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死我的征文
曾有人说“男女之间是没有纯洁的友谊的”而这句话的真实出处已无从考证,有些地方注成维克多雨果,有些地方注成莎士比亚,但是我想这两位能塑造卡西莫多和哈姆雷特这样丰满人物的作家,应该不会发这种无聊的感慨。而对这句话本身,我只有一句评价——我不同意。
一、 河的左岸
我在还穿开档裤的时候就认识了左岸,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出生在同一家医院,在同一所幼儿园上学,他父亲和我母亲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他大我几个月,所以我母亲让我叫他哥哥。之后的十几年里我们有如被命运牵绊,一直如影随形,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初中,我们都是同一班级,一起玩闹,一起学习,彼此吹捧,相互嫌弃。
小时候的我像一个男生一样热爱运动,并执着于虚无的英雄主义,而左岸也是如此。我们一起躲过纪律检查组的监视从学校西侧的围墙翻进翻出,我们一起从高高的水管上向草坪一跃而下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夏天里我们到公园的湖里翻开石头找螃蟹,冬天我们在刚刚扫完雪的路边互相丢雪球。我们互相在后背上贴“我是乌龟”的小纸条。我们在走廊踢踩扁的易拉罐,用泡沫板拍子打羽毛球。我偷喝他带来的酸奶,他悄悄剪断我绑头发的橡皮筋。
我们互相交流最基本的形式就是相互贬低,每次见面左岸都会拍拍我的肩膀,然后跟我说起猪肉最近的市场行情,最后得出我的身价又涨了或是又跌了的结论。而我则会端详他布满青春期馈赠的脸,然后唱起数星星。每次我一脸无奈的面对数学题的时候都会被他嘲笑笨蛋,一如我会在逛街的时候笑话他的穿衣品味和无敌路痴。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左岸对我的照顾,小时候一起跳水管的时候他总是会嘲笑我胆小,但是真的要跳的时候他总会先我一步,之后再下面准备着扶我以防我摔成嘴肯泥。冬天打雪仗的时候虽然他有时会冷不丁在我的脖子后面拍上一个大雪球,但任何时候只要我说冷,他都会把外套脱下来给我披上。
跟左岸一起的时光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但我忘了马小军总会有长大的时候,终于有一天我们觉得跳水管的并不能展示勇气,而给别人背后贴纸条是多么恶趣味。我开始留起长发穿上裙子,听起Bandri的钢琴曲读起王安忆的散文。摇滚换了柳词,假小子变成少女。而左岸则开始打篮球,有了一群新的称兄道弟的朋友。虽然他还是会陪我去看白百合的新电影,我也会去看他的篮球赛,但这改变不了我们之间的话题开始变得越来越少的事实。当我再次在考试中艰难跋涉的时候,他开始鼓励我好好学习而不是丢给我带答案的纸条;当我跟女生朋友吵翻的时候,他开始劝我想开而不是跟我一起骂那个女生。我们终于不再无话不谈,只剩下对对方生活的关心。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依然亲密,却在精神上逐渐远离。
我不知道这种变化是好或是不好,但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金城武在《重庆森林》里的独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要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但我不觉得悲伤,我的朋友左岸可能永远的留在了时间长河的另一侧,但他依然是我哥哥。
二、 河的右岸
遇到右岸是在一次大雨中的八佰伴,我只是在逛街的途中找一个离我最近而又不会太无趣的地方避雨,碰巧看到一个男生站在书架边上捧着一本《斯普特尼克恋人》聚精会神的阅读。而最巧的是,他和我一样穿着E中的校服。于是我毫不犹豫的上去打了招呼,并开始跟他聊天,一直聊到滂沱大雨变得淅淅沥沥,一直聊到书店里响起回家的悠扬旋律。
他最喜欢的作家是村上春树,恰好我也是。《海边的卡夫卡》是我重复阅读次数最多的作品,也是我们那天聊起最多的作品。我们都喜欢读卡夫卡远行过程的那一段,怎样坐车,怎样在森林里读书,迷人的巴顿版《一千零一夜》,我最喜欢这个故事的开端,每次读到第七章就忍不住又翻回去,让这段旅途重新开始。我们无限迷恋那些少年远行的故事,也许正是那些充满了魔幻主义的故事让我们得以在繁重的课程之外找到一丝心灵的安慰,对于这样以梦为马燃烧灵魂只为点亮天空的浪漫,我们只能阅读,却无法尝试。
