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里窗外
家住七楼,家里就我的房间“独得恩宠”,靠着河边。河也不宽,一座大桥横跨在大楼前,小时候,大桥每晚都有轰轰隆隆不曾间断的大车经过,大楼的隔音效果差,外面的大车一过,家里就感受到隐约的震动和轰鸣声,一直回荡了整个童年。
河边的风吹进房间,带着长堤各种大树的清香。长堤每天都有人散步,大多是迟暮老人拿着一把扇子,靠在栏杆上,回忆过往,细数家常,靠在窗前,偶尔也会吹来一些细声呢喃,和叹息。
有时候站在窗前望出去,大路上车来车往,万家灯火,喧嚣不息,很多个瞬间都觉得这样的喧嚣中的宁静,寻遍天涯海角也找不到了。窗边由于装修时留下的毛病,一下暴雨,雨水就会沿着石灰墙渗进来,地上慢慢会积一滩水,我只得拿着地拖一遍又一遍地拖。
窗户有一层防蚊子的网,童年时经常和弟弟趴在窗台细数网上的小蚊虫,它们的身体颜色都很淡,脚的颜色有点类似米白色,再认真一点数还可以数到有几只脚。从低到高,不时要踮起脚数上面的。小蚊虫们就这么静静地呆在那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窗边的摆设,从小时候放一张书桌,每晚坐在书桌前写功课,背书,预习,为了争得老师的瞩目和认可,背课文都背得挺晚。后来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书桌移到了边上,不再靠窗,我也鲜少坐在桌前奋笔疾书,开始了初中到高中六年的寄宿生活。于是,所有披星戴月地去努力的痕迹,都分别留在两个叫“母校”的地方。
窗前空出来的地方,恰留给我偶尔站着享受淡淡的风,四十五度角仰望一下月亮,思考人生。窗前的故事,从前是娇小而倔强的身影在课本上写啊写,后来是只有周末才回来留下点生活痕迹,再后来先前的披星戴月终于让我离开了这座小城,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回来一次,站在全身镜前各种淡妆浓抹,自信地甩门而去,然后是拖着尽兴又疲惫的姿态回来,匆忙洗漱睡下。
回来的日子少了,房里的摆设变动就少了。很多东西,好像不见得去用,但就这么一直摆在那里没动过。可少了也不行,有点影响那点少得可怜的生活秩序。直到上面布满了窗外进来的尘埃,连拎起都觉得有点麻烦,但还是死心眼不会藏起来或扔掉,擦一擦接着放回原位继续摆着,任由尘埃在上面一点一点地铺,也不知道它会不会因此越来越重,越来越固定在这里。
现在依稀记得的,是某个吃过晚饭的傍晚,静静地靠在窗户上,任由河边的风,带着叶子的清新,和树干的深沉,还有一点窃窃私语,迎面拂来。我看着跨过河的大桥上,客车、货车、摩托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偶尔还会有吃力地推着三轮车的人,披着落日余晖,身影佝偻,一步一步艰难地推着岁月前进。
河边的风吹进房间,带着长堤各种大树的清香。长堤每天都有人散步,大多是迟暮老人拿着一把扇子,靠在栏杆上,回忆过往,细数家常,靠在窗前,偶尔也会吹来一些细声呢喃,和叹息。
有时候站在窗前望出去,大路上车来车往,万家灯火,喧嚣不息,很多个瞬间都觉得这样的喧嚣中的宁静,寻遍天涯海角也找不到了。窗边由于装修时留下的毛病,一下暴雨,雨水就会沿着石灰墙渗进来,地上慢慢会积一滩水,我只得拿着地拖一遍又一遍地拖。
窗户有一层防蚊子的网,童年时经常和弟弟趴在窗台细数网上的小蚊虫,它们的身体颜色都很淡,脚的颜色有点类似米白色,再认真一点数还可以数到有几只脚。从低到高,不时要踮起脚数上面的。小蚊虫们就这么静静地呆在那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窗边的摆设,从小时候放一张书桌,每晚坐在书桌前写功课,背书,预习,为了争得老师的瞩目和认可,背课文都背得挺晚。后来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书桌移到了边上,不再靠窗,我也鲜少坐在桌前奋笔疾书,开始了初中到高中六年的寄宿生活。于是,所有披星戴月地去努力的痕迹,都分别留在两个叫“母校”的地方。
窗前空出来的地方,恰留给我偶尔站着享受淡淡的风,四十五度角仰望一下月亮,思考人生。窗前的故事,从前是娇小而倔强的身影在课本上写啊写,后来是只有周末才回来留下点生活痕迹,再后来先前的披星戴月终于让我离开了这座小城,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回来一次,站在全身镜前各种淡妆浓抹,自信地甩门而去,然后是拖着尽兴又疲惫的姿态回来,匆忙洗漱睡下。
回来的日子少了,房里的摆设变动就少了。很多东西,好像不见得去用,但就这么一直摆在那里没动过。可少了也不行,有点影响那点少得可怜的生活秩序。直到上面布满了窗外进来的尘埃,连拎起都觉得有点麻烦,但还是死心眼不会藏起来或扔掉,擦一擦接着放回原位继续摆着,任由尘埃在上面一点一点地铺,也不知道它会不会因此越来越重,越来越固定在这里。
现在依稀记得的,是某个吃过晚饭的傍晚,静静地靠在窗户上,任由河边的风,带着叶子的清新,和树干的深沉,还有一点窃窃私语,迎面拂来。我看着跨过河的大桥上,客车、货车、摩托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偶尔还会有吃力地推着三轮车的人,披着落日余晖,身影佝偻,一步一步艰难地推着岁月前进。
来自 豆瓣App
© 本文版权归 YAn 🙈 👹~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