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諸子集成正續編畧評稿(三)
蘭溪 汪尡甫
(此篇專論墨名二家)
墨家類
墨子間詁 二册 清 孫詒讓 撰
清代治墨,始於畢經訓,而後蘇斆元、王石臞、洪旌賢、俞曲園等諸輩,異彩紛呈,至瑞安孫詒讓始爲裒集,爲清治墨之殿軍,今世治墨之首倡。間詁一書有初刻,二刻之别。初刻不精,亦孫氏有所失考,二刻加以增訂,於清宣統二年刊刻,是本乃今所見之影印、點校諸本之祖本,亦爲孫氏手定之本(初刻真迹,可於墨子大全書系第一輯第一五、一六二册觀之)。此書定本後經商務印書館排印,收入萬有文庫,然此書圈點謬誤實多。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首版是書點校本,點失亦不少,後啓治師董理吴毓江氏墨子校注,勘誤一遍,交付中華書局,書局乃約請師加以重加點校,故有是書二版也。是書嘗有某氏摘指點校未善,然點校者,標點原書,校勘版本之間流傳誤字也。若原書著者,有誤屬某條爲某書者,實則不應改文,否則自立校釋矣,非點校也。至於欲據某以更改原文,則又紕繆甚也,何有點校者,改非諱字、俗字而徑改原文者乎?舉之三例,唯一例是也。則啓治師此點,足以稱上上之品也。
墨子校注 三册 吴毓江 撰
墨子一書,舊號難讀,自孫詒讓間詁,乃首稍稍通焉,自孫氏以後,梁任公尤重墨子,故學壇人物,靡不攻此,吴毓江先生之校注,亦類此也。間詁一書,雖衆説羅列,然版本不善,内有曲説,爲當時所限也。吴氏此書,則廣羅版本,且涉引書,皆詳加珍本祕本校訂,故此書版本之失,較間詁鮮之。然斯書亦有謬説處,王焕鑣先生著墨子集詁,即有摘指,故讀者當加詳查也。
墨辯發微 一册 譚戒甫 撰
譚氏特重名墨之學,譚氏有公孫龍子形名發微一書,皆與此同,鉤玄乙注,編次羅輯,卓然自成系統,斯書即其代表也。此書專於墨辯,博搜各類,内涉數學、力學、光學等西式科學之説,又加文辭訓詁廣考,故墨辯之究,可謂至譚氏一光也。然譚氏未及研讀全書,特重墨辯,則亦爲惋惜也。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一册 岑仲勉 撰
墨子一書,以舊刻十五卷分述之,卷一至卷九,卷十二至卷十三,附耕柱篇爲墨論,卷十附大取、小取爲墨辯,其餘爲墨守,墨論專究之書,當推王焕鑣先生之墨子集詁,墨辯有高亨先生墨經校詮及譚戒甫先生墨辯發微二書,城守各篇,則特重岑仲勉先生此書。岑先生乃研究中古史學,其爲墨子城守各篇簡注者,時日寇投降三年,故此書之董理,有極强之現實關懷。此書此是乃一版。五六年,是書再版,岑先生特就城守各篇著作時代及著者考寫就一通,列爲再序,故究墨守之學,此書不可不觀也。此書乃簡注,内中名物之探討淺近,依岑先生語,時欲乃‘另做專論’,故略覺小釁。
【附論】
墨子集詁 兩册 王焕鑣 撰。
墨子集詁一書,特以舊刻墨子十五卷之第一至第九,第一二至一三,加耕柱篇爲研討,光羅各家董理之文,故此書洵然爲墨論之最善也。此書列‘辭過’爲‘節用下’篇,最爲精當,亦余所贊嘆不絶處也。
墨子集解 一册 張純一 撰
張純一先生有晏子春秋校注,已著録。張先生少即好名墨之學,當時即與梁任公、欒調甫等書信來往,研討墨學,成一時之勝。純一撰著集解,舊先爲間詁箋之,名爲墨子間詁箋。後因之損益,撰爲集解,民國諸説,靡不備至。是書舊爲世界書局所出,先後有兩版(墨子大全第二輯皆録),後上海書店輯民國叢書,第五輯第七册即此書與顧實先生墨子辯經講疏所合,另成都古籍書店常據世界書局本影印單行,然皆湮滅,并不易得。
