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令人感动的,叫做遥远的相似性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正是上映于2011年的法国电影《不可触碰》,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因为跳伞意外高位截瘫的富豪,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无法自理,在面试过了无数的陪护人员之后,他最终找了黑人青年德瑞斯来做这份工作。一个刚刚出狱,来应聘只为了一份证明来换取失业救助金的人……简单来说他是最不适合这份工作的人选。
大多数的情况下,一部电影成功的前提在于它能够简单明了的将一个故事讲好,不用牵强附会一些的所谓人生哲理,刻意制造出大段大段的动人的情节。今天我们要聊的这部片子,正是这种简单讲故事的好片子。
电影以倒叙的手法开场,高壮的黑人开着玛莎拉蒂带着络腮胡富豪飞驰在巴黎夜晚的霓虹中,后面跟着的警车鸣笛不止。在被警察追上之后,黑人还不忘和富豪打赌说,待会他们不仅不会罚我们,还会为我们开道。
这样的开头不禁让人猜测,这样的两个人究竟是什么身份?他们发生了什么?
德瑞斯为了能领到一份失业救助金,来到了菲利普的豪宅,与他那在郊区,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小房子相比,这儿简直如皇宫一般,而他却觉得这是“镶了金边的监狱”,迫不及待的想早点离开,走时还顺走了一个名贵的工艺蛋。而另一边,菲利普正面对着一个又一个来应聘的护工,每个人都仿佛能背出一本残障人士护理守则来,而他们却并不合他的心意,他们充满爱心、同情心、专业的护理却时刻提醒着菲利普自己是个不能动的残障人士的事实。而德瑞斯却对菲利普的残疾毫不在意,他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菲利普的美女秘书身上。这种“不把自己当回事儿”的状态正是菲利普需要的。
高额的报酬、美女秘书的陪伴给了德瑞斯留下来的理由,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看看这两个最不搭的人是怎么相处的。
表面上看,德瑞斯整日嘻嘻哈哈的不务正业,但实际上他的乐观与幽默感却充满感染力,特别是对生活规矩保守的菲利普来说,这如同炎夏里的一阵凉风,寒冬中的一片日光,来得恰是时候。
他固执的帮菲利普打电话约会喜欢多年却始终不敢见面的笔友,在他的一番说辞下竟也说服了菲利普大胆的迈出这一步。
他吃着巧克力跟着菲利普一起逛画廊,突然的一句“没有手臂,就没有巧克力”也是神来之笔,逗得两人哈哈大笑。在法国,这句话一般对小孩说,潜在的意思是,你不乖就没巧克力吃。这句无意脱口而出的俗语用在菲利普身上,就像德瑞斯说的,有点过,但又一语双关。
德瑞斯用自己的幽默感染着菲利普,而菲利普的生活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他。
两人在画廊里看到了一幅画,用德瑞斯的话来说就是一幅“一个人流一滩鼻血在画布上”的作品竟然要价几万欧元,德瑞斯说,“给我50欧,我也能给你画一幅,还能来点蓝色做为奖励”。对于经常光顾画廊的菲利普来讲,这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能是一句可以感同身受的调侃,但是对于没接受过什么文化教育的德瑞斯来说,这幅画为他的生活打开了另外一扇窗,让他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有了一些美好向上的目标。自此之后,德瑞斯在认真照顾菲利普的生活之外,开始专注于绘画这件事情。加之他自己无论什么状况都能侃侃而谈的本领,他对艺术的那么一丁点了解竟然还让他在以后找到了第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
德瑞斯与菲利普外出归来,发现自己的弟弟已经等了很久了,这个成日混迹在街头的弟弟还是惹上了麻烦需要他来处理,而德瑞斯弟弟的到来也让菲利普意识到,他不可能让德瑞斯一辈子都做一个陪伴瘫痪病人的护工,他应该有更好的去处,于是他换了另一个护工。而德瑞斯此时家人更需要自己,欣然离开。
离开后的德瑞斯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开始更加努力的生活。而菲利普的生活似乎不太如意,新来的护工,一个身穿白大褂,始终小心翼翼,稍有问题就以“他有病”来与旁人解释的专业看护,令他的心一日日苍老,越发怀念那个陪他玩、陪他疯、甚至拿瘫痪这件事开玩笑的朋友。
这部影片的原名叫做《intouchables》,大部分的中文翻译为了《触不可及》,我想,《不可触碰》这个名字似乎更能贴近影片想要表达的情绪,影片原著作者,现实生活中的菲利普在自传再版的前言中写道:“碰不得的人”,这个词形容我们两个人,在多重意义上都恰如其分。北非血统的阿伯代尔在法国自感属于边缘人群——就像印度的“贱民”阶层那样;旁人不能“碰”他,否则会有被猛击一拳的风险,而他跑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在 他当烂仔的那段漫长历程中,那些警察只成功抓到过他一次。对于我来说,在巴黎私邸环绕的高墙背后,我因我的财产可以衣食无忧,我仿佛属于“外星人”;任何事我都可以不在乎。我完全的瘫痪和 感觉功能的丧失使我无法去碰任何东西;别人轻轻碰我一下都会犹豫再三,因为我的身体状况令他们畏惧,只要碰一下我的肩膀,就必然会引起恐怖的疼痛。
