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7 Who's afraid of Tier4 DIY?
其实就是那么一回事。
所有事情办成以后都会这么感叹一下,但之中的纠结与心酸还是值得回味。彼时网上搜索时也看了一些豆瓣帖,还有一些外网帖,还半路焦虑突然觉得找专八朋友翻的文件是否ok(事实证明完全ok),要不要找专业公司再来翻一遍,托朋友问中介,中介说:“我们这里不提供单项翻译的,诶,你申请学校的时候应该都翻好了呀怎么又要翻呢?你的钱存你父母名下的话要户口本出生证存款证明……(我:我存自己名下)我看你的情况啊,是工作以后再出去的是吗,那人家要怀疑你是不是去正经读书啊,要写一份说明的,这个文书呢,我们是可以帮你写的。我们这全套签证服务3000元,保你过。”
我特么不去读书我去干嘛?!
问了以前也是DIY的朋友,说都是去读正规学校的,签证不会轻易卡,也没有必要写什么说明。
第二个焦虑时刻是在听学校的webinar讲bank statement时,除了强调两个时间点和存款额外,还多了一句:'there must be no wording on the document which indicates the funds are frozen or otherwise inaccessible'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不能有字眼显示存款证明是冻结的,而不是说绝不能有“冻结”的字眼。但网上一些帖子与账号根据证明文件上是否出现这俩字,把银行归为“没问题”“说不清”和“高危”。
既然存款额度与时间已满足要求,而国内的银行在开存款证明时又必不可少需要在程序上进行冻结,那还能因为银行在开具文件上的措辞不同,而给银行划个三六九等?
尽管很确信自己的理解,在网上多个地方(然而source可能就是那一两个帖子)看到把交行列为“说不清”一类,还是panic attack了。
另外,关于资产证明,有的同学还开具了流水、存单等等的文件,但既然已开具定存,证明上有存入日、开具日,也就满足了官方的要求,也就没有必要再加别的证明了吧?网上转了一圈,似乎很少有这样的“极简”主义,问曼大小哥,得到了“这一份就够了”的回答。
在递签前几天,看到说伦敦以外以及伦敦地区的生活费都涨了,下面的同学开始问钱够吗,够不够算一下不就晓得了吗…
关于翻译,曼大小哥说,定存证明是双语了,就不需要翻译了。递签的时候,工作人员问翻译呢?所有中文件都要翻译的你知道不?
只好掏了90元翻译费,今天看到翻译件就是把中文挖掉,备注不翻,也是有点醉。
由于严格参照官网的list来准备,导致当天TB test、定存证明、推荐信(自己加的,怀疑并不需要)并没有备复印件,CAS的邮件打印件(并未在list上)还是沾了咖喱酱的…为什么要CAS邮件打印?工作人员挑着眉毛:“你这都没打啊?”我:“打了,就是沾了蘸料。”
递签以后,特别容易胡思乱想的我总担心返还时会不会把彩打的与原件混淆。结果发现所有文件都返还了,不知这两天辗转难眠个什么鬼。
就这样,三周之后发邮件问签证中心得知可以去取(是的,并不会通知你已经办好了),战战兢兢打开资料袋,看到护照本的背面新贴了一张条,知道应该是没问题了。
Susan Calman在新书《Cheer up, Love》里写,患抑郁症的自己常会陷于妄想、焦虑,总是想象最坏的可能性。办理签证其实不是件大事,说到底也不难,但办了两次(第一次是非常不愉快的中介经历)英签,还是觉得非常脆弱,五年后,心头还是那种对于被拒绝的害怕,让我对英国,那个曾经充满浪漫幻想与念想的地方,感到一种冰冷的距离。要花多少力气才能踏上你的土地,要花多少勇气才能拨开迷雾,振作被负面情绪控制的怯懦的自己?
