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平凡,但它是我们最刻骨铭心的青春时光-致《请回答1988》
你愿意回到过去吗?
第20集,成年老公和德善回答“是否愿意回到1988”这一问题时,莫名的开始担忧落入鸡汤文的俗套。还好,他们说,并不想回去,除了回到小伙伴们一起通宵玩耍的房间里,以及看看当时健壮如山的父母亲。
有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那样的幸福是这部剧让人感到温暖的所在。就像BGM里面反复唱的,明天就要远行的小伙伴约在从小一起长大的胡同里,对过往快乐的回忆和对未来未知的隐隐忧伤。但导演无疑是会安慰人的,在1994、1995的两集里,朋友们都回来了,哪怕是正峰曼玉这对最初以为只是一次“咩“的超级副线,也都在正焕妈妈补办的婚礼,以及宝拉善宇的婚礼上圆满大结局。(对了,善宇的婚礼上,还有哪个促成了善宇和宝拉重逢的“垃圾”),尤其是全剧终的时候,一扇门推开,四个伙伴同时转头,装酷的正焕,看到德善就开心的阿泽,还有一心觉得德善就该被宝拉打的善宇,和眼神永远出离的东龙。甚至时间在这一空间里再次被改变,妈妈们开饭的召唤,5个孩子回到幼年时光,双门洞胡同变得更大,孩子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家。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一切就又可以从此时重新来过。看到这一幕时,内心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很像用按键replay一首着迷的歌曲,不要走向下一秒未知,让时间永远停在现在的美好里。
亲故,韩语朋友的发音写成汉字也有另一番意味。像是亲人,又是故人(老友)。好像东方人会特别在意远亲不如近邻的互动,美剧中也有把邻居处成朋友的,(不算老友记,他们中的主体本来就是亲人和朋友的关系);绝望的主妇里面,几位主妇间每周固定打牌,帮邻居家小孩推荐好学校,进而在出现龙卷风灾时相互扶持,但他们彼此依然有安全距离。这大概是注重个人空间的西方人与东方的邻里关系最不同的地方。1988年的双门洞,还没有走入单元楼的年代。三位全职妈妈在门口一起择菜聊家常,从同龄子女们学校的事,聊到自己和老公之间的互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烦恼和小骄傲。开着那群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们只好躲开的玩笑(真觉得里面绝大部分韩国男星的直男癌都是纯纯的)。虽然彼此之间玩笑惯了,可以一起为了歌唱选秀出糗,可以一起给孩子们叫个外卖,然后跑出去享受三个妈妈的快乐时光,但是当面对刚刚退休的职业女性东龙妈妈时,那种小尴尬和真的不熟的礼貌,也有一种会心一笑的真实。
而孩子辈的友谊会更有代入感。正焕看到正在洗头的德善,顺手把她推进水池;德善开心的跟阿泽打招呼,被东龙直接从后面揪住头发,随时相互吐槽,打打闹闹,才是青梅竹马的真实写照。在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成年老公说他不想回到1988,那时候太敏感。也许对于一个17、18岁的孩子来说,征战国际大赛那种压力更加远超同龄小伙伴面临高考的那种紧张。也许比起其他几个人,阿泽更早一步进入了22岁以后的年华,像个上班族,一个人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独自努力。会因为其他孩子结伴去上学,自己被留在胡同口而失落,也会在认识娱乐明星等各方面缺乏与其他人的共同语言。但阿泽的家像是一个符号,是孩子们的避难所。东龙带着小黄电影到阿泽的房间里,其他人躲避家庭压力时,也会一起用大富翁在这里度过一段世外桃源的时光。从设置上看,爸爸除了给阿泽做饭其他时间都要看店,没有妈妈的地方就像是没有了束缚。于是在双门洞的4个家庭之外,阿泽的房间成为全剧开始和结束的地方,让人感动到微笑着落泪。
