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定是连环画里人:中国美术馆藏连环画原作精品展侧记
我们这代人其实是读着连环画长大的。
在我们童年的整个八十年代,连环画在自身的历史上虽然已经进入盛极而衰的时期,但是毕竟刚刚繁荣过,所以至今都还记得童年小城的新华书店里有整柜整柜开架的连环画专柜——那时候我们叫“小人书”或者“娃娃书”。当年的定价从七八分钱到一两毛钱不等,所以最初的零花钱只要能少吃几颗糖,我是一定会多买一册小人书的。
不过小时候受到地域和经济原因的限制,导致想完整地读完一整套连环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能有一册算一册,所以我至今偶尔回家乡翻自己的连环画箱子,都不胜唏嘘:各种散本的大荟萃,以及每一本都几乎被翻的稀烂,可见不忍释卷是多么的普遍。如今的连环画基本上都是成套出的,稍微经典点儿的都是早年的再版,后来新绘的版本大抵都惨不忍睹。所以现在书架上那些成套囤积的函装连环画只不过是我童年梦想的一种延续,自然也顺理成章地成了留给女儿最初的收藏:等她再长几岁,就既是作为爸爸童年的纪念,也是她的阅读启蒙了。
因此上一看到“故事绘”——中国美术馆藏连环画原作精品展的海报,就找了个周末自己跑去先睹为快了。
此次中国美术馆共展出61件套,446幅连环画精品原作,不乏很多久负盛名的大师级获奖名作。尽管展区不大,但布置得也还算开阔。一进展厅就是由一册册连环画拼出来的“故事绘”三字,代表着此次展出的主题。左右各两大展厅,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三组。
第一组为民国时期作品。这一组展品在三组中数量最少,但质量极佳。从中国美术馆收藏最早的连环画作品《长恨歌画意》(李毅士1927-1929),到抗战时期的木刻连环画精品《狼牙山五壮士》(彦涵1944),再到张乐平的经典享誉中外的《三毛流浪记》(1947-1949),代表着解放前的高起点。
第二组集中展出的是1963年首届连环画创作评奖和1981年第二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中的获奖作品,其精品数量之多,绝对是建国后两个连环画创作井喷的年代,尤其是五十年代中期作品。其中,王叔晖的《西厢记》(1956)更是我最爱的连环画作品,没有之一,所以也是此次看展我驻足时间最长的一个展区,心水多年,但是和原作如此近距离接触,此前从未奢望,没法不流连忘返。而刘继卣的《闹天宫》(1956)、任率英的《桃花扇》(1956)、卜孝怀的《李逵闹东京》(1954)均是五十年代甚至建国后的最高水准。
第三组主要是改革开放后作品,也是距今最近的一批,有些属于老作者的新尝试,比如贺友直的《朝阳沟》(1979)、华三川的《桃太郎》(1981);有些则是当时的新人新突破,比如高廷智、张省莉的《人生》(1984)、沈尧伊的《地球的红飘带》(1993)等,虽然普遍不如第二组巅峰时期传统和震撼,但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创作风格,都有了很多新意,也是值得一看的。
总体上来说,在美术馆亲临原作一定是要胜过仅仅游弋在小人书的方寸之间的,那种如梦似幻、如沐春风的感觉,除了自我沉醉之外,很多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要想领略,还是得自己来看展。好在画展到8月15日,距今还有一个月才结束,有兴趣的朋友还是可以拖家带口呼朋引伴而来的。此外,展厅还特意布置了连环画的阅读区,逛累了的如果时间富裕,可以没事在那儿翻翻,也算是过把瘾了。
本文首发于头条号虫鱼的艺文世界
在我们童年的整个八十年代,连环画在自身的历史上虽然已经进入盛极而衰的时期,但是毕竟刚刚繁荣过,所以至今都还记得童年小城的新华书店里有整柜整柜开架的连环画专柜——那时候我们叫“小人书”或者“娃娃书”。当年的定价从七八分钱到一两毛钱不等,所以最初的零花钱只要能少吃几颗糖,我是一定会多买一册小人书的。
![]() |
不过小时候受到地域和经济原因的限制,导致想完整地读完一整套连环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能有一册算一册,所以我至今偶尔回家乡翻自己的连环画箱子,都不胜唏嘘:各种散本的大荟萃,以及每一本都几乎被翻的稀烂,可见不忍释卷是多么的普遍。如今的连环画基本上都是成套出的,稍微经典点儿的都是早年的再版,后来新绘的版本大抵都惨不忍睹。所以现在书架上那些成套囤积的函装连环画只不过是我童年梦想的一种延续,自然也顺理成章地成了留给女儿最初的收藏:等她再长几岁,就既是作为爸爸童年的纪念,也是她的阅读启蒙了。
因此上一看到“故事绘”——中国美术馆藏连环画原作精品展的海报,就找了个周末自己跑去先睹为快了。
此次中国美术馆共展出61件套,446幅连环画精品原作,不乏很多久负盛名的大师级获奖名作。尽管展区不大,但布置得也还算开阔。一进展厅就是由一册册连环画拼出来的“故事绘”三字,代表着此次展出的主题。左右各两大展厅,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三组。
