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业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积极主动
2周没写了,没啥原因,时间管理差,没时间写,还真不是没内容可写或者不想写。争取40分钟写完
已经想不起2周之前想写什么了。。。这就是不能及时写作的悲哀,想不起来了。
上周末2天被公司安排培训《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我想了想可能我再怎么培训也是一个低效能人士,无可救药了。豆瓣友人铲铲是外企药代,2年前好像就上过这个课程的培训,这个课程在外企可真是受HR和管理层喜欢啊,真是完成销售任务不愁。
在目前的m看来这个课程是有其价值的,虽然有同事说《7个习惯》就是个上过哈佛工商管理硕士的一个摩门教徒的心灵鸡汤。。。。如果能在m高中或者大学的时候接触这类课程就更好了。
譬如习惯一:积极主动。你会受到基因,成长背景和环境的影响,但它们并不能决定你的人生---Stephen. Covey(就是总结出7个习惯,并大赚其培训钱的那个人)。 他这个观点m是认同的,国内流行过的大热文章《寒门难出贵子》的作者肯定没上过《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培训课程,哈哈哈。贫穷的家庭环境,成长环境是会影响你的人生,但是能决定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的无数个选择。你可以消极被动的去等待被选择,也可以在任何时刻积极主动去争取你想要的资源和机会。
培训老师说每个人的每一次行动和选择都是受那个人的思维决定的,所以要想真正改变一个人的行动和选择,非要改变其思维模式不可(这是对的,譬如像巴菲特一样思考?),m个人认为还应该加上其价值观。而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个人觉得除了成长环境,家庭熏陶只能靠自己多读书多思考了,也没什么其他办法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而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不改变,那么这个人的行为的改变只是在单纯的模仿,而永远不能启到所谓真正的改变命运的程度。
斯坦诺维奇写到,许多人际交往都都包括大量的偶然成分:互不相识的男女约会最终成了婚姻,取消一次和客户的见面确最后因此丢了工作,误了班车而遇到了高中老同学,当偶然事件导致了重大的结果是,人们不免要构建一些复杂的理论去解释它们。M自己想,比如人们总会说什么命中注定的相遇,其实没什么命中注定,就是偶然/运气嘛。
积极主动的人就会选择让偶然发生,在英文里就是make it happen….. 譬如为了结束单身,就应该大量积极去相亲(创造偶然),为了尽快获得不错的offer,应该在有选择的条件下,多多面试;面对没希望买单的客户,多拜访几次,多打几次电话,多发几次邮件也没什么沉没成本。销售这个工作,绝对不是天道酬勤的工作,但是辛勤劳动也许可能有更高的概率碰到运气这种事。
人生是一脸串偶然/运气(好的或者糟糕的)组合,那么我们应该让那些偶然发生。
我之前的几篇文章都夸赞过PSA一个销售管培生项目,m自己是真心觉得那个项目好,3个月美国培训(硅谷旁边,硅谷随便逛),6个月国内培训。9个月(3+6)培训结束后,背的quota(销售任务)也小,有2年保护期,总之m自己觉得挺无与伦比的,当然薪水不能和知名投行律所比,本来就有所谓的行业剪刀差,没可比性。
上周和一个已经毕业半年(9个月的培训已结束)多且即将离职的管理培训生聊天,发现从亲历者的角度有一些很不一样的内容。对方下一份工作是知名HR咨询公司的初级咨询顾问,也就是说暂时不打算尝试再做销售了,想在HR这条道路上好好发展。原因嘛,家里有做HR高管的长辈,觉得长辈的职业发展比较适合女生,也比较适合自己(言下之意,短短1.7年的销售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职场生活),能得到那家知名HR咨询公司的初级咨询顾问也是家里长辈机缘巧合认识那家HR咨询公司的某高管,凑巧帮忙推荐了一个简历,接下来的几轮面试都很顺利,拿到了offer.