【附言】
墨子間詁箋 一册 張純一 撰
間詁箋有兩種,一則初版,一則加以增訂,此墨子大全書系皆有收録,近來知識產權出版社有加標點,繁體横排出版,然内中失誤不鮮,當加注意。
【附著】
聽聞吴則虞先生有撰墨子集釋一書,然坊肆皆無所傳。有李大防墨子集解一種,亦唯墨子大全有之。是二書皆未讀,不加評斷。
名家類
公孫龍子形名發微 一册 譚戒甫 撰
譚先生有墨辯發微,已著録。形名發微一書,以舊本公孫龍子爲綱,轉論公孫龍子之事,并涉及名學之起轉承合,對形名一學,特爲所重,斯亦足與墨辯發微合爲當世名作。此書旨在融匯,不特爲公孫龍子發精校精詁之義,故以余所見,略覺不美,然亦足珍矣。
公孫龍子懸解 一册 王琯 撰
公孫龍子懸解一書,王獻唐先生所撰之也。發微以及吴毓江先生所撰校釋之書,於跡府篇特論本之孔叢子、桓譚新論,然切實觀之,并不塙論。獻唐先生即反此論也。另發微一書,較重發揚,故以舊本龍子爲核,外之其餘,而懸解一書,較重構建,故以舊本龍子爲殼,内之其餘,此亦二書所不同處也。
【附論】
公孫龍子譯注 一册 譚業謙 撰
公孫龍子之書,由其特究形名之論,故多難解,往往羅備兩書,亦難通論,譚業謙先生此書,特從句讀入手,加新釋新注,足資參照。
公孫龍子校釋 一册 吴毓江 撰
吴毓江先生有墨子校注,已著録。斯本校釋,乃先生遺稿,身前未刊,此乃首次版刊。此書雖爲吴氏校注公孫龍子而已,然其於研讀吴氏之墨子校注,有所輔助,故斯不可不備也。
公孫龍子考 一册 胡道靜 撰
雖有公孫龍子一書,然史書無傳,且事跡散亂,故研公孫龍子之事,若無專書,甚難之。胡氏此書,則鉤沉考異,會公孫龍之事跡爲一刊,加以考證,其詳實處,亦勝錢穆之公孫龍,故此書於後人研治,極爲方便。
公孫龍子集解 一册 陳柱 撰
斯書題爲集解,然因其成書民國間,故僅羅列民國學者之説,不及於今,且版刻唯舊(民國二十六年商務印書館排印),今較爲可尋者,乃民國叢書據以舊刊影印本,今附識此處也。
公孫龍子講疏 一册 徐復觀 撰
徐氏爲新儒家之代表,尤重於反道護儒,故講疏一書,極其别緻,有心者可以一觀。
【附言】
惠施公孫龍 一册 錢穆 撰
錢氏治此書,以公孫龍學爲名學大略,論述其要,其取先人説者,王石臞、俞曲園、孫瑞安諸遺老也,於近世學者則未所取。故聊備之耳。
中國古名家言 一册 伍非百 撰
國故之整理,胡適之先生説曰有三法,一曰索引式之整理,一曰總帳式之整理,一曰專史式之整理。索引式者,如通檢是也;總帳式者,如集注是也;專史式者,如學案是也。然伍非百先生此書,絶不類胡適之先生所陳三法也,以愚論之,此乃‘部門式整理’也。非百先生以墨經爲要,廣收古名家者之言,裒爲一書,或以解詁,或設章句,或施略注,或發新義,集墨辯、公孫龍、尹文、莊子齊物論,荀子正名,形名雜篇(經史百家之所録名家言)八種爲一體,加以點勘訓釋,非但無前人可鑒,亦無後人有從,百年之中,獨樹一幟,蔚然大觀,令人膺嘆折服之也。
古名家言舊無叢刻,唯墨辯解詁及公孫龍子發微有所單行,後有稿本,但亦有三種,雖有最後一稿,然實未定稿,故而此書有小眚。餘家藏兩版,一版乃一九八一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所出本(省稱‘京刊本’),一版乃近來四川大學出版社所出本(省稱‘蜀刊本’),蜀刊本合爲一册,京刊本分爲兩册,雖未手校,偶一瞥,即覺蜀刊本序言誤‘申’爲‘這’,是知蜀刊不善也。然京刊久湮,蜀刊易得,亦其可取也。
