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读笔吧】你真的内向吗?根据专家分析的十个特征
根据性格咨询专家西尔维娅·吕肯女士(我最近几个月一再引用推荐她的著作《内向也是一种优势》,并非廉价的广告,而是真心觉得好)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情况(我自认为是深度内向),我归纳出【内向的人的十个显著特征】: 第一,与人打交道或群体活动明显是消耗精力和能量,需要长时间的独处来恢复精力和能量。 第二,对时间压力感到不适,思考、做决定前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看重自己的空间。 第三,喜欢按自己想法做事,易受外界刺激、易被打扰,需要更多的能量处理映入头脑的印象——因此不太需要外界刺激,工作或学习时更需要安静才更有效率。 第四,谈论别人或自己感受时很谨慎,尤其对于私人的话题或有争论的事情几乎不信或只信少数人的话。 第五,说话或做事前先要思考,在讲话的内容得到应有的回应后,或者观察了有关情况后,才会说出自己的具体想法。 第六,常常认为聊天累且只是表面形式,更喜欢一对一或少数几个人聊一些有深度的话题。 第七,喜欢听多于说;喜欢说对自己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在小圈子中。 第八,喜欢和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聊天,只有几个可信赖的、称得上朋友的人。 第九,喜欢自己一个人或单独与他人合作(而不是在团队中与别人合作)。 第十,很少对事物感兴趣,但如果感兴趣,一定会了解得深,而且很专业。 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我自己全部具备,而且前四点及后三点高度符合) 另外,西尔维娅·吕肯女士特别提到一些我觉得有必要强调的或有趣之处: ☆很明显,内向的人不一定自卑,自卑的人不一定内向。内向和自卑,两者根本就没有必然关系。 ☆容易害羞的、高度敏感的人,也不一定是内向的人。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的数据显示,至少30%高度敏感的人是外向性格。 ☆内向的人常常被看作不擅社交、迟钝呆板的、或者不成功的,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偏见。 吕肯女士的书一开头就列出了一些【知名内向者的名单】,其中包括—— 影响了全世界近代现代当代历史的大科学家牛顿、进化论奠基人--自然科学家达尔文、物理学家爱因斯坦、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哲学家康德、 文艺:波兰钢琴家肖邦、英国电影导演希区柯克、美国摇滚-民谣歌手鲍勃•迪伦、 政治:印度解放运动精神领袖甘地、美国总统奥巴马、德国总理默克尔、 商业:投资家巴菲特、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投资家索罗斯、 ——谁还敢说内向的人不成功?! ★对人脑的科学研究与测试证明,内向者的大脑皮层比外向者的大脑皮层有更多血流量、消耗更多的能量,在外部信息和内部反应碰撞的大脑皮层前部,内向者比外向者更加活跃。 ★在大脑的传输物质上,内向者分泌的乙酰胆碱较多一些,外向者分泌的多巴胺较多些。多巴胺控制的多是运动原动力、好奇心、追求变化及渴望称赞的运动,乙酰胆碱控制的多是注意力、记忆力及学习能力。 多巴胺供养的交感神经,支持身体的活动,为进攻、逃跑和与外界接触而努力;乙酰胆碱供养的副交感神经(静息神经)负责的是安静、休息以及保护,舒缓心脏的跳动,促进消化。 ★不断把自己放在不适合自己性格的地方是非常不利的,甚至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内向的人无论找工作还是参与社交活动,都应该特别注意争取安静和休息的时间和空间。 ★不同国家的文化因素也影响着内外向性格的人:日本是一个拥有“内向文化”的国家,安静、独处以及思考会被认为是非常美好的品质。其他国家的一些内向者在日本一般会感到非常舒服。与日本相反,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的国家”,如果两个人之间不说话,而是沉默相对,场面就会被认为非常尴尬,让人很不舒服。 (看到这里时,我总是联想到中国,本来也是一个同样适合内向者生存、与日本也有不少相通气质的东方国家,但近三十多年来伴随资本主义复辟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极度膨胀,早已成了弱肉强食的野蛮丛林社会,表面上看似较弱的内向者也长期被打压、被排斥、被贬损,只有少数借助某些才能或话语权的内向者才有望摆脱不利处境,而对于多数的平凡的内向者来说,这真是黯淡可悲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