她自己坦言,当下定决心要去走HR道路的时候,就开始狂投HR方面的简历,很不幸。在PSA的销售管培生的经历和之前不错的学校专业背景在狂投简历的时候并没什么卵用,没有几个电话让她去做HR的面试,因为专业不是HR,没有HR方面的实习经验,一张白纸。但好在家里有已做到HR高管的长辈,无意中向长辈透露自己已经决心转职HR了,恰巧长辈正好刚认识了一个知名(世界知名)HR咨询公司高管,简历就这么递送过去了。再次验证了:实力+运气=有结果
我问她为什么觉得PSA的销售生活不太适合她?她说多方面吧。让她抓狂的方面还是挺多的,毕竟还年轻(25,26岁)且整个ERP行业早就是日落西山,中国整体实体经济又差的一塌糊涂,只能说就是赶上了,大环境不好谁也没办法。
她告诉我的一些PSA管培项目的故事m觉得倒是非常有意思。譬如她讲到在美国3个月的全职培训固然很好,只是回到公司,和中国客户一次次沟通后才发现在美国3个月的培训内容在中国客户面前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完全没效果。后期她们还尝试过把自己在跟进中国客户的销售近况汇报给美国的导师,导师给出的解决方案完全没可能在中国执行。我笑笑说,这是很自然的,美国是成熟市场,而中国大陆是非常不成熟的市场,美国的IT认知水平是啥程度,中国又是什么程度呢?她说问题就是在这里嘛。美国的企业说什么时候会采购就是会在什么时候下采购订单,几乎没有什么采购订单延期的问题,而中国。。。。从年初拖到年末的订单简直比比皆是。
管培生项目是PSA一个全球的项目,所以在主要国家都会招收销售管培生。在管培生的9个月里,美国其他国家的管培生都陆续有退出的,只有中国的管培生都是坚持完成9个月培训的(3个月美国+6个月国内),其他国家的管培生上了几周发现自己不想做这个管培生的职位,可以申请换岗(其他国家还有市场部的管培生等职位,中国区只有销售和售前的管培名额)。
最搞笑的一件事是她们那届巴西有3个销售管培生,9个月培训结束后。纷纷离职,拿了双倍的工资去甲骨文入职了。。。。但我知道以PSA的财大气粗是不在乎给所谓的竞争者多培养几个销售新人的(市场上的顶尖公司都是这样的),如果那几个人在甲骨文锻炼的好,再过几年,PSA再把他们挖过来。。。。
她说PSA管培生最好的一点就是中途退出不需要给公司任何赔偿,她同学签了汇丰和其他一些公司的管培,在合同里写着如果在某个阶段之前离开公司还要赔公司一笔小小的培训费,她觉得PSA这点非常大气。
总体而言,听了她的讲述,我还是觉得这个管培项目可能是PSA做的最好的项目之一。
最近空余的时间在混AWB的粉丝群,方舟子的科普群,再偶然关注下心理咨询和心理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很多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学中都有更深的解读),时间完全没有了。。。悲剧。
再次安利下ArtsWithoutBorders这个公众号(特别推荐文章《你苏的公平与帝国的梦》,最近在这个公众号的微信群里消磨耽误了太多时间(汗),这周微信群里聊到政府地方债要完蛋事情,阿瓦比2号说,现在的货币注水可能比2008年那个4万亿还甚,但生活用品的价格没有太大上涨(废话,稳定第一),土地拍卖频出地王就是(印钱太多了),但还是无法消耗那么多的印钞,那些钱都在政府地方债里面。。。。如果关注债券市场的,就会知道辽宁省炸了一个:
想想自己手中的人民币存款花花贬值,心里跟脱欧的英国民众看到英镑下跌10%的心情是一样的。M认识的几个同事都在狂买美元(夫妻2人把10万美元额度用掉),m关注的hk保险的公众账号都在狂卖hk保险,收益跟美元挂钩,相当间接买了美元资产。。。。
在微信号辣妈有财商的公众账号里看到面对通货膨胀最好的抵御办法就是你有一个公司。现在想明白为啥了,因为这样你就可以把自己遭受到通货膨胀转嫁到所出售的商品或服务中(提高商品/服务售价来抵御通货膨胀,yeah, 万众创业,大家一起来抵御通货膨胀。。。)或者就是买入资产,对通货膨胀(政府大印钞票的时候,一定要买资产)但是什么资产可以相对保值呢?是不是要赶紧去买美元呢?最近稍微研究了一下这方面的信息,今天的阅读原文放一篇《担心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央行早就暗示你该怎么做了》m自己认为写的不错。
AWB微信群里聊各地方经济危机,m想到自己出差路上看到那些在政府门口静坐要解决办法的民众,又想起苏州那个出租车司机问m的问题:我一直在想难道就一直要开出租车吗?开出租车挣不到钱,还能去做点什么别的吗?
