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要大让小吗?
经过了独生子的一代,现在放开二胎。要还是不要,这是个问题。有人说,还是要吧,别让一个孩子孤零零地多可怜。可是真要了二胎,兄弟姐妹就一定能手足相亲吗?
自己有兄弟姐妹的七零后八零后大概还真不一定这么想。在那个年代,孔融让梨才是正理。做哥哥姐姐的真心不容易啊。有点儿啥好吃的都要让着小的。只要弟弟妹妹哭了,爸妈上来,不管青红皂白,一定先劈头盖脸教训一通大的。小的呢,躲在爸妈后面做鬼脸。
已经是奔四的年纪了,想起那些事情,心里还是耿耿于怀。心灵创伤,又不是苹果手机,摔碎了换个新的就好了。那可是写进大脑杏仁核,影响每天言行的东西。
君不见,多少哥哥埋头苦干,多少弟弟游手好闲;多少姐姐黄脸白发,多少妹妹抹脸插花。
都是为了那一句“你是哥哥/姐姐,必须让着弟弟/妹妹!”
停!
哥哥姐姐又咋了?不幸早生了几年,就要低人一等吗?
弟弟妹妹又咋了?偷懒晚生了几年,就可以骑在哥哥姐姐头上吗?
孔融让了一次梨,就坑了几百代人!
孔融说“父母于子女无恩”,咋就被自动屏蔽了呢?
这个世界怎么了?
幸亏还有“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宛如一道闪电划过夜空,照亮了我们漆黑的双眼。咱不敢追求整个社会“生而平等”,至少在自己的一某三分地里还是可以做到的吧。曾经受到伤害的我们,终于熬到了可以伤害下一代的年纪,不容易啊。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睛,是不是有一种冲动,想要举起右手放在胸口,对自己说:请让伤害在我身上终止!
兄弟姐妹在家里的地位一定是平等的。这就是说,家里人都得遵纪守法,没有人可以随便使用特权(除了做妈妈的,嘻嘻,咱还是留点儿私心犒劳一下每日里辛苦操劳的母亲)。
哥哥的东西就是哥哥的,其他人要用,必须要先经过哥哥的同意。
妹妹的东西就是妹妹的,其他人要用,必须要先征得妹妹的允许。
依此类推。
我们鼓励分享,但不能强迫。否则那就不叫分享了好吗?那叫强权之下不得不低头。
公用的东西怎么办?凡是界限模糊的地方都需要更多的智慧来解决。华姐变身妈妈的几年来坚持熬夜学习,每日实践反省,终于积累了一厘米厚的智慧。目前看来,暂时是够用了。
这个玩具谁先开始玩的?其他人要学会等待。没有耐心的就自己学着聪明一点,找个办法参与进去一起玩吧。
小小孩的耐心总是有限。家长就可以找一个他们平时喜欢的东西递过去。一般来说就能转移注意力,避免一番争夺。大孩子看几次,很快就学会了。下次弟弟妹妹想玩自己的东西,就会去找一个别的塞到他们手里。
打起来了怎么办?
华姐家两个宝贝,一个三岁半,一个马上两岁。Terrible two,Horrible three,都正在“狗都嫌”的年纪。这不,两人又打起来了。一大早的,姐姐搭好的积木宫殿放在游戏间地上。弟弟一屁股坐下来开始拆的七零八落。姐姐刚刚吃了早餐过来一看,气得脸都绿了,二话不说冲上去就抢,把弟弟压在地上。弟弟哇哇大哭起来,震天震地。
怎么办?
