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摘抄 丁维译
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摘抄 丁维译
革命分子熟知,要改变一个国家的理念,不能奔着美术馆、教育部或者著名小说家的寓所去,而是必须开着坦克直捣国家的神经中枢——新闻总部。
新闻的骚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内心的最深处。现如今,须臾的沉静已是一份奢侈,安静地入睡,或专心与朋友交谈都堪称小小的奇迹。要是某人能离开新闻漩涡一整天,只倾听窗外的雨声和自己的心声,其持戒水平当直追高僧。
要削弱人民的政治意愿,不用新闻审查,用零碎的方式讲述事件,播出各种简报、新闻,扰乱人民的头脑、转移注意力即可。
经济衰退?以前也是这样波动的,终究会好起来,然后再坏下去,如此反复。
淡定与否终究取决于我们的期望高低:如果我们接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幸好人生路漫漫),多数人既非大善也非大恶(我们自己也在其中),人类社会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还是挺了过来),如果我们能让这些昭然若揭但却又闪烁不定的想法在内心生根,则恐慌就没那么容易将我们降服。
所谓新闻失态是指当权人物因一时疏忽而说漏嘴或做错事,虽然(正如众所皆知)该言行并不代表其成熟的观点,但新闻却揪住不放、死缠烂打,坚持认为失态言行背后必然隐藏着见不得人的真相。
在新闻失态的背后,映射的是新闻记者技穷之下的愤怒:他们知道国家当下问题严重,但却缺乏接近当权者的渠道,或缺乏应对官僚主义的耐心,导致其无法精准地指向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福楼拜眼里,新闻污染的后果是如此严重,以至于现在只有全盲和未受教育的法国人才有机会保持正确思考的能力。
新闻标题很客观,但报道内容都是编辑凑成的,跟我们一样有偏见、错误和软肋。
一名艺术家只要有五十个购买作品的客户,就可以过上体面生活;一名作家有五万名读者,日子也可以过得去,但是一家新闻机构的受众如果少于两千万人,恐怕连支付账单都成问题。
如同目前的现状所示,国际报道遵从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即以国家的外交及经济关系为优先。因此新闻时事几乎只报道军事、商业或人道主义问题。国际新闻想告诉我们:该与谁为敌、和谁贸易、或怜悯于谁。
那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也许在别处得到了更好的解决,以往看来无可避免的事情,其实不过是文化选择的问题,并非无法改变。
就算是良好的意图,也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就算是正面人物,也难免犯错和盲目。
中世纪将圣徒的尸骨挖出供信徒膜拜。
名人的气场是数百位追随者支撑起来的,如果你对名人的才能怀疑,你就是跟一大堆支持者为敌。
典型的名人早年都被人排挤,从而对名声产生了各种经久不衰的渴念。
父母对幼年子女的爱不够,或者社会对普通人尊重不够,就容易导致人们喜欢成名以获得关注,获得爱。
幸灾乐祸自己才开心的人,自己也是输家。需要看到他人失败的人,自己不正是输家吗?
悲剧(戏剧的一种)让我们感到:也许一念之差,我也会犯下同样的错。悲剧的意义在于展示失去自控的可怕后果,以提醒我们把握自控是何等重要。
新闻报道里的悲剧故事没有悲剧(戏剧)里连贯的叙事背景,也没有其中散发的道德感召力。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的权贵们习惯在书房、寝宫放置骷髅头或骷髅画像,用对死亡的思考来修复生命的意义,促使我们开始重新排列事务的先后顺序,让生命中更重要却容易湮没在日常烦恼中的部分浮出水面,让真正恐惧的事务亮出真身,以撬动内心的认知,去过真正该过的生活。
我们喝醉酒的时候,会觉得哪个人看起来都可爱至极。
在宗教被新闻代替之前,帮助人类做好面对死亡的心理准备,乃是宗教的核心使命。新闻却无法做到,只是告诉你如何养生。
我们去新开的餐厅,是想吸收餐厅本身所代表的价值观:放松、尊贵、欢乐……
我们买手机不仅出于实际需求,也是想拥有手机的一些特征,变得更加理性、优雅、能干和精确。
人类每年制作三万部电影、两百万册图书、十万张专辑,造访博物馆或美术馆的游客多达九千五百万。
新闻作为内省的敌人,是何等心怀醋意,并且希望变本加厉与之作对。新闻供应者恨不得把屏幕安装在我们的座椅靠背、把接收器嵌入我们的手表,把手机植入我们的头脑,以确保我们时时连线,总是知晓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永远不感到孤独。
