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闺蜜聊天,她偶然提起她和她老公认识一年,
前几天和闺蜜聊天,她偶然提起她和她老公认识一年,并感慨才一年的时间,她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太多变化,从单身走向婚姻,收获了一份真诚的爱情。我在旁边一边恭喜她一边打趣,说我们俩已经认识18年,开玩笑的提醒她不要重色轻友。
放下微信,我忽然有了一种深深的感慨,何为闺蜜,或者说是什么让一段女人之间的友情可以深入和长久。首先,一份如生命知己的友情本就很难得,因为不同意被动加于你的社会关系,比如老板,同事,你可以选择。你可以走进一段友情也可以走出一段友情,并没有任何社会力量可以强加与你。其次,又不同于两情相悦的恋人和夫妻关系,你们之间没有人性原始的荷尔蒙,亦没有需要承担的家庭责任。更重要的是,正因为没有需要承担的长远责任,在选择成为彼此的知己的时候,你几乎完全不会考虑任何现实和物质因素。金钱,地位,学识在一份真挚的友情面前都不是障碍。最后,相较于表达情感更直接,更不敏感,更注重独立个体的“兄弟”情,女人的细腻让一份真正的“闺蜜”情更难形成,但也更深入。虽然社会中很多男人喜欢强调“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但可能很难让他们想象,如果你不是Mr.Right,在大多数女性眼里,男人恐怕连衣服都不如。所以一旦女生确立了深入的闺蜜关系,往往两个人在精神世界的依靠都比相对独立的男性更强烈,而女性更富有的牺牲精神使这段友谊带给彼此的助力和忠诚度都可能远胜于人们的普遍印象。
那么如何形成这种一生知己的闺蜜友情呢?没有什么真正完全让人信服的理论。从我和我闺蜜的经验来看,有一些偶然和必然混合的助力。首先,在开始阶段,共同的爱好是一个基石。我和我的闺蜜从“你喜欢篮球吗?”“你更喜欢篮球还是足球?”到后来的共同喜欢的世界名著,漫画,甚至喜欢去的少儿图书馆都为刚开始认识的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话题”。这些话题让我们迅速熟悉起来,发现了彼此的相像之处,让每次在一起的相处都变成一种愉快。彼此信任迅速累积。同时,伴随着这种日益加深的信任和愉快,闺蜜彼此都愿意忍让对方更多的与自己相冲突的东西,并把那些不舒服迅速化为不重要的细枝末节。我觉得这个阶段是彼此寻找共识的阶段,两个人都觉得对方好像有点像另一个自己。
当大家已经建立了比较亲密的关系和信任基础,第二阶段其实“闺蜜”的个体不同对于深化关系起到更决定的作用。人生而不同,即使双胞胎也会有性格的区分。当大家已经度过了讨论喜欢什么这些更表层的问题,那种需要强化彼此认同并产生安全感的需要已经不再那么强烈。大家开始更多的在生活中影响彼此。如果这个时候两个人都能放下比较自我的那道防卫,让对方更多的影响自己,两个人的关系就会进一步加深。以我为例,我最近和闺蜜聊天的时候,总是抱怨自己好像不知道如何放松。闺蜜说主要原因是她不在我身边。这个经典的答案忽然让我想起第一次读到哈利波特一的时候,当他们三个人一起打败巨人,赫敏正式加入队伍时,作者形容到,自从和哈利波特他们在一起以后,她对违反规定没有那么在意,所以外出的时候她会变出一捧明兰色的火焰,这让她变得更加可爱。当时读到这的时候我真的被触动了。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遇到我闺蜜的时候我是完全的三好学生,把老师的话和学校的规定逢若圣旨。小心翼翼的活在一个条条框框的世界里。当我闺蜜走入我生活,她为了我打开了一扇通向自由独立的门。现在看来算是我自我意识的启蒙吧。我更加希望找到和守护自己的理念,当我因为这种探索而与“规定”相冲撞的时候,闺蜜会坚定的站在我的一边,并且对规定产生一种不在乎的蔑视,这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和认同感。虽然当时的我并不能真的想到深层次的原因,但其实这种愉悦驱使我更加信赖和依靠这段友情,并且愿意用更大的牺牲来守护它。
其实说到最后的最后,这一切也真的建立在所谓的“三观”合拍的基础上。这个论点老套,缺乏想象力。但我真的不能想到更好的解释。有很多相同的爱好更可能存在于想法相近生活背景相近的人,而在展示不同的的阶段,那个能让彼此接受的度,更是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价值观而容易被拿捏。一句己之不欲勿施于人,要知道对于基本价值观不同的人,即使你做了自己认为自己可以接受的事情,可能还是深深伤害了你的朋友。正因为这是很难通过简单短时间妥协的方法达到趋同,所以知己的产生才特别不易,大部分的朋友都停留在一个虽然亲密但更加范范的“好朋友”里,或者更弱的阶段性的“玩伴”。同时相同的三观像一道保险丝,比如上文提到,如果我真的做的太过远了,可能要触及不该触及的规定,最担心而且第一时间提醒我的会是我的闺蜜,因为她和我最根本的认知相同。她会特别关心我,而作为闺蜜她更能在别人察觉之前知道。