一直觉得中国东北和西部某些地方经济差和那个地方部分人民的心态不无关系:政府应该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政府应该给我们一个铁饭碗工作,必须的。而在江浙人民那里,大部分有着自食其力,这份工作挣不到钱了,我还能再干点什么其他的能挣到钱吗?
这不就是7个高效能人士的第一个习惯嘛,积极主动。地方经济差的部分民众认为自己失业都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必须负责给自己找份工作,不解决,咱就静坐。江浙人民那里想的是:我能做点什么别的去挣更多的钱呢?
是不是因为两地人民的普遍不同的心态也造就了两地天差地别的经济水平?我觉得其中有部分关系。
积极主动这个习惯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你的人生有相当一部分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而不是你的基因,家庭和成长背景,你可以掌握你自己的命运,也必须为你自己的选择负责。一旦人有了这样的心理认知,每个人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基本就是可以有幸福感人生的开端,你不会再去有这样悲观的想啊:都是自己父母不行,不能帮我找个好工作;都是公司领导有问题,害我怀才不遇;都是那个渣男害的我现在这么惨。。。。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人和那些在政府门口静坐要工作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没有本质区别。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其实背后蕴藏了很多心理咨询的要点。看看以后碰到合适的事例把7个习惯和自己的对其的思考都写出来。
已经想不起2周之前想写什么了。。。这就是不能及时写作的悲哀,想不起来了。
上周末2天被公司安排培训《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我想了想可能我再怎么培训也是一个低效能人士,无可救药了。豆瓣友人铲铲是外企药代,2年前好像就上过这个课程的培训,这个课程在外企可真是受HR和管理层喜欢啊,真是完成销售任务不愁。
在目前的m看来这个课程是有其价值的,虽然有同事说《7个习惯》就是个上过哈佛工商管理硕士的一个摩门教徒的心灵鸡汤。。。。如果能在m高中或者大学的时候接触这类课程就更好了。
譬如习惯一:积极主动。你会受到基因,成长背景和环境的影响,但它们并不能决定你的人生---Stephen. Covey(就是总结出7个习惯,并大赚其培训钱的那个人)。 他这个观点m是认同的,国内流行过的大热文章《寒门难出贵子》的作者肯定没上过《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培训课程,哈哈哈。贫穷的家庭环境,成长环境是会影响你的人生,但是能决定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的无数个选择。你可以消极被动的去等待被选择,也可以在任何时刻积极主动去争取你想要的资源和机会。
培训老师说每个人的每一次行动和选择都是受那个人的思维决定的,所以要想真正改变一个人的行动和选择,非要改变其思维模式不可(这是对的,譬如像巴菲特一样思考?),m个人认为还应该加上其价值观。而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个人觉得除了成长环境,家庭熏陶只能靠自己多读书多思考了,也没什么其他办法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而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不改变,那么这个人的行为的改变只是在单纯的模仿,而永远不能启到所谓真正的改变命运的程度。
斯坦诺维奇写到,许多人际交往都都包括大量的偶然成分:互不相识的男女约会最终成了婚姻,取消一次和客户的见面确最后因此丢了工作,误了班车而遇到了高中老同学,当偶然事件导致了重大的结果是,人们不免要构建一些复杂的理论去解释它们。M自己想,比如人们总会说什么命中注定的相遇,其实没什么命中注定,就是偶然/运气嘛。