第一步:隔离。夺下积木,把两人分开。正好华姐夫也在家,两个人一个抱一个坐下来。这时候两个娃一起比赛看谁哭的更大声。
第二步:了解事情经过。姐姐一边吸鼻子一边零零落落地描述。弟弟还不大会说话,只能继续哭鼻子。幸亏奶奶知道内情。很快事情经过就搞清楚了。(孩子的事情嘛,无外乎就是你抢我的,我抢你的)
第三步:共情。“姐姐好不容易搭起来的城堡,被弟弟拆了,很生气,是不是?”姐姐点头,不哭了。“弟弟不知道姐姐想留着城堡,想自己搭积木,就把城堡给拆了,是这样吗?”弟弟点头,不哭了。
第四步:各打五十大板。“姐姐把城堡放在地上,弟弟当然不知道你想留着了。而且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打人,对不对?”姐姐点头。“弟弟知道是姐姐搭的,如果能事先问一下姐姐就好了,对不对?”弟弟点头。
第五步:提供解决方案。方案一,弟弟帮着姐姐重新搭一座城堡——被姐姐当场拒绝。方案二,姐姐接着搭城堡,弟弟玩积木火车。这下两人都同意了。
第六步:加强效果。两个小家伙开始各玩各的。作妈妈的在一旁顺手递过一只橡皮鸭子给姐姐,请姐姐给鸭子修一座城堡。然后鸭子要坐火车出门了哦。呵呵,很快姐弟俩就高高兴兴地玩在了一起!一场七级风波平息了,家里又是风和日丽起来。
再来一段后续:姐姐再次搭好了城堡,觉得特别满意,就放在了高高的书架上。这回,弟弟再也不会去随便破坏了。
华姐有一个有爱心但是偶尔脾气暴躁的父亲,所以自己也比较干燥,容易上火。听到有人说“让着小的”就憋屈。可是另外一个极端,据说还是专家建议,说“父母不要插手兄弟姐妹之间的事情,让他们自己解决”,华姐还是急火攻心,忍不住喊一声“停!”
有个网友为了遵守这个妹的专家的建议,明明听到哥哥贬低妹妹,说她“是个人生低能儿,是个loser卢瑟”,也不干预。第二天被老师紧急招去,说妹妹被哥哥贬低,妈妈明明在一旁也不出来保护她,觉得自己在家里不招人待见,人生没有意义,差一点去自杀。幸亏跟同学诉苦,被同学劝住。这个网友还特委屈,觉得自己都那么听专家的话了,怎么还落这么个结果?
一个孩子从几斤重绵绵的肉团到爬到走到说话到和兄弟姐妹打架,这么漫长的过程,怎么可能不要父母插手呢?孩子只会吃饭睡觉的时候,家长知道要随时给他们保暖;孩子会爬的时候,家长知道要安上插头保护罩;孩子会走的时候,家长知道要拉着手过马路。怎么孩子被兄弟姐妹欺负的时候,家长就不管不顾了呢?难道只是身体会受伤,精神就自动金钟罩了吗?
和身体活动能力的发展类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精神抗压能力也不是天然就强大的。对于孩子来说,心爱玩具遭到破坏对他们的伤害程度,大概就约等于大人失业吧。你说,“城堡被拆了就拆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好吧。如果你老板对你说,“明天你别来上班了,失业就失业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同意吗?估计至少得有个两三天的时间,整天琢磨着把拳头放在老板鼻子上是啥感觉吧。
两岁的孩子过马路,我们必须要抱着,至少拉着。五岁的孩子过马路,我们可以拉着,至少跟着。否则就是父母失职。但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过马路,我们如果还要再跟着拉着,那也是父母失职。
同样的道理,两三岁孩子抢玩具,我们要拉着。五岁孩子抢玩具,我们要提醒着。这个阶段,父母必须要从处理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着手,不动声色地把“冷静,共情,换位思考,建设性提议”等一遍一遍演练给他们看。如此这般,将人生武功秘籍尽数相授。等到孩子熟悉了整个套路,我们才可以说,在抢玩具或者类似的事情上,孩子们已经会“渔”,我们大可放心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闯荡江湖吧。
说到武功秘籍,华姐就有了华山论剑的冲动。一时间扯远了。回来回来!
