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諸子集成正續編畧評稿(四)
蘭溪 汪尡甫
道家類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一册 樓宇烈 撰
老子注釋,不惟舊時,即近世當代,亦多如牛毛,然古今皆不能無視者,王弼注也。王弼者,魏人,明究群籍,特好老易之學,撰周易注、老子注,皆發明玄理,自晉以下,多膺服之。然世傳老子注,以浙刻明張之象本,其餘皆難見之。樓氏此理,即以此本爲底本,參考道藏所録老子注釋書而成。先是,樓氏撰王弼集校釋,書局乃約請樓氏,重加點校,抽出單行。故此校釋,實則爲二版書也。然坊間校刻多誤,又久不出新整理本,故且爲梓充大梁而已。
老子校釋 一册 朱謙之 撰
朱謙之先生有新輯本桓譚新論一册,已著録。老子校釋乃謙之先生以唐景龍碑本爲底,參校以含敦煌寫本在内共計一百有二種版本校訂。其校釋一書,幾無發揚之處,祗重考證,凡文字、音韻、版本、闡解皆服務于正文校勘,故而極守乾嘉家法。此書羅備老子石刻本之精華,匯爲一書,故研究老子,無此書則將屢有步履維艱之感也。
帛書老子校注 一册 高明 撰
自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今世人所見最全且古者老子,必以此本爲是。故而研討老子,必有所參照於帛書本。高明先生校注一書,即是對帛書老子之考釋校勘之一大書。帛書老子校注一書,博采要論,加以勘定,順之而闡釋發揮,不特專於文字訓詁,每每讀之,以爲足以稱‘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之譽也。然校注一書,有信帛書太過處。如道經第四章有‘挫其鋭’一句,當係衍文。然帛書有之,故先生以之爲非衍。然争討駁商,皆學術之事,自斯而觀,則書有此誤,不亦然乎?
【附言】
老子注譯及評介 一册 陳鼓應 撰
陳氏此書,可謂善得深淺也。深處,足資發明學術;淺處,亦可循循誘人。尤其是書之序,余謂不可不讀之。
莊子集釋 三册 清 郭慶藩 撰
莊子一書,董理者亦頗繁雜。明方以智撰藥地炮莊一書,總爲融貫性理之説。須知天下衆生,都自有一顆心在,故悟道參禪之事,非己身不能成。清儒一改性理空説,發名物、訓詁之學,還以字詞真意,雖失繁瑣,然猶造屋,地基牢靠,材料具備,則屋亦易造也。集釋一書,匯清儒董莊之説,略加校訂,收爲一書,雖有采王石臞父子經傳釋詞、經義述聞之解莊之説而不出其名之病,然總體亦不失爲清代治莊之殿軍也。是書舊刻,有王長沙思賢講舍刊本,其後之排印本、影印本多據此書。中華此書,亦據此本爲底本。莊子正文,則由王孝魚先生據續古逸叢書影宋本、世德堂本等書加以訂正。(據蔣門馬氏考訂,王先生此點,有失校,誤校之嫌,且待他日手訂一遍)。
莊子集解 一册 清 王先謙 撰
集解一書後於集釋,考之文本,實亦先謙删節集釋,附以己見而成。所謂‘要言不煩,便於批覽’,此其優,亦其病。
莊子集解内篇補正 一册 劉武 撰
舊時或説以爲莊子内七爲莊子手著,故有學人,祗究是七篇,餘外篇、雜篇,皆不董理。劉氏此書,殆亦其流。武,字策成,以字行世。湖南新邵人,早年加入同盟會,歷任廣西優級師範、湖南第一師範等中學校長,後期棄教從政,歷任湖南各縣縣長之職,新中國成立,乃轉而研究莊子,是書即乃其研莊之一品。其以集解爲底,加以校補,頗見其學術旨趣。
莊子補正 兩册 劉文典 撰
自王長沙寫訖集解,世究莊子者,多以莊子集解爲本,劉文典氏撰此書,亦以莊子集解爲本也。劉文典此書有兩版,初版乃石印本,内多不精審,舊時王叔岷先生所據即此本。另有一版乃民國三十五年猶商務印書館正式版刻發行之補正。補正一書,有陳寅恪先生手跋,稱其‘一匡當世之學風’。蓋陳先生心慮於咸、同之世,彼恰逢西學始來,而舊學正復光大之際。故先生特於此書目之也。
【附論】
莊子校詮 兩册 王叔岷 撰
嚴謹董莊者,自民國肇造至今,必推王叔岷先生爲首也。校詮所羅資料極翔,校訂亦是,較之集解、集釋、補正諸書,洵乃第一。不讀校詮而自謂董莊者,其書不必觀之可也。