![]() |
第一组为民国时期作品。这一组展品在三组中数量最少,但质量极佳。从中国美术馆收藏最早的连环画作品《长恨歌画意》(李毅士1927-1929),到抗战时期的木刻连环画精品《狼牙山五壮士》(彦涵1944),再到张乐平的经典享誉中外的《三毛流浪记》(1947-1949),代表着解放前的高起点。
![]() |
![]() |
![]() |
第二组集中展出的是1963年首届连环画创作评奖和1981年第二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中的获奖作品,其精品数量之多,绝对是建国后两个连环画创作井喷的年代,尤其是五十年代中期作品。其中,王叔晖的《西厢记》(1956)更是我最爱的连环画作品,没有之一,所以也是此次看展我驻足时间最长的一个展区,心水多年,但是和原作如此近距离接触,此前从未奢望,没法不流连忘返。而刘继卣的《闹天宫》(1956)、任率英的《桃花扇》(1956)、卜孝怀的《李逵闹东京》(1954)均是五十年代甚至建国后的最高水准。
![]() |
![]() |
![]() |
![]() |
第三组主要是改革开放后作品,也是距今最近的一批,有些属于老作者的新尝试,比如贺友直的《朝阳沟》(1979)、华三川的《桃太郎》(1981);有些则是当时的新人新突破,比如高廷智、张省莉的《人生》(1984)、沈尧伊的《地球的红飘带》(1993)等,虽然普遍不如第二组巅峰时期传统和震撼,但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创作风格,都有了很多新意,也是值得一看的。
![]() |
![]() |
![]() |
![]() |
总体上来说,在美术馆亲临原作一定是要胜过仅仅游弋在小人书的方寸之间的,那种如梦似幻、如沐春风的感觉,除了自我沉醉之外,很多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要想领略,还是得自己来看展。好在画展到8月15日,距今还有一个月才结束,有兴趣的朋友还是可以拖家带口呼朋引伴而来的。此外,展厅还特意布置了连环画的阅读区,逛累了的如果时间富裕,可以没事在那儿翻翻,也算是过把瘾了。
![]() |
![]() |
![]() |
本文首发于头条号虫鱼的艺文世界
-
开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8-18 20:30:12
-
党浩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23 05:28:37
-
琰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22 16:51:11
-
琳与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22 11:34:33
-
西窗夜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22 05:35:10
-
慕容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21 19:16:20
-
Nicola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21 18:51:56
-
韵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18 22:10:09
-
吃货·书淫·瞌睡虫同萌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18 21:28:01
-
椰子鸡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18 10:11:00
-
齐物秋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18 10:05:32
-
P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18 09:46:58
-
济宁小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18 09:45:21
bookbu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复活节游走——我的2025年4月读书汇 (14人喜欢)
- 流动的阅读——我的2025年3月读书汇 (13人喜欢)
- 自己的房间——写在三八节前 (17人喜欢)
- 只要平凡——我的2025年2月读书汇 (26人喜欢)
- 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我的2025年1月读书汇 (1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