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行记之布达佩斯
一直以来,布达佩斯的美丽是写在书里,印在明信片上的。而今,当我走进它,慢慢揭开它美丽的面纱,我发现,它的美丽不是图片上的五光十色,也不是书里面的景色宜人,它是一座沉睡了百年城池,它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坐落着百年间的美丽。
6月的布达佩斯是sunny and windy 的,但早晚还是微微有些凉意,偶尔还会下阵小雨,临窗望去,清晨的ISBELLUTR大街显得有些寂寥,行人很少,偶尔有两部电车前后交错而过,对面窗台上的鸽子悠然自得的踱来踱去,街道两边的店铺里的灯亮着,映着蒙蒙细雨,感觉整条街道好像还在睡着,等着那一阵阵悠扬的琴声把它叫醒。
我住的是个百年老宅,有三趟楼梯的院子,每层5户人家,一共有5层,应该有近30户住在这个院子里。
我的房东是个匈牙利大叔,50岁左右,为人热情,通情达理,而且会说英语。在匈牙利由于历史的原因,一般50岁以上的普通匈牙利人基本不太会说英语。这个大叔可不是,他还说的蛮溜的。第一天我们在楼下等他来拿钥匙,由于外面下雨,我们站到了院子里,他开门进来,一见到我们便热情的张开双臂,大大声的说着“Hello”小跑过来,给我们两个女生一个大大的拥抱,嘴里一面不停的说”Well come,nice to meet you”..一面递上一大盒新鲜甜美的樱桃。
匈牙利人很友好,他们热情、好客,随处可见他们的笑脸。如果你拿着地图迷惑的站在街头,很快就会有人过来问你是否需要帮助。且从整体上看,匈牙利人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街头巷尾很少看到邋遢的犀利哥,从他们微笑的眼神里,可以感受到内心臻存的美好。
匈牙利人平时的生活是非常安静的,来去都是静悄悄的,这一点倒是像足了他们的祖先,悄悄的来,悄悄的去。
早晨,穿着整齐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安安静静的规规矩矩的走去上学堂。这个楼里有大大小小10几个小孩,但从未听到大声的哭笑和打闹的声音。偶尔看到他们出入,见到陌生人小的孩子腼腆的笑笑,大一些的会说声“hi”。
院子是安静的,街道也是安静的,有时候觉得他们好像担心太过嘈杂的声音会打扰那些蛰伏了百年的生灵。。。。
在那些安静的晨昏里,我喜欢趴在窗台上,看着院子里安静的出出入入的当地人,那些昂首挺胸旁若无人的踱步的鸽子,感觉着一丝丝威风拂过面颊,偶尔还会有些花果的香味,听着不知从哪个窗口飘出的悠扬的钢琴声,感觉时间好像都停止了似的,我想象着那弹琴的一定是一双轻灵的小手,那跳动的音符就像羽毛,撩拨着久远的往事。人,便觉着醉了。。。
第一次趴在窗前的时候真的有些恍惚,那一刻,仿佛回到东北,那遥远的童年,那些哥特式的建筑,浑圆的穹顶。。。对面高大结实的木制窗框,树叶摇曳的坚实砖墙,泛着深黑的青砖地面,游曳在空气里的炒洋葱的香味,白色的纱窗后面躲闪着的天真的眸子,都裹在任那白色窗纱里随风飘啊飘。。。。。。恍惚如隔世。
行走在百年的建筑之间,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深沉与厚重,这个城市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上个世纪的作品,随便一座建筑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有些外墙已经残破脱落,但基础依然结实,稍作修葺就变成一栋漂亮的建筑。他们不知道被修葺过多少次,在这些砂石的缝隙之间,不知收藏了多少往事,那些曾经的惊心动魄和安宁静好的岁月都一起沉淀着、沉淀着,慢慢的,就变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战争走过了,浩劫走过了,辉煌也走过了,它们依然坚实的驻守在这块土地上。建筑是有生命的,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把耳朵贴近这些建筑,在这些涂满历史记忆的砖石里,能够听到百年前的那些声音呢?