后来我们交换了skype,每次放假我们都会在网上聊到深夜。他在三班我在六班,但我们每天放学一定要一起回家,虽然因为住的地方不在一起,为了走同一条路我们每个人都要多绕半个小时路程。初三放学很晚,我们一起在路上辨认猎户座和北斗七星,谈论着喜欢作品的角色和心情的颜色,用手掌接住皎洁的月光。我们在回家的路上买一杯奶茶,然后分着喝。
我不是个喜欢安静的女孩,但是跟他在一起我总是更喜欢默默地听他说话,听他讲凯鲁亚克和赛林格,听他讲尼采和瓦格纳。我们一起读《挪威的森林》,一起为直子的死流泪,一起为渡边的优柔寡断生气,为玲子是不是个好女孩儿争吵,为直子是否喜欢过渡边而激辩。而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右岸也许不是渡边,但我正在逐渐变成绿子。
我逐渐在意起一些原来没有注意的东西,我开始为他有时的突然贴近变得脸红心跳,我开始在跟他见面前小心整理自己的头发。我买了厚厚一沓他最喜欢的天蓝色信纸,在上面抄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当我读到“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开始幻想女主人公就是自己。我悄悄地买了一盘瓦格纳的cd,独自听女武神在飞翔。因为他成绩很好,我默默的努力学习。我希望做一个能让他骄傲的女孩,更希望自己能与他的步调完全一致。而日子也就在这样的改变中悄无声息的一天天过去。
我最终还是没有勇气向他表白,中考之后我们去了不同的学校,我在skype上删了他的账号,又换了手机。但在高中最初没有跟新同学熟悉的几个月里,我想他想到撕心裂肺,我在草稿纸上乱画,直到纸张被占满才发现自己在不自觉中写的都是他的名字。但我最终也没有联系他,因为我知道这一段时光河流的岸边,只会结无花果,不会开勿忘我。
三、 河的第三条岸
有人问,河怎么会有第三条岸?其实很简单,河床就是河的第三条岸。高中之后我遇到了K,嗯,我不愿意把他叫做河床,更愿意用他名字的缩写K。
K是老师安排的同桌,带着厚度堪比追忆似水流年的眼镜,我原本以为他像这所学校一样是个无趣的人,上课时一动不动,下课时枯坐着做习题。
但有一天,当我为了自己不争气的物理卷纸一个人落泪的时候,他悄悄地递来一张纸巾,然后轻轻地说“别哭了,眼睛哭肿了就不好看了。”我双眼朦胧的抬起头来看他,仿佛看到了左岸和右岸。
后来的日子里我与K开始熟络起来,K帮我分析物理化学题目,我则帮K讲让他头痛不已的古文和英语。课余时间一起讨论班上的八卦,我们偷偷编了本小册子,给班上所有的男生女生分别做了个颜值总评排行榜。我们在背后嘲笑教导主任的秃头,抱怨考试的艰难和作业的繁重。我们也聊起未来理想的大学,聊我梦想中温婉江南里的名校和他心目里的三代都城的理工殿堂。放假的时候一群人一起去ktv,我和他合唱《直到世界尽头》。
一个女生朋友问我“你喜欢K么?”我不假思索的回答:“不”。
我认真的想着K和右岸的不同,很快便得出了答案,用词汇来总结我对K的印象,恐怕用一百个词也不会轮到“帅气阳光”或者“英俊潇洒”,虽然看起来很像,但我确实不是在贬低K,想来K也不会用“温婉明媚”或者“清新灵动”来形容我。在我们之间,性别的意识是很浅的,不管是K对我还是我对k,第一属性都是朋友,而不是异性。
真正的友谊是很难得的,而对我这样本着宁缺毋滥原则的人尤为如此。而异性朋友的难处其实不在于感情的建立,而在于维持时的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友谊就会变成了样子,向左岸偏就变成了亲情,向右岸偏就变成了爱情。如果像前者,未免太为无趣,而如果是后者,在这个不能许诺未来的年纪里,又未免有些悲情。而朋友的好处就在于,即使不用手牵着手,我们也可以并肩的走下去,可以一起透过漫长的时光河水安静的欣赏我们的似水流年。
在古老的希腊神话里,最初的世界世界不是由男和女构成的。就是说,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岂料神用利刀将所有人一劈两半,所以今天的人都有着对异性的需求。而在异性的关系中,友谊其实是避开了过与不及的极端境地,不去想相濡以沫的虚幻泡影,又不要相忘于江湖的冷清孤寂。当然这样的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至少需要双方对友谊有着共同的理解,叶芝曾经写过:In dreams begin the responsibilities。反言之,没有想象力,责任无从产生,更惶论情感与关系。而我,似乎应该感谢命运,让我认识了K,是他让我能够否认全篇开头不知是雨果莎士比亚还是其他任何人说的那句话,男女之间还是有真正的友谊的,至少我见过,如是而已。