在年4个人备考时,中学生时代的大家最后一次在早上齐齐的聚在胡同口,然后光阴飞转。这里要提到的还是回归到本行的成分,对于一些重要事件,新闻素材的串联让整个片子的叙事多了一份真实回忆的意味。在背景音乐和运动镜头中,他们的高考就用一段新闻画面,给所有人的少年生涯画上句号。离开朝夕相处的双门洞时代,对于观众来说有点黯然神伤。1994年的大家像是现在的我们,隔一段时间回家一次。也许能够见到儿时的伙伴,也许是指在妈妈们的聊天中一语带过。的确,大学之后的日子,变成了一种新的日复一日,常常会在每一次半年总结的时候感叹时光飞逝,似乎每一天过得没什么印象深刻的痕迹。那样的循环往复与高中时候的不一样,为了一个看的比什么都重的目标每天埋头苦读,又害怕又期待的等着最后的高考大赦。而现在,每天在打卡钟之间奔波,上班等下班,周一等周五,觉得时间匆匆溜走,却没有留下太多真正的铭心刻骨。过去每天见面的小伙伴分散在各地,有些人即便有联络,也会慢慢因为长大成人而止于礼节。即便还能一起喝酒聊天,但曲终人散后便是各自背负的生活和不再有交集的世界。成长,除了剥离岁月,也剥离了一份熟悉的安全感。
高中毕业到1994这一段人生的快进,对于接受采访的成年德善和阿泽来说,是那种可以一言以概括的历程。并不是说它不重要,只是,没有了你们围在我身边的年华,已经无法再延续那个美丽的故事。在看剧的同时,忍不住去翻了好多背景贴,分析贴。我不排斥泽善,我也很希望祝福18岁那年的正焕和德善。看完全剧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点,发了张9图的朋友圈,又不想在有100多个同事的地方太过矫情,只写了一句话表示打卡。但是有好几个同事跑来评论说,虽然爱阿泽的帅,但还是喜欢正焕。这让我觉得我们真的过了耳听爱情的年龄。阿泽这个人设,一直都是虚虚实实的。是妈妈们眼里那个去年赚了1个亿的别人家孩子,也是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眼里笨到撕不开酸奶但是能瞬间解开魔方谜题的神奇所在。他把自己隐藏的很好,每天想妈妈但只有在感同身受的成爸面前才落泪,他为了提神抽烟,但是两次见到小伙伴(一次是德善在北京撞见,另一次是正焕夜里在院子看流星时候遇到)都像做错事一样赶快把烟藏起来。他在下棋时,框架眼镜后面流露出的是一种“不是阿泽“的犀利,但回到小伙伴身边,又是绵羊小弟弟的状态。乖乖的买披萨请大家,无辜的笑。这是一部没有婊的剧,如果真的要安标签,坐在德善家门口喝大盒牛奶,在伙伴面前敢于说喜欢德善的阿泽就是真正的心机Boy吧。只是德善的大大咧咧让他能够脱离围棋世界里石佛的伪装,至于他为什么喜欢德善,成年老公回忆的那些细节,也不一定就有说服力。德善能让他不用安眠药就睡得好,注定在一起的人,应该有这样的魔力。
在德善暗恋善宇的时候,善宇也是虚幻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德善眼中的他。看上去他在对德善微笑,看上去他跑来德善家里为了问他借修正液,导演在塑造少女情怀的时候,这种手法真的很具有杀伤力。他让人在那么一段时间里,与德善一样,误以为善宇也是喜欢德善的。毕竟在那么几集的时间,觉得全世界都在向着德善张开怀抱,而善宇就是那个全世界。知道初雪告白夜,德善的初恋就这样被“咩”了一声。
