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桥头的哥特人
伏尔塔瓦河自南向北缓缓流过布拉格,把城市一分为二。左岸崎岖,布拉格城堡耸立在山顶。右岸平坦,密集的城镇缓缓铺开。七八座桥连接着两岸,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叫查理。桥的东端建有桥头塔,古朴巍峨,塔身上刻着一段拉丁文:行者,请欣然歇息;野蛮的哥特人以及他们的暴行,止步于此。铭文来自十七世纪。在三百多年前的那场战斗中,谁是野蛮的哥特人,又是谁守卫了布拉格呢?
站在查理大桥上四下望去,最哥特的要数左岸山顶的St.VitusCathedral了,两座被岁月染黑的八十米高尖塔是布拉格最醒目的地标。近在眼前的桥头塔,同样融合了很多哥特元素,作为稀有的哥特式非教堂建筑,独树一帜。塔身还是敦实的方形,但塔门由尖拱支撑,门楣以上是大型的花饰窗格形状的盲饰,嵌有国王圣徒的雕像。再往上是一排小尖拱装饰的连续窄窗,很有雕刻感,最顶端覆盖着陡峭的黑色扁顶。哥特式的命名不过是后世一伙儿文艺复兴脑残粉,看不惯那些骨感高冷的教堂,提出的一个羞辱性称谓罢了,自然和“野蛮的哥特人”没有什么关系。桥头塔作为城防堡垒,曾经在三百年前同布拉格人并肩作战,身受重伤,失去了西侧所有的石雕装饰,那时候她肯定想不到未来有一天,自己会和对面杀气腾腾的“野蛮人”分享同一个名头。
从查理大桥出发,向东步行几分钟就到了老城广场,一个巨大的群组雕塑在这里统治着广场的空间。正中间孑然独立的形象身材颀长,眼窝深陷,坚定地望着远方。这位貌似深邃版堂吉诃德的老头叫胡斯,是个宗教改革家,被天主教廷裁判为异教徒,受火刑处死的时候不过四十三岁。从雕像的位置和大小可以看出此人在捷克的地位。新教改革,似乎始于马丁路德钉在维滕贝格教堂门上的九十五条。而在此一个世纪之前,胡斯已经提出了类似的主张,马丁路德也视胡斯为先行导师。如果胡斯只是个宗教异见者,就不会享有如此哀荣。他曾在布拉格古老的查理大学担任校长,主张用本地语言传教,推动了波西米亚语言的发展和民族认同,拥有大批追随者。他殉难的火焰锻造出一柄波西米亚利刃,捅进了天主教廷肥胖的肚腩,也埋下十七世纪大战哥特人的第一根引线。
从老城广场往南走不远,一圈房子围出一大片狭长的绿地。这里是查理广场,要求宗教改革的波西米亚人向天主教廷亮剑的地方。胡斯死后五年,在一场失控或者是精心策划的抗议集会中,一伙胡斯的追随者趁乱攻进广场边的新城市政厅,把市长和法官在内的十几个天主教官员从窗户扔了出去。目测市政厅窗户的高度,可以想象摔下来的人凶多吉少。有侥幸苟延残喘的,也迅速被暴民消灭了。坠窗事件之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对胡斯教派的态度是愤怒加鄙视。事件之后,帝国震惊,罗马震惊,以十字军旗号动员全欧洲,聚集起一群幻想来中欧打家劫舍的乌合之众,前后十五年,发动了五次征讨,全部失败。波西米亚人在完爆十字军之余,甚至有闲情打了几场内战。
实在干不过,罗马教廷妥协了。获胜的波西米亚人作为blacksheep,在天主教世界的名声不可避免地臭了,成为粗鄙和不守规矩的代名词。很久以后,欧洲各地不合群的吉普赛人还被认为来自波西米亚。再后来,这个词儿又被自由主义艺术家拿来用了,代表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世界的变化让人难以琢磨,就像哥特现在也成了个很酷的词儿。在胡斯宗教改革两个世纪之后,布拉格这场“吉普赛vs哥特人”的大战,就要上演了。拉开序幕的是又一场把官员扔出窗户的行为艺术。