定本莊子故 一册 馬其昶 撰
定本莊子故,乃有清一代桐城派殿軍馬通伯先生大著。是書最見桐城派之風骨,亦頗得錢賓四先生嘉贊。
莊子今注今譯 三册 陳鼓應 撰
莊子今注之典範,當以是書爲是也。
列子集釋 一册 楊伯峻 撰
列子注,舊 張湛 撰,自張湛以下,董理列子之書而特具音義訓詁之學者,罕少。唯楊先生是書,博富精要,頗研列之要書也。列子爲僞書,其如何僞,何以見之爲僞,舍楊先生此書則漫無所歸矣。楊先生從父楊樹達先生,特善語法之學,楊先生幼從其叔父所教,故尤其善于文法校書。夫古人作文章也,有文式、文例、文法、文氣、文脈、文骨,此皆足爲校勘之用,然自陳援庵先生設四校之法,文法之校,久湮矣。楊先生此書,乃文法校書之一例證,欲究文法校書,舍之無從。
文子疏義 一册 王利器 撰
文子一書,舊亦以爲僞書,自中山漢墓出土竹簡本文子,文子真書之説,乃復興焉。王利器先生特撰此書,以爲文子乃老子之疏義,淮南乃文子之疏義,於是博采淮南之文,勾引增注,定爲疏義。胡文輝氏撰現代學林點將録,謂此書收束草草,不免敗筆。然就斯書觀之,總爲新式之整理成果,亦今人董文之首發,故當羅備之也。
【附言】
文子校釋 一册 李定生 撰
文子校釋一書,以道藏本爲底本,不列舊注,而加以新注。李氏先撰文子要詮,復以要詮爲底,增刪乙注,編訂爲校釋一册,然總免不盡人意之感。
文子校注 一册 彭裕商 撰
此書後於疏義、校釋,而體例校釋,施爲新注,雖有考核,然總在少數,不免令人扼腕。
鶡冠子校釋 一册 黃懷信 撰
鶡冠子一書,至宋方有舊有陸佃解,宋後,或以爲僞作,董理者亦鮮。舊時吴世拱撰鹖冠子注一種,收入九鶴堂叢書,至今罕見。臺灣張金城爲鶡冠子箋疏,爲海峽所隔,亦難尋獲。故此書爲存此等注之易得一本也。黃氏先爲鶡冠子匯校集注,繼而編爲校釋一書,就文内稽考,祗略爲增訂之耳。
鬻子校理 一册 鍾肇鵬 撰
鬻子一書,舊亦多以爲僞書,唯今所見之張京華氏鬻子箋證,以爲不僞。鍾先生此書亦以其爲僞書立論,加以刪訂編纂,略爲小注。此書教張氏箋證,更注文字訓詁,亦頗有發指,是爲善本也。
【附言】
鬻子箋證 一册 張京華 撰
張氏此書,博采經史之足資參證鬻子之文,加以編排釋證,亦自爲門户也。
道家類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一册 樓宇烈 撰
老子注釋,不惟舊時,即近世當代,亦多如牛毛,然古今皆不能無視者,王弼注也。王弼者,魏人,明究群籍,特好老易之學,撰周易注、老子注,皆發明玄理,自晉以下,多膺服之。然世傳老子注,以浙刻明張之象本,其餘皆難見之。樓氏此理,即以此本爲底本,參考道藏所録老子注釋書而成。先是,樓氏撰王弼集校釋,書局乃約請樓氏,重加點校,抽出單行。故此校釋,實則爲二版書也。然坊間校刻多誤,又久不出新整理本,故且爲梓充大梁而已。
老子校釋 一册 朱謙之 撰
朱謙之先生有新輯本桓譚新論一册,已著録。老子校釋乃謙之先生以唐景龍碑本爲底,參校以含敦煌寫本在内共計一百有二種版本校訂。其校釋一書,幾無發揚之處,祗重考證,凡文字、音韻、版本、闡解皆服務于正文校勘,故而極守乾嘉家法。此書羅備老子石刻本之精華,匯爲一書,故研究老子,無此書則將屢有步履維艱之感也。
帛書老子校注 一册 高明 撰
自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今世人所見最全且古者老子,必以此本爲是。故而研討老子,必有所參照於帛書本。高明先生校注一書,即是對帛書老子之考釋校勘之一大書。帛書老子校注一書,博采要論,加以勘定,順之而闡釋發揮,不特專於文字訓詁,每每讀之,以爲足以稱‘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之譽也。然校注一書,有信帛書太過處。如道經第四章有‘挫其鋭’一句,當係衍文。然帛書有之,故先生以之爲非衍。然争討駁商,皆學術之事,自斯而觀,則書有此誤,不亦然乎?
