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请回答1988》也怀旧一把
小王子说要想和别人制造牵绊,就必须承担会流泪的风险。
1988年那个秋冬交替的时节,首尔市双门洞胡同里的五个家庭,在没有网络席卷的漫长的冬日里,互相制造牵绊,成为彼此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侣,他们欣然享受偶尔夺眶的泪水,并大声欢笑着。
人间三月,还未从离开家的悲伤中抽离,便投入一场有关青春的影像中,偶尔也难免要惊讶于自我治愈能力,愁容不欢而散,我深深地沉浸在故事里,回忆十来岁的模样。
倘若岁月有情,就应该你还是你,而我依旧是我。
剧情里上演的生离死别,正是年少时经历的种种,每一个场景都是那些美好时光的还原,真实,却再也难以触碰。
【亲如故,是温暖的邻里】
我喜欢双门洞胡同里的孩子和大人,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那么让人向往。我们的青春如此相似。爸爸们为家庭奔波打拼,扛起全家的生计重担,妈妈们贴心照顾孩子,努力经营生活,从前的日子,不紧不慢,没有离不开的手机,没有四通八达的网络,人们真切地用心交流。
上同一所学校,上下学一路说笑,多人挤在一起看最流行的电视,模仿广告里画报般美丽的明星,放假一定是聚在一起,分享故事,那时的我们都是胡同里,妈妈们永远叫不答应的孩子。
每到午饭时,胡同里此起彼伏的妈妈们的叫喊声,傍晚时爸爸们下班回来后的交流谈笑声,三五成群的伙伴嘻戏打闹声,交织在家庭的日常中,如今想来已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有的画面。
那时候的邻里亲如家人,是无论如何拆不散的老朋友,互相扶持。龙应台在文章里说,自从搬去香港,住在单元楼里,邻里之间就无形中隔了道墙,虽然抬头不见低头见,见面碰上却是从来叫不上名字。从什么开始,我们关起房门,各自为营,没有了闲话家常的亲切自然,人人低头族的时代,到底是缺了生活的气息。
所以第一集里,几个家庭互相送可口的饭菜给对方,这样的画面把我一瞬间拉回多年前,胡同里我和发小们曾经端着饭碗,奔忙的身影。
人与人之间毫不设防的亲昵,曾那么触手可得,如今都成了宝贵的奢侈品。究竟是我们的不幸还是时代的不幸,物质生活蒸蒸日上,原始本能的幸福能力却逐渐下降了,再也找不到可以相依偎的邻里,老朋友一解心心中郁结。
【妈妈,我需要你】
理性始终战胜不过感性。人类情感的星光总是于无声处照亮前行的路。当一己孤立无援时,多少次回眸,看到的真挚的眼神,都忍不住泪水涟涟。
人的一生也许九曲回肠,波折离奇,也许平淡无奇,默默无闻,可都逃不过亲情的无形笼罩,在这种血脉相承维系下的情感里,生命变得不可思议,也因此充满魔力,不忍一生短暂,想永远寄居在家人的臂弯里。
爱情或许滋养你变得美好,开始相信亲吻的魅力,但谁会是生活中永远浪漫的狂热分子。我不说爱情多么易破碎,但是我知道亲情多么牢不可破。
越长大就越发现,我们每个人对于亲情都是如此迫切的需要。小时候说想要快点长大成为了这辈子说过最大的谎言。
剧里还在大学的宝拉,加入游行示威队伍,遭到追捕,宝拉妈妈冒雨寻找,在胡同口找到女儿的她,拼死护着女儿,雷雨交加的夜晚,受伤的脚趾流着血,声嘶力竭地解释称自己的女儿如何乖巧懂事。宝拉妈做的事,我相信每一个妈妈都做过,妈妈始终是那个义无反顾毫无理由支持你的人,不管前进的路上,你走的多匆忙,回头时,家人永远都会在原地望着你,微笑说:孩子,你慢慢来。
结局时宝拉结婚,爸爸穿着女儿准备的大一号皮鞋,在婚礼上沉默不言,强忍着泪水,在目送女儿离开后,一个人放声大哭,让我隔着屏幕都感到了一个父亲于出嫁女儿的不万分舍。父爱总是隐忍的,永远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爆发。
记得每年暑假结束返校,爸爸送我去车站,一路上我们总是一句也不说,我不说是害怕开口就会受不了大哭,而爸爸不说,则是默默地选择忍受这份不舍。火车开车前,爸爸会一直在外守候,高三那年,我终于忍受不了爸爸等待的背影,隔着车窗电话告诉他,快回去。爸爸连声答应,不敢看我,来回踱步,缓缓离开。
大一回家,和爸爸说起瞒着他们一个外出旅行的事儿,爸爸严肃起来一连说了许多安全教育的事儿,我多少不耐烦,倔强地说自己已经成年,爸爸看着我,一字一句说:可在我眼里,你永远是和长不大的孩子。
