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没有始终,如同希望生生不息
![]() |
图片/源自网络 |
文/恋树花
《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是一部悲剧小说。作者精心设置了两条线,这两条线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由主人公韩子奇和他的女儿韩新月分头领线前行,将回族的民族文化、风土民情、宗教礼仪等恰当详实地记录其中,堪称穆斯林史诗;同时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个性独特的人物形象,如朴实憨厚、抱憾而终的梁亦清,愁肠百结、饱经风霜的韩子奇,爱恨纠结、心狠果断的梁君璧,纯善美好、命途坎坷的韩新月等。人物的心理真实细腻,故事情节自然流畅,让人不得不为作者的老练笔功赞叹不已。
说实话,轮不到我去帮作者宣传她的作品如何如何,只是不自觉地被作者的真诚打动,正如作者本人一样,她自己塑造的“人物活了”,她便“身不由己地顺着他们的轨道前进”,我亦是如此不能自控。书中每一个人都在真实的行走一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言不由衷,有些人可爱却让你爱得很累,有些人可恨却让你恨不起来,有些人可怜却让你无法怜悯。无法抽离出他们的爱与恨,笑与泪,只能自甘深深沦陷其中。读罢此书,深觉情感上被狠狠虐了一把,但精神上却似乎受了一次庄严洗礼,这是许久未曾有过的享受。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们活着,人们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价值是超乎个人的,往往体现在家庭责任感上,民族荣誉感上,再高尚伟大一点就是体现在历史文化的使命感上。追求的人生价值层次越高,一旦被毁灭,它的悲剧性就越强。拿书中梁亦清这个人物来说,他把雕琢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当成他最高的人生追求,当成他后半生最重要的工作。他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不贪名、不图利,只因为“三宝太监郑和是一个穆斯林”,是他们回回一族,他要“做出宝船,让外国人也瞧瞧,中国的穆斯林对得起祖宗!”这种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喷薄而出,所以在最后宝船即将完工之时,船毁人亡、抱憾而终便成就了一个大写的“悲剧”,让我们跟着肝肠寸断,因为民族荣誉感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未曾遗失过。而这并不是小说中的高潮部分,小说的最大的悲剧应该是新月之死。韩新月的悲剧性最强,是因为她曾是悲剧里生出的希望之花,她纯洁美好、拼搏上进、对一切都充满热爱,她身上承载太多美好的寄托。
悲剧从未停止,活着的人们仍有追求。随后你会看到这部小说从开始到结束都在诉说一个又一个悲剧。梁君璧对韩子奇爱的毁灭,奇珍斋的遗憾倒闭,梁冰玉的决然出走,韩天星、容桂芳和陈淑彦爱情的葬送,姑妈的离世,新月之死......最后小说在葬礼中、在坟堆里结束。
我们最后好似参加了好几位穆斯林的葬礼,这葬礼是平凡大众的葬礼,却又不只是平凡大众的葬礼,因为你会感到这平凡的人们不平凡之处,这一具具普通而单薄的躯体背后藏着很多深厚的东西,类似一些令人肃然起敬的东西。
悲剧没有始终,活着的人仍把希望当成信仰,因为我们有能够让文化的长河,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生生不息的浪花!那个在月光下,用琴声守护恋人的中年男子会一直在那里,还有梁冰玉抱住的姑娘像极了韩新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