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香记——花椒
![]() |
下厨的时候,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妈妈菜,但炒土豆丝这类平凡菜式,每每总觉得差了点味道。围观母亲下厨,才恍然大悟,少的是油热之后爆几粒花椒的香气。中餐里,不止花椒,姜、葱、蒜,桂皮、豆蔻、八角、茴香等等各种香料,煎炸炒炖,是勾出主要食材精魂的关键所在;以法国餐为代表的西餐中,酱汁作为点睛品,五大酱汁体系,无不以香料为灵魂。
日常食用的香料,大体上可以分为香辛料和香草两个泛类。香草会增加菜肴的香气,而香料则会让味觉更加丰富。想要菜肴闻起来更爽,就选用香草,根据对不同气味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香草。想要菜肴味觉丰富,就选用香料以及酱汁,让食物的风味更加浓郁。
香辛料多为香草类植物的部分晒干以后的形态,或者磨成的粉,比如:桂皮、豆蔻、八角、胡椒、茴香等等;香草多在新鲜状态下入馔食用,比如:百里香、迷迭香、罗勒、薄荷、香芹、葱、柠檬叶、芫荽、荆芥、茴香等等。香草东西方产地品种有差异,但都比较早地进入了各自的饮食文化中,是平民饮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香辛料,多产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因贸易的局限,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在我国及西欧社会,价格昂贵,是高贵身份的象征。其中,犹以花椒、胡椒最有代表性。如果说,花椒是中餐的脊梁,那么胡椒就是西餐的呼吸系统。
在我国,周代用来调味的香料种类已经很丰富。《礼记》记载诸多用于调味的芳香植物类香料,如芥、葱、蒜、梅、花椒、桂皮、生姜等。“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寥。脂用葱,膏用蓬。三牲用获。和用酿,兽用梅。”这一时期,人们不但掌握了一些食物与香料的搭配方法,不同的菜肴使用不同的香料,而同一种菜肴,不同的季节所用香料也不同。
花椒的使用几乎涵盖了所有中餐的烹饪中,从椒盐排骨到红烧牛肉,从炒杂烩到侉炖黄河鲤鱼。在川菜中,更是无椒不成菜,没有花椒的水煮鱼或红油火锅,不过是又油又辣的乱炖。一旦用了花椒、麻椒,或藤椒、青花椒,立即一椒一味,各领风骚。
花椒因为特殊的香气,魏晋前,常与兰、桂一起作为供奉神灵的贡品。《楚辞》有云“椒,香物,所以降神”。香能除秽,故花椒也用来驱虫避菌。
秦汉以前,先民尚未掌握花椒的栽种方法,只能采集野生花椒,价格昂贵。因此,花椒也是身份的象征。汉成帝给赵飞燕筑椒宫,无上恩宠流传千古。但,只需放十斤花椒在客厅,你就知道古人是有多么重口味了。飞燕忍耐居于其中,除了显摆自己男人有钱任性外,想必也没少被宫中庸医忽悠,以为花椒温中驱寒,能治宫寒,利于怀上龙种吧。还是马王堆汉墓女主人靠谱,只在香盒中放上一小撮,闻香驱虫辟邪,意思一下,点到为止就好。
魏晋以后,花椒栽培技术成熟,这味香料才从神坛上下来,并在百姓的餐桌上大显身手。
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会种棵花椒,既能避邪驱虫,也方便采食。除了花椒粒,花椒叶也是非常好用的香料。
苦夏午后,没有胃口,晚饭点不出菜来,母亲常借摘花椒叶的由头,把瘫在躺椅、沙发、床上的我使唤起来。和面,发面,擀成薄薄面皮;新鲜花椒叶子,洗净,切成细丝,加上油盐,做成蘸料;刷一遍料,叠一层面皮,一张面饼叠上二三十层,然后擀平,所有工序再来一遍,然后才分成小面团,擀成饼,小火慢焙到两面焦黄,椒叶、麻油、熟面饼混成一股浓香,咬下去脆韧咸香。躺椅搬到院中,听着虫叫,看着漫天繁星,一口饼,一口茶,伴着厨房时不时飘过来的香味,十分惬意。
公众号:miss2
有趣,才是正经事儿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