在我住的地方在和著名的安德拉什大街交汇处不远,有一个镶嵌在建筑里的雕像,下面的碑印写着1914-1918.,这应该是纪念一战的雕塑。一个战士举着战刀号召他的伙伴们去冲锋陷阵,他就这样挥着手臂,一挥就是100年。
自由和和平的前身鲜血与战争,对于生命与人性的思考是人类永无休止的论题不过,有一个地方可以解释,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就是有名的“恐怖之屋”博物馆。当你迈进这座博物馆大门的时候,你会为它的主题感到震惊,而当年走出博物馆你会为你看到的感到震惊。里面禁止拍照。
在这座建筑的外墙上贴满了被迫害致死的人头像。整个建筑是灰黑色的,门前还有一堵铁链墙,昭示着那曾籍人民的名义犯下的罪恶。是为了缅怀也是警示。。。
任何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会有不堪回首的过往,痛定思痛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敢于直面过去,对一个人来说不容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本质上是颠覆和否定,这个博物馆让我觉得马拉尔民族是个勇敢的民族,因为,它肯去承认,肯去反思。它肯用悲悯的目光回望无辜是生灵。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加令人敬畏。在让我想起北岛的一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座右铭。。。
英雄广场,是一个任何匈牙利人面对中国人的时候都避不开的地方。走进英雄广场,历史会不容分说的把我们带回到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我们的战国时期。
很多匈牙利人认为自己是东方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就是匈奴,于是关于匈牙利与匈奴的关系便成了几个世纪以来争论不休、无法定论的课题,在 2005年,有2500个匈牙利人上书国会,要求官方承认匈奴族的合法地位。他们认为匈牙利人的祖先就是匈奴人,由于长久以来和欧洲不同的种族通婚,繁衍生息历史上才诞生了马拉尔民族。而他们真正的祖先来自东方。请求虽然被驳回,但是他们表示不扬名立世、昭告祖先誓不罢休。不过看着这些人的装束和打扮倒是和我们的蒙古族人的打扮比较相像。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我们先说说匈奴在欧洲的故事。
那是公元4世纪中期。
当年欧洲的大v哥特族的男女老少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睡觉的时候,一伙身穿胡服的人冲进了他们的城池,烧了他们的房屋、掠夺他们的财物,戗杀了他们的亲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人,就连最有智慧的老者也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他们窄袖短装,皮靴皮带,头戴羽冠,骑着高头骏马,穿着银质的铠甲,左手撘弓,右手持剑,骁勇无比,势如破竹。等他们清醒过来的时候,那胡服之人瞬间已成为了他们的主宰,这个人便是匈奴帝国的大单于卢加。
就这样,他们骑着战马,拿着强弩弯刀攻陷了哥特,攻陷了日耳曼,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征战,他们把战火燃到了欧洲的经济文化中心罗马。这时,欧洲人才转回神来,想知道这股神秘力量到底来自何方。可是直到18世纪,法国人冯秉正才在朱熹的《通鉴纲目》找到一些线索,于是,故事的场景就回到了中国的战国时期,那时正是匈奴人进入汉历史的开始。
根据我国《史记》 《汉书》 《后汉书》等历史记载,匈奴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1世纪(东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30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为二部:南下归附汉朝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汉的和帝联手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西迁,从此在中国人的视野中消失。与此同时,西方出现了匈奴人的身影,从此拉开了匈奴人横扫西方、兴族建国的大幕。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故事。
很快,匈奴帝国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阿提拉是匈奴帝国最杰出的大单于。在他的率领下,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对匈奴的恐惧之中,公元5世纪,匈奴王阿提拉被称为“上帝之鞭”。直到现在,“阿提拉”这个名字也是匈牙利男子喜欢用的名字。
这个强大的匈奴帝国统治的时间并不长,就在阿提拉准备纵横欧洲的时候,上帝向他伸出了死亡之手。公元453年匈奴王阿提拉暴卒,帝国也随着阿提拉的生命一起沉寂了,顷刻间消失的杳无声息。
时光的隧道迅速的穿过了500年,公元9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支来自乌拉尔山的游牧民族,,他们发动战争,攻城陷地,骁勇善战,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衣着打扮乃至于武器都和当年的匈奴人极为相似,而且,他们当中有很多令欧洲人不寒而栗的名字--阿提拉...
这支民族在领袖阿尔帕德的带领下,联合7个部落的首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入侵了欧洲中部多瑙河中游(现匈牙利)。公元1000年,阿尔帕德的后人伊斯特万建立了匈牙利王国。如今这位推行天主教的开国皇帝的塑像肃立站在王宫山上,横刀立马,傲视西方。孤独且伟岸。让人不由想起苏子的一句:高处不胜寒。
远者远矣,历史的车轮飞快的转到19世纪,匈牙利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1000了,1898年为纪念祖先们东征西战、艰苦卓绝的历史,匈牙利人在首都布达佩斯修建了这座由7位古代骑士组成的精美的青铜群像的纪念碑,并把历代为匈牙利建立功勋的国王的雕像竖立两边,号称“英雄广场”。让为这块土地而战的英雄们恒久的守望他们的国土。
当你站在安德拉什大街东望,第一眼就会看到阿尔帕德率领的他的英雄们扬鞭布达策马,马头向西,勇往无前的缓缓而来,他们表情坚毅、面容刚朗、目光如炬历经了浩劫与苦难的马拉尔民族的先驱们,早已经他们把坚毅和勇猛已经根植在这片土地。愿他们的目光如利剑穿透历史,看尽西方,美丽的欧洲之心---Hungary,祝你好运!