德善一步步走向阿泽,正焕的助推也是关键的一环。住在半地下室,出门必经之地是正焕家的门口,两个人都有过为了等待对方而在门口徘徊的情景。正焕的感情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也许因为太熟悉,他会骂德善笨,即使在雨天等到后半夜出去送伞,也要假装很酷的样子。但同时,他也是友情的牺牲品,因为看到阿泽和德善的合影,别别扭扭的不答应去演唱会。即使在1994年也还是在犹豫了1小时之后,彻底失去给德善一个肩膀依靠的机会。在所有人里面,男一号正焕的人设无疑是男孩中最真实的,勇敢的保护善宇不受混混欺负,自己被抢走了鞋子也不肯跟妈妈说,心思细腻但表面装酷,对自己的事十分犹豫,但为哥哥的心愿去当空军却特别坚定。在最后一集的时候,我曾经开玩笑的说,男一好尴尬,忙碌了19集,却在最后一集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但玩笑归玩笑,正焕的善解人意守护住了五人组的友情。朋友之间有任何情感上的纠葛都是很尴尬的,总会有一个人因为这样的尴尬,不得不离开这个群体。因为正焕和阿泽处理的都颇为小心。善宇的情况不太一样,善宇因为父亲的离开,身上总有种要被朋友保护的任性成分,善宇在处理与德善的感情纠葛时,目的明确,一切为了宝拉,这也是他性格里面任性固执的一种体现。自己刮胡子时割破皮肤这种小事,也一个人固执的隐瞒起来不告诉妈妈也是这种性格的表现出口。但正焕是家中第二个孩子的症候。从故事的发展中,能知道哥哥正峰因为心脏不好,会受到父母特别的宠爱与忍让。而第二个孩子正焕,则从小习惯了去包容哥哥和脾气大到号称双门洞豹子罗美兰的妈妈。他成绩好,但父母的重点一直在正峰能不能考上大学,因为觉得正焕考上大学是一种理所当然。他会保护善宇,1988的时候当善宇被要求摘下父亲留给的项链时,毫不犹豫的出手相拼,1994年善宇因为家人反对与宝拉的婚礼,一个人在大排档喝酒时。本该开车归队的他,宁可坐大巴,也坐下来陪善宇喝上几杯。没有言语的陪伴,可能是正焕的方式。看上去很man的方式。我和好几位一起看剧的朋友都喜欢狗焕,因为他真实。他有缺点,有犹豫,有让我们都看不惯的地方。他的爱不是偶像剧那种无条件海誓山盟的爱,甚至不是善宇那样任性的爱。同时,他又是羞涩的,1994年在对德善告白之后,也还是用一种Got you的方式替自己找台阶下。不论是羞于开口,还是犹豫不决,他的初恋在1994年演唱会门前就已经结束。然后不再拖泥带水。
这是一部诚意满满的剧,每个人都有他的个性和独自的生活轨迹。在少年时期唯一没有被爱情光顾的东龙,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是伙伴们的人生导师,长大后也是他主持了正焕爸妈补办的婚礼,又把善宇和宝拉从单身青年送入婚姻殿堂。家里的长辈会认为,小时候在学习上不那么专注的孩子,长大后也许会在别的方面有所成就。东龙的特点就在于揣摩人的心里,可能也是后面能跟举办婚礼的机构关系好,顺便揽客有一些关联。人物小传很到位啊编剧大人。
青春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惊动警察和医院才叫故事,虽然我们有过羡慕的英雄,有过崇拜的偶像,有过有一天变得不平凡的梦想,但日复一日的却还是胡同里妈妈们的泡菜闲谈,手欠的伙伴在背后突然的一巴掌,传来传去的幸运信,和拼命给电台写信希望被读到的渴望成名那种小心思。关于青春的正确打开方式,《请回答1988》做的很棒。青春不一定是整个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但却是想起来会让长大以后的自己羡慕不已的态度和对待世界的方式。小时候看剧,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某个人,更多的时候是主角。但在1988里,我们会发现自己变成了每个人的一部分,有别人家孩子远远的跑在前面,有每个人身上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有因为兄弟姐妹之间的小小不公正而产生的委屈,我们善良,但有时候会恶作剧。那时的我们还不懂什么叫个人空间,除了阿泽,还不太会寻找一个人静默的角落。就那样毫不伪装的对着世界横冲直撞。
