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琐忆:一些和树有关的片段
对于故乡的回忆有很多种,小时候的那些由树缀起的片段,一直在我的心里有一种特殊的存在。
甘地曾经说过:“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
对于我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小时候由树构成的那些故乡的原风景,一度就是我的世界。在我关于故乡的回忆里,那些由树缀起的片段,一直在我的心里有一种特殊的存在。
1 童年美食桑葚子
小的时候,我所生活的村庄中心,有一方小小的水塘,水塘边上有一棵多年的桑树,那是村里唯一的桑树。北方的乡村,并没有人家养蚕,所以桑叶也没什么用。孩子们更关注的是果子——桑葚子。
年年春夏之交成熟的时日里,总会有勇敢的少年爬上树去,抱定一股粗枝,使出吃奶的劲儿摇晃,快要熟透的桑葚子啪嗒啪嗒雨点般落在地上,树下的一群孩子便忙不迭地捡起来,顾不得掸去桑葚上的尘土,轻咂一口,饱满的蜜汁流溅,真甜呵!
桑葚子熟后不久,就是夏天,每每一场雨后,小水塘里便蓄足了水,入夜蛙声起伏,这响彻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的鼓噪,却又能让人安恬入梦。
后来树砍了,水塘填平了,上面盖起了砖房,故乡和故乡的蛙声也都离我远了。
2 哗啦啦,鬼招手
故乡的树木,除了果树,最常见的,大概就属杨树了,杨是毛白杨。
毛白杨树形挺拔,喜欢蹿天地生长,乡人也称作“蹿天杨”(也不知是不是参天杨的转音),我喜欢蹿这个字儿,活泼,有劲儿!
杨树在村里、路边,成排成排地种下,成排成排地生长,齐刷刷地长成蹿天模样,直挺挺,排在路旁,遮着村子,那阵势,可真精神!
毛白杨的叶子油绿、光亮,风一吹,哗啦啦地响,于是又有了“鬼招手”的说法,一般人家不会在院子里栽种,觉得不大吉利。老家人对树也分阴性和阳性,据说杨树柳树什么的都属阴性树,至于这个阴阳是怎么判断的,我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毛白杨的树皮上,经常会有一些疤痕,就像人的眼睛一样,也是有意思的。
毛白杨毁倒是毁在这个“毛”字上,每年春天,杨树开花,白色的、絮状的花——杨棉,随风飘扬,大地村庄,白茫茫一片,令人不胜其苦。于是前年回家,看到外爷家门口的白杨都砍了,外爷说,是政府组织着砍的,说是为了杨棉易燃,为了防火安全,换成别的风景树。也有说,是因为杨树高大,夏季刮大风的时候会折断砸到房屋。只是,始终没有见过别的树种下去,故乡的夏天,也是一年比一年的热了。
3 树仙
乡下的树,往往被赋予一层神秘的色彩,那些长得最老最粗或者最高的树,往往都是人们敬畏的对象。在人们的口耳相传的故事里,这样的树上往往会住着各种仙儿。仙儿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在我的老家,仙儿和神是相对的,大概就是妖精的意思,是害人的东西。
几年前,我的表弟和同村的伙伴一起去田野上爬树,挑了一棵长得最高的毛白杨,小孩子身手敏捷,蹭蹭蹭地爬到了树梢头,二十多米高的树梢头。好端端地就吹起了一阵邪风,来回摆动起树梢。表弟一个没抱稳,生生摔到了地上来。后来送到医院,骨折,养了俩月,好了,真是命大!姥姥后来跟我说起,同一天别的村子也有个孩子爬树,掉下树来,没救活,幸好自己家里有神位相保,我的表弟已是万幸。姥姥说,这样的树不能爬,树上住了东西。
我没见过神,也不知道仙儿长啥样,姥姥的话我也不知该不该相信。
4 守护果园的少年们
老家的乡下人,大都以种果树为生。最早是梨树,后来有了苹果树,再后来桃树又大热起来。
梨是酥梨,砀山酥梨,在全国也算是小有名气了。九十年代酥梨很贵,家有梨园的,就怕有刁人把梨子偷了去,家家都要在果园里搭个蓭棚,棚里弄张床,家里派出去守护果园的人,累了便在地头的蓭子里歇歇,往往都是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太小的孩子守不住,大人守又浪费个劳动力。
那会儿BP都很稀罕,手机就更不知道啥样。一群看护果园的少年们,日常的娱乐就是打牌,升级双扣斗地主。一副牌,翻来覆去地玩,玩到褶皱,玩到困乏,在初秋的大树荫下,在蓭棚里,吹着河面飘来的小风,悠悠睡去,半晌香甜。至于睡着的那个当儿,自家的梨子有没有被偷,谁知道呢!