很多词汇的含义演变都和历史相关。英文有个很长的词条,Defenestration,被用来特指在布拉格把人从高处的窗子往下扔。二百年前的受害者是地方官员,这次轮到了帝国特使,地点换到布拉格城堡。自东向西穿过查理大桥,来到小城区,爬上山顶,就是布拉格城堡。经过几百年的改扩建,城堡内各色建筑密密麻麻,几乎你推我搡。比如高冷的哥特式St.VitusCathedral钟楼下,就粘了一大块暖洋洋粉乎乎的房子,像蝙蝠侠腿上抱了个阿拉蕾。在老皇宫一处墙根底下,竖着一根细长的纪念碑,标示帝国特使飞出窗外后的着陆点。彼时新上任的帝国皇帝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死硬天主教徒,怀揣着让天主教在帝国全境重获独尊地位的理想,遣特使到布拉格,宣布解除波西米亚贵族的统治。如果特使们对布拉格人的行事风格有所耳闻,可能就不会接这个差事。在被扔出窗户,从空中下落时,他们的心情很可能是绝望的,落地后由于天使守护或者地上的马粪太厚,竟然大难不死。但一场战争无法避免。
假使胡斯信徒的后代希盼望二百年前故事可以重演,他们猜对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帝国正规军和嗜血雇佣兵的战力远非当年不靠谱的十字军可比,在一场布拉格郊外的决定性战役中失利之后,十二个反叛贵族被处决,头颅悬在查理桥头塔示众,波西米亚就此沦为哈布斯堡王朝的附庸。可是战争远没有结束。十七世纪,路德教和开尔文教代表的新教势力在北方星火燎原,帝国境内选择新教的领主们,联合起来对抗哈布斯堡皇帝。在南方统治西班牙的同样是哈布斯堡家族,想趁这机会平复正在叛乱的荷兰领土。法国夹在两片哈布斯堡势力之间,十分缺乏安全感。北方的丹麦和瑞典心心念着向南扩张。突然间,整个欧洲都卷入了一场风暴。布拉格人把火药桶点着之后,早早出局,在场边看着各种势力你来我往,一打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很多地区人口减半。它始于布拉格,也结束在布拉格。查理大桥铭文中“野蛮的哥特人”在战争行将结束的时候兵临城下,希望再抢上一笔。他们迅速占领了布拉格城堡,在查理大桥发起了六次攻势,但始终被挡在东岸的老城之外。三个月之后,一纸和平协定结束了三十年战争,"野蛮人"洗劫了一遍城堡之后班师回朝。今天,游览斯德哥尔摩,可以在皇家军事博物馆里看到一面破烂不堪的波西米亚旗帜。这件从布拉格带回来的战利品,见证了瑞典一跃成为欧洲强权的光辉历史,也沉积了捷克人一夜回到解放前的隐痛,以及他们对北欧"野蛮哥特人"的愤恨。
十七世纪,注定不属于查理。英国的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布拉格的查理大桥差点儿丢了桥头塔。修建查理大桥的查理四世是十四世纪的波西米亚国王,根据占星师的建议,他亲自在1357年9日7月5:31放下了第一块基石。这位占星师的数字回文理论虽然看上去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显然非常有效,查理大桥历经战火,六百年后依然屹立不倒。石桥上最早的装饰,是为了纪念一个天主教牧师而安置的耶稣受难像,这座塑像的命运映射出时局的动荡。胡斯教派掌权后迅速把受难像当四旧拆了,不久以后,在原处放了一个替代品。子孙遍布欧洲皇室的波西米亚皇后伊丽莎白,认为替代品的设计非常失败,她的一个马仔心领神会,把新的耶稣像推到了河里。下一个替代品焚毁于瑞典人发起的老城攻坚战中。但是,总有新一轮的雕塑家和建设者。如今布拉格最让游客兴奋的,恰恰是查理大桥围栏上的三十组巴洛克雕塑。这些雕塑形象各异,满腔愤懑的,故作深沉的,笑而不语的,每一组都有自己的故事。坐落在中央的,依然是一座耶稣受难像。这说明,要生存就要禁得住蹂躏,说不定就能等到个春暖花开,云舒雾散。