我的爸爸并不是擅长说这类话的人,那一刻我小小惊讶,用大笑化解了不好意思的感动。我不知道未来有一天自己结婚时会是怎么样,可我知道,爸爸一定也会强忍泪水,而我肯定泪笑交加。
生命的足迹无论有多远,父母之于每个人,都是一生难以割舍的一半。
年少时我们需要他们,长大了,我们依然需要。
这样自然流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的细节,外剧中常出现,每看一集都会有泪水模糊双眼的时候,却也十分享受。
【朋友,你还在就好了】
今天遗忘了许久的
老朋友来了电话
说明天就要远行
约我在小时候一起玩耍的
那条小巷子见面
说明天就要远行
坐上颠簸的电车
去寻找的那条小路
我们遗忘了多少事情
这样地活着呢
在小时候看起来宽敞的
狭窄胡同里
我亲爱的老朋友
欢喜地向我迎来
说要去见一见小时候曾一起憧憬过的
那个美好世界
说明天就要远行
说某一天回来的时候
笑着重逢
想起小时候,我们住在一条胡同里。初次见面的冬天,飘着大雪,远远诶望着对方,还有小女孩的青涩。
之后,我们好几人迅速组成小团伙,每时每刻地黏在一起,每年寒暑假,就是我们疯狂high玩的时候,所有愚蠢的游戏玩的不亦乐乎,争当小大人,我们争吵,和好,看着对方一点点长大。
后来,我们分开,不同的城市,也可以说着相同的话。偶尔的一个电话,能兴奋好久,自然的熟悉感,使我们无论多久没见面,也能上来第一句就格外亲切,压马路,吃烧烤,自制火锅。
尽管我们都有各自的朋友圈,但最初陪伴成长的几个,始终都在同一个地方,住在心里。
再后来,成人,我们几年不见。住过的房子已拆了,有人离开了我们。听闻消息,惊愕之余,更感慨岁月无情,命运的无常,使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未来。
看着出生的小朋友长成大人模样,你再不是那个能在叔叔阿姨面前随意言笑的小孩。我们天各一方,有了各自的生活。
双门洞的德善,阿泽,狗焕,善宇,也随着剧情成长,可丢失的永远也找不回了。
盛夏的夜晚,月光下,望着深邃的夜空,就许个愿吧:岁月有情,静待时光。
无论在哪里,都希望,追随自己的脚步,希望你好。
1988年那个秋冬交替的时节,首尔市双门洞胡同里的五个家庭,在没有网络席卷的漫长的冬日里,互相制造牵绊,成为彼此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侣,他们欣然享受偶尔夺眶的泪水,并大声欢笑着。
人间三月,还未从离开家的悲伤中抽离,便投入一场有关青春的影像中,偶尔也难免要惊讶于自我治愈能力,愁容不欢而散,我深深地沉浸在故事里,回忆十来岁的模样。
倘若岁月有情,就应该你还是你,而我依旧是我。
剧情里上演的生离死别,正是年少时经历的种种,每一个场景都是那些美好时光的还原,真实,却再也难以触碰。
【亲如故,是温暖的邻里】
我喜欢双门洞胡同里的孩子和大人,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那么让人向往。我们的青春如此相似。爸爸们为家庭奔波打拼,扛起全家的生计重担,妈妈们贴心照顾孩子,努力经营生活,从前的日子,不紧不慢,没有离不开的手机,没有四通八达的网络,人们真切地用心交流。
上同一所学校,上下学一路说笑,多人挤在一起看最流行的电视,模仿广告里画报般美丽的明星,放假一定是聚在一起,分享故事,那时的我们都是胡同里,妈妈们永远叫不答应的孩子。
每到午饭时,胡同里此起彼伏的妈妈们的叫喊声,傍晚时爸爸们下班回来后的交流谈笑声,三五成群的伙伴嘻戏打闹声,交织在家庭的日常中,如今想来已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有的画面。
那时候的邻里亲如家人,是无论如何拆不散的老朋友,互相扶持。龙应台在文章里说,自从搬去香港,住在单元楼里,邻里之间就无形中隔了道墙,虽然抬头不见低头见,见面碰上却是从来叫不上名字。从什么开始,我们关起房门,各自为营,没有了闲话家常的亲切自然,人人低头族的时代,到底是缺了生活的气息。
所以第一集里,几个家庭互相送可口的饭菜给对方,这样的画面把我一瞬间拉回多年前,胡同里我和发小们曾经端着饭碗,奔忙的身影。