5 逮爬拉猴
夏季六七月份,老家的果园里有另一桩有意思的事儿——逮爬拉猴。爬拉猴跟猴一点关系都没有,是蝉的幼虫,破土之后,没有蜕壳变成蝉的时候。这东西腌一下,煎炒出来,就成了吾乡人盘中的极品美味。
其实,说是“逮”,这个灵动的字眼儿有点抬高这笨拙的小东西了。夏夜,爬拉猴开始出土,出来后就沿着附近的树干往上爬,逮爬拉猴的人拿个电瓶灯,猫着腰穿梭在果园里,照见了树干上的爬拉猴,就走近前去捡到袋子里。腿脚麻利眼力好的人,折腾一夜,往往收获颇丰。
只是最近几年爬拉猴越逮越少,菜单上的价格也越来越贵,故乡的夏天,蝉声也没有从前那样聒噪了。
6 一棵“苦恋”树
老宅子的院子外面有一棵树,树形不算很好看,开花也不好看,倒是结的小果儿,很可爱。一撮果儿,像樱桃一样,熟了以后,是黄色的。曾经咂过一口,苦涩,不能吃。
小时候不认识这个树,问大人这是什么树,大人告诉我说是“lian树”,我不知道这个lian字咋写,后来上学读了庄子写的凤凰“非梧桐不栖,不练实不食”,以为这便是练树的果实,心想着这凤凰的口味还真是不咋滴。
再后来翻植物百科书,才知道这是苦楝树,苦楝,苦恋,古代中国人喜欢植物谐音取意,莲与怜,桂和贵,不知可有这个苦恋的说法呢?即使有,怕也不讨人喜欢吧,就像桑(丧)树一样。
7 此梧桐非彼梧桐
说起梧桐,倒是想起来,老宅后院的那棵树,家乡话叫做梧桐。
准确地说,应该是泡桐。被叫做梧桐的,有三种树,外观差别也是很明显的,一,法国梧桐,这是城市行道树里比较常见的一种,再一,青桐,也就是古人书中常说的梧桐,凤栖梧的梧,树干油青挺直,用来斫琴的木头,似乎就是这个桐木,还有一种梧桐,就是我家乡的这个泡桐了。
泡桐是黄淮平原比较常见的乡土树种,以兰考的最为出名,当年焦裕禄带头种的,就是此树。泡桐长得极快,两三年时间,就能长成盘子口径粗细的树。因为生长快,所以木材也是很不实在的,老家人的说法就是“木头忒糠”,容易腐朽,只用来做些最廉价的小物什,不堪大材。家乡的老人去世,多会给打一口棺材,谁家的人老了要是梧桐木的棺材板儿,要么是当儿女的没尽孝心,要么就是因为这家人实在太穷了。
童年的我,关注的重点不是木材,而是泡桐的花儿。春天开花的时候,浅紫红色的、钟形的花,丛丛簇簇,满树开放,很是好看。刚刚落到地上的花,捡起来,轻轻撕下花瓣,花蕊的根部有一抹晶莹的蜜,用舌尖舔舔,甜的!现在想来,所谓小确幸,大概就是这不经意间碰触到的甜吧。
后记
1989年春天的时候,海子回了一趟安徽的老家,感到巨大的荒凉,“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你在家乡完全成了一个陌生人”。我有一天忽然意识到,那些陪伴你度过童年的树,也会凋零死亡或者被人砍伐,对于家乡来说,你才真真正正成了一个陌生人,正如赫拉克利特的那句哲语所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悲夫!
