际胃口,和她那种无论去到哪里都要找川餐馆和湘菜馆的执着不同,我的胃简直有奶便是娘,从来不搞中西差异,坚决打击地域歧视,甜的咸的辣的酸的全部都可以。(当然粽子还是要吃肉的……
在北京东奔西走吃了两年,终于吃出了一些偏见来,比如,在不知道吃什么的情况下,随便挑一件日式居酒屋、云南菜(非连锁)、东南亚系餐馆,即使不见得有多惊艳,也多半不会让你失望到哪里去。
另一样发生在我身上的变化就是对食物热情的下降,大肉大餐光是想想就胃疼,反而是一些有粥有汤,有凉拌小菜,有小碗蒸菜的小店渐渐受到青睐。
有时候食物甚至退居二线,当年5个人7道菜,半小时内全体沉默一扫而空,只听得见吃饭的声音。如今更爱围炉夜话,吃小菜,喝小酒,聊小事,说得比吃得多。(其实也不一定……
前几天,表姐终于搞定了房子,又要搬回熟悉的“大希望路”,两年前我们住在那里,坐拥美食云集的武圣路,生生守着楼下的餐馆吃了一年炸酱面,搬家后我一度悔恨,没能多多体会武圣路的魅力。
然而,就在表姐告诉我新家的地址时,我们同时在电话里兴奋地约定:那我们赶紧去吃炸酱面吧!
看,就算是味蕾,也总有浪够的时候,守着千百种美食,所怀念的也不过是一碗杂酱面而已啊。
“突然好怀念珍珍牛腩粉”我说,“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吃到呀!”
“这辈子还长着呢”欣雅的信息很快就过来了,“就是不知道珍珍会不会开到那一天?”
和欣雅有关的记忆,多半和吃有关。
4年前我们一起去广州实习,欣雅先去,搞定了房子,摸清了地铁和公交站点,最重要的,是盘查好美食攻略和路线。
我到的第二天台风刚过境,天空湛蓝无比,适合大吃大喝。我俩由欣雅带队,按图索骥,向上下九进军。
那一天实在吃的太多,顺着欣雅画好的地图一路吃过去,有白斩鸡、有鱼皮、有萝卜牛杂、有各种面和粉,还有南信双皮奶,这是唯一记得住招牌的美食。
然而,最喜欢的,还是家门口500米远处的珍珍牛腩粉和肥姨靓点。
尤其是珍珍牛腩粉,看上去其实极普通极单调,白色的粉沉在肉色的汤里,上面漂几块牛腩,不像湖北的粉面,葱蒜香菜辣椒花生多么丰盛,口味多么复杂。珍珍牛腩粉就是纯粹天真的鲜美,牛腩熬得刚刚好,粉煮的正好那么爽滑,看上去辣么普通,吃起来就是酱紫好吃。
于是,我们总是一再去吃,在门口的小圆桌上,端着大碗的粉,用小圆碗盛泡菜,大汗淋漓呼啦呼啦。
我们在毕业后好像都有回去吃过,还记得收到过欣雅发过来的照片。我当时去面试,特地把酒店定在以前住的附近,第二天一个人去吃粉,又去当时常逛的商城,感觉好像久别重逢,一一打招呼:“你们好呀,我又回来了”。现在想来,更像是一一告别:“可能好久都不会来了,你们要撑下去呀!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撑到现在呀?(毕竟……你们服务态度那么差……
无法抗拒的卤猪蹄
武汉的美食当然也是很多的,但说来羞愧,在武汉吃过的食物里面,印象最深的还属东湖村的卤菜。
晚上自习回来,穿过东湖村回宿舍,一路大小食铺,发出无声的诱惑,我通常一路提醒自己:“不能吃宵夜不能吃宵夜吃了就去死”。
然后,就走到了卤肉摊面前……
那家卤肉摊非常非常小,在楼梯间里占了一块两平方米左右的摊位,由一对小夫妻共同经营,女主人白白胖胖,手脚利落,打扮干净,像她家卖的卤菜一样,肥美又清爽,就算摊位周边卫生状况堪忧,她家的卤菜,还是莫名地让人很放心。
我一般买上一点藕片,加点海带,偶尔心一横,破罐子破摔,拿上一只猪蹄,由女主人来拌,葱花香菜和辣椒混在一起,香味传过来,唾液开始分泌,人开始兴奋。交了钱拿了货以最快速度拎回宿舍,放下包立刻打开电脑,点开美剧,掰开一次性筷子,吃一口,啊……美剧的片头曲正好响起。
越堕落就越快乐,诚不我欺!