革命分子熟知,要改变一个国家的理念,不能奔着美术馆、教育部或者著名小说家的寓所去,而是必须开着坦克直捣国家的神经中枢——新闻总部。
新闻的骚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内心的最深处。现如今,须臾的沉静已是一份奢侈,安静地入睡,或专心与朋友交谈都堪称小小的奇迹。要是某人能离开新闻漩涡一整天,只倾听窗外的雨声和自己的心声,其持戒水平当直追高僧。
要削弱人民的政治意愿,不用新闻审查,用零碎的方式讲述事件,播出各种简报、新闻,扰乱人民的头脑、转移注意力即可。
经济衰退?以前也是这样波动的,终究会好起来,然后再坏下去,如此反复。
淡定与否终究取决于我们的期望高低:如果我们接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幸好人生路漫漫),多数人既非大善也非大恶(我们自己也在其中),人类社会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还是挺了过来),如果我们能让这些昭然若揭但却又闪烁不定的想法在内心生根,则恐慌就没那么容易将我们降服。
所谓新闻失态是指当权人物因一时疏忽而说漏嘴或做错事,虽然(正如众所皆知)该言行并不代表其成熟的观点,但新闻却揪住不放、死缠烂打,坚持认为失态言行背后必然隐藏着见不得人的真相。
在新闻失态的背后,映射的是新闻记者技穷之下的愤怒:他们知道国家当下问题严重,但却缺乏接近当权者的渠道,或缺乏应对官僚主义的耐心,导致其无法精准地指向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福楼拜眼里,新闻污染的后果是如此严重,以至于现在只有全盲和未受教育的法国人才有机会保持正确思考的能力。
新闻标题很客观,但报道内容都是编辑凑成的,跟我们一样有偏见、错误和软肋。
一名艺术家只要有五十个购买作品的客户,就可以过上体面生活;一名作家有五万名读者,日子也可以过得去,但是一家新闻机构的受众如果少于两千万人,恐怕连支付账单都成问题。
如同目前的现状所示,国际报道遵从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即以国家的外交及经济关系为优先。因此新闻时事几乎只报道军事、商业或人道主义问题。国际新闻想告诉我们:该与谁为敌、和谁贸易、或怜悯于谁。
那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也许在别处得到了更好的解决,以往看来无可避免的事情,其实不过是文化选择的问题,并非无法改变。
就算是良好的意图,也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就算是正面人物,也难免犯错和盲目。
中世纪将圣徒的尸骨挖出供信徒膜拜。
名人的气场是数百位追随者支撑起来的,如果你对名人的才能怀疑,你就是跟一大堆支持者为敌。
典型的名人早年都被人排挤,从而对名声产生了各种经久不衰的渴念。
父母对幼年子女的爱不够,或者社会对普通人尊重不够,就容易导致人们喜欢成名以获得关注,获得爱。
幸灾乐祸自己才开心的人,自己也是输家。需要看到他人失败的人,自己不正是输家吗?
悲剧(戏剧的一种)让我们感到:也许一念之差,我也会犯下同样的错。悲剧的意义在于展示失去自控的可怕后果,以提醒我们把握自控是何等重要。
新闻报道里的悲剧故事没有悲剧(戏剧)里连贯的叙事背景,也没有其中散发的道德感召力。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的权贵们习惯在书房、寝宫放置骷髅头或骷髅画像,用对死亡的思考来修复生命的意义,促使我们开始重新排列事务的先后顺序,让生命中更重要却容易湮没在日常烦恼中的部分浮出水面,让真正恐惧的事务亮出真身,以撬动内心的认知,去过真正该过的生活。
我们喝醉酒的时候,会觉得哪个人看起来都可爱至极。
在宗教被新闻代替之前,帮助人类做好面对死亡的心理准备,乃是宗教的核心使命。新闻却无法做到,只是告诉你如何养生。
我们去新开的餐厅,是想吸收餐厅本身所代表的价值观:放松、尊贵、欢乐……
我们买手机不仅出于实际需求,也是想拥有手机的一些特征,变得更加理性、优雅、能干和精确。
人类每年制作三万部电影、两百万册图书、十万张专辑,造访博物馆或美术馆的游客多达九千五百万。
新闻作为内省的敌人,是何等心怀醋意,并且希望变本加厉与之作对。新闻供应者恨不得把屏幕安装在我们的座椅靠背、把接收器嵌入我们的手表,把手机植入我们的头脑,以确保我们时时连线,总是知晓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永远不感到孤独。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