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天启以及没落
最近翻看了两部科幻小说。
一部通俗读物的主人公如果可以转世,通常划分,这是一个比较魔幻奇幻玄幻的作品,和科幻并不沾边。不过,怪力乱神的东西若是得到科学理论的支撑与解释,那么魔法其实也就是科技而已。
譬如,《光明王》(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198422/)。相当奇特的科幻小说,乍一看宗教气息浓郁,颇有点创世神话的意味,类似奥林匹克众神在争强斗胜、争风吃醋。而其中一个神祇,大抵可以称之为佛陀、先知、觉醒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了推翻众神的高压统治,挑战神界定下的规则。他在一次大战中失败,肉身遭到毁灭,而意识却被封锁在高空中的电子云中(忘具体设定了)。聊到这里,已经透露与传统神话截然不同的元素。实际上,所谓众神,是科技高度发达的地球人,远航至宇宙深处,征服各种生命形态的生物。这些地球人被称为远祖,他们自封为神,而为了永久统治,这些“神”对被征服的生命实行了一种类似愚民政策的统治,禁止科技在民间发展。不可思议的高科技武器,肉身与意识分离的技术,以及各种玄乎其玄的通讯工具,都成为了“神”威慑万民的神力。被毁灭“佛陀”的所谓转世,不过是他的意识在另一具肉身上复活,现如今并不算太惊世骇俗的科幻设定。
一种错觉,我们这里太把“科幻”当一回事,和科普相提并论,和教育等同视之,必须担当教化的职责,又为被主流文学(如果有)忽视长期处于小众地位而愤愤不平。国外没那么多框框,科幻就是地摊,就是一种娱乐读物,不必为符合不符合“科学”而惶恐自卑,最重要有一个新颖的创意,那就可以随时突破标签划下的牢笼。《光明王》再怎么辩解,拿再多的科学名词来置换、来解释,也不是纯粹的科幻,里面的意念,可以召唤闪电,能够以眼杀人,已经是赤裸裸的神迹。因为不拘泥,所以才好看。与书中宗教元素相得益彰的,是叙述语言,努力营造一种神圣的仪式感,打斗场面的描绘,接近天外飞仙的空灵,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有种古龙的既视感。大体感觉如此,至于精妙处译文有无传达出来,见仁见智了,推荐语自然皆是交口,我倒觉得不伦不类,猜测原著其实也力不从心。
动作场面的描写并不容易(尤其是企图别出心裁独具一格),而这些类似爆米花电影的特效画面又往往是通俗读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有科幻小说完全不鸟这样的规则,《莱博维茨的赞歌》(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10155/)就是其中之一。和《光明王》一样,这是一部宗教色彩贯穿全篇的读物,但笔法的严肃直追纯文学(如果这种分类成立),没有丝毫娱乐耳目的文字描写。反之,情节性叙述相当淡薄,以对话、心理及氛围来塑造人物,而宗教的影射、隐喻肆意泛滥,对西方宗教(天主教)缺乏了解的话会有味同嚼蜡之感,甚至无法体会到里面人物牺牲精神之震撼。
简单概括,整部书讲的是宗教拯救文化。开篇是可怖的核战末世,人类世界被核大战及暴乱毁灭,文明全方位倒退,幸存者生活在类似史前世界的愚昧年代。一个叫作莱博维茨的军人创建了一座修道院,世世代代的修士与神父舍身抄写前文明史的一切印刷知识,尽管已经再无人看懂(在这里,科技又成了无人知晓的魔法,史前文明的遗址、遗物被当成圣物供奉,譬如一块电路板)。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地球又开始出现部落和原始国家,并逐步进入启蒙的中世纪。不世出的天才终于看懂了修道院誊写的史前“大事记”,从只言片语中揭开了科学的面纱,数学、物理学大爆发。接着,人类又恢复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而无可避免的仍然是,核子武器再一次成为“天启”仪式的烟花。地球无法生存,修道院的修士带上记载了人类文明的微缩胶卷,驾驶飞船向外太空飞去……
不提书中三个篇章故弄玄虚地设置了一个类似圣子的人物(每个篇章间隔数个乃至百个世纪好像,按常理一个人不可能生存那么长久),以愚昧世代的角度来看待那遥远的史前文明,废墟之下的点滴遗物皆成了不可解释的圣器与神迹,而那些侥幸没有化为灰烬的印刷品带来了神喻。换个角度,科幻(科技)即是神话。
与武侠小说比较,有什么可以说道的地方?
