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
无聊,突然想起六必居的小菜来,”杀心”的故事还是从《大明王朝1566》上看来的。做个小菜都那么细致,这在我们寻常百姓看来真是奢侈得很。我们底层百姓,能吃得起的来回也不过那几样小菜。我家位于江苏北部,具体什么地方,我说这里曾有个漕运总督府,很多人应该会知道,再不行,开国总理的家乡总有人知道的吧,如果还不知道,洪泽湖总得知道吧,虽然洪泽湖离我家已经非常远了。老人们常说,洪泽湖底子有镇淮楼顶那么高,洪泽湖要是决堤,能把这个城冲到东海里去。说小菜,为什么要介绍自己的家乡呢,因为我要介绍的是我自己家乡的小菜,而且非常重要的事,一个这里往北换马,往南乘船,所谓“南船北马”,另一个是这里产盐,“淮盐”,虽然“淮盐”并不都是这里产的。
因为产盐,倒不是说这里的小菜种类就丰富,而是舍得放盐,呵呵。我们小时候烧水的水吊字,里面常常结着一层又厚又黄的水垢,水瓶里也是。这里的地下水、地表水的矿物质含量很高,这里的土地被专家定性为“盐碱地”。我开上大学,去了南京,发现长江水与我喝了二十年的大运河水真心不一样,南京的自来水很轻很柔,甚至白开水有一种甜甜的味道,家里的水硬、涩,也许这也能体现苏南苏北的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所以盐在这里从来不是稀罕物,从我民国出生的爷爷到文革前出生的父亲,从来没听他们说过家乡人民没有盐吃。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穷人们开始吃起了“大头菜”。直到上大学能上网前,我一直不知道大头菜究竟是什么,后来直到是芥菜头,然而具体是什么品种的芥菜,我也还是不清楚,就是到现在也还是不清楚,而且我已经很多年不吃这个了,不吃的原因有很多。这个大头菜很便宜,盐腌制的。过去,其实也不算太过去,也就十几年前,大头菜遍地都有卖,只要有卖酱菜的地方就有大头菜,因为这道菜是最“贱”的酱菜,吃的人也最多。大头菜的制作没什么奥秘,就是将生大头菜洗净去皮,有些嫩的都不去皮的,然后扔盐卤里泡,泡好了就能拿出来卖了。上面说家乡产盐,这里就说腌大头菜有时候夸张到什么程度。有些商户,为了酱菜能卖的好,就在大头菜的盐卤里放了大量的盐,而这盐究竟是什么盐,至今没人追问也没人在意这件事,不过这事倒埋下了隐患。盐多到什么程度,很夸张。一块切好的大头菜片,也就半寸左右,风干后,表面能结一层盐霜。父辈爷爷辈的街坊们提到大头菜都有一句话:一块大头菜能就一碗粥。这里的碗,是海碗。顺便说一下喝粥的方式,我觉得似乎南北差别不大,就是那种转着喝,请自行脑补,我看过我爷爷这么喝过,觉得很脏很恶心,整个碗边都沾了口水和粥。我爸妈也觉得脏,所以在父辈里我几乎没看到有人这么喝粥。
大头菜其实还有一种,因为价格比较贵,吃的人并不太多,我小时候家里也只是偶尔买过,还是后来经济条件逐渐好转的九几年。为什么这种大头菜比较贵呢?因为这种大头菜的酱卤里加了红糖和酱油。刚才我百度了下,出来个玫瑰大头菜,跟我家这里这种大头菜外表上一模一样,不过具体配料我不知道,只知道都是黑亮黑亮的外表,吃起来有些偏甜有些偏咸,不同的商贩腌制配料不完全一样。
大头菜很脆很咸,而且便宜,成为家乡广大普通百姓的首选小菜。当然,吃小菜的主要原因是配主食,而我们家里这边喜欢用大头菜就粥。粥可以是米粥,但绝大多数时候是棒子面粥,尤其是改开前和改开初十几年,几乎全是棒子面粥,差别是改开前的粥稀到照见人影,改开后的棒子面粥能立住筷子。
所以啊,嗯,又是所以。穷人靠喝粥为生,喝粥就得就小菜。粥喝得多,小菜就吃得多。也许在别的地方没太大问题,但在这个盐碱地,产盐的地方,后来出问题了。这就是我为什么几乎不再吃大头菜的原因,也是我上面说的隐患。建国前后出生的人,在进入老年后,大量罹患食道癌,导致家乡一度成为全国闻名的食道癌高发地区,引起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县人民医院后来直接更名为肿瘤医院,这当然不是好事。并且这一代人里,高血压患者数量也并不少。于是专家很奇怪,为什么明明都是穷人,没啥吃的没啥喝的,却要染上这些恶疾和富贵病?后来,他们得出结论,一方面是喝粥,肚子饿,等不及,粥很烫就喝下去了,第二个是家乡百姓普遍摄入食盐过量,而摄入过量的主要方式就是大头菜,于是大头菜成了罪魁祸首。好冤啊。
其实,说到底,都是穷病。咸,你就少吃嘛,可是少吃肚子饿啊。现在经济条件变好了,家里能吃得起正常菜肴了,喝粥再也不用非得就咸菜了,大头菜自然吃得少了,也不是首选了。现在家乡卖酱菜的地方已经不太多了,虽然也常常能看见,但这些年反正没见增加过。
