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小红花,不和你玩
《十二怒汉》是个很有趣的故事,我不但看过电影,还看过话剧。
十二位陪审团成员在一间封闭的屋子里讨论一桩谋杀案是否成立。谋杀案的被告是个十八岁的男孩,他被指控杀死自己的父亲,而且看起来人证物证俱全。
十二位陪审员必须得出一致结论,男孩的罪名是否成立。如果成立,男孩将被执行死刑。如果不成立,那么也要根据现有证供提出合理的怀疑。
一开始,十二人中有十一人斩钉截铁地认定男孩有罪,只有一名建筑师觉得此案有蹊跷。而经过长时间的辩论,电影的结局是,十二位陪审员全部裁定男孩无罪。
一头一尾,截然不同。真是神反转的经典案例。
看起来证据确凿,所以就判定有罪,这似乎是最简便的处理方法,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这样做毫不费力,所以,管他呢。
建筑师在开始就有怀疑,但是面对十一个人集体投来的质询的眼神,作为少数派,他战战兢兢。他小心翼翼地提出再来一轮无记名投票,因为许多人在公开投票的时候很可能都是随大流。
如果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其他十一个人还是赞成男孩有罪,那么他决定也和大家保持一致,尽管他并不认同。
在讨论的过程中,一个个人逐渐开始赞成男孩无罪,无罪派成了多数派;而原来赞成有罪的人,俨然变成了少数派。于是,少数派面对强大的多数派,垂死挣扎。最后在精神快要崩溃的情况下,投了无罪的票。
对这个故事的意义,有多种解读。而我看到的是,从众心理。少数派是被孤立的,只有站到多数派的队伍里,才不会承受异样的目光,才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站队最容易,抬腿就行,不用动脑筋。动脑筋判断是非对错,太累。
小事情上,人们喜欢随大流。大是大非上,人们更喜欢随大流。因为这类事情往往更敏感,而万一不和大家站在一起,很容易成为非我族类。
非我族类,千夫所指,被排斥,好可怕。
所以,一旦有大事发生,朋友圈就会惊人地一致性地刷屏,就连看法也是惊人的一致。而且这种看法,基本上呈简单粗暴型,几乎是一言不合就要朝少数派动手。
可是,大是大非的问题,通常也会很复杂呀,只不过我们不自觉地将其简化了而已。我们喜欢接受非黑即白的道理。
这几天的南海问题,有多少人能说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有多少人已搞明白历史渊源、起承转合。
不过,这都不要紧。表决心才是最重要的,站队才是最重要的,和大家保持一致,才是最重要的。多么简单明了。快快快。我要让微信上的好友,从领导到房产中介,都知道我爱国。
人云亦云。落后就要挨打。
南海当然是我们的,这很简单。但是,处理南海问题,这很复杂。岂能靠老百姓在朋友圈转发几条新闻和图片就决定怎么做?
那些叫嚣打仗的人,你是不怕死,但是你真的确定要主动开战吗?除了战争,就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中学政治课怎么说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
说句难听的话,看热闹不怕事大。
急于表态,往往并不能显示自己的热情和聪明,倒很容易暴露自己的冲动和无知。
想起小时候,老师发明了小红花制度。哪位同学表现得好,就奖励小红花。一开始,只有几个人得到小红花,大多数人无所谓。可是后来,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有了小红花,就连最调皮的孩子,上课也会努力坐直手放背后一动不动,只为一朵小红花。
因为全班小朋友的胸前,都有一朵小红花,红啊红,只剩你没有,那滋味,真难受。
在孩子的眼中,这几乎等同于被全世界抛弃。
为了不被抛弃,我得赶快和大家站一起。站一起就好,其他管不了。
这位老师简直是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双重专家。
说起来,小红花倒是小事,但是全班性地欺负某个孩子则是大事。
似乎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倒霉蛋。开始是少数人不和他玩,然后,这少数人会变得越来越多。当少数派成为多数派,剩下的人也不敢再和倒霉蛋玩了。因为他们同样害怕被抛弃。
为了不被抛弃,他们只能和多数派一起违心地欺负倒霉蛋,从而也变成多数派。至于可怜的倒霉蛋,他早就被孤立了,是弱者,毫无反抗之力。