还很遗憾的是,从小就手脚粗笨,不会爬树。不然,爬到高高的树头上,坐在枝桠上,从天空的视角,看着自己生活的小村落,俯瞰村口的乡人来来往往,看孩童打闹追逐,看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那该是怎样惬意的一件事儿呀。
甘地曾经说过:“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
对于我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小时候由树构成的那些故乡的原风景,一度就是我的世界。在我关于故乡的回忆里,那些由树缀起的片段,一直在我的心里有一种特殊的存在。
1 童年美食桑葚子
小的时候,我所生活的村庄中心,有一方小小的水塘,水塘边上有一棵多年的桑树,那是村里唯一的桑树。北方的乡村,并没有人家养蚕,所以桑叶也没什么用。孩子们更关注的是果子——桑葚子。
年年春夏之交成熟的时日里,总会有勇敢的少年爬上树去,抱定一股粗枝,使出吃奶的劲儿摇晃,快要熟透的桑葚子啪嗒啪嗒雨点般落在地上,树下的一群孩子便忙不迭地捡起来,顾不得掸去桑葚上的尘土,轻咂一口,饱满的蜜汁流溅,真甜呵!
桑葚子熟后不久,就是夏天,每每一场雨后,小水塘里便蓄足了水,入夜蛙声起伏,这响彻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的鼓噪,却又能让人安恬入梦。
后来树砍了,水塘填平了,上面盖起了砖房,故乡和故乡的蛙声也都离我远了。
![]() |
桑葚子 |
2 哗啦啦,鬼招手
故乡的树木,除了果树,最常见的,大概就属杨树了,杨是毛白杨。
毛白杨树形挺拔,喜欢蹿天地生长,乡人也称作“蹿天杨”(也不知是不是参天杨的转音),我喜欢蹿这个字儿,活泼,有劲儿!
杨树在村里、路边,成排成排地种下,成排成排地生长,齐刷刷地长成蹿天模样,直挺挺,排在路旁,遮着村子,那阵势,可真精神!
毛白杨的叶子油绿、光亮,风一吹,哗啦啦地响,于是又有了“鬼招手”的说法,一般人家不会在院子里栽种,觉得不大吉利。老家人对树也分阴性和阳性,据说杨树柳树什么的都属阴性树,至于这个阴阳是怎么判断的,我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毛白杨的树皮上,经常会有一些疤痕,就像人的眼睛一样,也是有意思的。
毛白杨毁倒是毁在这个“毛”字上,每年春天,杨树开花,白色的、絮状的花——杨棉,随风飘扬,大地村庄,白茫茫一片,令人不胜其苦。于是前年回家,看到外爷家门口的白杨都砍了,外爷说,是政府组织着砍的,说是为了杨棉易燃,为了防火安全,换成别的风景树。也有说,是因为杨树高大,夏季刮大风的时候会折断砸到房屋。只是,始终没有见过别的树种下去,故乡的夏天,也是一年比一年的热了。
![]() |
杨树上的“眼睛” |
3 树仙
乡下的树,往往被赋予一层神秘的色彩,那些长得最老最粗或者最高的树,往往都是人们敬畏的对象。在人们的口耳相传的故事里,这样的树上往往会住着各种仙儿。仙儿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在我的老家,仙儿和神是相对的,大概就是妖精的意思,是害人的东西。
几年前,我的表弟和同村的伙伴一起去田野上爬树,挑了一棵长得最高的毛白杨,小孩子身手敏捷,蹭蹭蹭地爬到了树梢头,二十多米高的树梢头。好端端地就吹起了一阵邪风,来回摆动起树梢。表弟一个没抱稳,生生摔到了地上来。后来送到医院,骨折,养了俩月,好了,真是命大!姥姥后来跟我说起,同一天别的村子也有个孩子爬树,掉下树来,没救活,幸好自己家里有神位相保,我的表弟已是万幸。姥姥说,这样的树不能爬,树上住了东西。
我没见过神,也不知道仙儿长啥样,姥姥的话我也不知该不该相信。
4 守护果园的少年们
老家的乡下人,大都以种果树为生。最早是梨树,后来有了苹果树,再后来桃树又大热起来。
梨是酥梨,砀山酥梨,在全国也算是小有名气了。九十年代酥梨很贵,家有梨园的,就怕有刁人把梨子偷了去,家家都要在果园里搭个蓭棚,棚里弄张床,家里派出去守护果园的人,累了便在地头的蓭子里歇歇,往往都是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太小的孩子守不住,大人守又浪费个劳动力。
那会儿BP都很稀罕,手机就更不知道啥样。一群看护果园的少年们,日常的娱乐就是打牌,升级双扣斗地主。一副牌,翻来覆去地玩,玩到褶皱,玩到困乏,在初秋的大树荫下,在蓭棚里,吹着河面飘来的小风,悠悠睡去,半晌香甜。至于睡着的那个当儿,自家的梨子有没有被偷,谁知道呢!