现在除了自家购买,外面能吃到大头菜的地方,一个是买豆腐脑、胡辣汤的摊子,一个是卖早点的小店。这些店里的大头菜一般都切碎了泡在酱油和醋里,然后添在豆腐脑或者胡辣汤里。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这些个咸咸的,吃嘴里很脆的小疙瘩究竟是什么。
因为产盐,倒不是说这里的小菜种类就丰富,而是舍得放盐,呵呵。我们小时候烧水的水吊字,里面常常结着一层又厚又黄的水垢,水瓶里也是。这里的地下水、地表水的矿物质含量很高,这里的土地被专家定性为“盐碱地”。我开上大学,去了南京,发现长江水与我喝了二十年的大运河水真心不一样,南京的自来水很轻很柔,甚至白开水有一种甜甜的味道,家里的水硬、涩,也许这也能体现苏南苏北的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所以盐在这里从来不是稀罕物,从我民国出生的爷爷到文革前出生的父亲,从来没听他们说过家乡人民没有盐吃。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穷人们开始吃起了“大头菜”。直到上大学能上网前,我一直不知道大头菜究竟是什么,后来直到是芥菜头,然而具体是什么品种的芥菜,我也还是不清楚,就是到现在也还是不清楚,而且我已经很多年不吃这个了,不吃的原因有很多。这个大头菜很便宜,盐腌制的。过去,其实也不算太过去,也就十几年前,大头菜遍地都有卖,只要有卖酱菜的地方就有大头菜,因为这道菜是最“贱”的酱菜,吃的人也最多。大头菜的制作没什么奥秘,就是将生大头菜洗净去皮,有些嫩的都不去皮的,然后扔盐卤里泡,泡好了就能拿出来卖了。上面说家乡产盐,这里就说腌大头菜有时候夸张到什么程度。有些商户,为了酱菜能卖的好,就在大头菜的盐卤里放了大量的盐,而这盐究竟是什么盐,至今没人追问也没人在意这件事,不过这事倒埋下了隐患。盐多到什么程度,很夸张。一块切好的大头菜片,也就半寸左右,风干后,表面能结一层盐霜。父辈爷爷辈的街坊们提到大头菜都有一句话:一块大头菜能就一碗粥。这里的碗,是海碗。顺便说一下喝粥的方式,我觉得似乎南北差别不大,就是那种转着喝,请自行脑补,我看过我爷爷这么喝过,觉得很脏很恶心,整个碗边都沾了口水和粥。我爸妈也觉得脏,所以在父辈里我几乎没看到有人这么喝粥。
大头菜其实还有一种,因为价格比较贵,吃的人并不太多,我小时候家里也只是偶尔买过,还是后来经济条件逐渐好转的九几年。为什么这种大头菜比较贵呢?因为这种大头菜的酱卤里加了红糖和酱油。刚才我百度了下,出来个玫瑰大头菜,跟我家这里这种大头菜外表上一模一样,不过具体配料我不知道,只知道都是黑亮黑亮的外表,吃起来有些偏甜有些偏咸,不同的商贩腌制配料不完全一样。
大头菜很脆很咸,而且便宜,成为家乡广大普通百姓的首选小菜。当然,吃小菜的主要原因是配主食,而我们家里这边喜欢用大头菜就粥。粥可以是米粥,但绝大多数时候是棒子面粥,尤其是改开前和改开初十几年,几乎全是棒子面粥,差别是改开前的粥稀到照见人影,改开后的棒子面粥能立住筷子。
所以啊,嗯,又是所以。穷人靠喝粥为生,喝粥就得就小菜。粥喝得多,小菜就吃得多。也许在别的地方没太大问题,但在这个盐碱地,产盐的地方,后来出问题了。这就是我为什么几乎不再吃大头菜的原因,也是我上面说的隐患。建国前后出生的人,在进入老年后,大量罹患食道癌,导致家乡一度成为全国闻名的食道癌高发地区,引起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县人民医院后来直接更名为肿瘤医院,这当然不是好事。并且这一代人里,高血压患者数量也并不少。于是专家很奇怪,为什么明明都是穷人,没啥吃的没啥喝的,却要染上这些恶疾和富贵病?后来,他们得出结论,一方面是喝粥,肚子饿,等不及,粥很烫就喝下去了,第二个是家乡百姓普遍摄入食盐过量,而摄入过量的主要方式就是大头菜,于是大头菜成了罪魁祸首。好冤啊。
其实,说到底,都是穷病。咸,你就少吃嘛,可是少吃肚子饿啊。现在经济条件变好了,家里能吃得起正常菜肴了,喝粥再也不用非得就咸菜了,大头菜自然吃得少了,也不是首选了。现在家乡卖酱菜的地方已经不太多了,虽然也常常能看见,但这些年反正没见增加过。
现在除了自家购买,外面能吃到大头菜的地方,一个是买豆腐脑、胡辣汤的摊子,一个是卖早点的小店。这些店里的大头菜一般都切碎了泡在酱油和醋里,然后添在豆腐脑或者胡辣汤里。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这些个咸咸的,吃嘴里很脆的小疙瘩究竟是什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