但无论怎样,那是被所有人最珍视的青春啊。我们变成有感情的生命之后,第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
第20集,成年老公和德善回答“是否愿意回到1988”这一问题时,莫名的开始担忧落入鸡汤文的俗套。还好,他们说,并不想回去,除了回到小伙伴们一起通宵玩耍的房间里,以及看看当时健壮如山的父母亲。
有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那样的幸福是这部剧让人感到温暖的所在。就像BGM里面反复唱的,明天就要远行的小伙伴约在从小一起长大的胡同里,对过往快乐的回忆和对未来未知的隐隐忧伤。但导演无疑是会安慰人的,在1994、1995的两集里,朋友们都回来了,哪怕是正峰曼玉这对最初以为只是一次“咩“的超级副线,也都在正焕妈妈补办的婚礼,以及宝拉善宇的婚礼上圆满大结局。(对了,善宇的婚礼上,还有哪个促成了善宇和宝拉重逢的“垃圾”),尤其是全剧终的时候,一扇门推开,四个伙伴同时转头,装酷的正焕,看到德善就开心的阿泽,还有一心觉得德善就该被宝拉打的善宇,和眼神永远出离的东龙。甚至时间在这一空间里再次被改变,妈妈们开饭的召唤,5个孩子回到幼年时光,双门洞胡同变得更大,孩子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家。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一切就又可以从此时重新来过。看到这一幕时,内心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很像用按键replay一首着迷的歌曲,不要走向下一秒未知,让时间永远停在现在的美好里。
亲故,韩语朋友的发音写成汉字也有另一番意味。像是亲人,又是故人(老友)。好像东方人会特别在意远亲不如近邻的互动,美剧中也有把邻居处成朋友的,(不算老友记,他们中的主体本来就是亲人和朋友的关系);绝望的主妇里面,几位主妇间每周固定打牌,帮邻居家小孩推荐好学校,进而在出现龙卷风灾时相互扶持,但他们彼此依然有安全距离。这大概是注重个人空间的西方人与东方的邻里关系最不同的地方。1988年的双门洞,还没有走入单元楼的年代。三位全职妈妈在门口一起择菜聊家常,从同龄子女们学校的事,聊到自己和老公之间的互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烦恼和小骄傲。开着那群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们只好躲开的玩笑(真觉得里面绝大部分韩国男星的直男癌都是纯纯的)。虽然彼此之间玩笑惯了,可以一起为了歌唱选秀出糗,可以一起给孩子们叫个外卖,然后跑出去享受三个妈妈的快乐时光,但是当面对刚刚退休的职业女性东龙妈妈时,那种小尴尬和真的不熟的礼貌,也有一种会心一笑的真实。
而孩子辈的友谊会更有代入感。正焕看到正在洗头的德善,顺手把她推进水池;德善开心的跟阿泽打招呼,被东龙直接从后面揪住头发,随时相互吐槽,打打闹闹,才是青梅竹马的真实写照。在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成年老公说他不想回到1988,那时候太敏感。也许对于一个17、18岁的孩子来说,征战国际大赛那种压力更加远超同龄小伙伴面临高考的那种紧张。也许比起其他几个人,阿泽更早一步进入了22岁以后的年华,像个上班族,一个人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独自努力。会因为其他孩子结伴去上学,自己被留在胡同口而失落,也会在认识娱乐明星等各方面缺乏与其他人的共同语言。但阿泽的家像是一个符号,是孩子们的避难所。东龙带着小黄电影到阿泽的房间里,其他人躲避家庭压力时,也会一起用大富翁在这里度过一段世外桃源的时光。从设置上看,爸爸除了给阿泽做饭其他时间都要看店,没有妈妈的地方就像是没有了束缚。于是在双门洞的4个家庭之外,阿泽的房间成为全剧开始和结束的地方,让人感动到微笑着落泪。
