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好翻译
怎样成为一名好翻译——这不仅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同时也是从业者需要经常思考和叩问的话题。如同其他任何领域一样,翻译行业从来不乏方法论与经验谈,但又不同于其他领域,它对从业者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 -- 几乎每一位译者都知道需要先掌握另一门语言的使用技能,再了解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最后通过大量地实践与训练将语言正确地使用在适当的文化背景或专业体系下。但是,就像《后会无期》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所讲,“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能将翻译这件事做好的似乎永远是少数,目前国内的绝大部分译者(无论从翻译水准还是报酬水准上)都卡在了技术工人的层次上。怎样将语言所承载的“意”精准甚至华彩格外地传达?小部分的优秀译者与大部分的翻译技工之区别关键点在哪儿?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笔者将从这个问题出发,浅谈一下高级译者所共同具备的——“大文化”。
首先,说个常态。
拿国内译者最常接触的英中翻译来讲,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或买到的很多译制书籍中,总会发现大量的中译文都带有明显的英语语言特点。单纯从传递信息角度来看,文意梗概大多数时候都能做到“没错”,但往往却将正常中文该有的“质感”都失去了。作为翻译工作的“产品”——语言文字,准确性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但真正上乘的产品不应仅仅止步于此,还应具备语言该有的美感,并且同时还能提升信息的传递效率以及发挥出文字的影响力。
可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例句中原译和改译的区别。
【Source】The strong walls of the castle served as a good defense against the attackers.
【Translation】那城堡的坚固城墙充当了抵御进攻者的良好防御物。
【Polished】那座城堡的城墙很坚固,在敌人的进攻中起了很好的防御作用。
【Source】 The term XXX Company used to describe how it made money was RevPar, for revenue per available room, a combination of occupancy and room rate.
【Translation】XXX Company 将描述如何盈利的术语叫作 RevPar,即每间可销售房收入,是入住率及房价的结合。
【Polished】XXX Company 使用 RevPar 一词来衡量经营业绩,即每间可供客房的收入,由入住率和房价共同决定。
上述问题,在很多大型外企官方网站上的产品宣传语也经常出现。比如,2015年,苹果公司发布 iPhone 6 和 iPhone 6 Plus 时,苹果大陆官网将产品的主打宣传口号“Bigger than bigger”译成“比更大还更大”,使苹果公司遭到了各种调侃,后来苹果大陆官网才悄悄改成和香港官网一样的宣传语“岂止于大”。对于一家企业来讲,这无疑会使企业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相信苹果公司绝对不会是使用了“临时工”进行的网站内容本地化才出现的这种问题,更不会因为预算紧张而找了质量拙劣的语言供应商,这其实就是在国内的翻译市场中非常常见的现象而已。
根据过往经验,笔者发现,大部分停只留在“技工”层面的译员并不是因为入行时间太短而没有经验,很多老译员也是如此;也不是因为英文基础不够好,很多还是知名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的;更不是因为没有海外留学或生活背景,事实上很多都有;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 没有读书的习惯。对于没有“煮字”兴趣的译员,即使通过工作积累了技巧很多,但最终呈现出来的译文仍然问题不少。导致这个结果,不是中文没学好,也不是英文没学到,根本原因是缺少对语言最重要、最敏感的“大文化”。相对于从业技术这个较窄范围的“小文化”,“大文化”代表着一个人的全部文化底蕴、阅读积累与思考沉淀。在“大文化”前提下运营的公司往往都是有着悠久历史、有着时代故事,有着强烈的企业风格与企业文化,而在“大文化”背景下工作的译者才能将语言信息精准、富有质感地呈现出来。而这才是优秀的译者。
回归话题本身。怎样成为一名好翻译?笔者认为,阅读很重要。
人类的大脑中,有一个区域就专门管理语言的,这个区域需要经常去“锻炼”,才会保持对语言的一个敏感程度。而最好的锻炼方法自然就是多用美好的语言文字去“刺激”它,多读书,学会用更加精准的文字以及更为优美的语言结构来遣词造句,表达头脑中的抽象思维,并由此提升自己的“大文化”。好的翻译方式就是,先去读懂原语言,再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你所读懂的“意”。逐字逐句地对照翻译大多数时候得到的都只能是蹩脚的译文。
多读书,才是成为一名好翻译的关键。如果侧重做英中翻译,假设你对英文的理解基本没什么障碍了,那就多读做中文书,反之亦然。
莱诺译语专业翻译公司 (rhinobridge.com) 致力成为翻译服务行业的语言工匠,愿与大家同阅读、共进步。
更多翻译视角与经验分享,请访问莱诺译语 Rhinobridge 官方博客 http://rhinobridge.com/zh-hans/blog/
首先,说个常态。
拿国内译者最常接触的英中翻译来讲,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或买到的很多译制书籍中,总会发现大量的中译文都带有明显的英语语言特点。单纯从传递信息角度来看,文意梗概大多数时候都能做到“没错”,但往往却将正常中文该有的“质感”都失去了。作为翻译工作的“产品”——语言文字,准确性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但真正上乘的产品不应仅仅止步于此,还应具备语言该有的美感,并且同时还能提升信息的传递效率以及发挥出文字的影响力。
可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例句中原译和改译的区别。
【Source】The strong walls of the castle served as a good defense against the attackers.
