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唐朝兄弟:本村——里正
顺手把村正的资料给辑出来了。嗯,这个笑话最早是七荷叶姐姐发现的:)发现权属于她:)不过我当时还以为——嗯,我以为是剧情介绍的笔误呢。我高估了编剧:)后来偶然看到电影,演村长的李立群张口说:本村里正……呃,原来还真是这么样啊。
《旧唐书•职官志二》:“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怎么说呢,百户为里,五里一乡。东西两京以及州县城郭之内,为坊,城郊之外为村。里、坊、村各有长,称为里正、坊正和村正。
再者相关记载以《通典》最为详细,《通典》引开元二十五年令:
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每里置正一人(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听随便量置),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在田野者为村,村别置村正一人,其村满百家增置一人,掌同坊正。其村居如[不]满十家,隶入大村,不得别置村正。……诸里正,县司选勋官六品以下白丁清平强干者充。其次,为坊正。若当里无人。听于比邻里简用。其村正取白丁充,无人处,里正等并通取十八以上中男、残疾等充。
“在田野者为村”,电影中出现的是村没错,但是怎么都不是里正。本村里正——相当于,嗯,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吧,北京最高级别官员叫市长吧,可是嗯,现在被人硬生生要叫做北京市省长,明明是很清楚地已经说了吧,市就市长嘛,村当然就是村正嘛,可是,不,就不,偏偏是三七二十一就是要写个十五:本村——里正。
相关资料索引:
刘再聪:《村的起源及“村”概念的泛化》,《史学月刊》2006年12期。
刘再聪:《唐朝“村正”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8年第2期
《旧唐书•职官志二》:“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怎么说呢,百户为里,五里一乡。东西两京以及州县城郭之内,为坊,城郊之外为村。里、坊、村各有长,称为里正、坊正和村正。
再者相关记载以《通典》最为详细,《通典》引开元二十五年令:
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每里置正一人(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听随便量置),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在田野者为村,村别置村正一人,其村满百家增置一人,掌同坊正。其村居如[不]满十家,隶入大村,不得别置村正。……诸里正,县司选勋官六品以下白丁清平强干者充。其次,为坊正。若当里无人。听于比邻里简用。其村正取白丁充,无人处,里正等并通取十八以上中男、残疾等充。
“在田野者为村”,电影中出现的是村没错,但是怎么都不是里正。本村里正——相当于,嗯,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吧,北京最高级别官员叫市长吧,可是嗯,现在被人硬生生要叫做北京市省长,明明是很清楚地已经说了吧,市就市长嘛,村当然就是村正嘛,可是,不,就不,偏偏是三七二十一就是要写个十五:本村——里正。
相关资料索引:
刘再聪:《村的起源及“村”概念的泛化》,《史学月刊》2006年12期。
刘再聪:《唐朝“村正”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