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nda餐厅——我愿意去第二次的意大利餐厅
说实在的,对西餐我向来持保留态度,这里既有主观上作为中国人的态度,也有客观上对西方饮食发育问题的看法。所以,迄今为止,我虽吃过不少西餐厅,但多数印象模糊——除了对价格,不想去第二次。但今天这家难得的例外,虽听说是上海外国人爱去的餐厅前几位,但我依然是带着偏见和不屑去的,但实际结果却出乎意料。
餐厅坐落在一座临街的三层海派小洋楼内,据说以前是犹太人的居所——当人,这不是重点,考古癖的影响而已。三层面积都不大,一楼放开式格局,兼吧台,阳光通透,二、三层安排正式的餐位,阳光从一扇小窗射入,倒没能打破七八张桌子安静的格局,环境也很识相的配合,暖色的灯光将橡木色的桌椅和摆设安放在光影明灭间,不分明也不幽暗,合上瓷蓝瓦白的餐具、水杯,颇有几分居家餐厅的舒适安逸感。
在品评美食之前,我自要说下”偏见”的由来。我虽承认各地美食皆有奇妙之处,“美食”也绝无数学中的“公理”一说,但就我个人而言,西方饮食味道单一且单薄,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还是我个人理解,主要是没掌握两大技术,一是复合调味,二是腌制入味。西方美食重香味大过味道,再加上重视食物的本味,所以食物重香料的运用,调味则力求简单,主食上往往盐、胡椒洒洒,停放少许便开始烹饪了,味道怎么可能进入食物的肌理?当然,西方人标榜的是凸显食物本味的重要性。关于本味,我承认,这是衡量美食的重要标准,但不是最高标准-———美食的最高标准只有“美味”,而不是“本味”。食物本无味,人喜欢什么味道便是什么味道,否则都去吃生的便是了。当然,两者并不矛盾。我的态度是,美味当不以伤害食物本味为前提——所以我异常不喜欢各种重口味的烤鱼;反过来说,应该在尽量保留食物本味的基础上,一力追求“美味”。从这个意义上说,复合调味和腌制入味技术便是伟大的发现,在美食上说,这两项技术虽不能说是中国人的发明,但中国人显然对此技术的开掘,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处,当有掌声……。当然,随着现如今全球化的铺天盖地,饮食一道,早已是兼容并蓄的格局,西餐自然也大有发展,不过,基本面并没有大的变化,所以,西餐于我而言,吃个一顿两顿的尚可,让我吃一辈子,怕是噩梦了_——因为味道太单一且单薄了。
不过这家店最打破我味觉认识的,便是食物的入味。他家无论是前菜沙拉还是汤品、主食,都是非常入味的,这就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也使得这家餐厅从我舌尖脱颖而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价格问题,我点的是套餐,还是很划算的。
前菜——主厨色拉和例汤。蔬菜色拉本是无功无过的前菜,但这家并没象以往我吃的意大利菜_——放点黑醋、盐、胡椒完事,剩下的全靠食材本身了,入口就有种水果的清香,酸中带一点甜甜的回味,配合盐和橄榄油,与生菜本身的新鲜,形成了复合而入味的味觉体验,当真喜欢。例汤是龙虾海鲜汤,虽没吃出龙虾来——玩笑,但依然入味,香浓柔顺,对肠胃的铺垫甚是妥帖。
主食——微辣北海道带子意面,带子新鲜弹润,意面弹硬顺溜,味道上以酱香为主,咸中带着一点酸,辅以黑胡椒的辛辣,非常刺激味蕾。显然,这种酱香的口味不是传统意大利面的做法,我推测可能加了东方酱油(也有可能是海鲜酱、照烧酱之类的),虽不敢肯定,但味道很复合和入味是不争的事实。另一道是鸡肉火腿板豆奶油烩饭。用的是长粒米,不闷锅,外软内硬的刚刚好,是我喜欢的口感。奶油味香浓,混合火腿特有的咸香,呈现食物的主题;鸡肉则负责口感上的调节,使食物进一步向我们展开其丰富性;豆板的运用倒不常见,不仅有调和颜色的作用,而且酥酥的口感和清新的味道,若有若无的点缀,使食材的旋律更好的再现。好的食物就像是完美的协奏曲,主题的呈现、展开和再现,主次分明的在作曲家——好的厨师——手中,从色、香、味等多方面一一呈递给食客的味蕾,这就是精神上与美食最煞意的体验了。
甜点——提拉米苏,喜欢上面脆脆的巧克力小球,搭配朗姆酒和咖啡浸润的绵软蛋糕和奶酪,很”犯罪”也很”恣意”的满足。焦糖布丁,虽然没什么特点,但前面吃的太饱,也无从计较了,本大人一律放过啦,哈哈……
前面的好感,连带着饮料也加分,大家回家也能做下哦,果酱经蜂蜜稀释后,放入苏打水,冰块,用薄荷叶点缀,有条件的再搭配一两块同口味的水果,听说,冰品和大热天更配哦——哈哈……有点恶心了……
当然,并不是没有缺点,虽然菜品很入味,但多数有点偏咸……口味还是重了点。
总体来看,厨师应该汲取了中国菜的某些技术而作了调整,所谓味道上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也难得,外国人也爱吃,whatever,我想来第二次。
