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格万特豪斯和夏伊的马勒七 (2014-03-17 15:12:24)
且不论周六那神奇的全国直播“皇帝去哪儿了”,无论如何,格万特豪斯上周五晚在东艺上演的马勒第七交响曲,不仅是该曲目在上海的首演,也可算近些年来魔都地区非常精彩的一个管弦乐现场。只是,和2009年他们在大剧院上演的马勒第一交响曲一样,我听到了一支强大的乐团,但却无法感受到伟大的马勒。
大牌乐团来,我一贯喜欢的座位是前排靠近指挥,座位偏左,以便对焦各声部的首席。这次的座位除了中提首席外,其他首席基本都能直接照面。格万特豪斯强大的乐手实力一览无余,除了铜管、木管组各位首席(尤其圆号、小号、长号、大管、长笛等等首席都赞极了)和天神一般的鼓手外,第一小提琴和那位年轻的大提琴首席,其音色给人的印象也极其深刻。按我在东艺听过的强团对比,首席的实力接近维也纳爱乐,超过德累斯顿国立SKD和巴伐利亚广播BRSO一点点。
综合全团表现,当然还不可避免到指挥风格的影响,格万特豪斯整体的音色还是远没到维也纳爱乐的水准,没有维爱那种顶级团各个声部都能发出的规整如一、丝绒般高贵而又细密的音色,甚至比德累斯顿国立和巴伐利亚广播还要稍平一点,总体和他们俩儿在一个水准,稍高于北德广播NDR。能不能和柏林爱乐比,我还没有现场听过。但管弦音乐讲到底还是看指挥水准的,强大如维也纳爱乐,配某指挥,连勃拉姆斯都弄不好,虽然维爱一贯的局部自动驾驶,其音色美到可以直接断人肝肠。
夏伊对马七的解读,偏于阳光,快乐多过忧郁,说得刻薄一点,稍显肤浅热闹,对付现场可以,但要说深度、思想,实在没啥。
乐团一开声非常不错,带入感蛮强,但不知怎地又马上进入节奏散乱的状态,一直延续到第二乐章。从第三乐章开始状态恢复,各声部间的对话精彩纷呈,色彩流淌令人有微微缺氧的感觉,第四乐章表现更是又上一层楼。夏伊对音色的控制还是非常高级的,但对这部作品的整体思维仍然毫无脉络可言,让我无从着手,其状态类似阿巴多2001年柏林爱乐的现场录音,节奏混散、思路不清。相比较之下,阿巴多2005年琉森现场录音和布列兹1994年和克利夫兰的录音,虽然乐团音色远不如,但节奏对路,都能比较清晰地体现指挥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也更能为我接受。
终乐章历来争议颇多,据说马勒当年先写的第二、第四两个“夜曲”乐章,一年后补了第一、第三乐章,乐思枯竭,最后硬生生“挤”出来的这个狂欢乐章。如果真把它弄得很“狂欢”,似乎现场观众也很喜闻乐见,如潮的掌声就是明证。从此角度,本场演出可称一个成功而精彩的现场。但一个真正伟大的演绎,掌声,不如内心的震动来得更重要。
音乐会后到友人家听克伦佩勒和爱乐PO录音的终乐章,令我茅塞顿开。原来末乐章可以这样来演,原来它是如此的浑然天成、震撼人心,这是怎样的鬼斧神工!哪似传说中的生搬硬套?老奥图的节奏,简言之,便是布鲁克纳式缓慢的层层推进、暗流涌动,看似笨拙,和飘逸跌宕的马勒浑身搭不上关系,其实这样充满了内张力的节奏感才是终乐章的正解,甚至是打开整部作品大门的钥匙。
伟大的马勒,你终究归属德奥!夏伊,尚任重道远!
大牌乐团来,我一贯喜欢的座位是前排靠近指挥,座位偏左,以便对焦各声部的首席。这次的座位除了中提首席外,其他首席基本都能直接照面。格万特豪斯强大的乐手实力一览无余,除了铜管、木管组各位首席(尤其圆号、小号、长号、大管、长笛等等首席都赞极了)和天神一般的鼓手外,第一小提琴和那位年轻的大提琴首席,其音色给人的印象也极其深刻。按我在东艺听过的强团对比,首席的实力接近维也纳爱乐,超过德累斯顿国立SKD和巴伐利亚广播BRSO一点点。
综合全团表现,当然还不可避免到指挥风格的影响,格万特豪斯整体的音色还是远没到维也纳爱乐的水准,没有维爱那种顶级团各个声部都能发出的规整如一、丝绒般高贵而又细密的音色,甚至比德累斯顿国立和巴伐利亚广播还要稍平一点,总体和他们俩儿在一个水准,稍高于北德广播NDR。能不能和柏林爱乐比,我还没有现场听过。但管弦音乐讲到底还是看指挥水准的,强大如维也纳爱乐,配某指挥,连勃拉姆斯都弄不好,虽然维爱一贯的局部自动驾驶,其音色美到可以直接断人肝肠。
夏伊对马七的解读,偏于阳光,快乐多过忧郁,说得刻薄一点,稍显肤浅热闹,对付现场可以,但要说深度、思想,实在没啥。
乐团一开声非常不错,带入感蛮强,但不知怎地又马上进入节奏散乱的状态,一直延续到第二乐章。从第三乐章开始状态恢复,各声部间的对话精彩纷呈,色彩流淌令人有微微缺氧的感觉,第四乐章表现更是又上一层楼。夏伊对音色的控制还是非常高级的,但对这部作品的整体思维仍然毫无脉络可言,让我无从着手,其状态类似阿巴多2001年柏林爱乐的现场录音,节奏混散、思路不清。相比较之下,阿巴多2005年琉森现场录音和布列兹1994年和克利夫兰的录音,虽然乐团音色远不如,但节奏对路,都能比较清晰地体现指挥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也更能为我接受。
终乐章历来争议颇多,据说马勒当年先写的第二、第四两个“夜曲”乐章,一年后补了第一、第三乐章,乐思枯竭,最后硬生生“挤”出来的这个狂欢乐章。如果真把它弄得很“狂欢”,似乎现场观众也很喜闻乐见,如潮的掌声就是明证。从此角度,本场演出可称一个成功而精彩的现场。但一个真正伟大的演绎,掌声,不如内心的震动来得更重要。
音乐会后到友人家听克伦佩勒和爱乐PO录音的终乐章,令我茅塞顿开。原来末乐章可以这样来演,原来它是如此的浑然天成、震撼人心,这是怎样的鬼斧神工!哪似传说中的生搬硬套?老奥图的节奏,简言之,便是布鲁克纳式缓慢的层层推进、暗流涌动,看似笨拙,和飘逸跌宕的马勒浑身搭不上关系,其实这样充满了内张力的节奏感才是终乐章的正解,甚至是打开整部作品大门的钥匙。
伟大的马勒,你终究归属德奥!夏伊,尚任重道远!
海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齐默尔曼、霍夫和席夫,失望的三场独奏会 (3人喜欢)
- 布八,图甘·索契耶夫与慕尼黑爱乐在上交 (2人喜欢)
- 阿格里奇与穆洛娃 (4人喜欢)
- 波格莱里奇、布雷查兹和陈萨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