在年4个人备考时,中学生时代的大家最后一次在早上齐齐的聚在胡同口,然后光阴飞转。这里要提到的还是回归到本行的成分,对于一些重要事件,新闻素材的串联让整个片子的叙事多了一份真实回忆的意味。在背景音乐和运动镜头中,他们的高考就用一段新闻画面,给所有人的少年生涯画上句号。离开朝夕相处的双门洞时代,对于观众来说有点黯然神伤。1994年的大家像是现在的我们,隔一段时间回家一次。也许能够见到儿时的伙伴,也许是指在妈妈们的聊天中一语带过。的确,大学之后的日子,变成了一种新的日复一日,常常会在每一次半年总结的时候感叹时光飞逝,似乎每一天过得没什么印象深刻的痕迹。那样的循环往复与高中时候的不一样,为了一个看的比什么都重的目标每天埋头苦读,又害怕又期待的等着最后的高考大赦。而现在,每天在打卡钟之间奔波,上班等下班,周一等周五,觉得时间匆匆溜走,却没有留下太多真正的铭心刻骨。过去每天见面的小伙伴分散在各地,有些人即便有联络,也会慢慢因为长大成人而止于礼节。即便还能一起喝酒聊天,但曲终人散后便是各自背负的生活和不再有交集的世界。成长,除了剥离岁月,也剥离了一份熟悉的安全感。
高中毕业到1994这一段人生的快进,对于接受采访的成年德善和阿泽来说,是那种可以一言以概括的历程。并不是说它不重要,只是,没有了你们围在我身边的年华,已经无法再延续那个美丽的故事。在看剧的同时,忍不住去翻了好多背景贴,分析贴。我不排斥泽善,我也很希望祝福18岁那年的正焕和德善。看完全剧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点,发了张9图的朋友圈,又不想在有100多个同事的地方太过矫情,只写了一句话表示打卡。但是有好几个同事跑来评论说,虽然爱阿泽的帅,但还是喜欢正焕。这让我觉得我们真的过了耳听爱情的年龄。阿泽这个人设,一直都是虚虚实实的。是妈妈们眼里那个去年赚了1个亿的别人家孩子,也是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眼里笨到撕不开酸奶但是能瞬间解开魔方谜题的神奇所在。他把自己隐藏的很好,每天想妈妈但只有在感同身受的成爸面前才落泪,他为了提神抽烟,但是两次见到小伙伴(一次是德善在北京撞见,另一次是正焕夜里在院子看流星时候遇到)都像做错事一样赶快把烟藏起来。他在下棋时,框架眼镜后面流露出的是一种“不是阿泽“的犀利,但回到小伙伴身边,又是绵羊小弟弟的状态。乖乖的买披萨请大家,无辜的笑。这是一部没有婊的剧,如果真的要安标签,坐在德善家门口喝大盒牛奶,在伙伴面前敢于说喜欢德善的阿泽就是真正的心机Boy吧。只是德善的大大咧咧让他能够脱离围棋世界里石佛的伪装,至于他为什么喜欢德善,成年老公回忆的那些细节,也不一定就有说服力。德善能让他不用安眠药就睡得好,注定在一起的人,应该有这样的魔力。
在德善暗恋善宇的时候,善宇也是虚幻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德善眼中的他。看上去他在对德善微笑,看上去他跑来德善家里为了问他借修正液,导演在塑造少女情怀的时候,这种手法真的很具有杀伤力。他让人在那么一段时间里,与德善一样,误以为善宇也是喜欢德善的。毕竟在那么几集的时间,觉得全世界都在向着德善张开怀抱,而善宇就是那个全世界。知道初雪告白夜,德善的初恋就这样被“咩”了一声。