手足相亲,那是天然的连接。世界之大,唯有这一人和你拥有相似度最高的基因,唯有这一人每日伴你度过黄金童年。这样深厚的缘分,千万珍惜,不要再用两颗梨子去制造家庭离间道了。
手足天然相亲。但是也因为要分享同一对爸妈,必然存在竞争关系。如何化解这股戾气,需要父母更多学习和思考。
家庭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自己有兄弟姐妹的七零后八零后大概还真不一定这么想。在那个年代,孔融让梨才是正理。做哥哥姐姐的真心不容易啊。有点儿啥好吃的都要让着小的。只要弟弟妹妹哭了,爸妈上来,不管青红皂白,一定先劈头盖脸教训一通大的。小的呢,躲在爸妈后面做鬼脸。
已经是奔四的年纪了,想起那些事情,心里还是耿耿于怀。心灵创伤,又不是苹果手机,摔碎了换个新的就好了。那可是写进大脑杏仁核,影响每天言行的东西。
君不见,多少哥哥埋头苦干,多少弟弟游手好闲;多少姐姐黄脸白发,多少妹妹抹脸插花。
都是为了那一句“你是哥哥/姐姐,必须让着弟弟/妹妹!”
停!
哥哥姐姐又咋了?不幸早生了几年,就要低人一等吗?
弟弟妹妹又咋了?偷懒晚生了几年,就可以骑在哥哥姐姐头上吗?
孔融让了一次梨,就坑了几百代人!
孔融说“父母于子女无恩”,咋就被自动屏蔽了呢?
这个世界怎么了?
幸亏还有“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宛如一道闪电划过夜空,照亮了我们漆黑的双眼。咱不敢追求整个社会“生而平等”,至少在自己的一某三分地里还是可以做到的吧。曾经受到伤害的我们,终于熬到了可以伤害下一代的年纪,不容易啊。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睛,是不是有一种冲动,想要举起右手放在胸口,对自己说:请让伤害在我身上终止!
兄弟姐妹在家里的地位一定是平等的。这就是说,家里人都得遵纪守法,没有人可以随便使用特权(除了做妈妈的,嘻嘻,咱还是留点儿私心犒劳一下每日里辛苦操劳的母亲)。
哥哥的东西就是哥哥的,其他人要用,必须要先经过哥哥的同意。
妹妹的东西就是妹妹的,其他人要用,必须要先征得妹妹的允许。
依此类推。
我们鼓励分享,但不能强迫。否则那就不叫分享了好吗?那叫强权之下不得不低头。
公用的东西怎么办?凡是界限模糊的地方都需要更多的智慧来解决。华姐变身妈妈的几年来坚持熬夜学习,每日实践反省,终于积累了一厘米厚的智慧。目前看来,暂时是够用了。
这个玩具谁先开始玩的?其他人要学会等待。没有耐心的就自己学着聪明一点,找个办法参与进去一起玩吧。
小小孩的耐心总是有限。家长就可以找一个他们平时喜欢的东西递过去。一般来说就能转移注意力,避免一番争夺。大孩子看几次,很快就学会了。下次弟弟妹妹想玩自己的东西,就会去找一个别的塞到他们手里。
打起来了怎么办?
华姐家两个宝贝,一个三岁半,一个马上两岁。Terrible two,Horrible three,都正在“狗都嫌”的年纪。这不,两人又打起来了。一大早的,姐姐搭好的积木宫殿放在游戏间地上。弟弟一屁股坐下来开始拆的七零八落。姐姐刚刚吃了早餐过来一看,气得脸都绿了,二话不说冲上去就抢,把弟弟压在地上。弟弟哇哇大哭起来,震天震地。
怎么办?