人与人之间毫不设防的亲昵,曾那么触手可得,如今都成了宝贵的奢侈品。究竟是我们的不幸还是时代的不幸,物质生活蒸蒸日上,原始本能的幸福能力却逐渐下降了,再也找不到可以相依偎的邻里,老朋友一解心心中郁结。
【妈妈,我需要你】
理性始终战胜不过感性。人类情感的星光总是于无声处照亮前行的路。当一己孤立无援时,多少次回眸,看到的真挚的眼神,都忍不住泪水涟涟。
人的一生也许九曲回肠,波折离奇,也许平淡无奇,默默无闻,可都逃不过亲情的无形笼罩,在这种血脉相承维系下的情感里,生命变得不可思议,也因此充满魔力,不忍一生短暂,想永远寄居在家人的臂弯里。
爱情或许滋养你变得美好,开始相信亲吻的魅力,但谁会是生活中永远浪漫的狂热分子。我不说爱情多么易破碎,但是我知道亲情多么牢不可破。
越长大就越发现,我们每个人对于亲情都是如此迫切的需要。小时候说想要快点长大成为了这辈子说过最大的谎言。
剧里还在大学的宝拉,加入游行示威队伍,遭到追捕,宝拉妈妈冒雨寻找,在胡同口找到女儿的她,拼死护着女儿,雷雨交加的夜晚,受伤的脚趾流着血,声嘶力竭地解释称自己的女儿如何乖巧懂事。宝拉妈做的事,我相信每一个妈妈都做过,妈妈始终是那个义无反顾毫无理由支持你的人,不管前进的路上,你走的多匆忙,回头时,家人永远都会在原地望着你,微笑说:孩子,你慢慢来。
结局时宝拉结婚,爸爸穿着女儿准备的大一号皮鞋,在婚礼上沉默不言,强忍着泪水,在目送女儿离开后,一个人放声大哭,让我隔着屏幕都感到了一个父亲于出嫁女儿的不万分舍。父爱总是隐忍的,永远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爆发。
记得每年暑假结束返校,爸爸送我去车站,一路上我们总是一句也不说,我不说是害怕开口就会受不了大哭,而爸爸不说,则是默默地选择忍受这份不舍。火车开车前,爸爸会一直在外守候,高三那年,我终于忍受不了爸爸等待的背影,隔着车窗电话告诉他,快回去。爸爸连声答应,不敢看我,来回踱步,缓缓离开。
大一回家,和爸爸说起瞒着他们一个外出旅行的事儿,爸爸严肃起来一连说了许多安全教育的事儿,我多少不耐烦,倔强地说自己已经成年,爸爸看着我,一字一句说:可在我眼里,你永远是和长不大的孩子。
我的爸爸并不是擅长说这类话的人,那一刻我小小惊讶,用大笑化解了不好意思的感动。我不知道未来有一天自己结婚时会是怎么样,可我知道,爸爸一定也会强忍泪水,而我肯定泪笑交加。
生命的足迹无论有多远,父母之于每个人,都是一生难以割舍的一半。
年少时我们需要他们,长大了,我们依然需要。
这样自然流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的细节,外剧中常出现,每看一集都会有泪水模糊双眼的时候,却也十分享受。
【朋友,你还在就好了】
今天遗忘了许久的
老朋友来了电话
说明天就要远行
约我在小时候一起玩耍的
那条小巷子见面
说明天就要远行
坐上颠簸的电车
去寻找的那条小路
我们遗忘了多少事情
这样地活着呢
在小时候看起来宽敞的
狭窄胡同里
我亲爱的老朋友
欢喜地向我迎来
说要去见一见小时候曾一起憧憬过的
那个美好世界
说明天就要远行
说某一天回来的时候
笑着重逢
想起小时候,我们住在一条胡同里。初次见面的冬天,飘着大雪,远远诶望着对方,还有小女孩的青涩。
之后,我们好几人迅速组成小团伙,每时每刻地黏在一起,每年寒暑假,就是我们疯狂high玩的时候,所有愚蠢的游戏玩的不亦乐乎,争当小大人,我们争吵,和好,看着对方一点点长大。
后来,我们分开,不同的城市,也可以说着相同的话。偶尔的一个电话,能兴奋好久,自然的熟悉感,使我们无论多久没见面,也能上来第一句就格外亲切,压马路,吃烧烤,自制火锅。
尽管我们都有各自的朋友圈,但最初陪伴成长的几个,始终都在同一个地方,住在心里。
再后来,成人,我们几年不见。住过的房子已拆了,有人离开了我们。听闻消息,惊愕之余,更感慨岁月无情,命运的无常,使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未来。
看着出生的小朋友长成大人模样,你再不是那个能在叔叔阿姨面前随意言笑的小孩。我们天各一方,有了各自的生活。
双门洞的德善,阿泽,狗焕,善宇,也随着剧情成长,可丢失的永远也找不回了。
盛夏的夜晚,月光下,望着深邃的夜空,就许个愿吧:岁月有情,静待时光。
无论在哪里,都希望,追随自己的脚步,希望你好。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