站在查理大桥上四下望去,最哥特的要数左岸山顶的St.VitusCathedral了,两座被岁月染黑的八十米高尖塔是布拉格最醒目的地标。近在眼前的桥头塔,同样融合了很多哥特元素,作为稀有的哥特式非教堂建筑,独树一帜。塔身还是敦实的方形,但塔门由尖拱支撑,门楣以上是大型的花饰窗格形状的盲饰,嵌有国王圣徒的雕像。再往上是一排小尖拱装饰的连续窄窗,很有雕刻感,最顶端覆盖着陡峭的黑色扁顶。哥特式的命名不过是后世一伙儿文艺复兴脑残粉,看不惯那些骨感高冷的教堂,提出的一个羞辱性称谓罢了,自然和“野蛮的哥特人”没有什么关系。桥头塔作为城防堡垒,曾经在三百年前同布拉格人并肩作战,身受重伤,失去了西侧所有的石雕装饰,那时候她肯定想不到未来有一天,自己会和对面杀气腾腾的“野蛮人”分享同一个名头。
从查理大桥出发,向东步行几分钟就到了老城广场,一个巨大的群组雕塑在这里统治着广场的空间。正中间孑然独立的形象身材颀长,眼窝深陷,坚定地望着远方。这位貌似深邃版堂吉诃德的老头叫胡斯,是个宗教改革家,被天主教廷裁判为异教徒,受火刑处死的时候不过四十三岁。从雕像的位置和大小可以看出此人在捷克的地位。新教改革,似乎始于马丁路德钉在维滕贝格教堂门上的九十五条。而在此一个世纪之前,胡斯已经提出了类似的主张,马丁路德也视胡斯为先行导师。如果胡斯只是个宗教异见者,就不会享有如此哀荣。他曾在布拉格古老的查理大学担任校长,主张用本地语言传教,推动了波西米亚语言的发展和民族认同,拥有大批追随者。他殉难的火焰锻造出一柄波西米亚利刃,捅进了天主教廷肥胖的肚腩,也埋下十七世纪大战哥特人的第一根引线。
从老城广场往南走不远,一圈房子围出一大片狭长的绿地。这里是查理广场,要求宗教改革的波西米亚人向天主教廷亮剑的地方。胡斯死后五年,在一场失控或者是精心策划的抗议集会中,一伙胡斯的追随者趁乱攻进广场边的新城市政厅,把市长和法官在内的十几个天主教官员从窗户扔了出去。目测市政厅窗户的高度,可以想象摔下来的人凶多吉少。有侥幸苟延残喘的,也迅速被暴民消灭了。坠窗事件之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对胡斯教派的态度是愤怒加鄙视。事件之后,帝国震惊,罗马震惊,以十字军旗号动员全欧洲,聚集起一群幻想来中欧打家劫舍的乌合之众,前后十五年,发动了五次征讨,全部失败。波西米亚人在完爆十字军之余,甚至有闲情打了几场内战。
实在干不过,罗马教廷妥协了。获胜的波西米亚人作为blacksheep,在天主教世界的名声不可避免地臭了,成为粗鄙和不守规矩的代名词。很久以后,欧洲各地不合群的吉普赛人还被认为来自波西米亚。再后来,这个词儿又被自由主义艺术家拿来用了,代表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世界的变化让人难以琢磨,就像哥特现在也成了个很酷的词儿。在胡斯宗教改革两个世纪之后,布拉格这场“吉普赛vs哥特人”的大战,就要上演了。拉开序幕的是又一场把官员扔出窗户的行为艺术。
