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究竟是个什么样——《又见平遥》
去一趟平遥,对弥存古建筑的风韵和情怀却无多怀恋,只是对这个出自王潮歌导演之手的情景体验剧念念不忘。第一次接触实景演艺表现形式的惊喜自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演本身带来的满足,震撼和遐想。
从踏入剧场门槛的一刻起,便惊异于周遭扮成民国时期壮汉义士的演员,如雕像一般精致沉稳,又有舞台剧的绘声绘色,漆黑的天花板下灯光巧妙地投射变幻,纵然四周依然是人头攒动,却不由地入了戏。而这种精湛的装扮和表演,恰到好处的夸张和想象,吊人胃口惹人眼球的声光色,自始至终贯穿全剧,自然成为一大卖点。
这部剧给我的最大印象便是纯净。每一段舞蹈都有纯净感:镖师出征时的誓言和洗澡部分也好,镖师全军覆没在城楼处化为鬼魂再见家乡也好,最后几十壮士扬起面粉以面怀缅祖先象征故里也好,都是纯净的,庄严的,甚至是伟岸的。我想是因为这些群舞背后的感情是纯净的:镖师的义气不容侵犯,镖师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更是绝无二言,因此纵然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也无回头之意。这是出于悲壮和勇毅的纯净。身死一毛不拔之地,二百多壮士的死亡终于换回目标达成,城楼之上,他们的鬼魂又回来了。说是鬼魂,却无半分恐怖之感。他们仍有往昔的豪情,此刻却又多了几分哀婉的柔情。声嘶力竭对所爱之人的嘱托,不断向前摸索却求之不得的身体。这是出于深爱和舍生取义的纯净。全剧最后面粉翻飞成白色烟雾,几十壮士在烟雾之中扬起手臂,交叉,挥舞,又落下,一时又捧起面粉,面露虔诚。这是出于追溯凭吊祖先和铭记热爱家乡的纯净。
我常常想,民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李舒《山河小岁月》所写的,文人风流倜傥,把盏吟诗,各有各的真性情,是谓民国。历史书中和鲁迅笔下,社会黑暗,国家危亡,民众愚钝,是谓民国。张爱玲笔下恋人浪漫游冶,上海滩染尽风尘,也是民国。可这似乎都不全面,总是少了几分平常人家的烟火气。而如今借《又见平遥》之手,似乎已经将这个漏洞补好。彼时的人间,从商的良心未泯,情意仍存,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也受乡邻欢迎,为民的一片赤诚全无半点虚情假意,做工的念叨着祖师爷立下的规矩以义为先。于是明知可能送去守寡却仍然把女儿送去赵家求亲,于是明知去路凶险却仍然尽职尽责绝不退缩,于是赵家甘愿卖掉家里的生意去保回王家的独苗,于是死去的镖师化魂再回城墙是撕心裂肺。其实说到底也就是情义二字。民国时候的人们不如今天这般精明,凡事都要三思利弊,他们只知情与义,为了这二字,九死而不悔。
![]() |
从踏入剧场门槛的一刻起,便惊异于周遭扮成民国时期壮汉义士的演员,如雕像一般精致沉稳,又有舞台剧的绘声绘色,漆黑的天花板下灯光巧妙地投射变幻,纵然四周依然是人头攒动,却不由地入了戏。而这种精湛的装扮和表演,恰到好处的夸张和想象,吊人胃口惹人眼球的声光色,自始至终贯穿全剧,自然成为一大卖点。
这部剧给我的最大印象便是纯净。每一段舞蹈都有纯净感:镖师出征时的誓言和洗澡部分也好,镖师全军覆没在城楼处化为鬼魂再见家乡也好,最后几十壮士扬起面粉以面怀缅祖先象征故里也好,都是纯净的,庄严的,甚至是伟岸的。我想是因为这些群舞背后的感情是纯净的:镖师的义气不容侵犯,镖师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更是绝无二言,因此纵然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也无回头之意。这是出于悲壮和勇毅的纯净。身死一毛不拔之地,二百多壮士的死亡终于换回目标达成,城楼之上,他们的鬼魂又回来了。说是鬼魂,却无半分恐怖之感。他们仍有往昔的豪情,此刻却又多了几分哀婉的柔情。声嘶力竭对所爱之人的嘱托,不断向前摸索却求之不得的身体。这是出于深爱和舍生取义的纯净。全剧最后面粉翻飞成白色烟雾,几十壮士在烟雾之中扬起手臂,交叉,挥舞,又落下,一时又捧起面粉,面露虔诚。这是出于追溯凭吊祖先和铭记热爱家乡的纯净。
![]() |
![]() |
![]() |
我常常想,民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李舒《山河小岁月》所写的,文人风流倜傥,把盏吟诗,各有各的真性情,是谓民国。历史书中和鲁迅笔下,社会黑暗,国家危亡,民众愚钝,是谓民国。张爱玲笔下恋人浪漫游冶,上海滩染尽风尘,也是民国。可这似乎都不全面,总是少了几分平常人家的烟火气。而如今借《又见平遥》之手,似乎已经将这个漏洞补好。彼时的人间,从商的良心未泯,情意仍存,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也受乡邻欢迎,为民的一片赤诚全无半点虚情假意,做工的念叨着祖师爷立下的规矩以义为先。于是明知可能送去守寡却仍然把女儿送去赵家求亲,于是明知去路凶险却仍然尽职尽责绝不退缩,于是赵家甘愿卖掉家里的生意去保回王家的独苗,于是死去的镖师化魂再回城墙是撕心裂肺。其实说到底也就是情义二字。民国时候的人们不如今天这般精明,凡事都要三思利弊,他们只知情与义,为了这二字,九死而不悔。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