写了这么多自己杂乱的想法,但我其实最想说大概是一份真挚的友情是生命中最好的礼物之一,看似有即可循,但其实需要更多的偶然和运气才能得到这珍贵的感情。我是那些少数的被上天关照的人,我也希望那些得到它的人可以守护好你的宝贝。对于那些还在寻找它路上的人,我想说,别放弃,这是值得为之付出和等待的事情。
放下微信,我忽然有了一种深深的感慨,何为闺蜜,或者说是什么让一段女人之间的友情可以深入和长久。首先,一份如生命知己的友情本就很难得,因为不同意被动加于你的社会关系,比如老板,同事,你可以选择。你可以走进一段友情也可以走出一段友情,并没有任何社会力量可以强加与你。其次,又不同于两情相悦的恋人和夫妻关系,你们之间没有人性原始的荷尔蒙,亦没有需要承担的家庭责任。更重要的是,正因为没有需要承担的长远责任,在选择成为彼此的知己的时候,你几乎完全不会考虑任何现实和物质因素。金钱,地位,学识在一份真挚的友情面前都不是障碍。最后,相较于表达情感更直接,更不敏感,更注重独立个体的“兄弟”情,女人的细腻让一份真正的“闺蜜”情更难形成,但也更深入。虽然社会中很多男人喜欢强调“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但可能很难让他们想象,如果你不是Mr.Right,在大多数女性眼里,男人恐怕连衣服都不如。所以一旦女生确立了深入的闺蜜关系,往往两个人在精神世界的依靠都比相对独立的男性更强烈,而女性更富有的牺牲精神使这段友谊带给彼此的助力和忠诚度都可能远胜于人们的普遍印象。
那么如何形成这种一生知己的闺蜜友情呢?没有什么真正完全让人信服的理论。从我和我闺蜜的经验来看,有一些偶然和必然混合的助力。首先,在开始阶段,共同的爱好是一个基石。我和我的闺蜜从“你喜欢篮球吗?”“你更喜欢篮球还是足球?”到后来的共同喜欢的世界名著,漫画,甚至喜欢去的少儿图书馆都为刚开始认识的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话题”。这些话题让我们迅速熟悉起来,发现了彼此的相像之处,让每次在一起的相处都变成一种愉快。彼此信任迅速累积。同时,伴随着这种日益加深的信任和愉快,闺蜜彼此都愿意忍让对方更多的与自己相冲突的东西,并把那些不舒服迅速化为不重要的细枝末节。我觉得这个阶段是彼此寻找共识的阶段,两个人都觉得对方好像有点像另一个自己。
当大家已经建立了比较亲密的关系和信任基础,第二阶段其实“闺蜜”的个体不同对于深化关系起到更决定的作用。人生而不同,即使双胞胎也会有性格的区分。当大家已经度过了讨论喜欢什么这些更表层的问题,那种需要强化彼此认同并产生安全感的需要已经不再那么强烈。大家开始更多的在生活中影响彼此。如果这个时候两个人都能放下比较自我的那道防卫,让对方更多的影响自己,两个人的关系就会进一步加深。以我为例,我最近和闺蜜聊天的时候,总是抱怨自己好像不知道如何放松。闺蜜说主要原因是她不在我身边。这个经典的答案忽然让我想起第一次读到哈利波特一的时候,当他们三个人一起打败巨人,赫敏正式加入队伍时,作者形容到,自从和哈利波特他们在一起以后,她对违反规定没有那么在意,所以外出的时候她会变出一捧明兰色的火焰,这让她变得更加可爱。当时读到这的时候我真的被触动了。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遇到我闺蜜的时候我是完全的三好学生,把老师的话和学校的规定逢若圣旨。小心翼翼的活在一个条条框框的世界里。当我闺蜜走入我生活,她为了我打开了一扇通向自由独立的门。现在看来算是我自我意识的启蒙吧。我更加希望找到和守护自己的理念,当我因为这种探索而与“规定”相冲撞的时候,闺蜜会坚定的站在我的一边,并且对规定产生一种不在乎的蔑视,这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和认同感。虽然当时的我并不能真的想到深层次的原因,但其实这种愉悦驱使我更加信赖和依靠这段友情,并且愿意用更大的牺牲来守护它。
其实说到最后的最后,这一切也真的建立在所谓的“三观”合拍的基础上。这个论点老套,缺乏想象力。但我真的不能想到更好的解释。有很多相同的爱好更可能存在于想法相近生活背景相近的人,而在展示不同的的阶段,那个能让彼此接受的度,更是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价值观而容易被拿捏。一句己之不欲勿施于人,要知道对于基本价值观不同的人,即使你做了自己认为自己可以接受的事情,可能还是深深伤害了你的朋友。正因为这是很难通过简单短时间妥协的方法达到趋同,所以知己的产生才特别不易,大部分的朋友都停留在一个虽然亲密但更加范范的“好朋友”里,或者更弱的阶段性的“玩伴”。同时相同的三观像一道保险丝,比如上文提到,如果我真的做的太过远了,可能要触及不该触及的规定,最担心而且第一时间提醒我的会是我的闺蜜,因为她和我最根本的认知相同。她会特别关心我,而作为闺蜜她更能在别人察觉之前知道。
写了这么多自己杂乱的想法,但我其实最想说大概是一份真挚的友情是生命中最好的礼物之一,看似有即可循,但其实需要更多的偶然和运气才能得到这珍贵的感情。我是那些少数的被上天关照的人,我也希望那些得到它的人可以守护好你的宝贝。对于那些还在寻找它路上的人,我想说,别放弃,这是值得为之付出和等待的事情。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