之所以硬把这牛马不相及的东西扯起来,是在看书的同时,终于写完了上一年末拖到现在的一篇小万字,而同时又看到了武侠没落的老调,再写这个吃力不讨好。
其实,凡是面向市场的读物都会没落,因为口味、风潮一直在变。所谓畅销书,不过是得一时风气之先。永恒的只能是文学,而不可能是类型。金庸青史留名,并不因为是武侠。
扯远了,说回两者的比较。科幻作为一种市场类型似乎也并不吃香,但在生命力的长远上,远胜武侠又好像是公认的。
看到一种观点,武侠有一个“表演舞台”的限制,而科幻所能抵达的时空无远弗届。武侠传统的对峙面是庙堂与江湖,撇去庙堂,江湖的地域寥寥可数,江南,塞外,高山,孤岛,市井,古道……确实可以一直列下去,然而它们逃不出古典诗文的范畴。和熵一样发散的科幻则不同,看看这两部小说就知道,时空的限制只存在于创作者的脑海中。一个场景有限,家国情仇,儿女情长,主题已经无限重复;一个自由遨游,拉长的时空,有更多的困境逼问更多层次的人性。
场景,科幻得以长寿过武侠的关键因素。一种往后追溯的故事载体,前人生活的时空已经僵化,没有太多腾挪的余地。僵化的场景,又限制了语言的使用。当现代词汇不能用于一种文体,当必须写出一种古朴感时,武侠似乎注定要没落了。不太贴切的类比,如诗在唐,词在宋,武侠似乎只能存在于古白话兴起并逐渐转进到现代汉语的阶段上了。
自然有例外,但例外正证明了规律,所以武侠现在小众。累了,不啰嗦了。
2016年7月18日
一部通俗读物的主人公如果可以转世,通常划分,这是一个比较魔幻奇幻玄幻的作品,和科幻并不沾边。不过,怪力乱神的东西若是得到科学理论的支撑与解释,那么魔法其实也就是科技而已。
譬如,《光明王》(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198422/)。相当奇特的科幻小说,乍一看宗教气息浓郁,颇有点创世神话的意味,类似奥林匹克众神在争强斗胜、争风吃醋。而其中一个神祇,大抵可以称之为佛陀、先知、觉醒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了推翻众神的高压统治,挑战神界定下的规则。他在一次大战中失败,肉身遭到毁灭,而意识却被封锁在高空中的电子云中(忘具体设定了)。聊到这里,已经透露与传统神话截然不同的元素。实际上,所谓众神,是科技高度发达的地球人,远航至宇宙深处,征服各种生命形态的生物。这些地球人被称为远祖,他们自封为神,而为了永久统治,这些“神”对被征服的生命实行了一种类似愚民政策的统治,禁止科技在民间发展。不可思议的高科技武器,肉身与意识分离的技术,以及各种玄乎其玄的通讯工具,都成为了“神”威慑万民的神力。被毁灭“佛陀”的所谓转世,不过是他的意识在另一具肉身上复活,现如今并不算太惊世骇俗的科幻设定。
一种错觉,我们这里太把“科幻”当一回事,和科普相提并论,和教育等同视之,必须担当教化的职责,又为被主流文学(如果有)忽视长期处于小众地位而愤愤不平。国外没那么多框框,科幻就是地摊,就是一种娱乐读物,不必为符合不符合“科学”而惶恐自卑,最重要有一个新颖的创意,那就可以随时突破标签划下的牢笼。《光明王》再怎么辩解,拿再多的科学名词来置换、来解释,也不是纯粹的科幻,里面的意念,可以召唤闪电,能够以眼杀人,已经是赤裸裸的神迹。因为不拘泥,所以才好看。与书中宗教元素相得益彰的,是叙述语言,努力营造一种神圣的仪式感,打斗场面的描绘,接近天外飞仙的空灵,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有种古龙的既视感。大体感觉如此,至于精妙处译文有无传达出来,见仁见智了,推荐语自然皆是交口,我倒觉得不伦不类,猜测原著其实也力不从心。