【附言】
老子注譯及評介 一册 陳鼓應 撰
陳氏此書,可謂善得深淺也。深處,足資發明學術;淺處,亦可循循誘人。尤其是書之序,余謂不可不讀之。
莊子集釋 三册 清 郭慶藩 撰
莊子一書,董理者亦頗繁雜。明方以智撰藥地炮莊一書,總爲融貫性理之説。須知天下衆生,都自有一顆心在,故悟道參禪之事,非己身不能成。清儒一改性理空説,發名物、訓詁之學,還以字詞真意,雖失繁瑣,然猶造屋,地基牢靠,材料具備,則屋亦易造也。集釋一書,匯清儒董莊之説,略加校訂,收爲一書,雖有采王石臞父子經傳釋詞、經義述聞之解莊之説而不出其名之病,然總體亦不失爲清代治莊之殿軍也。是書舊刻,有王長沙思賢講舍刊本,其後之排印本、影印本多據此書。中華此書,亦據此本爲底本。莊子正文,則由王孝魚先生據續古逸叢書影宋本、世德堂本等書加以訂正。(據蔣門馬氏考訂,王先生此點,有失校,誤校之嫌,且待他日手訂一遍)。
莊子集解 一册 清 王先謙 撰
集解一書後於集釋,考之文本,實亦先謙删節集釋,附以己見而成。所謂‘要言不煩,便於批覽’,此其優,亦其病。
莊子集解内篇補正 一册 劉武 撰
舊時或説以爲莊子内七爲莊子手著,故有學人,祗究是七篇,餘外篇、雜篇,皆不董理。劉氏此書,殆亦其流。武,字策成,以字行世。湖南新邵人,早年加入同盟會,歷任廣西優級師範、湖南第一師範等中學校長,後期棄教從政,歷任湖南各縣縣長之職,新中國成立,乃轉而研究莊子,是書即乃其研莊之一品。其以集解爲底,加以校補,頗見其學術旨趣。
莊子補正 兩册 劉文典 撰
自王長沙寫訖集解,世究莊子者,多以莊子集解爲本,劉文典氏撰此書,亦以莊子集解爲本也。劉文典此書有兩版,初版乃石印本,内多不精審,舊時王叔岷先生所據即此本。另有一版乃民國三十五年猶商務印書館正式版刻發行之補正。補正一書,有陳寅恪先生手跋,稱其‘一匡當世之學風’。蓋陳先生心慮於咸、同之世,彼恰逢西學始來,而舊學正復光大之際。故先生特於此書目之也。
【附論】
莊子校詮 兩册 王叔岷 撰
嚴謹董莊者,自民國肇造至今,必推王叔岷先生爲首也。校詮所羅資料極翔,校訂亦是,較之集解、集釋、補正諸書,洵乃第一。不讀校詮而自謂董莊者,其書不必觀之可也。
定本莊子故 一册 馬其昶 撰
定本莊子故,乃有清一代桐城派殿軍馬通伯先生大著。是書最見桐城派之風骨,亦頗得錢賓四先生嘉贊。
莊子今注今譯 三册 陳鼓應 撰
莊子今注之典範,當以是書爲是也。
列子集釋 一册 楊伯峻 撰
列子注,舊 張湛 撰,自張湛以下,董理列子之書而特具音義訓詁之學者,罕少。唯楊先生是書,博富精要,頗研列之要書也。列子爲僞書,其如何僞,何以見之爲僞,舍楊先生此書則漫無所歸矣。楊先生從父楊樹達先生,特善語法之學,楊先生幼從其叔父所教,故尤其善于文法校書。夫古人作文章也,有文式、文例、文法、文氣、文脈、文骨,此皆足爲校勘之用,然自陳援庵先生設四校之法,文法之校,久湮矣。楊先生此書,乃文法校書之一例證,欲究文法校書,舍之無從。
文子疏義 一册 王利器 撰
文子一書,舊亦以爲僞書,自中山漢墓出土竹簡本文子,文子真書之説,乃復興焉。王利器先生特撰此書,以爲文子乃老子之疏義,淮南乃文子之疏義,於是博采淮南之文,勾引增注,定爲疏義。胡文輝氏撰現代學林點將録,謂此書收束草草,不免敗筆。然就斯書觀之,總爲新式之整理成果,亦今人董文之首發,故當羅備之也。
【附言】
文子校釋 一册 李定生 撰
文子校釋一書,以道藏本爲底本,不列舊注,而加以新注。李氏先撰文子要詮,復以要詮爲底,增刪乙注,編訂爲校釋一册,然總免不盡人意之感。
文子校注 一册 彭裕商 撰
此書後於疏義、校釋,而體例校釋,施爲新注,雖有考核,然總在少數,不免令人扼腕。
鶡冠子校釋 一册 黃懷信 撰
鶡冠子一書,至宋方有舊有陸佃解,宋後,或以爲僞作,董理者亦鮮。舊時吴世拱撰鹖冠子注一種,收入九鶴堂叢書,至今罕見。臺灣張金城爲鶡冠子箋疏,爲海峽所隔,亦難尋獲。故此書爲存此等注之易得一本也。黃氏先爲鶡冠子匯校集注,繼而編爲校釋一書,就文内稽考,祗略爲增訂之耳。
鬻子校理 一册 鍾肇鵬 撰
鬻子一書,舊亦多以爲僞書,唯今所見之張京華氏鬻子箋證,以爲不僞。鍾先生此書亦以其爲僞書立論,加以刪訂編纂,略爲小注。此書教張氏箋證,更注文字訓詁,亦頗有發指,是爲善本也。
【附言】
鬻子箋證 一册 張京華 撰
張氏此書,博采經史之足資參證鬻子之文,加以編排釋證,亦自爲門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