一、 河的左岸
我在还穿开档裤的时候就认识了左岸,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出生在同一家医院,在同一所幼儿园上学,他父亲和我母亲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他大我几个月,所以我母亲让我叫他哥哥。之后的十几年里我们有如被命运牵绊,一直如影随形,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初中,我们都是同一班级,一起玩闹,一起学习,彼此吹捧,相互嫌弃。
小时候的我像一个男生一样热爱运动,并执着于虚无的英雄主义,而左岸也是如此。我们一起躲过纪律检查组的监视从学校西侧的围墙翻进翻出,我们一起从高高的水管上向草坪一跃而下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夏天里我们到公园的湖里翻开石头找螃蟹,冬天我们在刚刚扫完雪的路边互相丢雪球。我们互相在后背上贴“我是乌龟”的小纸条。我们在走廊踢踩扁的易拉罐,用泡沫板拍子打羽毛球。我偷喝他带来的酸奶,他悄悄剪断我绑头发的橡皮筋。
我们互相交流最基本的形式就是相互贬低,每次见面左岸都会拍拍我的肩膀,然后跟我说起猪肉最近的市场行情,最后得出我的身价又涨了或是又跌了的结论。而我则会端详他布满青春期馈赠的脸,然后唱起数星星。每次我一脸无奈的面对数学题的时候都会被他嘲笑笨蛋,一如我会在逛街的时候笑话他的穿衣品味和无敌路痴。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左岸对我的照顾,小时候一起跳水管的时候他总是会嘲笑我胆小,但是真的要跳的时候他总会先我一步,之后再下面准备着扶我以防我摔成嘴肯泥。冬天打雪仗的时候虽然他有时会冷不丁在我的脖子后面拍上一个大雪球,但任何时候只要我说冷,他都会把外套脱下来给我披上。
跟左岸一起的时光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但我忘了马小军总会有长大的时候,终于有一天我们觉得跳水管的并不能展示勇气,而给别人背后贴纸条是多么恶趣味。我开始留起长发穿上裙子,听起Bandri的钢琴曲读起王安忆的散文。摇滚换了柳词,假小子变成少女。而左岸则开始打篮球,有了一群新的称兄道弟的朋友。虽然他还是会陪我去看白百合的新电影,我也会去看他的篮球赛,但这改变不了我们之间的话题开始变得越来越少的事实。当我再次在考试中艰难跋涉的时候,他开始鼓励我好好学习而不是丢给我带答案的纸条;当我跟女生朋友吵翻的时候,他开始劝我想开而不是跟我一起骂那个女生。我们终于不再无话不谈,只剩下对对方生活的关心。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依然亲密,却在精神上逐渐远离。
我不知道这种变化是好或是不好,但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金城武在《重庆森林》里的独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要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但我不觉得悲伤,我的朋友左岸可能永远的留在了时间长河的另一侧,但他依然是我哥哥。
二、 河的右岸
遇到右岸是在一次大雨中的八佰伴,我只是在逛街的途中找一个离我最近而又不会太无趣的地方避雨,碰巧看到一个男生站在书架边上捧着一本《斯普特尼克恋人》聚精会神的阅读。而最巧的是,他和我一样穿着E中的校服。于是我毫不犹豫的上去打了招呼,并开始跟他聊天,一直聊到滂沱大雨变得淅淅沥沥,一直聊到书店里响起回家的悠扬旋律。
他最喜欢的作家是村上春树,恰好我也是。《海边的卡夫卡》是我重复阅读次数最多的作品,也是我们那天聊起最多的作品。我们都喜欢读卡夫卡远行过程的那一段,怎样坐车,怎样在森林里读书,迷人的巴顿版《一千零一夜》,我最喜欢这个故事的开端,每次读到第七章就忍不住又翻回去,让这段旅途重新开始。我们无限迷恋那些少年远行的故事,也许正是那些充满了魔幻主义的故事让我们得以在繁重的课程之外找到一丝心灵的安慰,对于这样以梦为马燃烧灵魂只为点亮天空的浪漫,我们只能阅读,却无法尝试。