积极主动的人就会选择让偶然发生,在英文里就是make it happen….. 譬如为了结束单身,就应该大量积极去相亲(创造偶然),为了尽快获得不错的offer,应该在有选择的条件下,多多面试;面对没希望买单的客户,多拜访几次,多打几次电话,多发几次邮件也没什么沉没成本。销售这个工作,绝对不是天道酬勤的工作,但是辛勤劳动也许可能有更高的概率碰到运气这种事。
人生是一脸串偶然/运气(好的或者糟糕的)组合,那么我们应该让那些偶然发生。
我之前的几篇文章都夸赞过PSA一个销售管培生项目,m自己是真心觉得那个项目好,3个月美国培训(硅谷旁边,硅谷随便逛),6个月国内培训。9个月(3+6)培训结束后,背的quota(销售任务)也小,有2年保护期,总之m自己觉得挺无与伦比的,当然薪水不能和知名投行律所比,本来就有所谓的行业剪刀差,没可比性。
上周和一个已经毕业半年(9个月的培训已结束)多且即将离职的管理培训生聊天,发现从亲历者的角度有一些很不一样的内容。对方下一份工作是知名HR咨询公司的初级咨询顾问,也就是说暂时不打算尝试再做销售了,想在HR这条道路上好好发展。原因嘛,家里有做HR高管的长辈,觉得长辈的职业发展比较适合女生,也比较适合自己(言下之意,短短1.7年的销售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职场生活),能得到那家知名HR咨询公司的初级咨询顾问也是家里长辈机缘巧合认识那家HR咨询公司的某高管,凑巧帮忙推荐了一个简历,接下来的几轮面试都很顺利,拿到了offer.
她自己坦言,当下定决心要去走HR道路的时候,就开始狂投HR方面的简历,很不幸。在PSA的销售管培生的经历和之前不错的学校专业背景在狂投简历的时候并没什么卵用,没有几个电话让她去做HR的面试,因为专业不是HR,没有HR方面的实习经验,一张白纸。但好在家里有已做到HR高管的长辈,无意中向长辈透露自己已经决心转职HR了,恰巧长辈正好刚认识了一个知名(世界知名)HR咨询公司高管,简历就这么递送过去了。再次验证了:实力+运气=有结果
我问她为什么觉得PSA的销售生活不太适合她?她说多方面吧。让她抓狂的方面还是挺多的,毕竟还年轻(25,26岁)且整个ERP行业早就是日落西山,中国整体实体经济又差的一塌糊涂,只能说就是赶上了,大环境不好谁也没办法。
她告诉我的一些PSA管培项目的故事m觉得倒是非常有意思。譬如她讲到在美国3个月的全职培训固然很好,只是回到公司,和中国客户一次次沟通后才发现在美国3个月的培训内容在中国客户面前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完全没效果。后期她们还尝试过把自己在跟进中国客户的销售近况汇报给美国的导师,导师给出的解决方案完全没可能在中国执行。我笑笑说,这是很自然的,美国是成熟市场,而中国大陆是非常不成熟的市场,美国的IT认知水平是啥程度,中国又是什么程度呢?她说问题就是在这里嘛。美国的企业说什么时候会采购就是会在什么时候下采购订单,几乎没有什么采购订单延期的问题,而中国。。。。从年初拖到年末的订单简直比比皆是。
管培生项目是PSA一个全球的项目,所以在主要国家都会招收销售管培生。在管培生的9个月里,美国其他国家的管培生都陆续有退出的,只有中国的管培生都是坚持完成9个月培训的(3个月美国+6个月国内),其他国家的管培生上了几周发现自己不想做这个管培生的职位,可以申请换岗(其他国家还有市场部的管培生等职位,中国区只有销售和售前的管培名额)。
最搞笑的一件事是她们那届巴西有3个销售管培生,9个月培训结束后。纷纷离职,拿了双倍的工资去甲骨文入职了。。。。但我知道以PSA的财大气粗是不在乎给所谓的竞争者多培养几个销售新人的(市场上的顶尖公司都是这样的),如果那几个人在甲骨文锻炼的好,再过几年,PSA再把他们挖过来。。。。
她说PSA管培生最好的一点就是中途退出不需要给公司任何赔偿,她同学签了汇丰和其他一些公司的管培,在合同里写着如果在某个阶段之前离开公司还要赔公司一笔小小的培训费,她觉得PSA这点非常大气。
总体而言,听了她的讲述,我还是觉得这个管培项目可能是PSA做的最好的项目之一。
最近空余的时间在混AWB的粉丝群,方舟子的科普群,再偶然关注下心理咨询和心理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很多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学中都有更深的解读),时间完全没有了。。。悲剧。
