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租的故事—公地悲剧与囚徒困境
终于,我踏上了工作的岗位。
尽管在家乡工作,但是单位离家远,每天通勤时间超过3h是我无论如何无法忍受的,因此决定在单位附近租一个房子。
好在园区为了招揽人力,在配套设施方面投入不少,有数个专供高校毕业生廉租的公寓可以申请。初入职场,我选择了离单位1公里左右,每月800的合租房。这点来说不得不为园区点赞,100平精装修三室一厅的房子,每间只要800一月,按照如今苏州的房价,简直就是半租半送。
网上看了下户型的图片,简直惊艳:
以上为客厅。
以上为卫生间。
以上为厨房。
入职前一天,当我怀着愉悦的心情,揣着合同来到住处看房时,把我惊呆了:WTF!说好的优租房呢?说好的窗明几净呢?
客厅
卫生间的下水道都是堵着的,水漫金山TAT
厨房更是末日般的灾难。
由于实在不好伸脚,在把部分清洁用品卸下后,我打算第一个礼拜还是住在家里,忍受每日3h+的通勤折磨。
合租屋,包括大学寝室的乱糟是很常见的情况,不仅常见,更是“合理”的,在混乱环境中生活的合租者或者室友们,其实都不自觉却不约而同地作了最优选择。
这种情况可以称为“公地悲剧”,原指牧民在公共草地上放羊,每多养一只羊,牧民能够增加收入但同时羊会对草地造成破坏。如果牧民绝对理性,只考虑自己收益最大化,结果是每个牧民都会选择尽可能多地放羊,由于过渡放牧,草地快速退化,最终造成“悲剧”。[1]
公地悲剧发生的原因是草地作为一种可供所有牧民免费使用的“公共品”,对每个牧民而言都有使用权,同时都无权阻止他人使用。尽管每个牧民都知道羊太多的后果,但都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生活中包括滥砍滥伐,城市垃圾乱扔,工业及生活污水对河流的污染等等,都是类似的情形。合租公寓在我入住之前的三个住户,对于公共区域都选择了使用但不打扫,对他们各自而言公共区域的使用成本最低,但最后却导致了三人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
也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理解这个现象。关于博弈论最著名的模型是“囚徒困境”,这个模型太过有名不再赘述,留个链接[2]。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囚徒困境”,就是:“两个人都作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最终的结果却是共输。” 囚徒困境是非合作博弈形成纳什均衡的一个典型例子,对于多方博弈同样有上述的结论,也就是:”每个人都最大化地利己,最终结果并不对群体最有利。”容易想见一个典故:“三个和尚没水喝”——每个和尚都选择等待另外两个和尚抬水(从而自己可以零成本免费喝水),最后却导致三个和尚都喝不到水。
为什么每个人都做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结果却不是群体最优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的策略不是独立的,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经济学上管这个叫行为的“外部性”。囚徒困境中,每个犯人是否认罪会影响另一个的判决结果;三个和尚在一起,每个和尚的选择也会影响最终是否有人去挑水;公寓出租屋里,每个人都用“管杀不管埋”的生活态度,造成屋子无人打扫的结果;公共交通中,不遵守交通法规时,如果没有被处罚,可以给违反者带来很高的收益----闯红灯,横穿马路都可以节约时间,但是当选择不遵守的人达到一定数量时(累积的“外部性”带来的损伤超过违反交通法规带来的收益),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每个人,包括违反者自身,比如由于抢道和闯红灯者太多以至于造成加塞,那么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会被堵车,交规违反者最终得不到便宜。
个人的行为对他人影响未必都是负面的,也会有好的影响。因此“外部性”也是有正负的,如果对他人影响是好的,这种“外部性”称为正外部性;反之为负外部性。在囚徒困境或者公地悲剧等情形里,最优策略的外部性都是负的。
集体生活中,由于人与人在一起共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一伙人约好了一起去踢球,到了球场发现没人带球(因为带球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花钱买球以及携带不便);办公室的公共区域和公共物品的使用混乱也与之类似。
我们一定不希望这样的事件常常发生!就会产生各种解决的办法,解决的思路就是破坏困境与悲剧的前设:
既然形成困境的条件之一是双方非合作,那么双方合作,订立合约且形成互信,就可以改变局面;
如果当事人不是完全理性的,也可以改变这个局面,比如三个和尚里有一个很勤劳,那么他可以主动挑水,哪怕分一桶给另两个,自己也能够喝到一桶不至于渴死;
在公共管理中,我们会提倡正外部性的行为,抑制负外部性的行为:比如大家约好靠右行驶,约好不超速不抢道,同时可以对负外部性的行为实施处罚,比如订立规则处罚抢道闯红灯者,对违规者造成比之收益更高的成本。
最后,回到我的合租屋里:
我抽空找了同屋另两个租户谈了谈,发现其实两个小伙儿人都挺好,只是相对内向,不擅内务;
回头又跟物业取得了联系,园区优租房需要公司参与三方签署租约,因此不文明住户有通报单位甚至被驱逐的风险,顺利找到了“最优解”的付诸成本;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我自己不作“最优”的选择,在下班与周末时抽空撸起袖口,带着各类洁具和工具一番捯饬,很快屋子就有了点模样嘛:
客厅
卫生间的地面用刮刀整个铲了一遍。。。
近来常会忆起一段童年时代的熟悉旋律:幸福的生活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
【1】"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Garrett Hardin,Science, 162(1968):1243-1248
【2】http://dwz.cn/3LMyqh
尽管在家乡工作,但是单位离家远,每天通勤时间超过3h是我无论如何无法忍受的,因此决定在单位附近租一个房子。
好在园区为了招揽人力,在配套设施方面投入不少,有数个专供高校毕业生廉租的公寓可以申请。初入职场,我选择了离单位1公里左右,每月800的合租房。这点来说不得不为园区点赞,100平精装修三室一厅的房子,每间只要800一月,按照如今苏州的房价,简直就是半租半送。
网上看了下户型的图片,简直惊艳:
![]() |
以上为客厅。
![]() |
以上为卫生间。
![]() |
以上为厨房。
入职前一天,当我怀着愉悦的心情,揣着合同来到住处看房时,把我惊呆了:WTF!说好的优租房呢?说好的窗明几净呢?