后来我们交换了skype,每次放假我们都会在网上聊到深夜。他在三班我在六班,但我们每天放学一定要一起回家,虽然因为住的地方不在一起,为了走同一条路我们每个人都要多绕半个小时路程。初三放学很晚,我们一起在路上辨认猎户座和北斗七星,谈论着喜欢作品的角色和心情的颜色,用手掌接住皎洁的月光。我们在回家的路上买一杯奶茶,然后分着喝。
我不是个喜欢安静的女孩,但是跟他在一起我总是更喜欢默默地听他说话,听他讲凯鲁亚克和赛林格,听他讲尼采和瓦格纳。我们一起读《挪威的森林》,一起为直子的死流泪,一起为渡边的优柔寡断生气,为玲子是不是个好女孩儿争吵,为直子是否喜欢过渡边而激辩。而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右岸也许不是渡边,但我正在逐渐变成绿子。
我逐渐在意起一些原来没有注意的东西,我开始为他有时的突然贴近变得脸红心跳,我开始在跟他见面前小心整理自己的头发。我买了厚厚一沓他最喜欢的天蓝色信纸,在上面抄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当我读到“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开始幻想女主人公就是自己。我悄悄地买了一盘瓦格纳的cd,独自听女武神在飞翔。因为他成绩很好,我默默的努力学习。我希望做一个能让他骄傲的女孩,更希望自己能与他的步调完全一致。而日子也就在这样的改变中悄无声息的一天天过去。
我最终还是没有勇气向他表白,中考之后我们去了不同的学校,我在skype上删了他的账号,又换了手机。但在高中最初没有跟新同学熟悉的几个月里,我想他想到撕心裂肺,我在草稿纸上乱画,直到纸张被占满才发现自己在不自觉中写的都是他的名字。但我最终也没有联系他,因为我知道这一段时光河流的岸边,只会结无花果,不会开勿忘我。
三、 河的第三条岸
有人问,河怎么会有第三条岸?其实很简单,河床就是河的第三条岸。高中之后我遇到了K,嗯,我不愿意把他叫做河床,更愿意用他名字的缩写K。
K是老师安排的同桌,带着厚度堪比追忆似水流年的眼镜,我原本以为他像这所学校一样是个无趣的人,上课时一动不动,下课时枯坐着做习题。
但有一天,当我为了自己不争气的物理卷纸一个人落泪的时候,他悄悄地递来一张纸巾,然后轻轻地说“别哭了,眼睛哭肿了就不好看了。”我双眼朦胧的抬起头来看他,仿佛看到了左岸和右岸。
后来的日子里我与K开始熟络起来,K帮我分析物理化学题目,我则帮K讲让他头痛不已的古文和英语。课余时间一起讨论班上的八卦,我们偷偷编了本小册子,给班上所有的男生女生分别做了个颜值总评排行榜。我们在背后嘲笑教导主任的秃头,抱怨考试的艰难和作业的繁重。我们也聊起未来理想的大学,聊我梦想中温婉江南里的名校和他心目里的三代都城的理工殿堂。放假的时候一群人一起去ktv,我和他合唱《直到世界尽头》。
一个女生朋友问我“你喜欢K么?”我不假思索的回答:“不”。
我认真的想着K和右岸的不同,很快便得出了答案,用词汇来总结我对K的印象,恐怕用一百个词也不会轮到“帅气阳光”或者“英俊潇洒”,虽然看起来很像,但我确实不是在贬低K,想来K也不会用“温婉明媚”或者“清新灵动”来形容我。在我们之间,性别的意识是很浅的,不管是K对我还是我对k,第一属性都是朋友,而不是异性。
真正的友谊是很难得的,而对我这样本着宁缺毋滥原则的人尤为如此。而异性朋友的难处其实不在于感情的建立,而在于维持时的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友谊就会变成了样子,向左岸偏就变成了亲情,向右岸偏就变成了爱情。如果像前者,未免太为无趣,而如果是后者,在这个不能许诺未来的年纪里,又未免有些悲情。而朋友的好处就在于,即使不用手牵着手,我们也可以并肩的走下去,可以一起透过漫长的时光河水安静的欣赏我们的似水流年。
在古老的希腊神话里,最初的世界世界不是由男和女构成的。就是说,一个人用的是今天两个人的材料。大家对此心满意足,相安无事地生活。岂料神用利刀将所有人一劈两半,所以今天的人都有着对异性的需求。而在异性的关系中,友谊其实是避开了过与不及的极端境地,不去想相濡以沫的虚幻泡影,又不要相忘于江湖的冷清孤寂。当然这样的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至少需要双方对友谊有着共同的理解,叶芝曾经写过:In dreams begin the responsibilities。反言之,没有想象力,责任无从产生,更惶论情感与关系。而我,似乎应该感谢命运,让我认识了K,是他让我能够否认全篇开头不知是雨果莎士比亚还是其他任何人说的那句话,男女之间还是有真正的友谊的,至少我见过,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