那么,努力成为大多数,有意识地孤立少数,这到底是从众心理,还是人性中的一种恶。
十二位陪审团成员在一间封闭的屋子里讨论一桩谋杀案是否成立。谋杀案的被告是个十八岁的男孩,他被指控杀死自己的父亲,而且看起来人证物证俱全。
十二位陪审员必须得出一致结论,男孩的罪名是否成立。如果成立,男孩将被执行死刑。如果不成立,那么也要根据现有证供提出合理的怀疑。
一开始,十二人中有十一人斩钉截铁地认定男孩有罪,只有一名建筑师觉得此案有蹊跷。而经过长时间的辩论,电影的结局是,十二位陪审员全部裁定男孩无罪。
一头一尾,截然不同。真是神反转的经典案例。
看起来证据确凿,所以就判定有罪,这似乎是最简便的处理方法,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这样做毫不费力,所以,管他呢。
建筑师在开始就有怀疑,但是面对十一个人集体投来的质询的眼神,作为少数派,他战战兢兢。他小心翼翼地提出再来一轮无记名投票,因为许多人在公开投票的时候很可能都是随大流。
如果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其他十一个人还是赞成男孩有罪,那么他决定也和大家保持一致,尽管他并不认同。
在讨论的过程中,一个个人逐渐开始赞成男孩无罪,无罪派成了多数派;而原来赞成有罪的人,俨然变成了少数派。于是,少数派面对强大的多数派,垂死挣扎。最后在精神快要崩溃的情况下,投了无罪的票。
对这个故事的意义,有多种解读。而我看到的是,从众心理。少数派是被孤立的,只有站到多数派的队伍里,才不会承受异样的目光,才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站队最容易,抬腿就行,不用动脑筋。动脑筋判断是非对错,太累。
小事情上,人们喜欢随大流。大是大非上,人们更喜欢随大流。因为这类事情往往更敏感,而万一不和大家站在一起,很容易成为非我族类。
非我族类,千夫所指,被排斥,好可怕。
所以,一旦有大事发生,朋友圈就会惊人地一致性地刷屏,就连看法也是惊人的一致。而且这种看法,基本上呈简单粗暴型,几乎是一言不合就要朝少数派动手。
可是,大是大非的问题,通常也会很复杂呀,只不过我们不自觉地将其简化了而已。我们喜欢接受非黑即白的道理。
这几天的南海问题,有多少人能说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有多少人已搞明白历史渊源、起承转合。
不过,这都不要紧。表决心才是最重要的,站队才是最重要的,和大家保持一致,才是最重要的。多么简单明了。快快快。我要让微信上的好友,从领导到房产中介,都知道我爱国。
人云亦云。落后就要挨打。
南海当然是我们的,这很简单。但是,处理南海问题,这很复杂。岂能靠老百姓在朋友圈转发几条新闻和图片就决定怎么做?
那些叫嚣打仗的人,你是不怕死,但是你真的确定要主动开战吗?除了战争,就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中学政治课怎么说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
说句难听的话,看热闹不怕事大。
急于表态,往往并不能显示自己的热情和聪明,倒很容易暴露自己的冲动和无知。
想起小时候,老师发明了小红花制度。哪位同学表现得好,就奖励小红花。一开始,只有几个人得到小红花,大多数人无所谓。可是后来,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有了小红花,就连最调皮的孩子,上课也会努力坐直手放背后一动不动,只为一朵小红花。
因为全班小朋友的胸前,都有一朵小红花,红啊红,只剩你没有,那滋味,真难受。
在孩子的眼中,这几乎等同于被全世界抛弃。
为了不被抛弃,我得赶快和大家站一起。站一起就好,其他管不了。
这位老师简直是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双重专家。
说起来,小红花倒是小事,但是全班性地欺负某个孩子则是大事。
似乎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倒霉蛋。开始是少数人不和他玩,然后,这少数人会变得越来越多。当少数派成为多数派,剩下的人也不敢再和倒霉蛋玩了。因为他们同样害怕被抛弃。
为了不被抛弃,他们只能和多数派一起违心地欺负倒霉蛋,从而也变成多数派。至于可怜的倒霉蛋,他早就被孤立了,是弱者,毫无反抗之力。
那么,努力成为大多数,有意识地孤立少数,这到底是从众心理,还是人性中的一种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