【Translation】那城堡的坚固城墙充当了抵御进攻者的良好防御物。
【Polished】那座城堡的城墙很坚固,在敌人的进攻中起了很好的防御作用。
【Source】 The term XXX Company used to describe how it made money was RevPar, for revenue per available room, a combination of occupancy and room rate.
【Translation】XXX Company 将描述如何盈利的术语叫作 RevPar,即每间可销售房收入,是入住率及房价的结合。
【Polished】XXX Company 使用 RevPar 一词来衡量经营业绩,即每间可供客房的收入,由入住率和房价共同决定。
上述问题,在很多大型外企官方网站上的产品宣传语也经常出现。比如,2015年,苹果公司发布 iPhone 6 和 iPhone 6 Plus 时,苹果大陆官网将产品的主打宣传口号“Bigger than bigger”译成“比更大还更大”,使苹果公司遭到了各种调侃,后来苹果大陆官网才悄悄改成和香港官网一样的宣传语“岂止于大”。对于一家企业来讲,这无疑会使企业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相信苹果公司绝对不会是使用了“临时工”进行的网站内容本地化才出现的这种问题,更不会因为预算紧张而找了质量拙劣的语言供应商,这其实就是在国内的翻译市场中非常常见的现象而已。
根据过往经验,笔者发现,大部分停只留在“技工”层面的译员并不是因为入行时间太短而没有经验,很多老译员也是如此;也不是因为英文基础不够好,很多还是知名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的;更不是因为没有海外留学或生活背景,事实上很多都有;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 没有读书的习惯。对于没有“煮字”兴趣的译员,即使通过工作积累了技巧很多,但最终呈现出来的译文仍然问题不少。导致这个结果,不是中文没学好,也不是英文没学到,根本原因是缺少对语言最重要、最敏感的“大文化”。相对于从业技术这个较窄范围的“小文化”,“大文化”代表着一个人的全部文化底蕴、阅读积累与思考沉淀。在“大文化”前提下运营的公司往往都是有着悠久历史、有着时代故事,有着强烈的企业风格与企业文化,而在“大文化”背景下工作的译者才能将语言信息精准、富有质感地呈现出来。而这才是优秀的译者。
回归话题本身。怎样成为一名好翻译?笔者认为,阅读很重要。
人类的大脑中,有一个区域就专门管理语言的,这个区域需要经常去“锻炼”,才会保持对语言的一个敏感程度。而最好的锻炼方法自然就是多用美好的语言文字去“刺激”它,多读书,学会用更加精准的文字以及更为优美的语言结构来遣词造句,表达头脑中的抽象思维,并由此提升自己的“大文化”。好的翻译方式就是,先去读懂原语言,再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你所读懂的“意”。逐字逐句地对照翻译大多数时候得到的都只能是蹩脚的译文。
多读书,才是成为一名好翻译的关键。如果侧重做英中翻译,假设你对英文的理解基本没什么障碍了,那就多读做中文书,反之亦然。
莱诺译语专业翻译公司 (rhinobridge.com) 致力成为翻译服务行业的语言工匠,愿与大家同阅读、共进步。
更多翻译视角与经验分享,请访问莱诺译语 Rhinobridge 官方博客 http://rhinobridge.com/zh-hans/blog/
![]() |
Read more-Rhinobrid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