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26
今天是到桃坪的第一天,阴,听陈叔说这边早上下过了雨,从地面的干湿程度,和曾头沟的流量可以看出不止今早下了雨,这几天高半山也有雨。成都到桃坪的路出奇地近,上次从马尔康到的桃坪所以感觉路途异常遥远,之前担心的因为落雨导致塌方的现象没有出现。上车之后碰到一个植物学的博士和两个硕士要去汶川考察,一路都在担心大巴车上的超速提示音。都汶高速下来之后紧接着是几条长长的隧道,接着就到了汶川,如果不是各种灾后遗迹的提示,根本看不出汶川曾受过强烈的地震冲击。地震给岷江上游带来了巨大的机会,这种机会按照村民的说法“提前了二十年”。其实,出了都江堰之后,四川那种山水的感觉就出来了,所以到桃坪放下行李的那一刻,就冲着对面的佳山拍了一张,山顶被云团环绕,好生漂亮。桃坪紧邻着两座水电站,岷江上游的水电站更是多到恐怖。外面的杂谷脑河比半年前流量大了许多,想起了王田的那本书,接着便在晚上迫不及待地对人讲了出来。半年的变化还是很大的,陈树的房子修好了,山绿了,旅游公司撤了,组长将一楼租给了别人。这些变化对之前成形的文章影响很大,它预示了某种可能,一种异于文字预料之外的可能。何经理在电话里不愿详谈,匆匆道别之后想着去组长那儿聊聊,聊得颇尽兴,夹杂了各种吹捧和读书人的幼稚。汶马高速的修建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国家的基建项目轻而易举的就会撼动地方。晚上的那一幕即是。这种基建项目的落地完成混了和国家、地方政府、参与企业以及大家都在密切关照实则毫无参与感的农户。村落的地方精英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写生的、学建筑的、做文章的都来这儿,接待完一波又会有又一波到来,没有止境。所有人都习惯了,但听到“钱把这儿都毁了”的时候还是为之一振,我毫无知觉的推荐着《国家的视角》、《东道主与游客》以及《碧山》,现在想想纯粹多余。又有谁会比他们了解自己的故乡。这儿有很多故事,有好多的故事,鸡毛蒜皮,别说民族志了,调研都能发现。那么多来这地方做研究的还真想认识他们,听他们讲讲他们听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