动作场面的描写并不容易(尤其是企图别出心裁独具一格),而这些类似爆米花电影的特效画面又往往是通俗读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有科幻小说完全不鸟这样的规则,《莱博维茨的赞歌》(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10155/)就是其中之一。和《光明王》一样,这是一部宗教色彩贯穿全篇的读物,但笔法的严肃直追纯文学(如果这种分类成立),没有丝毫娱乐耳目的文字描写。反之,情节性叙述相当淡薄,以对话、心理及氛围来塑造人物,而宗教的影射、隐喻肆意泛滥,对西方宗教(天主教)缺乏了解的话会有味同嚼蜡之感,甚至无法体会到里面人物牺牲精神之震撼。
简单概括,整部书讲的是宗教拯救文化。开篇是可怖的核战末世,人类世界被核大战及暴乱毁灭,文明全方位倒退,幸存者生活在类似史前世界的愚昧年代。一个叫作莱博维茨的军人创建了一座修道院,世世代代的修士与神父舍身抄写前文明史的一切印刷知识,尽管已经再无人看懂(在这里,科技又成了无人知晓的魔法,史前文明的遗址、遗物被当成圣物供奉,譬如一块电路板)。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地球又开始出现部落和原始国家,并逐步进入启蒙的中世纪。不世出的天才终于看懂了修道院誊写的史前“大事记”,从只言片语中揭开了科学的面纱,数学、物理学大爆发。接着,人类又恢复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而无可避免的仍然是,核子武器再一次成为“天启”仪式的烟花。地球无法生存,修道院的修士带上记载了人类文明的微缩胶卷,驾驶飞船向外太空飞去……
不提书中三个篇章故弄玄虚地设置了一个类似圣子的人物(每个篇章间隔数个乃至百个世纪好像,按常理一个人不可能生存那么长久),以愚昧世代的角度来看待那遥远的史前文明,废墟之下的点滴遗物皆成了不可解释的圣器与神迹,而那些侥幸没有化为灰烬的印刷品带来了神喻。换个角度,科幻(科技)即是神话。
与武侠小说比较,有什么可以说道的地方?
之所以硬把这牛马不相及的东西扯起来,是在看书的同时,终于写完了上一年末拖到现在的一篇小万字,而同时又看到了武侠没落的老调,再写这个吃力不讨好。
其实,凡是面向市场的读物都会没落,因为口味、风潮一直在变。所谓畅销书,不过是得一时风气之先。永恒的只能是文学,而不可能是类型。金庸青史留名,并不因为是武侠。
扯远了,说回两者的比较。科幻作为一种市场类型似乎也并不吃香,但在生命力的长远上,远胜武侠又好像是公认的。
看到一种观点,武侠有一个“表演舞台”的限制,而科幻所能抵达的时空无远弗届。武侠传统的对峙面是庙堂与江湖,撇去庙堂,江湖的地域寥寥可数,江南,塞外,高山,孤岛,市井,古道……确实可以一直列下去,然而它们逃不出古典诗文的范畴。和熵一样发散的科幻则不同,看看这两部小说就知道,时空的限制只存在于创作者的脑海中。一个场景有限,家国情仇,儿女情长,主题已经无限重复;一个自由遨游,拉长的时空,有更多的困境逼问更多层次的人性。
场景,科幻得以长寿过武侠的关键因素。一种往后追溯的故事载体,前人生活的时空已经僵化,没有太多腾挪的余地。僵化的场景,又限制了语言的使用。当现代词汇不能用于一种文体,当必须写出一种古朴感时,武侠似乎注定要没落了。不太贴切的类比,如诗在唐,词在宋,武侠似乎只能存在于古白话兴起并逐渐转进到现代汉语的阶段上了。
自然有例外,但例外正证明了规律,所以武侠现在小众。累了,不啰嗦了。
2016年7月18日
-
龙卧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19 16:07:05
-
江白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7-19 13:46:16
-
科学的京兆眉妩 转发了这篇日记
“《光明王》再怎么辩解,拿再多的科学名词来置换、来解释,也不是纯粹的科幻,里面的意念,可以召唤闪电,能够以眼杀人,已经是赤裸裸的神迹。” 【科学的超电磁炮表示不服。 #无良索隐#
2016-07-19 13: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