再次安利下ArtsWithoutBorders这个公众号(特别推荐文章《你苏的公平与帝国的梦》,最近在这个公众号的微信群里消磨耽误了太多时间(汗),这周微信群里聊到政府地方债要完蛋事情,阿瓦比2号说,现在的货币注水可能比2008年那个4万亿还甚,但生活用品的价格没有太大上涨(废话,稳定第一),土地拍卖频出地王就是(印钱太多了),但还是无法消耗那么多的印钞,那些钱都在政府地方债里面。。。。如果关注债券市场的,就会知道辽宁省炸了一个:
![]() |
债转股 |
想想自己手中的人民币存款花花贬值,心里跟脱欧的英国民众看到英镑下跌10%的心情是一样的。M认识的几个同事都在狂买美元(夫妻2人把10万美元额度用掉),m关注的hk保险的公众账号都在狂卖hk保险,收益跟美元挂钩,相当间接买了美元资产。。。。
在微信号辣妈有财商的公众账号里看到面对通货膨胀最好的抵御办法就是你有一个公司。现在想明白为啥了,因为这样你就可以把自己遭受到通货膨胀转嫁到所出售的商品或服务中(提高商品/服务售价来抵御通货膨胀,yeah, 万众创业,大家一起来抵御通货膨胀。。。)或者就是买入资产,对通货膨胀(政府大印钞票的时候,一定要买资产)但是什么资产可以相对保值呢?是不是要赶紧去买美元呢?最近稍微研究了一下这方面的信息,今天的阅读原文放一篇《担心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央行早就暗示你该怎么做了》m自己认为写的不错。
AWB微信群里聊各地方经济危机,m想到自己出差路上看到那些在政府门口静坐要解决办法的民众,又想起苏州那个出租车司机问m的问题:我一直在想难道就一直要开出租车吗?开出租车挣不到钱,还能去做点什么别的吗?
一直觉得中国东北和西部某些地方经济差和那个地方部分人民的心态不无关系:政府应该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政府应该给我们一个铁饭碗工作,必须的。而在江浙人民那里,大部分有着自食其力,这份工作挣不到钱了,我还能再干点什么其他的能挣到钱吗?
这不就是7个高效能人士的第一个习惯嘛,积极主动。地方经济差的部分民众认为自己失业都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必须负责给自己找份工作,不解决,咱就静坐。江浙人民那里想的是:我能做点什么别的去挣更多的钱呢?
是不是因为两地人民的普遍不同的心态也造就了两地天差地别的经济水平?我觉得其中有部分关系。
积极主动这个习惯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你的人生有相当一部分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而不是你的基因,家庭和成长背景,你可以掌握你自己的命运,也必须为你自己的选择负责。一旦人有了这样的心理认知,每个人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基本就是可以有幸福感人生的开端,你不会再去有这样悲观的想啊:都是自己父母不行,不能帮我找个好工作;都是公司领导有问题,害我怀才不遇;都是那个渣男害的我现在这么惨。。。。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人和那些在政府门口静坐要工作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没有本质区别。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其实背后蕴藏了很多心理咨询的要点。看看以后碰到合适的事例把7个习惯和自己的对其的思考都写出来。
leadenmous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M的碎碎念—理想生活 (3人喜欢)
- M的碎碎念——帅哥的礼遇&理想生活 (5人喜欢)
- Mouse的碎碎念——搬砖,人生是旷野还是轨道(2)? (4人喜欢)
- M的碎碎念——搬砖,人生是轨道还是旷野?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