![]() |
客厅
![]() |
卫生间的下水道都是堵着的,水漫金山TAT
![]() |
厨房更是末日般的灾难。
由于实在不好伸脚,在把部分清洁用品卸下后,我打算第一个礼拜还是住在家里,忍受每日3h+的通勤折磨。
合租屋,包括大学寝室的乱糟是很常见的情况,不仅常见,更是“合理”的,在混乱环境中生活的合租者或者室友们,其实都不自觉却不约而同地作了最优选择。
这种情况可以称为“公地悲剧”,原指牧民在公共草地上放羊,每多养一只羊,牧民能够增加收入但同时羊会对草地造成破坏。如果牧民绝对理性,只考虑自己收益最大化,结果是每个牧民都会选择尽可能多地放羊,由于过渡放牧,草地快速退化,最终造成“悲剧”。[1]
公地悲剧发生的原因是草地作为一种可供所有牧民免费使用的“公共品”,对每个牧民而言都有使用权,同时都无权阻止他人使用。尽管每个牧民都知道羊太多的后果,但都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生活中包括滥砍滥伐,城市垃圾乱扔,工业及生活污水对河流的污染等等,都是类似的情形。合租公寓在我入住之前的三个住户,对于公共区域都选择了使用但不打扫,对他们各自而言公共区域的使用成本最低,但最后却导致了三人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
也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理解这个现象。关于博弈论最著名的模型是“囚徒困境”,这个模型太过有名不再赘述,留个链接[2]。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囚徒困境”,就是:“两个人都作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最终的结果却是共输。” 囚徒困境是非合作博弈形成纳什均衡的一个典型例子,对于多方博弈同样有上述的结论,也就是:”每个人都最大化地利己,最终结果并不对群体最有利。”容易想见一个典故:“三个和尚没水喝”——每个和尚都选择等待另外两个和尚抬水(从而自己可以零成本免费喝水),最后却导致三个和尚都喝不到水。
为什么每个人都做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结果却不是群体最优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的策略不是独立的,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经济学上管这个叫行为的“外部性”。囚徒困境中,每个犯人是否认罪会影响另一个的判决结果;三个和尚在一起,每个和尚的选择也会影响最终是否有人去挑水;公寓出租屋里,每个人都用“管杀不管埋”的生活态度,造成屋子无人打扫的结果;公共交通中,不遵守交通法规时,如果没有被处罚,可以给违反者带来很高的收益----闯红灯,横穿马路都可以节约时间,但是当选择不遵守的人达到一定数量时(累积的“外部性”带来的损伤超过违反交通法规带来的收益),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每个人,包括违反者自身,比如由于抢道和闯红灯者太多以至于造成加塞,那么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会被堵车,交规违反者最终得不到便宜。
个人的行为对他人影响未必都是负面的,也会有好的影响。因此“外部性”也是有正负的,如果对他人影响是好的,这种“外部性”称为正外部性;反之为负外部性。在囚徒困境或者公地悲剧等情形里,最优策略的外部性都是负的。
集体生活中,由于人与人在一起共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一伙人约好了一起去踢球,到了球场发现没人带球(因为带球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花钱买球以及携带不便);办公室的公共区域和公共物品的使用混乱也与之类似。
我们一定不希望这样的事件常常发生!就会产生各种解决的办法,解决的思路就是破坏困境与悲剧的前设:
既然形成困境的条件之一是双方非合作,那么双方合作,订立合约且形成互信,就可以改变局面;
如果当事人不是完全理性的,也可以改变这个局面,比如三个和尚里有一个很勤劳,那么他可以主动挑水,哪怕分一桶给另两个,自己也能够喝到一桶不至于渴死;
在公共管理中,我们会提倡正外部性的行为,抑制负外部性的行为:比如大家约好靠右行驶,约好不超速不抢道,同时可以对负外部性的行为实施处罚,比如订立规则处罚抢道闯红灯者,对违规者造成比之收益更高的成本。
最后,回到我的合租屋里:
我抽空找了同屋另两个租户谈了谈,发现其实两个小伙儿人都挺好,只是相对内向,不擅内务;
回头又跟物业取得了联系,园区优租房需要公司参与三方签署租约,因此不文明住户有通报单位甚至被驱逐的风险,顺利找到了“最优解”的付诸成本;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我自己不作“最优”的选择,在下班与周末时抽空撸起袖口,带着各类洁具和工具一番捯饬,很快屋子就有了点模样嘛:
![]() |
客厅
![]() |
卫生间的地面用刮刀整个铲了一遍。。。
近来常会忆起一段童年时代的熟悉旋律:幸福的生活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
【1】"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Garrett Hardin,Science, 162(1968):1243-1248
【2】http://dwz.cn/3LMyqh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