这个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告诉我们一个我们常常会忘记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难能可贵,并不在于两人谁为谁做出了更大的牺牲,谁救赎了谁,仅仅只是在于:你给予我安静与尊严,我给你所愿的认可与提携。他们的身份、地位天差地别,却在这一点上有着空前契合的态度:不要用你以为的善意去干预别人的生活,不要用你的标准去评价别人的好坏。
这个世界上不论是耄耋老者还是黄毛小儿,不论你是健康或是残疾,人人都有一个别人不可轻易触及的世界,像刺猬的肚皮,包裹在刺里,只有遇到可以信任的人时才会露出来,释放出一种善意的信号。而这种信号不是求助,不是乞讨,不需要任何同情怜悯,只需要你如果可以理解这信号,就好好的坐下聚聚,或者给一个理解的拥抱。这大概也算的上是霍金所说的“遥远的相似性”吧。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了某月某日在底下通道中偶然一撇的一个瞬间,衣衫褴褛的乞讨者站在不远处听着卖唱艺人的歌声,一个认真的听。一个卖力的唱。他们之间谁也不曾指望彼此要对自己给予什么帮助,但在那一刻,他们不也是真诚的交流过吗?
在影片中有一段情节是菲利普和德瑞斯瞒着大家来到了一个大峡谷,在菲利普没有出事之前,他常常在这里玩滑翔伞,菲利普带着德瑞斯来体验滑翔伞的乐趣,远离了大地,远离了喧嚣的社会,菲利普再一次如同以往一样感受飞翔的乐趣,德瑞斯第一次开始真正的改变自己的生活。两个不可触碰的人以一种真正平等的方式感受着友谊的乐趣,
如同歌词里说的那样:
Fish in the sea,You know how I feel
如海中鱼儿的游弋,你明白我的感受,
River running free,You know how I feel
如河流自在的奔腾,你明白我的感受
Blossom in the tree,You know how I feel
如树上繁花的盛放,你明白我的感受
It's a new dawn,It's a new day ,It's a new life For me,
对我而言是个全新的黎明, 这是全新的一天,这是全新的人生
I'm feeling good
感觉好棒。
温馨提示:韩可以说原创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点击阅读原文,有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a href="http://m.ximalaya.com/36146586/sound/15963714">
大多数的情况下,一部电影成功的前提在于它能够简单明了的将一个故事讲好,不用牵强附会一些的所谓人生哲理,刻意制造出大段大段的动人的情节。今天我们要聊的这部片子,正是这种简单讲故事的好片子。
电影以倒叙的手法开场,高壮的黑人开着玛莎拉蒂带着络腮胡富豪飞驰在巴黎夜晚的霓虹中,后面跟着的警车鸣笛不止。在被警察追上之后,黑人还不忘和富豪打赌说,待会他们不仅不会罚我们,还会为我们开道。
这样的开头不禁让人猜测,这样的两个人究竟是什么身份?他们发生了什么?
德瑞斯为了能领到一份失业救助金,来到了菲利普的豪宅,与他那在郊区,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小房子相比,这儿简直如皇宫一般,而他却觉得这是“镶了金边的监狱”,迫不及待的想早点离开,走时还顺走了一个名贵的工艺蛋。而另一边,菲利普正面对着一个又一个来应聘的护工,每个人都仿佛能背出一本残障人士护理守则来,而他们却并不合他的心意,他们充满爱心、同情心、专业的护理却时刻提醒着菲利普自己是个不能动的残障人士的事实。而德瑞斯却对菲利普的残疾毫不在意,他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菲利普的美女秘书身上。这种“不把自己当回事儿”的状态正是菲利普需要的。
高额的报酬、美女秘书的陪伴给了德瑞斯留下来的理由,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看看这两个最不搭的人是怎么相处的。
表面上看,德瑞斯整日嘻嘻哈哈的不务正业,但实际上他的乐观与幽默感却充满感染力,特别是对生活规矩保守的菲利普来说,这如同炎夏里的一阵凉风,寒冬中的一片日光,来得恰是时候。
他固执的帮菲利普打电话约会喜欢多年却始终不敢见面的笔友,在他的一番说辞下竟也说服了菲利普大胆的迈出这一步。
他吃着巧克力跟着菲利普一起逛画廊,突然的一句“没有手臂,就没有巧克力”也是神来之笔,逗得两人哈哈大笑。在法国,这句话一般对小孩说,潜在的意思是,你不乖就没巧克力吃。这句无意脱口而出的俗语用在菲利普身上,就像德瑞斯说的,有点过,但又一语双关。
德瑞斯用自己的幽默感染着菲利普,而菲利普的生活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他。