很多词汇的含义演变都和历史相关。英文有个很长的词条,Defenestration,被用来特指在布拉格把人从高处的窗子往下扔。二百年前的受害者是地方官员,这次轮到了帝国特使,地点换到布拉格城堡。自东向西穿过查理大桥,来到小城区,爬上山顶,就是布拉格城堡。经过几百年的改扩建,城堡内各色建筑密密麻麻,几乎你推我搡。比如高冷的哥特式St.VitusCathedral钟楼下,就粘了一大块暖洋洋粉乎乎的房子,像蝙蝠侠腿上抱了个阿拉蕾。在老皇宫一处墙根底下,竖着一根细长的纪念碑,标示帝国特使飞出窗外后的着陆点。彼时新上任的帝国皇帝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死硬天主教徒,怀揣着让天主教在帝国全境重获独尊地位的理想,遣特使到布拉格,宣布解除波西米亚贵族的统治。如果特使们对布拉格人的行事风格有所耳闻,可能就不会接这个差事。在被扔出窗户,从空中下落时,他们的心情很可能是绝望的,落地后由于天使守护或者地上的马粪太厚,竟然大难不死。但一场战争无法避免。
假使胡斯信徒的后代希盼望二百年前故事可以重演,他们猜对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帝国正规军和嗜血雇佣兵的战力远非当年不靠谱的十字军可比,在一场布拉格郊外的决定性战役中失利之后,十二个反叛贵族被处决,头颅悬在查理桥头塔示众,波西米亚就此沦为哈布斯堡王朝的附庸。可是战争远没有结束。十七世纪,路德教和开尔文教代表的新教势力在北方星火燎原,帝国境内选择新教的领主们,联合起来对抗哈布斯堡皇帝。在南方统治西班牙的同样是哈布斯堡家族,想趁这机会平复正在叛乱的荷兰领土。法国夹在两片哈布斯堡势力之间,十分缺乏安全感。北方的丹麦和瑞典心心念着向南扩张。突然间,整个欧洲都卷入了一场风暴。布拉格人把火药桶点着之后,早早出局,在场边看着各种势力你来我往,一打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很多地区人口减半。它始于布拉格,也结束在布拉格。查理大桥铭文中“野蛮的哥特人”在战争行将结束的时候兵临城下,希望再抢上一笔。他们迅速占领了布拉格城堡,在查理大桥发起了六次攻势,但始终被挡在东岸的老城之外。三个月之后,一纸和平协定结束了三十年战争,"野蛮人"洗劫了一遍城堡之后班师回朝。今天,游览斯德哥尔摩,可以在皇家军事博物馆里看到一面破烂不堪的波西米亚旗帜。这件从布拉格带回来的战利品,见证了瑞典一跃成为欧洲强权的光辉历史,也沉积了捷克人一夜回到解放前的隐痛,以及他们对北欧"野蛮哥特人"的愤恨。
十七世纪,注定不属于查理。英国的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布拉格的查理大桥差点儿丢了桥头塔。修建查理大桥的查理四世是十四世纪的波西米亚国王,根据占星师的建议,他亲自在1357年9日7月5:31放下了第一块基石。这位占星师的数字回文理论虽然看上去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显然非常有效,查理大桥历经战火,六百年后依然屹立不倒。石桥上最早的装饰,是为了纪念一个天主教牧师而安置的耶稣受难像,这座塑像的命运映射出时局的动荡。胡斯教派掌权后迅速把受难像当四旧拆了,不久以后,在原处放了一个替代品。子孙遍布欧洲皇室的波西米亚皇后伊丽莎白,认为替代品的设计非常失败,她的一个马仔心领神会,把新的耶稣像推到了河里。下一个替代品焚毁于瑞典人发起的老城攻坚战中。但是,总有新一轮的雕塑家和建设者。如今布拉格最让游客兴奋的,恰恰是查理大桥围栏上的三十组巴洛克雕塑。这些雕塑形象各异,满腔愤懑的,故作深沉的,笑而不语的,每一组都有自己的故事。坐落在中央的,依然是一座耶稣受难像。这说明,要生存就要禁得住蹂躏,说不定就能等到个春暖花开,云舒雾散。
![]() |
查理大桥桥头塔和两个哥特范儿的旅人 |
![]() |
从查理大桥看布拉格城堡 |
![]() |
树荫后的布拉格 |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