(此篇專論墨名二家)
墨家類
墨子間詁 二册 清 孫詒讓 撰
清代治墨,始於畢經訓,而後蘇斆元、王石臞、洪旌賢、俞曲園等諸輩,異彩紛呈,至瑞安孫詒讓始爲裒集,爲清治墨之殿軍,今世治墨之首倡。間詁一書有初刻,二刻之别。初刻不精,亦孫氏有所失考,二刻加以增訂,於清宣統二年刊刻,是本乃今所見之影印、點校諸本之祖本,亦爲孫氏手定之本(初刻真迹,可於墨子大全書系第一輯第一五、一六二册觀之)。此書定本後經商務印書館排印,收入萬有文庫,然此書圈點謬誤實多。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首版是書點校本,點失亦不少,後啓治師董理吴毓江氏墨子校注,勘誤一遍,交付中華書局,書局乃約請師加以重加點校,故有是書二版也。是書嘗有某氏摘指點校未善,然點校者,標點原書,校勘版本之間流傳誤字也。若原書著者,有誤屬某條爲某書者,實則不應改文,否則自立校釋矣,非點校也。至於欲據某以更改原文,則又紕繆甚也,何有點校者,改非諱字、俗字而徑改原文者乎?舉之三例,唯一例是也。則啓治師此點,足以稱上上之品也。
墨子校注 三册 吴毓江 撰
墨子一書,舊號難讀,自孫詒讓間詁,乃首稍稍通焉,自孫氏以後,梁任公尤重墨子,故學壇人物,靡不攻此,吴毓江先生之校注,亦類此也。間詁一書,雖衆説羅列,然版本不善,内有曲説,爲當時所限也。吴氏此書,則廣羅版本,且涉引書,皆詳加珍本祕本校訂,故此書版本之失,較間詁鮮之。然斯書亦有謬説處,王焕鑣先生著墨子集詁,即有摘指,故讀者當加詳查也。
墨辯發微 一册 譚戒甫 撰
譚氏特重名墨之學,譚氏有公孫龍子形名發微一書,皆與此同,鉤玄乙注,編次羅輯,卓然自成系統,斯書即其代表也。此書專於墨辯,博搜各類,内涉數學、力學、光學等西式科學之説,又加文辭訓詁廣考,故墨辯之究,可謂至譚氏一光也。然譚氏未及研讀全書,特重墨辯,則亦爲惋惜也。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一册 岑仲勉 撰
墨子一書,以舊刻十五卷分述之,卷一至卷九,卷十二至卷十三,附耕柱篇爲墨論,卷十附大取、小取爲墨辯,其餘爲墨守,墨論專究之書,當推王焕鑣先生之墨子集詁,墨辯有高亨先生墨經校詮及譚戒甫先生墨辯發微二書,城守各篇,則特重岑仲勉先生此書。岑先生乃研究中古史學,其爲墨子城守各篇簡注者,時日寇投降三年,故此書之董理,有極强之現實關懷。此書此是乃一版。五六年,是書再版,岑先生特就城守各篇著作時代及著者考寫就一通,列爲再序,故究墨守之學,此書不可不觀也。此書乃簡注,内中名物之探討淺近,依岑先生語,時欲乃‘另做專論’,故略覺小釁。
【附論】
墨子集詁 兩册 王焕鑣 撰。
墨子集詁一書,特以舊刻墨子十五卷之第一至第九,第一二至一三,加耕柱篇爲研討,光羅各家董理之文,故此書洵然爲墨論之最善也。此書列‘辭過’爲‘節用下’篇,最爲精當,亦余所贊嘆不絶處也。
墨子集解 一册 張純一 撰
張純一先生有晏子春秋校注,已著録。張先生少即好名墨之學,當時即與梁任公、欒調甫等書信來往,研討墨學,成一時之勝。純一撰著集解,舊先爲間詁箋之,名爲墨子間詁箋。後因之損益,撰爲集解,民國諸説,靡不備至。是書舊爲世界書局所出,先後有兩版(墨子大全第二輯皆録),後上海書店輯民國叢書,第五輯第七册即此書與顧實先生墨子辯經講疏所合,另成都古籍書店常據世界書局本影印單行,然皆湮滅,并不易得。
【附言】
墨子間詁箋 一册 張純一 撰