餐厅坐落在一座临街的三层海派小洋楼内,据说以前是犹太人的居所——当人,这不是重点,考古癖的影响而已。三层面积都不大,一楼放开式格局,兼吧台,阳光通透,二、三层安排正式的餐位,阳光从一扇小窗射入,倒没能打破七八张桌子安静的格局,环境也很识相的配合,暖色的灯光将橡木色的桌椅和摆设安放在光影明灭间,不分明也不幽暗,合上瓷蓝瓦白的餐具、水杯,颇有几分居家餐厅的舒适安逸感。
![]() |
在品评美食之前,我自要说下”偏见”的由来。我虽承认各地美食皆有奇妙之处,“美食”也绝无数学中的“公理”一说,但就我个人而言,西方饮食味道单一且单薄,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还是我个人理解,主要是没掌握两大技术,一是复合调味,二是腌制入味。西方美食重香味大过味道,再加上重视食物的本味,所以食物重香料的运用,调味则力求简单,主食上往往盐、胡椒洒洒,停放少许便开始烹饪了,味道怎么可能进入食物的肌理?当然,西方人标榜的是凸显食物本味的重要性。关于本味,我承认,这是衡量美食的重要标准,但不是最高标准-———美食的最高标准只有“美味”,而不是“本味”。食物本无味,人喜欢什么味道便是什么味道,否则都去吃生的便是了。当然,两者并不矛盾。我的态度是,美味当不以伤害食物本味为前提——所以我异常不喜欢各种重口味的烤鱼;反过来说,应该在尽量保留食物本味的基础上,一力追求“美味”。从这个意义上说,复合调味和腌制入味技术便是伟大的发现,在美食上说,这两项技术虽不能说是中国人的发明,但中国人显然对此技术的开掘,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处,当有掌声……。当然,随着现如今全球化的铺天盖地,饮食一道,早已是兼容并蓄的格局,西餐自然也大有发展,不过,基本面并没有大的变化,所以,西餐于我而言,吃个一顿两顿的尚可,让我吃一辈子,怕是噩梦了_——因为味道太单一且单薄了。
![]() |
不过这家店最打破我味觉认识的,便是食物的入味。他家无论是前菜沙拉还是汤品、主食,都是非常入味的,这就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也使得这家餐厅从我舌尖脱颖而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价格问题,我点的是套餐,还是很划算的。
![]() |
![]() |
前菜——主厨色拉和例汤。蔬菜色拉本是无功无过的前菜,但这家并没象以往我吃的意大利菜_——放点黑醋、盐、胡椒完事,剩下的全靠食材本身了,入口就有种水果的清香,酸中带一点甜甜的回味,配合盐和橄榄油,与生菜本身的新鲜,形成了复合而入味的味觉体验,当真喜欢。例汤是龙虾海鲜汤,虽没吃出龙虾来——玩笑,但依然入味,香浓柔顺,对肠胃的铺垫甚是妥帖。
![]() |
![]() |
主食——微辣北海道带子意面,带子新鲜弹润,意面弹硬顺溜,味道上以酱香为主,咸中带着一点酸,辅以黑胡椒的辛辣,非常刺激味蕾。显然,这种酱香的口味不是传统意大利面的做法,我推测可能加了东方酱油(也有可能是海鲜酱、照烧酱之类的),虽不敢肯定,但味道很复合和入味是不争的事实。另一道是鸡肉火腿板豆奶油烩饭。用的是长粒米,不闷锅,外软内硬的刚刚好,是我喜欢的口感。奶油味香浓,混合火腿特有的咸香,呈现食物的主题;鸡肉则负责口感上的调节,使食物进一步向我们展开其丰富性;豆板的运用倒不常见,不仅有调和颜色的作用,而且酥酥的口感和清新的味道,若有若无的点缀,使食材的旋律更好的再现。好的食物就像是完美的协奏曲,主题的呈现、展开和再现,主次分明的在作曲家——好的厨师——手中,从色、香、味等多方面一一呈递给食客的味蕾,这就是精神上与美食最煞意的体验了。
![]() |
甜点——提拉米苏,喜欢上面脆脆的巧克力小球,搭配朗姆酒和咖啡浸润的绵软蛋糕和奶酪,很”犯罪”也很”恣意”的满足。焦糖布丁,虽然没什么特点,但前面吃的太饱,也无从计较了,本大人一律放过啦,哈哈……
![]() |
前面的好感,连带着饮料也加分,大家回家也能做下哦,果酱经蜂蜜稀释后,放入苏打水,冰块,用薄荷叶点缀,有条件的再搭配一两块同口味的水果,听说,冰品和大热天更配哦——哈哈……有点恶心了……
当然,并不是没有缺点,虽然菜品很入味,但多数有点偏咸……口味还是重了点。
总体来看,厨师应该汲取了中国菜的某些技术而作了调整,所谓味道上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也难得,外国人也爱吃,whatever,我想来第二次。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