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与幻中游走——读《孤独》
飞熊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4132994/)
1. 真实只是水面上流动的影子
在小说的世界里,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真实。但我们经常听见小说读者甚至作者用“真实”与否来评价一部小说。 在要求“真实”的世界里,我们经常盯着脚下、过去、困惑、小人物......当然,在这种写作哲学下,小说作者可写的东西也很多。但不幸的是,在这样的视野里,你写过的东西,你的故事模式、人物性格、主题立意......和别人写的,相似度会非常大。
这种相似,削弱了阅读的趣味。重复,对于写作,即是自欺。
有些作家,把小说和真实的距离拉大了。比如博尔赫斯、村上春树、残雪,还有我们将要提到的卡尔维诺.....这一群小说家,并不像传统的说书艺人或者戏剧导演那样处理素材,而是用他们的想象从已有的素材出发,去创造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他们的笔下,真实,只是水面上流动的影子,暧昧,多变......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村上春树说:“一切都是想象力的问题”。想象的能力,是一个小说作家在小说这条路上能走多远或者多深的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残雪用“垂直”两个字,表明了她在想象的世界里探索的态度。而对于卡尔维诺,则是“童话”。他的《意大利通话》自然不用多说,即使在其他作品中,也有很多童话的味道。《孤独》,就是关于现代群居动物的童话。
故事很简单,故事主人公“我”,看见一群人在撬动门板——想干坏事,他去帮助了他们;而他又得知另一群想抓住这群“坏人”,他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当好人开始捉坏人时,他先是跟着坏人跑,然后又跟着好人跑。当最后,好人和坏人都跑远了——
“然后我停了下来,大汗淋漓。周围没人了,我再也听不见叫喊声。我站着,两手插在口袋里,开始走,一个人,没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困境,也是我们大家的困境。
很明显,这个场景是不真实的,甚至是绝对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这样的场景,来自于非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2. 当我们没法和作品产生共鸣时,我们谈论什么
对于卡尔维诺这样的作品,我相信有很多人表示不感冒,没法产生共鸣。就像我自己很难欣赏博尔赫斯的很多作品一样。我想,把这种缺失归结于“艺术鉴赏力”,我们缺少对某些作家或者艺术方向的鉴赏能力。而这种鉴赏能力,应该和我们的想象力和感受方式有关。一个喜欢"美国大片"的故事情节的人,恐怕就很难理解卡尔维诺想要表达的东西。而我,恰好是反面,我对“美国大片”的理解能力几近于零。
回到卡尔维诺的故事上来,这是一个不真实的、不现实的故事,就像他的其他作品一样,这是一个有美学价值的故事。无论从所谓主旨还是从文字情节而言,都散发着某种诗意——这种诗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某种暧昧的佐料——“一个人,没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这不是结束,而只是想象的开始。
虽然,这个故事的标题叫做《孤独》。但这里能表达的东西,不仅仅是孤独本身,还有很多其他的什么。而其他的什么是什么,则来自读者的“个人的体验”——这叫我们想起大江健三郎的那篇《个人的体验》,那种细腻的被异化的感官刺激——美,必须从感官刺激开始。而小说给我们带来的感官刺激,不仅仅是某种画面感,更多的是文字、句子、段落,组成的那种结构化的文本,在我们阅读时候传递给我们的某种心旷神怡或者心领神会。像刀刃,轻触喉咙时,那种紧张的快感一样,叫我们呼吸急促,急着想表达什么,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4132994/)
1. 真实只是水面上流动的影子
在小说的世界里,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真实。但我们经常听见小说读者甚至作者用“真实”与否来评价一部小说。 在要求“真实”的世界里,我们经常盯着脚下、过去、困惑、小人物......当然,在这种写作哲学下,小说作者可写的东西也很多。但不幸的是,在这样的视野里,你写过的东西,你的故事模式、人物性格、主题立意......和别人写的,相似度会非常大。
这种相似,削弱了阅读的趣味。重复,对于写作,即是自欺。
有些作家,把小说和真实的距离拉大了。比如博尔赫斯、村上春树、残雪,还有我们将要提到的卡尔维诺.....这一群小说家,并不像传统的说书艺人或者戏剧导演那样处理素材,而是用他们的想象从已有的素材出发,去创造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他们的笔下,真实,只是水面上流动的影子,暧昧,多变......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村上春树说:“一切都是想象力的问题”。想象的能力,是一个小说作家在小说这条路上能走多远或者多深的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残雪用“垂直”两个字,表明了她在想象的世界里探索的态度。而对于卡尔维诺,则是“童话”。他的《意大利通话》自然不用多说,即使在其他作品中,也有很多童话的味道。《孤独》,就是关于现代群居动物的童话。
故事很简单,故事主人公“我”,看见一群人在撬动门板——想干坏事,他去帮助了他们;而他又得知另一群想抓住这群“坏人”,他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当好人开始捉坏人时,他先是跟着坏人跑,然后又跟着好人跑。当最后,好人和坏人都跑远了——
“然后我停了下来,大汗淋漓。周围没人了,我再也听不见叫喊声。我站着,两手插在口袋里,开始走,一个人,没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困境,也是我们大家的困境。
很明显,这个场景是不真实的,甚至是绝对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这样的场景,来自于非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2. 当我们没法和作品产生共鸣时,我们谈论什么
对于卡尔维诺这样的作品,我相信有很多人表示不感冒,没法产生共鸣。就像我自己很难欣赏博尔赫斯的很多作品一样。我想,把这种缺失归结于“艺术鉴赏力”,我们缺少对某些作家或者艺术方向的鉴赏能力。而这种鉴赏能力,应该和我们的想象力和感受方式有关。一个喜欢"美国大片"的故事情节的人,恐怕就很难理解卡尔维诺想要表达的东西。而我,恰好是反面,我对“美国大片”的理解能力几近于零。
回到卡尔维诺的故事上来,这是一个不真实的、不现实的故事,就像他的其他作品一样,这是一个有美学价值的故事。无论从所谓主旨还是从文字情节而言,都散发着某种诗意——这种诗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某种暧昧的佐料——“一个人,没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这不是结束,而只是想象的开始。
虽然,这个故事的标题叫做《孤独》。但这里能表达的东西,不仅仅是孤独本身,还有很多其他的什么。而其他的什么是什么,则来自读者的“个人的体验”——这叫我们想起大江健三郎的那篇《个人的体验》,那种细腻的被异化的感官刺激——美,必须从感官刺激开始。而小说给我们带来的感官刺激,不仅仅是某种画面感,更多的是文字、句子、段落,组成的那种结构化的文本,在我们阅读时候传递给我们的某种心旷神怡或者心领神会。像刀刃,轻触喉咙时,那种紧张的快感一样,叫我们呼吸急促,急着想表达什么,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