間詁箋有兩種,一則初版,一則加以增訂,此墨子大全書系皆有收録,近來知識產權出版社有加標點,繁體横排出版,然内中失誤不鮮,當加注意。
【附著】
聽聞吴則虞先生有撰墨子集釋一書,然坊肆皆無所傳。有李大防墨子集解一種,亦唯墨子大全有之。是二書皆未讀,不加評斷。
名家類
公孫龍子形名發微 一册 譚戒甫 撰
譚先生有墨辯發微,已著録。形名發微一書,以舊本公孫龍子爲綱,轉論公孫龍子之事,并涉及名學之起轉承合,對形名一學,特爲所重,斯亦足與墨辯發微合爲當世名作。此書旨在融匯,不特爲公孫龍子發精校精詁之義,故以余所見,略覺不美,然亦足珍矣。
公孫龍子懸解 一册 王琯 撰
公孫龍子懸解一書,王獻唐先生所撰之也。發微以及吴毓江先生所撰校釋之書,於跡府篇特論本之孔叢子、桓譚新論,然切實觀之,并不塙論。獻唐先生即反此論也。另發微一書,較重發揚,故以舊本龍子爲核,外之其餘,而懸解一書,較重構建,故以舊本龍子爲殼,内之其餘,此亦二書所不同處也。
【附論】
公孫龍子譯注 一册 譚業謙 撰
公孫龍子之書,由其特究形名之論,故多難解,往往羅備兩書,亦難通論,譚業謙先生此書,特從句讀入手,加新釋新注,足資參照。
公孫龍子校釋 一册 吴毓江 撰
吴毓江先生有墨子校注,已著録。斯本校釋,乃先生遺稿,身前未刊,此乃首次版刊。此書雖爲吴氏校注公孫龍子而已,然其於研讀吴氏之墨子校注,有所輔助,故斯不可不備也。
公孫龍子考 一册 胡道靜 撰
雖有公孫龍子一書,然史書無傳,且事跡散亂,故研公孫龍子之事,若無專書,甚難之。胡氏此書,則鉤沉考異,會公孫龍之事跡爲一刊,加以考證,其詳實處,亦勝錢穆之公孫龍,故此書於後人研治,極爲方便。
公孫龍子集解 一册 陳柱 撰
斯書題爲集解,然因其成書民國間,故僅羅列民國學者之説,不及於今,且版刻唯舊(民國二十六年商務印書館排印),今較爲可尋者,乃民國叢書據以舊刊影印本,今附識此處也。
公孫龍子講疏 一册 徐復觀 撰
徐氏爲新儒家之代表,尤重於反道護儒,故講疏一書,極其别緻,有心者可以一觀。
【附言】
惠施公孫龍 一册 錢穆 撰
錢氏治此書,以公孫龍學爲名學大略,論述其要,其取先人説者,王石臞、俞曲園、孫瑞安諸遺老也,於近世學者則未所取。故聊備之耳。
中國古名家言 一册 伍非百 撰
國故之整理,胡適之先生説曰有三法,一曰索引式之整理,一曰總帳式之整理,一曰專史式之整理。索引式者,如通檢是也;總帳式者,如集注是也;專史式者,如學案是也。然伍非百先生此書,絶不類胡適之先生所陳三法也,以愚論之,此乃‘部門式整理’也。非百先生以墨經爲要,廣收古名家者之言,裒爲一書,或以解詁,或設章句,或施略注,或發新義,集墨辯、公孫龍、尹文、莊子齊物論,荀子正名,形名雜篇(經史百家之所録名家言)八種爲一體,加以點勘訓釋,非但無前人可鑒,亦無後人有從,百年之中,獨樹一幟,蔚然大觀,令人膺嘆折服之也。
古名家言舊無叢刻,唯墨辯解詁及公孫龍子發微有所單行,後有稿本,但亦有三種,雖有最後一稿,然實未定稿,故而此書有小眚。餘家藏兩版,一版乃一九八一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所出本(省稱‘京刊本’),一版乃近來四川大學出版社所出本(省稱‘蜀刊本’),蜀刊本合爲一册,京刊本分爲兩册,雖未手校,偶一瞥,即覺蜀刊本序言誤‘申’爲‘這’,是知蜀刊不善也。然京刊久湮,蜀刊易得,亦其可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