6月的布达佩斯是sunny and windy 的,但早晚还是微微有些凉意,偶尔还会下阵小雨,临窗望去,清晨的ISBELLUTR大街显得有些寂寥,行人很少,偶尔有两部电车前后交错而过,对面窗台上的鸽子悠然自得的踱来踱去,街道两边的店铺里的灯亮着,映着蒙蒙细雨,感觉整条街道好像还在睡着,等着那一阵阵悠扬的琴声把它叫醒。
我住的是个百年老宅,有三趟楼梯的院子,每层5户人家,一共有5层,应该有近30户住在这个院子里。
我的房东是个匈牙利大叔,50岁左右,为人热情,通情达理,而且会说英语。在匈牙利由于历史的原因,一般50岁以上的普通匈牙利人基本不太会说英语。这个大叔可不是,他还说的蛮溜的。第一天我们在楼下等他来拿钥匙,由于外面下雨,我们站到了院子里,他开门进来,一见到我们便热情的张开双臂,大大声的说着“Hello”小跑过来,给我们两个女生一个大大的拥抱,嘴里一面不停的说”Well come,nice to meet you”..一面递上一大盒新鲜甜美的樱桃。
匈牙利人很友好,他们热情、好客,随处可见他们的笑脸。如果你拿着地图迷惑的站在街头,很快就会有人过来问你是否需要帮助。且从整体上看,匈牙利人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街头巷尾很少看到邋遢的犀利哥,从他们微笑的眼神里,可以感受到内心臻存的美好。
匈牙利人平时的生活是非常安静的,来去都是静悄悄的,这一点倒是像足了他们的祖先,悄悄的来,悄悄的去。
早晨,穿着整齐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安安静静的规规矩矩的走去上学堂。这个楼里有大大小小10几个小孩,但从未听到大声的哭笑和打闹的声音。偶尔看到他们出入,见到陌生人小的孩子腼腆的笑笑,大一些的会说声“hi”。
院子是安静的,街道也是安静的,有时候觉得他们好像担心太过嘈杂的声音会打扰那些蛰伏了百年的生灵。。。。
在那些安静的晨昏里,我喜欢趴在窗台上,看着院子里安静的出出入入的当地人,那些昂首挺胸旁若无人的踱步的鸽子,感觉着一丝丝威风拂过面颊,偶尔还会有些花果的香味,听着不知从哪个窗口飘出的悠扬的钢琴声,感觉时间好像都停止了似的,我想象着那弹琴的一定是一双轻灵的小手,那跳动的音符就像羽毛,撩拨着久远的往事。人,便觉着醉了。。。
第一次趴在窗前的时候真的有些恍惚,那一刻,仿佛回到东北,那遥远的童年,那些哥特式的建筑,浑圆的穹顶。。。对面高大结实的木制窗框,树叶摇曳的坚实砖墙,泛着深黑的青砖地面,游曳在空气里的炒洋葱的香味,白色的纱窗后面躲闪着的天真的眸子,都裹在任那白色窗纱里随风飘啊飘。。。。。。恍惚如隔世。
行走在百年的建筑之间,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深沉与厚重,这个城市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上个世纪的作品,随便一座建筑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有些外墙已经残破脱落,但基础依然结实,稍作修葺就变成一栋漂亮的建筑。他们不知道被修葺过多少次,在这些砂石的缝隙之间,不知收藏了多少往事,那些曾经的惊心动魄和安宁静好的岁月都一起沉淀着、沉淀着,慢慢的,就变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战争走过了,浩劫走过了,辉煌也走过了,它们依然坚实的驻守在这块土地上。建筑是有生命的,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把耳朵贴近这些建筑,在这些涂满历史记忆的砖石里,能够听到百年前的那些声音呢?