第一步:隔离。夺下积木,把两人分开。正好华姐夫也在家,两个人一个抱一个坐下来。这时候两个娃一起比赛看谁哭的更大声。
第二步:了解事情经过。姐姐一边吸鼻子一边零零落落地描述。弟弟还不大会说话,只能继续哭鼻子。幸亏奶奶知道内情。很快事情经过就搞清楚了。(孩子的事情嘛,无外乎就是你抢我的,我抢你的)
第三步:共情。“姐姐好不容易搭起来的城堡,被弟弟拆了,很生气,是不是?”姐姐点头,不哭了。“弟弟不知道姐姐想留着城堡,想自己搭积木,就把城堡给拆了,是这样吗?”弟弟点头,不哭了。
第四步:各打五十大板。“姐姐把城堡放在地上,弟弟当然不知道你想留着了。而且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打人,对不对?”姐姐点头。“弟弟知道是姐姐搭的,如果能事先问一下姐姐就好了,对不对?”弟弟点头。
第五步:提供解决方案。方案一,弟弟帮着姐姐重新搭一座城堡——被姐姐当场拒绝。方案二,姐姐接着搭城堡,弟弟玩积木火车。这下两人都同意了。
第六步:加强效果。两个小家伙开始各玩各的。作妈妈的在一旁顺手递过一只橡皮鸭子给姐姐,请姐姐给鸭子修一座城堡。然后鸭子要坐火车出门了哦。呵呵,很快姐弟俩就高高兴兴地玩在了一起!一场七级风波平息了,家里又是风和日丽起来。
再来一段后续:姐姐再次搭好了城堡,觉得特别满意,就放在了高高的书架上。这回,弟弟再也不会去随便破坏了。
华姐有一个有爱心但是偶尔脾气暴躁的父亲,所以自己也比较干燥,容易上火。听到有人说“让着小的”就憋屈。可是另外一个极端,据说还是专家建议,说“父母不要插手兄弟姐妹之间的事情,让他们自己解决”,华姐还是急火攻心,忍不住喊一声“停!”
有个网友为了遵守这个妹的专家的建议,明明听到哥哥贬低妹妹,说她“是个人生低能儿,是个loser卢瑟”,也不干预。第二天被老师紧急招去,说妹妹被哥哥贬低,妈妈明明在一旁也不出来保护她,觉得自己在家里不招人待见,人生没有意义,差一点去自杀。幸亏跟同学诉苦,被同学劝住。这个网友还特委屈,觉得自己都那么听专家的话了,怎么还落这么个结果?
一个孩子从几斤重绵绵的肉团到爬到走到说话到和兄弟姐妹打架,这么漫长的过程,怎么可能不要父母插手呢?孩子只会吃饭睡觉的时候,家长知道要随时给他们保暖;孩子会爬的时候,家长知道要安上插头保护罩;孩子会走的时候,家长知道要拉着手过马路。怎么孩子被兄弟姐妹欺负的时候,家长就不管不顾了呢?难道只是身体会受伤,精神就自动金钟罩了吗?
和身体活动能力的发展类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精神抗压能力也不是天然就强大的。对于孩子来说,心爱玩具遭到破坏对他们的伤害程度,大概就约等于大人失业吧。你说,“城堡被拆了就拆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好吧。如果你老板对你说,“明天你别来上班了,失业就失业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同意吗?估计至少得有个两三天的时间,整天琢磨着把拳头放在老板鼻子上是啥感觉吧。
两岁的孩子过马路,我们必须要抱着,至少拉着。五岁的孩子过马路,我们可以拉着,至少跟着。否则就是父母失职。但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过马路,我们如果还要再跟着拉着,那也是父母失职。
同样的道理,两三岁孩子抢玩具,我们要拉着。五岁孩子抢玩具,我们要提醒着。这个阶段,父母必须要从处理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着手,不动声色地把“冷静,共情,换位思考,建设性提议”等一遍一遍演练给他们看。如此这般,将人生武功秘籍尽数相授。等到孩子熟悉了整个套路,我们才可以说,在抢玩具或者类似的事情上,孩子们已经会“渔”,我们大可放心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闯荡江湖吧。
说到武功秘籍,华姐就有了华山论剑的冲动。一时间扯远了。回来回来!
手足相亲,那是天然的连接。世界之大,唯有这一人和你拥有相似度最高的基因,唯有这一人每日伴你度过黄金童年。这样深厚的缘分,千万珍惜,不要再用两颗梨子去制造家庭离间道了。
手足天然相亲。但是也因为要分享同一对爸妈,必然存在竞争关系。如何化解这股戾气,需要父母更多学习和思考。
家庭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