5 逮爬拉猴
夏季六七月份,老家的果园里有另一桩有意思的事儿——逮爬拉猴。爬拉猴跟猴一点关系都没有,是蝉的幼虫,破土之后,没有蜕壳变成蝉的时候。这东西腌一下,煎炒出来,就成了吾乡人盘中的极品美味。
其实,说是“逮”,这个灵动的字眼儿有点抬高这笨拙的小东西了。夏夜,爬拉猴开始出土,出来后就沿着附近的树干往上爬,逮爬拉猴的人拿个电瓶灯,猫着腰穿梭在果园里,照见了树干上的爬拉猴,就走近前去捡到袋子里。腿脚麻利眼力好的人,折腾一夜,往往收获颇丰。
只是最近几年爬拉猴越逮越少,菜单上的价格也越来越贵,故乡的夏天,蝉声也没有从前那样聒噪了。
![]() |
爬拉猴 |
6 一棵“苦恋”树
老宅子的院子外面有一棵树,树形不算很好看,开花也不好看,倒是结的小果儿,很可爱。一撮果儿,像樱桃一样,熟了以后,是黄色的。曾经咂过一口,苦涩,不能吃。
小时候不认识这个树,问大人这是什么树,大人告诉我说是“lian树”,我不知道这个lian字咋写,后来上学读了庄子写的凤凰“非梧桐不栖,不练实不食”,以为这便是练树的果实,心想着这凤凰的口味还真是不咋滴。
再后来翻植物百科书,才知道这是苦楝树,苦楝,苦恋,古代中国人喜欢植物谐音取意,莲与怜,桂和贵,不知可有这个苦恋的说法呢?即使有,怕也不讨人喜欢吧,就像桑(丧)树一样。
![]() |
苦楝花 |
![]() |
苦楝子 |
7 此梧桐非彼梧桐
说起梧桐,倒是想起来,老宅后院的那棵树,家乡话叫做梧桐。
准确地说,应该是泡桐。被叫做梧桐的,有三种树,外观差别也是很明显的,一,法国梧桐,这是城市行道树里比较常见的一种,再一,青桐,也就是古人书中常说的梧桐,凤栖梧的梧,树干油青挺直,用来斫琴的木头,似乎就是这个桐木,还有一种梧桐,就是我家乡的这个泡桐了。
泡桐是黄淮平原比较常见的乡土树种,以兰考的最为出名,当年焦裕禄带头种的,就是此树。泡桐长得极快,两三年时间,就能长成盘子口径粗细的树。因为生长快,所以木材也是很不实在的,老家人的说法就是“木头忒糠”,容易腐朽,只用来做些最廉价的小物什,不堪大材。家乡的老人去世,多会给打一口棺材,谁家的人老了要是梧桐木的棺材板儿,要么是当儿女的没尽孝心,要么就是因为这家人实在太穷了。
童年的我,关注的重点不是木材,而是泡桐的花儿。春天开花的时候,浅紫红色的、钟形的花,丛丛簇簇,满树开放,很是好看。刚刚落到地上的花,捡起来,轻轻撕下花瓣,花蕊的根部有一抹晶莹的蜜,用舌尖舔舔,甜的!现在想来,所谓小确幸,大概就是这不经意间碰触到的甜吧。
![]() |
泡桐花 |
后记
1989年春天的时候,海子回了一趟安徽的老家,感到巨大的荒凉,“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你在家乡完全成了一个陌生人”。我有一天忽然意识到,那些陪伴你度过童年的树,也会凋零死亡或者被人砍伐,对于家乡来说,你才真真正正成了一个陌生人,正如赫拉克利特的那句哲语所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悲夫!
还很遗憾的是,从小就手脚粗笨,不会爬树。不然,爬到高高的树头上,坐在枝桠上,从天空的视角,看着自己生活的小村落,俯瞰村口的乡人来来往往,看孩童打闹追逐,看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那该是怎样惬意的一件事儿呀。
![]() |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剧照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