德善一步步走向阿泽,正焕的助推也是关键的一环。住在半地下室,出门必经之地是正焕家的门口,两个人都有过为了等待对方而在门口徘徊的情景。正焕的感情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也许因为太熟悉,他会骂德善笨,即使在雨天等到后半夜出去送伞,也要假装很酷的样子。但同时,他也是友情的牺牲品,因为看到阿泽和德善的合影,别别扭扭的不答应去演唱会。即使在1994年也还是在犹豫了1小时之后,彻底失去给德善一个肩膀依靠的机会。在所有人里面,男一号正焕的人设无疑是男孩中最真实的,勇敢的保护善宇不受混混欺负,自己被抢走了鞋子也不肯跟妈妈说,心思细腻但表面装酷,对自己的事十分犹豫,但为哥哥的心愿去当空军却特别坚定。在最后一集的时候,我曾经开玩笑的说,男一好尴尬,忙碌了19集,却在最后一集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但玩笑归玩笑,正焕的善解人意守护住了五人组的友情。朋友之间有任何情感上的纠葛都是很尴尬的,总会有一个人因为这样的尴尬,不得不离开这个群体。因为正焕和阿泽处理的都颇为小心。善宇的情况不太一样,善宇因为父亲的离开,身上总有种要被朋友保护的任性成分,善宇在处理与德善的感情纠葛时,目的明确,一切为了宝拉,这也是他性格里面任性固执的一种体现。自己刮胡子时割破皮肤这种小事,也一个人固执的隐瞒起来不告诉妈妈也是这种性格的表现出口。但正焕是家中第二个孩子的症候。从故事的发展中,能知道哥哥正峰因为心脏不好,会受到父母特别的宠爱与忍让。而第二个孩子正焕,则从小习惯了去包容哥哥和脾气大到号称双门洞豹子罗美兰的妈妈。他成绩好,但父母的重点一直在正峰能不能考上大学,因为觉得正焕考上大学是一种理所当然。他会保护善宇,1988的时候当善宇被要求摘下父亲留给的项链时,毫不犹豫的出手相拼,1994年善宇因为家人反对与宝拉的婚礼,一个人在大排档喝酒时。本该开车归队的他,宁可坐大巴,也坐下来陪善宇喝上几杯。没有言语的陪伴,可能是正焕的方式。看上去很man的方式。我和好几位一起看剧的朋友都喜欢狗焕,因为他真实。他有缺点,有犹豫,有让我们都看不惯的地方。他的爱不是偶像剧那种无条件海誓山盟的爱,甚至不是善宇那样任性的爱。同时,他又是羞涩的,1994年在对德善告白之后,也还是用一种Got you的方式替自己找台阶下。不论是羞于开口,还是犹豫不决,他的初恋在1994年演唱会门前就已经结束。然后不再拖泥带水。
这是一部诚意满满的剧,每个人都有他的个性和独自的生活轨迹。在少年时期唯一没有被爱情光顾的东龙,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是伙伴们的人生导师,长大后也是他主持了正焕爸妈补办的婚礼,又把善宇和宝拉从单身青年送入婚姻殿堂。家里的长辈会认为,小时候在学习上不那么专注的孩子,长大后也许会在别的方面有所成就。东龙的特点就在于揣摩人的心里,可能也是后面能跟举办婚礼的机构关系好,顺便揽客有一些关联。人物小传很到位啊编剧大人。
青春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惊动警察和医院才叫故事,虽然我们有过羡慕的英雄,有过崇拜的偶像,有过有一天变得不平凡的梦想,但日复一日的却还是胡同里妈妈们的泡菜闲谈,手欠的伙伴在背后突然的一巴掌,传来传去的幸运信,和拼命给电台写信希望被读到的渴望成名那种小心思。关于青春的正确打开方式,《请回答1988》做的很棒。青春不一定是整个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但却是想起来会让长大以后的自己羡慕不已的态度和对待世界的方式。小时候看剧,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某个人,更多的时候是主角。但在1988里,我们会发现自己变成了每个人的一部分,有别人家孩子远远的跑在前面,有每个人身上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有因为兄弟姐妹之间的小小不公正而产生的委屈,我们善良,但有时候会恶作剧。那时的我们还不懂什么叫个人空间,除了阿泽,还不太会寻找一个人静默的角落。就那样毫不伪装的对着世界横冲直撞。
但无论怎样,那是被所有人最珍视的青春啊。我们变成有感情的生命之后,第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