两人在画廊里看到了一幅画,用德瑞斯的话来说就是一幅“一个人流一滩鼻血在画布上”的作品竟然要价几万欧元,德瑞斯说,“给我50欧,我也能给你画一幅,还能来点蓝色做为奖励”。对于经常光顾画廊的菲利普来讲,这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能是一句可以感同身受的调侃,但是对于没接受过什么文化教育的德瑞斯来说,这幅画为他的生活打开了另外一扇窗,让他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有了一些美好向上的目标。自此之后,德瑞斯在认真照顾菲利普的生活之外,开始专注于绘画这件事情。加之他自己无论什么状况都能侃侃而谈的本领,他对艺术的那么一丁点了解竟然还让他在以后找到了第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
德瑞斯与菲利普外出归来,发现自己的弟弟已经等了很久了,这个成日混迹在街头的弟弟还是惹上了麻烦需要他来处理,而德瑞斯弟弟的到来也让菲利普意识到,他不可能让德瑞斯一辈子都做一个陪伴瘫痪病人的护工,他应该有更好的去处,于是他换了另一个护工。而德瑞斯此时家人更需要自己,欣然离开。
离开后的德瑞斯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开始更加努力的生活。而菲利普的生活似乎不太如意,新来的护工,一个身穿白大褂,始终小心翼翼,稍有问题就以“他有病”来与旁人解释的专业看护,令他的心一日日苍老,越发怀念那个陪他玩、陪他疯、甚至拿瘫痪这件事开玩笑的朋友。
这部影片的原名叫做《intouchables》,大部分的中文翻译为了《触不可及》,我想,《不可触碰》这个名字似乎更能贴近影片想要表达的情绪,影片原著作者,现实生活中的菲利普在自传再版的前言中写道:“碰不得的人”,这个词形容我们两个人,在多重意义上都恰如其分。北非血统的阿伯代尔在法国自感属于边缘人群——就像印度的“贱民”阶层那样;旁人不能“碰”他,否则会有被猛击一拳的风险,而他跑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在 他当烂仔的那段漫长历程中,那些警察只成功抓到过他一次。对于我来说,在巴黎私邸环绕的高墙背后,我因我的财产可以衣食无忧,我仿佛属于“外星人”;任何事我都可以不在乎。我完全的瘫痪和 感觉功能的丧失使我无法去碰任何东西;别人轻轻碰我一下都会犹豫再三,因为我的身体状况令他们畏惧,只要碰一下我的肩膀,就必然会引起恐怖的疼痛。
这个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告诉我们一个我们常常会忘记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难能可贵,并不在于两人谁为谁做出了更大的牺牲,谁救赎了谁,仅仅只是在于:你给予我安静与尊严,我给你所愿的认可与提携。他们的身份、地位天差地别,却在这一点上有着空前契合的态度:不要用你以为的善意去干预别人的生活,不要用你的标准去评价别人的好坏。
这个世界上不论是耄耋老者还是黄毛小儿,不论你是健康或是残疾,人人都有一个别人不可轻易触及的世界,像刺猬的肚皮,包裹在刺里,只有遇到可以信任的人时才会露出来,释放出一种善意的信号。而这种信号不是求助,不是乞讨,不需要任何同情怜悯,只需要你如果可以理解这信号,就好好的坐下聚聚,或者给一个理解的拥抱。这大概也算的上是霍金所说的“遥远的相似性”吧。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了某月某日在底下通道中偶然一撇的一个瞬间,衣衫褴褛的乞讨者站在不远处听着卖唱艺人的歌声,一个认真的听。一个卖力的唱。他们之间谁也不曾指望彼此要对自己给予什么帮助,但在那一刻,他们不也是真诚的交流过吗?
在影片中有一段情节是菲利普和德瑞斯瞒着大家来到了一个大峡谷,在菲利普没有出事之前,他常常在这里玩滑翔伞,菲利普带着德瑞斯来体验滑翔伞的乐趣,远离了大地,远离了喧嚣的社会,菲利普再一次如同以往一样感受飞翔的乐趣,德瑞斯第一次开始真正的改变自己的生活。两个不可触碰的人以一种真正平等的方式感受着友谊的乐趣,
如同歌词里说的那样:
Fish in the sea,You know how I feel
如海中鱼儿的游弋,你明白我的感受,
River running free,You know how I feel
如河流自在的奔腾,你明白我的感受
Blossom in the tree,You know how I feel
如树上繁花的盛放,你明白我的感受
It's a new dawn,It's a new day ,It's a new life For me,
对我而言是个全新的黎明, 这是全新的一天,这是全新的人生
I'm feeling good
感觉好棒。
温馨提示:韩可以说原创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点击阅读原文,有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a href="http://m.ximalaya.com/36146586/sound/15963714">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