英国签证的政策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以官方要求为准的立场,有问题直接问学校的方法,以及击碎中介迷思的决心。
与DIYer共勉。
所有事情办成以后都会这么感叹一下,但之中的纠结与心酸还是值得回味。彼时网上搜索时也看了一些豆瓣帖,还有一些外网帖,还半路焦虑突然觉得找专八朋友翻的文件是否ok(事实证明完全ok),要不要找专业公司再来翻一遍,托朋友问中介,中介说:“我们这里不提供单项翻译的,诶,你申请学校的时候应该都翻好了呀怎么又要翻呢?你的钱存你父母名下的话要户口本出生证存款证明……(我:我存自己名下)我看你的情况啊,是工作以后再出去的是吗,那人家要怀疑你是不是去正经读书啊,要写一份说明的,这个文书呢,我们是可以帮你写的。我们这全套签证服务3000元,保你过。”
我特么不去读书我去干嘛?!
![]() |
问了以前也是DIY的朋友,说都是去读正规学校的,签证不会轻易卡,也没有必要写什么说明。
第二个焦虑时刻是在听学校的webinar讲bank statement时,除了强调两个时间点和存款额外,还多了一句:'there must be no wording on the document which indicates the funds are frozen or otherwise inaccessible'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不能有字眼显示存款证明是冻结的,而不是说绝不能有“冻结”的字眼。但网上一些帖子与账号根据证明文件上是否出现这俩字,把银行归为“没问题”“说不清”和“高危”。
既然存款额度与时间已满足要求,而国内的银行在开存款证明时又必不可少需要在程序上进行冻结,那还能因为银行在开具文件上的措辞不同,而给银行划个三六九等?
尽管很确信自己的理解,在网上多个地方(然而source可能就是那一两个帖子)看到把交行列为“说不清”一类,还是panic attack了。
另外,关于资产证明,有的同学还开具了流水、存单等等的文件,但既然已开具定存,证明上有存入日、开具日,也就满足了官方的要求,也就没有必要再加别的证明了吧?网上转了一圈,似乎很少有这样的“极简”主义,问曼大小哥,得到了“这一份就够了”的回答。
在递签前几天,看到说伦敦以外以及伦敦地区的生活费都涨了,下面的同学开始问钱够吗,够不够算一下不就晓得了吗…
关于翻译,曼大小哥说,定存证明是双语了,就不需要翻译了。递签的时候,工作人员问翻译呢?所有中文件都要翻译的你知道不?
只好掏了90元翻译费,今天看到翻译件就是把中文挖掉,备注不翻,也是有点醉。
由于严格参照官网的list来准备,导致当天TB test、定存证明、推荐信(自己加的,怀疑并不需要)并没有备复印件,CAS的邮件打印件(并未在list上)还是沾了咖喱酱的…为什么要CAS邮件打印?工作人员挑着眉毛:“你这都没打啊?”我:“打了,就是沾了蘸料。”
递签以后,特别容易胡思乱想的我总担心返还时会不会把彩打的与原件混淆。结果发现所有文件都返还了,不知这两天辗转难眠个什么鬼。
就这样,三周之后发邮件问签证中心得知可以去取(是的,并不会通知你已经办好了),战战兢兢打开资料袋,看到护照本的背面新贴了一张条,知道应该是没问题了。
Susan Calman在新书《Cheer up, Love》里写,患抑郁症的自己常会陷于妄想、焦虑,总是想象最坏的可能性。办理签证其实不是件大事,说到底也不难,但办了两次(第一次是非常不愉快的中介经历)英签,还是觉得非常脆弱,五年后,心头还是那种对于被拒绝的害怕,让我对英国,那个曾经充满浪漫幻想与念想的地方,感到一种冰冷的距离。要花多少力气才能踏上你的土地,要花多少勇气才能拨开迷雾,振作被负面情绪控制的怯懦的自己?
英国签证的政策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以官方要求为准的立场,有问题直接问学校的方法,以及击碎中介迷思的决心。
与DIYer共勉。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