在我住的地方在和著名的安德拉什大街交汇处不远,有一个镶嵌在建筑里的雕像,下面的碑印写着1914-1918.,这应该是纪念一战的雕塑。一个战士举着战刀号召他的伙伴们去冲锋陷阵,他就这样挥着手臂,一挥就是100年。
自由和和平的前身鲜血与战争,对于生命与人性的思考是人类永无休止的论题不过,有一个地方可以解释,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就是有名的“恐怖之屋”博物馆。当你迈进这座博物馆大门的时候,你会为它的主题感到震惊,而当年走出博物馆你会为你看到的感到震惊。里面禁止拍照。
在这座建筑的外墙上贴满了被迫害致死的人头像。整个建筑是灰黑色的,门前还有一堵铁链墙,昭示着那曾籍人民的名义犯下的罪恶。是为了缅怀也是警示。。。
任何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会有不堪回首的过往,痛定思痛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敢于直面过去,对一个人来说不容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本质上是颠覆和否定,这个博物馆让我觉得马拉尔民族是个勇敢的民族,因为,它肯去承认,肯去反思。它肯用悲悯的目光回望无辜是生灵。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加令人敬畏。在让我想起北岛的一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座右铭。。。
英雄广场,是一个任何匈牙利人面对中国人的时候都避不开的地方。走进英雄广场,历史会不容分说的把我们带回到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我们的战国时期。
很多匈牙利人认为自己是东方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就是匈奴,于是关于匈牙利与匈奴的关系便成了几个世纪以来争论不休、无法定论的课题,在 2005年,有2500个匈牙利人上书国会,要求官方承认匈奴族的合法地位。他们认为匈牙利人的祖先就是匈奴人,由于长久以来和欧洲不同的种族通婚,繁衍生息历史上才诞生了马拉尔民族。而他们真正的祖先来自东方。请求虽然被驳回,但是他们表示不扬名立世、昭告祖先誓不罢休。不过看着这些人的装束和打扮倒是和我们的蒙古族人的打扮比较相像。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我们先说说匈奴在欧洲的故事。
那是公元4世纪中期。
当年欧洲的大v哥特族的男女老少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睡觉的时候,一伙身穿胡服的人冲进了他们的城池,烧了他们的房屋、掠夺他们的财物,戗杀了他们的亲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人,就连最有智慧的老者也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他们窄袖短装,皮靴皮带,头戴羽冠,骑着高头骏马,穿着银质的铠甲,左手撘弓,右手持剑,骁勇无比,势如破竹。等他们清醒过来的时候,那胡服之人瞬间已成为了他们的主宰,这个人便是匈奴帝国的大单于卢加。
就这样,他们骑着战马,拿着强弩弯刀攻陷了哥特,攻陷了日耳曼,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征战,他们把战火燃到了欧洲的经济文化中心罗马。这时,欧洲人才转回神来,想知道这股神秘力量到底来自何方。可是直到18世纪,法国人冯秉正才在朱熹的《通鉴纲目》找到一些线索,于是,故事的场景就回到了中国的战国时期,那时正是匈奴人进入汉历史的开始。
根据我国《史记》 《汉书》 《后汉书》等历史记载,匈奴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1世纪(东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30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为二部:南下归附汉朝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汉的和帝联手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西迁,从此在中国人的视野中消失。与此同时,西方出现了匈奴人的身影,从此拉开了匈奴人横扫西方、兴族建国的大幕。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故事。
很快,匈奴帝国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阿提拉是匈奴帝国最杰出的大单于。在他的率领下,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对匈奴的恐惧之中,公元5世纪,匈奴王阿提拉被称为“上帝之鞭”。直到现在,“阿提拉”这个名字也是匈牙利男子喜欢用的名字。
这个强大的匈奴帝国统治的时间并不长,就在阿提拉准备纵横欧洲的时候,上帝向他伸出了死亡之手。公元453年匈奴王阿提拉暴卒,帝国也随着阿提拉的生命一起沉寂了,顷刻间消失的杳无声息。
时光的隧道迅速的穿过了500年,公元9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支来自乌拉尔山的游牧民族,,他们发动战争,攻城陷地,骁勇善战,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衣着打扮乃至于武器都和当年的匈奴人极为相似,而且,他们当中有很多令欧洲人不寒而栗的名字--阿提拉...
这支民族在领袖阿尔帕德的带领下,联合7个部落的首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入侵了欧洲中部多瑙河中游(现匈牙利)。公元1000年,阿尔帕德的后人伊斯特万建立了匈牙利王国。如今这位推行天主教的开国皇帝的塑像肃立站在王宫山上,横刀立马,傲视西方。孤独且伟岸。让人不由想起苏子的一句:高处不胜寒。
远者远矣,历史的车轮飞快的转到19世纪,匈牙利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1000了,1898年为纪念祖先们东征西战、艰苦卓绝的历史,匈牙利人在首都布达佩斯修建了这座由7位古代骑士组成的精美的青铜群像的纪念碑,并把历代为匈牙利建立功勋的国王的雕像竖立两边,号称“英雄广场”。让为这块土地而战的英雄们恒久的守望他们的国土。
当你站在安德拉什大街东望,第一眼就会看到阿尔帕德率领的他的英雄们扬鞭布达策马,马头向西,勇往无前的缓缓而来,他们表情坚毅、面容刚朗、目光如炬历经了浩劫与苦难的马拉尔民族的先驱们,早已经他们把坚毅和勇猛已经根植在这片土地。愿他们的目光如利剑穿透历史,看尽西方,美丽的欧洲之心---Hungary,祝你好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