武汉另一样好吃的是“黄骨头”,这是一种鱼,长得像鲶鱼,吃起来也像鲶鱼,不过味道更鲜更美。关键是,做起来超级容易,怎么做就不会失败,是新厨娘待客的秘密武器。
刚刚搬离宿舍的时候,我和巧姐经常做这道菜,楼下的菜市场里随时去都能买到最新鲜的“黄骨头”,个头小小的,价格合适,买上几只,炖一小锅汤,有时候自己吃,有时候小宴宾客,不管何时,总是很尽兴。
初来北京后我也曾做过这道菜,北京的“黄骨头”个头大得惊人,一只有小臂长,相同的操作手法,煲上半小时,竟然一点儿香味都没飘出来,我于是很沮丧,这届“黄骨头”不行,从此再也没有做过这道菜。
味蕾的crush
来北京后我一度热衷于在网上搜罗各种达人推荐的美食餐馆,种草之后,心心念念,于是周末的时候专门腾出时间跑过去吃。
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失望,食物、氛围、品相无一不让人满意,吃时甚为欢喜,深感不负一番心心念念。
然而,多数餐馆吃过就忘,下次就算打门口走过,也并没有吃的心思,我总结这种感觉为味蕾的“crush”,和“喜欢"或"爱"相比,这种感情变化多端,随心所欲,总之不会长久。
唯一留下印象的是一家云南餐厅的“拉茶”,去的时候发现有网络美食节目正在里面录制,老板在摄像机前现场表演“拉茶”的生产过程,觉得很有趣,于是立刻叫服务员上一份。加菜的当时老板刚刚做好,于是,这杯上过电视的网红拉茶就径直端上了桌子。
那是我喝过的最苦,最浓的奶茶,说不定是这个原因,反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成为为数不多能够留下的记忆之一。
小时候母亲大人总说我是国际胃口,和她那种无论去到哪里都要找川餐馆和湘菜馆的执着不同,我的胃简直有奶便是娘,从来不搞中西差异,坚决打击地域歧视,甜的咸的辣的酸的全部都可以。(当然粽子还是要吃肉的……
在北京东奔西走吃了两年,终于吃出了一些偏见来,比如,在不知道吃什么的情况下,随便挑一件日式居酒屋、云南菜(非连锁)、东南亚系餐馆,即使不见得有多惊艳,也多半不会让你失望到哪里去。
另一样发生在我身上的变化就是对食物热情的下降,大肉大餐光是想想就胃疼,反而是一些有粥有汤,有凉拌小菜,有小碗蒸菜的小店渐渐受到青睐。
有时候食物甚至退居二线,当年5个人7道菜,半小时内全体沉默一扫而空,只听得见吃饭的声音。如今更爱围炉夜话,吃小菜,喝小酒,聊小事,说得比吃得多。(其实也不一定……
前几天,表姐终于搞定了房子,又要搬回熟悉的“大希望路”,两年前我们住在那里,坐拥美食云集的武圣路,生生守着楼下的餐馆吃了一年炸酱面,搬家后我一度悔恨,没能多多体会武圣路的魅力。
然而,就在表姐告诉我新家的地址时,我们同时在电话里兴奋地约定:那我们赶紧去吃炸酱面吧!
看,就算是味蕾,也总有浪够的时候,守着千百种美食,所怀念的也不过是一碗杂酱面而已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